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作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有多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只要指导得法,作文还是可以教好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注重观察,开拓写作视野;强调阅读,掌握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记叙文写作的误区,提高写作的操作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 阅读 操作性 创造性
中学语文教师都有作文难教的感受,因为作文教学的操作性较弱,学生长进小。很多教师感叹,中学生的作文教与不教一个样,更有人断言: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写出来的,只有极少数有写作天赋的学生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特别刚踏进中学的学生更是如此。作文难教,有其多方面的原因,说其不可教也未免太悲观。笔者认为只要指导得法,作文还是可教的,而且还是可以教好的。
要使作文可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颗平常心。作文教学的目的,并非为了让学生都成为作家,或者都能在作文大赛中获奖,而是让学生能够用书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筆谈的方式跟别人交流沟通。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应是:必须较准确较熟练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让别人明白自己所表达的思想。这种要求并不过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有了这样的平常心,作文教学中才会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在拟定作文教学的系统上,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如果能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教学,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上严格让学生人人合格过关,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当然,要想作文在写得清楚明白这个基本的档次上,就必须进行“拔高”训练。其实,作文难教,就难在“拔高”上。因为就整体而言,都存在着视野狭窄、课外阅读甚少的局限,即使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对语文的投入也难免“吝啬”,和课外阅读较少的学生相比,也是好不了多少的。这样,“拔高”训练的实施,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观察,开拓写作视野。
每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证实,要写出优秀记叙文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要观察,必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有所收益。这是常识,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的经验。如果只重复这些老生常谈,无济于事。教师都很清楚,观察是有其局限的,即使做到所谓“行万里路”,也难免会挂一漏万,有大量观察不到的东西。何况,初中学生功课那么繁重,几乎到了每星期七天都上课的地步,哪里能有专门的时间去观察生活呢?更何况,生活中存在着大量观察的禁区及青少年所受的条件限制。因此,把观察仅仅定位在现实生活中是画地为牢。
人的经验的获得,一部分来源于直接的生活经历,而相当大部分来源于间接经验,即吸取别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事事都要亲身经历体验一番。无庸置疑,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必须加强。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现代生活的前所未有的最便捷手段,那就是各种媒体和大量读物,使学生有不必行万里路的效果,学生甚至可以在国际互联网络上,与相隔何止万里路之遥的人交谈。这样,不仅可以看到人在地球上的种种的生活,甚至可以看到太空人在月球、火星上活动等情景。因此,教师要求学生不仅留心观察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也要留心各种媒体报道的各种事件,做到与生活的直接观察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二、强调阅读,掌握写作方法。
要写好作文,大量阅读必不可少。既间接观察生活,又直接学习写作方法,遗憾的是,阅读同样需要时间,要想阅读大作家的名著,顶多只有初一和初二上的三个假期。过高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只能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说名篇。经常阅读一些为中学生办的优秀报刊,特别是中学生创作的优秀文章,作者和读者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更接近,容易取长补短,取得启迪。
对于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主要精读中学生写的作文或有针对性的范文,在作文和阅读水平都相应提高之后,进而阅读水平较高的佳作。实践证明,因人而异指导学生阅读,效果是较好的。
三、走出误区,提高写作操作性。
误区之一:“文以载道”,必须有鲜明正确的立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允许写身边没有多大意义的琐事,更不允许写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那些烦恼与痛苦,甚至在文章中作个人感情的宣泄。
虽然大多数教师都不会再墨守“政治标准第一”的成规,然而其影响还是不容低估的,尤其是传统的“文以载道”在中年教师心目中,仍是一条金科玉律。
文能载道固然不错,而让学生通过作文暴露一下自己内心中一些解不开的“心结”,也绝对不是坏事。学生之所以“写自己不真”,就是因为怕说心里话,怕暴露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误解的“心结”。当然,对他们内心“心结”的暴露应给予引导。
误区之二:只准写光明面,不准写阴暗面。说得委婉一点,就是“要发现生活中闪光的东西”,写好人好事。实际上,这是“文以载道”的一种低层次的体现。记得有句名言:闪光的未必都是金子。何必强求学生一定千篇一律写什么“闪光点”呢?既可以写真善美,也可以写假恶丑。只要角度正确,写假恶丑,同样能教育学生自己。否则,就反而会让学生去胡乱编造什么“捡钱包”、帮老人和残疾人过马路等等小学写滥了的故事。
误区之三:写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实质上,做人要老实,写文章要“狡猾”。即使写身边发生的事,写大家熟悉的人,只要不是写通讯报道,写记叙文没有必要拘泥于真实,也可以适当地加以虚构,加以渲染,不应排斥移花接木,甚至大胆地以想象补充真实的不足。但必须虚构得合理,让别人看不出破绽;想象不宜胡编滥造,荒诞不经,应尽量接近真实。只要效果不错,一切手段都是可以试一试的。
作文教学的“误区”不止以上三个,而以上三个是最能束缚学生思想的。它们不宜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写作文应该允许“犯规”,一切有创造性的东西都可以说是“犯规”的结果。多年的经验证实,那些起初看似可歌可泣的人物或事件,几年后就被现实所摈弃了;当时似乎是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以后竟成了谬误。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少见。也正是这些东西却常常被作为“规范”,它们紧紧地束缚着作文教学,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这样的“规范”,只会规范地批量制造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作文来,完全窒息了学生的想象力、独创能力和真实感的流露。更有甚者,由于中考作文的命题也缺乏新意,以致少数教师干脆在考前叫学生背上几篇作文,考试时视考题的变化而略加改头换面,以应付考试。同时,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使有些教师对某些考试不会涉及的文体不屑一顾,乃至初中生连借条都不会写。
对农村边远学校近半数的学生来说,中学教育是“终极教育”,作文写作是用得最多又是最实用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师职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语文素质教育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加大阅读,说出自己想说出的话,反复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作文可教,不仅可教,而且还可以教好。在教作文的同时也可教会学生真实自信地做人。只要同样也真实自信地去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做到跟学生同步关心世界的变化,作文教学不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舞阳中学。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 阅读 操作性 创造性
中学语文教师都有作文难教的感受,因为作文教学的操作性较弱,学生长进小。很多教师感叹,中学生的作文教与不教一个样,更有人断言: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写出来的,只有极少数有写作天赋的学生才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特别刚踏进中学的学生更是如此。作文难教,有其多方面的原因,说其不可教也未免太悲观。笔者认为只要指导得法,作文还是可教的,而且还是可以教好的。
要使作文可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颗平常心。作文教学的目的,并非为了让学生都成为作家,或者都能在作文大赛中获奖,而是让学生能够用书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筆谈的方式跟别人交流沟通。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应是:必须较准确较熟练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让别人明白自己所表达的思想。这种要求并不过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有了这样的平常心,作文教学中才会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在拟定作文教学的系统上,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如果能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教学,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上严格让学生人人合格过关,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当然,要想作文在写得清楚明白这个基本的档次上,就必须进行“拔高”训练。其实,作文难教,就难在“拔高”上。因为就整体而言,都存在着视野狭窄、课外阅读甚少的局限,即使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对语文的投入也难免“吝啬”,和课外阅读较少的学生相比,也是好不了多少的。这样,“拔高”训练的实施,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观察,开拓写作视野。
每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证实,要写出优秀记叙文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要观察,必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有所收益。这是常识,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的经验。如果只重复这些老生常谈,无济于事。教师都很清楚,观察是有其局限的,即使做到所谓“行万里路”,也难免会挂一漏万,有大量观察不到的东西。何况,初中学生功课那么繁重,几乎到了每星期七天都上课的地步,哪里能有专门的时间去观察生活呢?更何况,生活中存在着大量观察的禁区及青少年所受的条件限制。因此,把观察仅仅定位在现实生活中是画地为牢。
人的经验的获得,一部分来源于直接的生活经历,而相当大部分来源于间接经验,即吸取别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事事都要亲身经历体验一番。无庸置疑,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必须加强。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现代生活的前所未有的最便捷手段,那就是各种媒体和大量读物,使学生有不必行万里路的效果,学生甚至可以在国际互联网络上,与相隔何止万里路之遥的人交谈。这样,不仅可以看到人在地球上的种种的生活,甚至可以看到太空人在月球、火星上活动等情景。因此,教师要求学生不仅留心观察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也要留心各种媒体报道的各种事件,做到与生活的直接观察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二、强调阅读,掌握写作方法。
要写好作文,大量阅读必不可少。既间接观察生活,又直接学习写作方法,遗憾的是,阅读同样需要时间,要想阅读大作家的名著,顶多只有初一和初二上的三个假期。过高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只能要求学生阅读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说名篇。经常阅读一些为中学生办的优秀报刊,特别是中学生创作的优秀文章,作者和读者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更接近,容易取长补短,取得启迪。
对于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主要精读中学生写的作文或有针对性的范文,在作文和阅读水平都相应提高之后,进而阅读水平较高的佳作。实践证明,因人而异指导学生阅读,效果是较好的。
三、走出误区,提高写作操作性。
误区之一:“文以载道”,必须有鲜明正确的立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允许写身边没有多大意义的琐事,更不允许写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那些烦恼与痛苦,甚至在文章中作个人感情的宣泄。
虽然大多数教师都不会再墨守“政治标准第一”的成规,然而其影响还是不容低估的,尤其是传统的“文以载道”在中年教师心目中,仍是一条金科玉律。
文能载道固然不错,而让学生通过作文暴露一下自己内心中一些解不开的“心结”,也绝对不是坏事。学生之所以“写自己不真”,就是因为怕说心里话,怕暴露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误解的“心结”。当然,对他们内心“心结”的暴露应给予引导。
误区之二:只准写光明面,不准写阴暗面。说得委婉一点,就是“要发现生活中闪光的东西”,写好人好事。实际上,这是“文以载道”的一种低层次的体现。记得有句名言:闪光的未必都是金子。何必强求学生一定千篇一律写什么“闪光点”呢?既可以写真善美,也可以写假恶丑。只要角度正确,写假恶丑,同样能教育学生自己。否则,就反而会让学生去胡乱编造什么“捡钱包”、帮老人和残疾人过马路等等小学写滥了的故事。
误区之三:写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实质上,做人要老实,写文章要“狡猾”。即使写身边发生的事,写大家熟悉的人,只要不是写通讯报道,写记叙文没有必要拘泥于真实,也可以适当地加以虚构,加以渲染,不应排斥移花接木,甚至大胆地以想象补充真实的不足。但必须虚构得合理,让别人看不出破绽;想象不宜胡编滥造,荒诞不经,应尽量接近真实。只要效果不错,一切手段都是可以试一试的。
作文教学的“误区”不止以上三个,而以上三个是最能束缚学生思想的。它们不宜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写作文应该允许“犯规”,一切有创造性的东西都可以说是“犯规”的结果。多年的经验证实,那些起初看似可歌可泣的人物或事件,几年后就被现实所摈弃了;当时似乎是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以后竟成了谬误。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少见。也正是这些东西却常常被作为“规范”,它们紧紧地束缚着作文教学,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这样的“规范”,只会规范地批量制造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作文来,完全窒息了学生的想象力、独创能力和真实感的流露。更有甚者,由于中考作文的命题也缺乏新意,以致少数教师干脆在考前叫学生背上几篇作文,考试时视考题的变化而略加改头换面,以应付考试。同时,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使有些教师对某些考试不会涉及的文体不屑一顾,乃至初中生连借条都不会写。
对农村边远学校近半数的学生来说,中学教育是“终极教育”,作文写作是用得最多又是最实用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师职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语文素质教育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加大阅读,说出自己想说出的话,反复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作文可教,不仅可教,而且还可以教好。在教作文的同时也可教会学生真实自信地做人。只要同样也真实自信地去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做到跟学生同步关心世界的变化,作文教学不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舞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