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和接纳承诺疗法对老年人焦虑抑郁的影响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qkxx03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接纳承诺疗法(ACT)与认知行为疗法(CBT)对老年人焦虑抑郁的团体辅导效果,同时探讨ACT改善焦虑抑郁的心理机制。

方法

从北京四个社区筛选25名老年人进行团体辅导,ACT组12人,CBT组13人,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老年焦虑量表(GAI)、老年抑郁量表(GDS)、心理僵化问卷(接纳与行动问卷AAQ-Ⅱ和认知融合问卷CFQ)分别在干预前(T1)、干预6次后(T2)和干预5周后(T3)进行评估。

结果

(1)正念水平上,在T2时点[ACT组:(80.31±6.18)分,CBT组(74.20±4.48)分,t=2.52,P<0.05]和T3时点[ACT组:(82.20±4.48)分,CBT组:(70.00±12.23)分,t=4.56,P<0.01]ACT组均高于C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焦虑水平上,在T2时点[ACT组:(2.88±1.86)分,CBT组:(8.87±2.80)分,t=-8.15,P<0.01]和T3时点[ACT组:(5.38±2.02)分,CBT组:(10.50±2.66)分,t=-6.93,P<0.01]ACT组均低于C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抑郁水平上,在T1时点[ACT组:(4.59±3.97)分,CBT组(7.89±6.39)分,t=-2.25,P<0.05]ACT组低于C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T组在T1和T2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5)。(4)心理僵化水平,在T2时点[ACT组:(41.38±8.28)分,CBT组:(49.60±3.52)分,t=-3.64,P<0.01]和T3时点[ACT组:(40.80±7.66)分,CBT组:(52.47±6.23)分,t=-4.98,P<0.01]ACT组均低于C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经验性回避仅在ACT疗法与焦虑间的中介效应达到了显著水平,中介效应量为11.40%。

结论

在抑郁水平上CBT疗法效果优于ACT疗法;在正念、焦虑、心理灵活性水平上ACT疗法效果优于CBT疗法;以心理灵活性为心理机制的ACT疗法较CBT疗法更能提高个体的心理灵活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心理援助热线求助者自杀企图的特征及相关因素,为国内心理援助热线自杀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厦门心理援助热线2010年9月至2015年8月接听来电中,将1 299例有自杀企图相关资料的求助者纳入研究。来电过程中评估求助者抑郁情绪和其他精神症状,并询问其物质滥用、躯体问题、生活事件、亲友自杀史、无望感、被虐待史、害怕被攻击等自杀相关因素情况。结果1 299例求助者中,有自杀企图求助者361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基因T-182C和G1287A的多态性是否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因相关。方法收集249例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和309名汉族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LDR)检测NET基因rs2242446、rs5569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
目的了解社区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危险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457名社区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结果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中,危险性0级200人(43.8%),1级113人(24.7%),2级85人(18.6%),3级43人(9.4%),4级11人(2.4%),5级5人(1.1%),有危险的患者总计257人,占56.2%。不同性别、家庭月经济收入、病程、疾病类型、服药情况和既往暴
对中医脾胃学说和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进行讨论,强调调理脾胃对体质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