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维度张力与方法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确立正确的研究维度,应当通过经典文本、特定社会思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张力作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方法套路的理解。做到既注重主导逻辑的深化与拓展,又积极在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有效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门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与传承语境的深层转换。进而,在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维度张力和方法套路的基础上,以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角度,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及其大众化有所裨益。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典文本; 社会思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6-0039-0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大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旗帜,它对于处在改革开放攻坚期和社会发展转型期的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即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内在精髓和主要内容四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提出了凝练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信念的追问语境与探索维度。而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升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12个词、24个字、3个层面浓缩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的深层语义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现实语境及意义。笔者认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以合理的审视维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维度的把握,进一步在研究维度的张力结构、研究方法的前瞻势导和研究语境的深层构筑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维度张力铺展
  审视研究维度是开展研究的必要前提,研究维度内含于特定的研究之中,并且对特定研究的科学性、层次性及其拓展性都具有内在制约作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注重建构科学、合理的研究维度,进而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维度之内在张力结构的挖掘与把握,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特定文本、特定社会思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三维博弈结构中进行现象学式的脉理呈现。
  1.文本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语义溯源
  提炼、理解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与阐释,经典文本乃是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维度之一。我们知道,任何的思想体系与观点要义在特定的文化区域中生根与传播及发展,都必须要有历史自觉。而历史又是通过特定的文本来表现的,我们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审视时必须意识到,文本的阐释与理解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内在要求,同时在对文本的阐释与理解过程中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义上进行主导性脉络透析、根源性历史溯源与地域性文化认同。缺乏历史自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可能在“文化中国”地区传承与发展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提炼、理解与传承过程中应注重从文本维度中加以阐释与理解,既是从价值凝练与传承的语境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需要,也是维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义内在生命张力的文化诉求。
  我们从文本维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语义溯源时必须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炼与传承过程中应当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经典文本的内在方法旨归和价值意蕴,又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门脉与风格。这是当前学术界的一种研究共识,而有一个问题也必须提及:我们在面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各类文本进而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仅仅只是直接面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各类文本。这里所说的“直接面对”不能只是从显性的层面上进行把握,也就是说“直接面对”不仅是在批判一种“拿来就解读”,而且更是在批判一种不涉及西方文化、不顾及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断裂性”解读与理解。从这一层面上看,从文化发展断裂的角度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本身、价值研究方法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语义的界定时,就不能真正提炼出符合马克思主义本真意蕴与语义旨归的价值观点与方法诉求,进而就更谈不上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更好地去提炼与理解及传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理念与方法内涵。因而,文本维度所给予我们的应当是一种文化的内生传承力,它内含着文化谱系的传承与介入以及特定理解和解释主体张力性阐释。
  2.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语境辨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提炼、理解与传承过程中都会遇到同社会思潮之间如何博弈与平衡的问题。社会思潮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并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域空间和特定的社会阶层内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必须顾及、融合乃至引领具有不同思想意向、不同价值规范、不同理论基础且又具有广泛社会心理基础的社会思潮。而之所以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研究时,要注重社会思潮的在场、渗透及影响,不仅因为其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和群众基础,而且就当代解释学理论发展给我们提供的研究视域而言,我们也必须从总体上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潮有个清醒的认识,这对于我们把握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寓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背景中的批判性社会运动,因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与批判诉求,就不能不关注各种社会思潮,进而还应当进一步通过各种社会思潮引出合理且有效可行的批判语境。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语境中来把握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时,就必须立足社会现实、捕捉各种社会思潮,进而才能有的放矢地建构批判语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面对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在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诉求、主导语境建构和批判方法表征。由此可见,提炼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不能忽视社会思潮,而且对社会思潮的捕捉、对社会心理接受机制的研究还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科学性、时代性与民族性。   现代解释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对特定理论文本或观点阐释进行理解时,我们均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进入作者或者阐释者的理解语境,而只能是依据自身的“理解前结构”去走近作者或阐释者的理解语境。那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就必须重视对社会思潮的调查和把握,进而才能在辨析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语境的同时准确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的科学意义和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的心理机制与认同过程。并且,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各种宗教的世俗化的民间信仰形态及其教义表征亦显得比较重要。虽然像马克思说的,我们应当从世俗本身异化的角度去理解宗教的存在与发展,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我们研究宗教问题的一个层面。在现今的社会尤其是在我们努力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的过程中,更应当进一步地去研究宗教产生、发展及其对人们言行产生深层势导作用的思维机制和心里趋向。而从言行深层势导这一层面看,宗教的各种民间信仰形态及其教义表征要比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教育更易走近心性、范导言行。人们对时代思潮的接受更多地是基于一种猎奇心理和对现实处境潜意识的不满,而在民间宗教信仰上的认同则更多地是基于一种深层的人性诉求和情感归属。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的过程中,就不能忽视各种社会思潮对人们理解语境的深层制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准维度
  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理解与传承过程,我们应当要在经典文本、社会思潮这两个维度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基准维度来统摄经典文本与社会思潮之间的语境参渗与方向引导。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过程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且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我们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可能仅仅只是钻入故纸堆,即在文本中做考据式的脉络梳理与语义辨析,而是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性发展过程,进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与深化的内在要求。当然,其中必然亦包含如何面对特定社会思潮与文本间的双向制衡,但双向制衡的过程与机制却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发展方向而产生与推进的。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过程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过程也为深入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过程提供了视域立足点。众所周知,任何的理解过程都不可能越过“理解前结构”而进行“白板式”的理解。我们必须进一步注意到的是,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解的过程中,虽然有各种多元的社会思潮可能会作为特定理解主体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结构”,但是,哪些社会思潮会进入特定理解主体的理解语境,不论从历时发展过程还是从共时生存境遇来看,都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过程及状况而生成的。
  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方法语境,也要求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传承过程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研究的基准维度。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聚焦式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逻辑的体系式铺展。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主导性的理论根据则又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予我们最大的思想启迪在于它的方法价值。正如孙伯鍨所说:“对于全部马克思主义来说,最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现实问题的正确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因此,最核心的问题是‘方法’。”[2]而从马克思关于经济学研究的转向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在一步一步地趋向于科学地把握实践方法的内涵。真正意义上的从实践出发即是从实际出发。或者说,实践的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实践出发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那么,当下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及我们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所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我们也可以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乃是提炼与理解及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准维度。因而,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便会发现,特定价值文本的内在意义和特定价值主体的语境介入,均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形成生成性的张力结构和参渗式的话语境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方法套路凝练
  1.把握方向,关注需要,多维整合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方法旨归凝结在“历史”语境中,凝结在社会主义的批判语境及当下在场性运动中。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生成史,我们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最主要的思想财富就是历史性思维本身。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历程,我们知道,青年马克思受黑格尔、费尔巴哈、赫斯等德国思想家的影响较大,以至在其思想深处明显地表现出其是以黑格尔哲学的思维构架来观照费尔巴哈哲学中所关注的人的问题,又将对人的问题的理解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做整合,进而从人学现象学的语境中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进行立场批判、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行逻辑升华以及将“黑格尔哲学与法国社会主义结合起来”[3]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德国化。然而,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呈现出两种理论逻辑相互消长的局面,即人本主义的理论逻辑和现实主义的理论逻辑相互影响、相互消长以至最终将现实主义的理论逻辑作为主导性研究语境。当然,在马克思思想语境发生质性改变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在马克思的言说语境中其关于新唯物主义的理解不能仅仅只是局限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历史性文本中。也就是说,不能仅仅只是看到实践在理论体系中的出场就将其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内里的关键是如何区分逻辑向度中的实践和方法向度中的实践。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应当通过其进一步的经济学研究的方法批判和体系建构来把握实践的方法论意蕴和社会主义的批判旨趣。并且,从马克思文本解读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语境应当是基于特定社会历史的生产生活过程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与批判,而不是从一种理论上的价值预设中来观照和范导现实的社会生产生活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本真的历史语境也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语境的实质内涵,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历史性的在场运动,它不应是一种价值悬设,而应当是一种体现在对资本主义批判与对当下社会历史多维建构中的生成性社会运动。也就是说,我们要在现实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来历史地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语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各个层面和向度中来具体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基本价值旨趣,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主导方向。   针对经典文本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念的本真语境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而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在场性的社会运动,它就必然要去关注现实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需要。那么,注重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之间不同需要诉求的关注,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内在要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需要的存在与发展乃是社会历史发展深层的思想和行为驱动。也就是说,要使主导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语境进入人们的思想及其日常生活,就必须以对不同主体、不同地域及不同层次的需要进行研究作为切入点。当然,在语境对接的过程中,也应看到当代中国所出现的不同的社会思潮所具有的弹性势导作用。众所周知,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对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甚至人的身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思潮,诸如新自由主义、新民族主义、新“左”派以及宗教的民间信仰形态及其思想表征。在这些社会思潮中,存在着不少同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理念背道而驰的思想及言论。新自由主义看似对作为普世价值的自由大肆宣扬,但其实质性的价值理论基础却是作为特定历史产物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过程;新民族主义虽然旨在针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过程中所出现的对各种民族国家、殖民地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掠夺与侵略,但正如马克思所说,“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因而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逐步消亡”;新“左”派在当今世界中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它不仅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而且还看到了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且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但是,我们必须明了的是,不论是新“左”派还是其他的各种社会思潮,它们一方面都是从各自的言说立场和角度出发,然后针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问题、某些方面进行批判,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简单地将其奉为真理并加以推广。并且,任何价值语境都有其存在的阶级基础和语用范围,超出特定的语境和阶级基础,任何的自由、民主就都成了一种语言游戏而缺乏现实执行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不管是这些新兴的时代思潮,还是根植于人们心性深处的民间宗教形态,其之所以会在当代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理解相遇,也必然存在着深刻的现实原因与现实的相遇条件。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在各种社会思潮之间进行语际间的碰撞与审视,进而不仅可以把握各种社会思潮间深层的语义立场与语境范围,以为我们历史且具体地批判及超越各种社会思潮提供现实可能性,而且还可以从多维的视角中把握人们所经常关注的言说对象、现实需要及其理路机制,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过程中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与价值语境在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语境转换。
  2.回溯传统,凝练特色,精练语词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理解与传承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现实语境的转化,而且还必须注重深层语境间的谱系关涉。回溯传统,我们知道,和合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深深根植入中国人的心性之中,而且也通过历时文本向当代人昭示中华古文化的人文意境和思维路数。总体上看,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传统哲学可谓心性之学,不论养心见性还是修心炼性,都蕴含着和合的精神理念,内里的不同只是对心性的形上依据、发微路数、践行方式等有各自独特的理解。儒家思想核心理念为仁,重忠恕,尚慎独,好体悟,倡践行,求参育。儒家思想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开来,以仁义为核心、以理气为语用将入世的行为准则与伦理规范同天地生生之德有机融合,进而以道德之天为内在势能从身心间、人际间以至天人间三维向度中来涵养心性,以达参天地之化育;道家注重以形而上的道来统摄现实的行为过程和思想意念,将世俗的名利生死以贵无体道的方式加以解构和超越,将现实的短暂的人生过程融入到天地万物自然流变过程中,以宏远的天地视域来观照和审视现实的人生际境,追求的是适性逍遥和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真人诗境;传统佛学以禅宗的影响最为深远,禅宗尤为推崇冯友兰先生所说的“负的方法”[4]和顿悟成佛说。天地万物,缘起性空,从佛的视域中所观照的万事万物皆为“无”相且不可直面言说而只可意会。顿悟的过程则是个人心性澄明了悟和身心解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天地间的一切皆因缘而生、皆因缘而灭。传统佛学所追求的无我、无执、无住的精神境界,既表征着世俗一切争执、猜忌和邪念的归寂,也彰显着人生的一种解脱状态及与天地万物的和合情境。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自董仲舒之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表现的理学形态,则是糅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而建构成的一个博大精深且沟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想体系。这也从思想交融的层面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髓。
  回溯传统,我们不难看出,和合理念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及门脉所在。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时,回溯传统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特色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语词上,而且更是为了从深层语境的同质性相关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供传统文化资源与保证理解过程的有效性及合法性。那么,要从深层语境关联的角度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问题,就必须在传统文化基本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解要义之间寻找同构性视域与同质性语境。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主流的儒家思想,推崇的是一种“推己及人”、“由己及物”的价值套路,即将社会、国家同个人的性命双修相联系在一起,通过自我身心的和谐来保证人与人之间及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处共生。而科学社会主义的在场性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人和社会的发展是互为前提且与时协生的。其二,中国传统文化反对道器分离,注重的是道器统一、和合共生。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亦强调对传统西方哲学视域中的人类史及概念演化史的批判与超越。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出,在提炼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思维上就具有一定的同构性、在语境上就具有特定的同质性,这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及其研究的必要性。   当然,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为了做纯粹的学理透析,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传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引导人们的言行举止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那么,从理解与传承的角度看,我们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就应当注重精练语词。笔者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以24个字、12个词既精练且有层次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语义。而所提炼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伦理、分层叙述,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重道轻器、家国同构的思维向度,而且字里行间彰显着对当下社会伦理价值失范的关注、渗透着对当下社会现实问题的思索,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念——一切从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社会实践过程出发的很好体现。
  3.追考理路,开放语义,因境释义
  注重语境转化和谱系关联仅仅只是思维域的一种张力性扩张,而如何在张力性扩张的同时能够做到内涵性生成就必须关注体系建设与深化逻辑理路的辩证考究。我们知道,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自由、平等、博爱是奠基于资本主义的自发的历史性发展过程当中。并且,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看,西方文化尤其是作为西方文化精华的西方哲学,较为注重思维的逻辑连贯性,同时将这种连贯性建立在自明的且贯穿在整个概念发展始终的逻辑前提之上。而在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基督教哲学诞生以来,可以说从总体上看,西方文化、西方哲学均受到基督教思维方式和基本教义的深层影响。因而,我们在反思为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理念能够在当代仍有强势影响力时,我们在经济、政治因素之外,还应看到西方文化所具有的这种思维特色——即注重将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建立在抽象且自明存在、自觉发展的逻辑前提之上。而反思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维系过程,我们也不难看出: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将个人心性修养的持续与澄明维系在“人格之天”或形而上的“道”之上,进而在思想文化的静态呈现与动态践行方面都建构出了交融形而上与形而下、沟通心性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与践行理路;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作为基本纽带的家国同构型的社会形态,那么,在这种社会形态中,整个社会的治理过程和核心价值理念的维系过程都是基于个人的心性修养过程和个人的家庭生活过程,进而将《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理念推广开来。由此可见,不论是较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而言,还是针对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来说,其在维系基本的价值信念及传承这些价值信念的过程中,既注重内在思想体系的梳理与建构,也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些核心的价值信念以特定的逻辑前提作为体系建构与价值传承的基点。
  但是,在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性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毕竟我们所要建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所要提炼与传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同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及其二者的基本价值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因而,在扬弃的语境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从思维的模式与结构上吸取资本主义与传统社会在基本价值理念的维系与传承方面所给予我们的思想启示。进而,笔者认为,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理解过程,必须注重对其内在理路的反思与研究,而这就涉及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较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价值建构而言都更为复杂。著名的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提出了“文化中国”的范畴,当然,我们在当下所进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本的价值取向与立场乃是科学社会主义。只是笔者认为,从思想层面和文化形态的历史性变迁与传承的角度看,我们均应在语境转换的过程中,思索如何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研究视域进而在“文化中国”地区构建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旨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髓的理论体系与语义阐释。价值问题是文化问题在人伦语境中的集中体现,不论从理解还是从传承的角度看,文化体系的逻辑建构(并非文化体系的层面罗列)都应当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而在注重追考理路与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必须注意: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路追考与体系建设,目的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或者说为了体系而体系,其真正的目的应当是要从体系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给予人们行为范导同时的方法昭示。其次,我们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虽然反对任何形而上的价值预设,但是其并不持有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论断。只是,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历史且现实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与意义阐释,将具体的意义阐释融入历史性的发展情境当中去,因时、因地、因境地进行语义理解与意义呈现;另一方面,反对任何实体性的价值预设,注重的是从现实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捕捉基本的价值需要与价值语境,进而将潜在的价值目标以历史性生成的方式实现现实化与具体化。最后,体系不是万能的但却是必要的,那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体系的展开与逻辑的深化之间的对象性关联。并且,逻辑建构的过程不能仅仅只是科学叙述的过程,而应当坚持科学叙述与情感认同的有机统一。笔者认为,从“文化中国”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建构时,在确立叙述的逻辑起点过程中,要有助于逻辑的层层深化与情感的主体间认同,这是其一;其二,则应当认识到,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发展与批判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心性修养之间存在着路数的不同,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中就应当坚持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将传统的修养论路数适宜地植入主导性逻辑结构中,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言说语境,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语境与践行方式彰显中国传统修养论的涵养意境与信念维系套路。
  总之,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确立正确的研究维度,应当通过经典文本、特定社会思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张力作用,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科学视域和伦理取向。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张力结构的把握,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方法套路的理解,做到既注重主导逻辑的深化与拓展,又积极在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有效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门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与传承语境的深层转换。进而,在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之维度张力和方法套路的基础上,以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角度,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及其大众化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3).
  [2] 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6.
  [3] 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65:262.
  [4] 冯友兰.贞元六书(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64-865.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其他文献
杭州交警以“治堵先治乱”为突破策略,首创了“路口300米严管区”,对机动车乱变道等9类严重影响通行秩序的违法行为进行严管严治严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路口
以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在职公安民警为调查对象,进行“亚健康自我评定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公安民警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68.23%。分层分析比较公安民警各亚组和
根据自主教学模式概念及相关理论依据,结合浙江警察学院《经侦总论与措施策略》课程改革实践,以及警学结合“公安实战型”自主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色,应通过确立课程教学目标
刑事诉讼由一系列诉讼行为依次衔接而成,为确保诉讼效益,兼顾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功能,刑事诉讼程序原则上不应发生倒流,倒流只能适用于法律明确规定的特定情形.为突出
现行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因此,笔者从维护农民权益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对现行宅
中国现实的粗放型警务实践亟须通过警务工程化制导转型升级。警务工程化的生成逻辑包括理论生成逻辑和实践生成逻辑。当代中国警务应主动地按照两条生成逻辑开展当代警务工程
随着世界进入“环保时代”,绿色贸易壁垒法律制度对一国的经济贸易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和重要,面对我国绿色贸易壁垒法律制度立法、执法、司法绩效不容乐观的情况,以新制度经济
公安机关要直面国际斗争的战略变局和我国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转变内保工作观念,树立把反恐维稳工作放在首位;管理和服务并重,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以
公安侦查理论创新是公安侦查工作发展与变革的先导;公安侦查理论创新是公安侦查工作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公安侦查理论创新必须与时俱进;公安侦查理论创新需要理论勇气.
侦查学作为一门实践科学,其理论基础何在?这是一个为许多学者苦心孤诣所追问并试图揭示的问题。博弈论对于侦查中的策略与行为选择具有很强的解释性,实际就是解构了侦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