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本文通过对汉字历史、简化与整理的分析,突出了汉字对于我国文化发展、国际交流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汉字;简化;整理
文字是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产物,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更是人类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汉字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很早的文字之一[1]。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一些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简单符号很可能就是古汉字的前身。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从形体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金文笔画丰满粗肥,比甲骨文匀称、整齐,但仍有少量异体字。秦一统六国以后,小篆成为了当时推行的标准字体,字形更匀称、整齐,笔画圆转、简化,异体字基本废除了。再到后来的隶书,更是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汉末兴起的楷书,字形方正,笔画没有波磔,书写方便,一直沿用至今。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再到楷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汉字也一直处于发展演变之中。
首先,汉字是典型表意体系的文字,是从记录语义入手,用符号直接表示语义,造出意符的,即用意符直接表示语义的文字。其次,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线性排列,有长有短,而是无论笔画的多少,它都能写在同样的方块内。最后,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方言复杂,但是经历了上千年,汉字仍然能够成为广大地区人们的交际工具,说明汉字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汉字的简化
汉字自产生之日开始就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从文字的演变历史来看,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简化[2]。简化是为了便于人民学习和应用,简化字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是人民群众使用汉字时追求便利、追求经济原则的必然选择。
三千多年间,汉字在形体方面,从由线条构成、象形意味浓厚的甲骨文、金文发展到由笔画构成、象形程度不断降低的隶书和楷书,确实是经历了不断简化的过程。如:甲骨文的“”,发展到大篆的“”,发展到小篆的“”,再发展到楷书的“马”。
新时期汉字的简化主要分为省略、改形、代替、新造四大类[ 陈章太.论汉字简化.语言文字应用,1992,2.][3],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保留原字轮廓。根据形体上的某些共有特征或轮廓,让某些形体简单的字来代替原字。如“慮”作“虑”、“傘”作“伞”、“斉”作“齐”。
(二)保留原字的一部分。根据字形及字义的联系,选择原字具有特征的一部分来代替原字。如“聲”作“声”、“開”作“开”、“麽”作“么”。
(三)改换原字中较复杂的部分。用一个笔画很简单的符号代替原繁体字中特别繁难的部分。如“殱”作“歼”、“劇”作“剧”、“擁”作“拥”。
(四)改非形声字为形声字。改换原本不是形声字的字体结构,使之成为简单的形声字。如“態”作“态”、“郵”作“邮”、“審”作“审”。
(五)同音代替。借用已有的读音相同、形体简单的字来代替形体复杂的原字。如“醜”作“丑”、“裏”作“里”、“幹”作“干”。
(六)草书楷化。借用草书字的字形,并将它改为楷书的写法,这样就达到了减少笔画的简化目的。如“東”作“东”、“書”作“书”、“韋”作“韦”。
(七)新造会意字。由于原来的繁体字笔画繁复,为了达到简化的目的,所以构成新的、较为简单的会意字。如“塵”作“尘”、“寳”作“宝”、“滅”作“灭”。
(八)借用古字或者异体字。使用某个字的古字或者异体字来代替这个本字。如“雲”作“云”、“禮”作“礼”、“電”作“电”。
当然,在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繁化现象。为了寻求意义上的区别,有时会给字形增加一些成分,造成结构的繁化以求区别。如:“蜈蚣”本作“吴公”,后来为了强调其意义,加上意符虫旁形成了形声字“蜈蚣”;“鸡”在甲骨文中是鸡的象形,后来加了音符“奚”,像鸟的形符又换成了鸟,就形成了繁体字“雞”,简化为“鸡”。
汉字从产生以来就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也走在了汉字简化的道路上,它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一方面汉字简化有利于人们的认知和学习。当今社会,国家之间交流密切,汉语学习无疑已经成为一股热潮,简化汉字对于外国学习者显然是要比繁体字简单得多。另一方面,汉字简化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电脑、智能手机更新换代快,汉字简化在汉字编码、输入输出、汉字自动识别等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汉字的整理与标准化
汉字整理是指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4],规定现行汉字的字量标准、字形标准、字音标准和字序标准,实现现行汉字的标准化。汉字发展的历史悠久,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很多的异体字、繁笔字、方言字和滥造字,以致文字体系的臃肿庞杂,这就对汉字整理提出了要求,使之规范化、标准化迫在眉睫。
汉字的整理工作包括整理异体字、整理印刷铅字字形、改换生僻地名用字和统一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用词四个主要方面。
(一)整理异体字。异体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相同的几个字互为异体;二是指与正体字相对而言的,异体与正体只是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相同。异体字包括单纯异体字(睹与覩)、包孕异体字(豆与荳)和交叉异体字(夹和袷)。
整理异体字有两个原则,一是从俗从简,另一个是根据初形本义。由于文字是约定俗成的符号,整理字形时要尊重社会的用字习惯,而考虑初形本义也是尊重历史传统的。
整理异体字有两种方法,一是取舍法,就是在一组异体字中,选取一个作为规范字,淘汰其余的字,如取“蝶”舍“蜨”;二是分化法,就是从用法上把一组异体字加以分化,使它们不再成为异体字,如“帐”、“账”、“粘”。
(二)整理印刷铅字字形。20世纪中期在印刷汉字字形上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一批手写楷体和印刷宋体存在区别,如即和卽。这些分歧给汉字印刷带来了不便,需要进行整理。
在整理印刷体时,同一个宋体字有不同笔画或者不同结构的,选择一个便于辨认的、便于书写的形体;同一个字宋体和手写楷体笔画结构不同的,宋体尽可能要接近手写楷体。
(三)改换生僻的地名用字。我国幅员辽阔,地名繁多,有些地名用字生僻难认,有些笔画太繁书写不便,这种状况给人们的社会交往造成了阻碍。为了使地名用字易写易认,我们应该选择读音相近的字、比較常用的字、简单易写的字、当地群众中通用的字和不与已有地名混同的字来代替生僻字。如“铁骊县”改为“铁力县”、瑷珲县改为“爱辉县”。
(四)统一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用字。1959年国务院发布的《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了我国以公制为基本计量制度,但是提到外国事物,在计量单位上用字还是很混乱。1977年中国文改委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布《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对其做了统一规定,如海浬作海里、浔作英寻。
汉字的整理不仅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而且对于汉语向外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对文字进行整理使之标准化正是顺应时代号召、顺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2002.
[2]陈燕.汉字学概说[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张书岩.简化字溯源[M].语文出版社,1997.
[4]张素凤.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中华书局,2008.
【关键词】:汉字;简化;整理
文字是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产物,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更是人类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汉字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很早的文字之一[1]。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一些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简单符号很可能就是古汉字的前身。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从形体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金文笔画丰满粗肥,比甲骨文匀称、整齐,但仍有少量异体字。秦一统六国以后,小篆成为了当时推行的标准字体,字形更匀称、整齐,笔画圆转、简化,异体字基本废除了。再到后来的隶书,更是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汉末兴起的楷书,字形方正,笔画没有波磔,书写方便,一直沿用至今。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再到楷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汉字也一直处于发展演变之中。
首先,汉字是典型表意体系的文字,是从记录语义入手,用符号直接表示语义,造出意符的,即用意符直接表示语义的文字。其次,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线性排列,有长有短,而是无论笔画的多少,它都能写在同样的方块内。最后,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方言复杂,但是经历了上千年,汉字仍然能够成为广大地区人们的交际工具,说明汉字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汉字的简化
汉字自产生之日开始就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从文字的演变历史来看,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简化[2]。简化是为了便于人民学习和应用,简化字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是人民群众使用汉字时追求便利、追求经济原则的必然选择。
三千多年间,汉字在形体方面,从由线条构成、象形意味浓厚的甲骨文、金文发展到由笔画构成、象形程度不断降低的隶书和楷书,确实是经历了不断简化的过程。如:甲骨文的“”,发展到大篆的“”,发展到小篆的“”,再发展到楷书的“马”。
新时期汉字的简化主要分为省略、改形、代替、新造四大类[ 陈章太.论汉字简化.语言文字应用,1992,2.][3],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保留原字轮廓。根据形体上的某些共有特征或轮廓,让某些形体简单的字来代替原字。如“慮”作“虑”、“傘”作“伞”、“斉”作“齐”。
(二)保留原字的一部分。根据字形及字义的联系,选择原字具有特征的一部分来代替原字。如“聲”作“声”、“開”作“开”、“麽”作“么”。
(三)改换原字中较复杂的部分。用一个笔画很简单的符号代替原繁体字中特别繁难的部分。如“殱”作“歼”、“劇”作“剧”、“擁”作“拥”。
(四)改非形声字为形声字。改换原本不是形声字的字体结构,使之成为简单的形声字。如“態”作“态”、“郵”作“邮”、“審”作“审”。
(五)同音代替。借用已有的读音相同、形体简单的字来代替形体复杂的原字。如“醜”作“丑”、“裏”作“里”、“幹”作“干”。
(六)草书楷化。借用草书字的字形,并将它改为楷书的写法,这样就达到了减少笔画的简化目的。如“東”作“东”、“書”作“书”、“韋”作“韦”。
(七)新造会意字。由于原来的繁体字笔画繁复,为了达到简化的目的,所以构成新的、较为简单的会意字。如“塵”作“尘”、“寳”作“宝”、“滅”作“灭”。
(八)借用古字或者异体字。使用某个字的古字或者异体字来代替这个本字。如“雲”作“云”、“禮”作“礼”、“電”作“电”。
当然,在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繁化现象。为了寻求意义上的区别,有时会给字形增加一些成分,造成结构的繁化以求区别。如:“蜈蚣”本作“吴公”,后来为了强调其意义,加上意符虫旁形成了形声字“蜈蚣”;“鸡”在甲骨文中是鸡的象形,后来加了音符“奚”,像鸟的形符又换成了鸟,就形成了繁体字“雞”,简化为“鸡”。
汉字从产生以来就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也走在了汉字简化的道路上,它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一方面汉字简化有利于人们的认知和学习。当今社会,国家之间交流密切,汉语学习无疑已经成为一股热潮,简化汉字对于外国学习者显然是要比繁体字简单得多。另一方面,汉字简化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电脑、智能手机更新换代快,汉字简化在汉字编码、输入输出、汉字自动识别等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汉字的整理与标准化
汉字整理是指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4],规定现行汉字的字量标准、字形标准、字音标准和字序标准,实现现行汉字的标准化。汉字发展的历史悠久,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很多的异体字、繁笔字、方言字和滥造字,以致文字体系的臃肿庞杂,这就对汉字整理提出了要求,使之规范化、标准化迫在眉睫。
汉字的整理工作包括整理异体字、整理印刷铅字字形、改换生僻地名用字和统一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用词四个主要方面。
(一)整理异体字。异体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相同的几个字互为异体;二是指与正体字相对而言的,异体与正体只是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相同。异体字包括单纯异体字(睹与覩)、包孕异体字(豆与荳)和交叉异体字(夹和袷)。
整理异体字有两个原则,一是从俗从简,另一个是根据初形本义。由于文字是约定俗成的符号,整理字形时要尊重社会的用字习惯,而考虑初形本义也是尊重历史传统的。
整理异体字有两种方法,一是取舍法,就是在一组异体字中,选取一个作为规范字,淘汰其余的字,如取“蝶”舍“蜨”;二是分化法,就是从用法上把一组异体字加以分化,使它们不再成为异体字,如“帐”、“账”、“粘”。
(二)整理印刷铅字字形。20世纪中期在印刷汉字字形上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一批手写楷体和印刷宋体存在区别,如即和卽。这些分歧给汉字印刷带来了不便,需要进行整理。
在整理印刷体时,同一个宋体字有不同笔画或者不同结构的,选择一个便于辨认的、便于书写的形体;同一个字宋体和手写楷体笔画结构不同的,宋体尽可能要接近手写楷体。
(三)改换生僻的地名用字。我国幅员辽阔,地名繁多,有些地名用字生僻难认,有些笔画太繁书写不便,这种状况给人们的社会交往造成了阻碍。为了使地名用字易写易认,我们应该选择读音相近的字、比較常用的字、简单易写的字、当地群众中通用的字和不与已有地名混同的字来代替生僻字。如“铁骊县”改为“铁力县”、瑷珲县改为“爱辉县”。
(四)统一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用字。1959年国务院发布的《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了我国以公制为基本计量制度,但是提到外国事物,在计量单位上用字还是很混乱。1977年中国文改委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布《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对其做了统一规定,如海浬作海里、浔作英寻。
汉字的整理不仅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而且对于汉语向外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对文字进行整理使之标准化正是顺应时代号召、顺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2002.
[2]陈燕.汉字学概说[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张书岩.简化字溯源[M].语文出版社,1997.
[4]张素凤.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中华书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