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制度浅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段时期以来,维护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一直标领主流,被告人本位主宰着话语垄断地位。与此相反,刑事犯罪被害人(以下简称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却长期被大大地忽略了。被害人权利保障是刑事司法公正的应有之意,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虽然明确将被害人定位于当事人,也赋予其一系列权利,但纵观我国现有法律和司法实践,仍存在众多缺失。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应赋予被害人公诉案件上诉权,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权利,请求国家补偿权,被害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选择权,被害自然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
  关健词:被害人;权利保障;赔偿;国家补偿
  所谓被害人是指受到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地位是独立的诉讼参与人。在自诉案件中,被害人居于自诉人的地位,行使控诉职能。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陈述相当于证人证言,但被害人不是证人;被害人站在公诉机关一边,但被害人又不是控诉者。在公诉刑事案件中,被害人享有当事人的部分诉讼权利,但不具有当事人的地位。我国新刑事诉讼法赋予被害人以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并赋予其更加广泛的诉讼权利,但在其权利保障方面,立法上仍有缺陷,不能确保被害人充分参诉,被害人诉讼权利和获得赔偿或补偿的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一、被害人权利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虽然在被害人的法律保护方面有重大进步,顺应了刑事诉讼发展的世界趋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被害人诉讼权利方面的问题
  1、没有赋予公诉案件被害人上诉权,而作为自诉人是被害人时却有上诉权。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上诉的权利;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仅对第一审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有上诉的权利;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而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不享有上诉权,其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只能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使被害人对犯罪的追诉权受到一定限制。
  2、对被害人委托代理人权限的规定不够明确。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被害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参与刑事诉讼,并享有对这一规定的知悉权。但是,刑事诉讼法对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仅规定了诉讼代理人的范围,没有涉及诉讼代理人的权限,使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与被告人的辩护人的权限不对等、不均衡,显失公允。
   3、对被害人不服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的救济效果渺茫。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人民检察院维持不起诉决定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虽然给被害人享有了起诉权,但在法院受理后,作为公诉案件,转化为自诉案件 ,被害人查找证据是件难事,往往因为证据不足而不达到被害人想象的目的。
  (二)被害人获得赔偿或补偿方面的问题
  1、对被害人的赔偿,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有明确规定,但被害人的损失往往因被告人经济困难等原因,得不到补偿或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还有的被害人则为了得到经济上的补偿,放弃了对犯罪人的追诉,而与犯罪人“私了”,使被害人的权益得不到实际保护。这里的权益是指通过判决实际取得的赔偿损失和应该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2、被害自然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阙如。
  被告人犯罪行为日趋复杂和多样化,恶劣的犯罪行为造成被害自然人心灵和肉体双重伤害,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才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而遭受精神损害却无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无法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二、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保障机制的完善
  我国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后,实现被害人权利是我国刑事诉讼发展的迫切需要。考虑我国的国情,借鉴各国关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立法,应当进一步加强我国法律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一)赋予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上诉权
  是否赋予被害人上诉权一直是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争议的焦点。虽然法律规定被害人可以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但由于国家公诉人员对客观事实认识的方法、手段和程度可能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不可能具有同被害人一样的对犯罪过程的感知和对犯罪后果的感受。同时,检察机关是否抗诉并不一定取决于被害人的主张,一旦检察机关不抗诉,被害人的主张就不能实现。被害人唯一的希望只有申诉,但多次申诉往往得不到有关司法部门的重视,从而有的永远不能达到被害人的主张,造成被害人的心理不平衡,会产生被害人不利的一切后果,
  (二)完善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权利
  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之一,其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有同等的诉讼地位和对等的诉讼权利。推而及至,其委托的诉讼代理人也应与被告人的辩护人享有对等的诉讼权利。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的辩护人的权限有:1、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2、辩护律师经证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也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而被害人委托的诉讼代理人在这些方面的权限没有规定,是不对等的。因此,应完善这些规定,力求被害人委托的诉讼代理人的权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人的权限对等、均衡,以保障被害人的权利。
  (三)对被害人不服检察机关不起诉决定的处理方式
  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有被害人的案件,决定不起诉的,可以向一上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提起公诉,维持不起诉决定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作为公诉案件,转化为自诉案件,在取证方面肯定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刑诉法应该增加被害人在这方面的权限。
  (四)被害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选择权的架构
  应当尊重被害人作为刑事诉讼一方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保持附带民事诉讼的适当独立品格。在法定的某些情况下允许被害人单独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缺席审理。笔者认为以下情况在刑事案件中可以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如被害人撤消附带民事诉讼后,刑事诉讼结束后又请求民事赔偿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生效后被告就持续性损害提出赔偿请求;附带民事诉讼没有全部赔偿或未弥补全部损失的;刑事判决无罪后,被害人又请求民事赔偿的;被害人民事权益急需救济而刑事案件过于迟缓的;共同犯罪案件审理中,个别被告人不到庭的,虽然法律规定,被告人可以负连带责任,但到庭的被告人无经济能力承担该责任,而未到庭的被告人却有经济能力承担该责任的,就应该赋予被害人对有能力承担责任的被告人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由于在逃等原因长期不归案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或推定过错原则,允许法院缺席判决并可以强制执行负赔偿责任人的财产,以免被害人长期处于不利境地。
  (五)加强对被害人获得赔偿权利的保障
  给予被害人不同形式和不同来源的经济补偿或赔偿,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平复或减轻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后果。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被害人的损害赔偿是通过刑事犯罪附带民事诉讼的途径来解决的。一是刑事诉讼法规定扩大赔偿的范围,既考虑被害人的损失,也考虑被害人的家人及受养人因此带来的损失。明确规定赔偿方式可以分多次赔偿,对于判决时被告人无法赔偿的,待其服刑结束后继续进行赔偿,刑事被害人的追偿是无限期的,相对来说更能保证被害人获得赔偿。二是建立国家对被害人的补偿制度,加重国家在控制犯罪和对被害人方面的责任,使不能获得被告人赔偿的被害人得到国家的补偿。
  参考文献:
  [1]《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4年第6期;
  [2]《中国刑事法》2003第3期。
  [3]奚玮 叶良芳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反思与重构》
  [4]彭箭 《论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地位及其完善》
  [5]王超 《中国司法改革的整体推进之路》(《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4年第6期P12-17)
  [6]杨宇冠《论刑事诉讼人权保障》《中国刑事法》
  (作者通讯地址:广西桂平市人民检察院,广西 桂平 537200)
其他文献
摘 要:  做好检察机关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是检察机关完成各项检察工作任务的物质基础和有力保证,检察后勤管理工作搞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全院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以及检察工作的质量。因此,对检察机关后勤管理机制进行调研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检察机关;后勤管理;创新机制  检察机关的后勤部门是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具有检察后勤服务保障和行政装备管理的双重职能。并不是人们眼中的只管办公用品发放和
期刊
信访工作是党和国家机关了解群众心声、保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涉检信访是党的大信访格局的一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构建涉检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检察工作的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衢州市检察机关涉检信访工作的主要做法  市县两级检察院高度重视涉检信访工作,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的涉法涉诉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维
期刊
行政法是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行政权是借助行政行为来发挥权力作用的,所以行政法核心内容就是规范行政行为,进而控制行政权。理论界依据行政作用的范围不同,将行政行为分为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并认为内部行政行为仅有内部意义。文章从联系、发展角度,分析研究内部行政行为。发现内部行政行为同样具有外部效果,即内部行政行为同样可能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本着“有权利必有救济”的原则,控制内部行政行为,完善其救济
期刊
一、道路外交通事故的含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因此,道路外交通事故是指《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称的“道
期刊
根据中央政法委会议精神,把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作为今年政法工作的三项重点工作,这是中央为更好地适应我国新形势,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更好地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和谐稳定而作出的重大部署。三项重点工作中社会矛盾化解是基础,因此,化解、减少涉检信访也是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贯彻三项重点工作的重要举措。  涉检信访是指那些已经或应当由检察
期刊
近几年来,我院民行工作在上级检察机关的坚强领导下,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围绕“搭建三个平台,坚持四个原则”的工作思路,有效履行民行检察法律监督职能,切实提高抗诉案件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以来,我院共提请市院抗诉35件,均被采纳并向中院提出抗诉,被中院裁定发回重审30件,改判15件,在抗诉过程中调解息诉13件,终止审查2件,改变率(改判和调解)达90%,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期刊
摘 要: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产权登记分为土地产权登记和房屋产权登记。这种登记模式在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显出其弊端。我国目前的产权登记制度已不能满足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登记职能的要求,存在诸多缺陷,亟待完善。我国立法对现行的房产登记制度应做调整,实行房地合一的登记体制。  关键词:房地产;登记;房地合一  一、目前我国房地产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  房产,是指依附于土地上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与地产一
期刊
摘 要:  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利用自己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来实施犯罪以及行为人在完全责任能力状态下可预见的,但在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才得以实现犯罪的情形。其可罚性根据在于将自己无责任能力的状态作为工具来利用,原因自由行为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关键词: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一体性  一、 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   原因自由行为,又被称作原因上的自由行为、原因中的自由行为或
期刊
一、引言   与大陆法国家一样,中国刑事诉讼法确立的是定罪与量刑一体化的程序模式。在这种刑事审判制度中,法庭通过一场连续的审理过程,既解决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又解决有罪被告人的量刑问题。   在这种制度格局下,由于法院对量刑不举行专门的庭审程序,因此,无论是公诉方、被害方还是被告方,都无法就量刑问题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量刑几乎完全成为法院自由裁量的对象。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官尽管可以宣读起诉
期刊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六次全会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刑事司法制度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这种职权主义参合当事人主义的混合式诉讼模式已难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和合型刑事司法提供了一种辅助性选择。和合型刑事司法是和合思想应用于司法活动的产物。和合思想推崇双方在平等、自愿、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求同存异,重新整合被破坏的社会状态,以达更为和谐的状态。和合型刑事司法与中国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