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一般都是按文体个性进行分析,但也可按照文本共性进行分析。文本共性,也就是四个字“言、象、情、志”。用这“四字”分析《社戏》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不仅符合文本由外而内的结构规律,还能更全面地分析出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蕴含。
关键词:文学作品 个性 共性 四字分析
人们分析文学作品,往往根据个性进行分析,例如,分析诗歌就分析“意象、格律”,分析小说就分析“环境、情节、人物”,等等。但实际上,文学作品解读也可按共性进行分析。段双全教授根据古代文论和西方文学阐释与批评理论,总结出的“文学作品备课四字法”,也即“言-象-情-志”四字法,[1]就是一种按照文本共性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符合文本“披文入情,随波讨源,虽幽必显”的结构解读规律,[2]还具有全面深入、简单易行的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文本解读方法。下面我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为例,来谈谈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一.《社戏》之“言”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很有特色的小说,内容主要写了人生中三次看戏的故事,形式上既有现代小说的特色,也有散文体小说的特点。但仅从“言”,也即形式而论,它有如下丰富的特色:
(一)文白兼具的字词句
1.从文言字词句看,文中有惮(dàn)、棹(zhào)、楫(jí)等古字;归省(xǐng)、远哉遥遥等古词;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等古句。
2.从白话字词句看,文中有橹(lǔ)、撮(cuō)、踱(duó)等俗字。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o)、凫(fú)水、旺相(xiàng)、絮叨(xù dao)等俗词。还有如下现代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后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比拟)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比喻)“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二重复句)。
(二)多样的表达方式
全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和说明。例如叙述,叙述了城中两回看戏和乡间赵庄看戏的事。城中看戏,都叙述了看戏环境的嘈杂以及表演的单调乏味。乡间看戏,叙述了借船风波、乘航船看戏、偷罗汉豆等趣事、乐事。描写,有胖绅士、双喜、六一公公等精彩人物描写,也有河岸风光、戏台仙境、皎洁夜月等精彩景物描写。议论,有关于“野外看中国戏好”的议论,如“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还有关于“那夜的豆那夜的戏最好”的议论,如“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说明,有平桥村的说明:“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抒情,主要是间接抒情,也即抒情蕴含在叙述、描写、议论和说明中。
(三)成熟的表现技巧
鲁迅先生出自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又热爱文艺,因此有很好的国学和文艺功底。他又有留学东洋的经历,受到西方哲学和文学思想的影响,因此西方文艺形式与技巧他也很娴熟。就本文而言,其现代技巧主要体现在思绪的流动,也即意识流手法以及比喻的新奇上。具体说来,就是先写“二十年前的两回看戏”,再写现实中对中国戏的不满;再写儿童时期的“赵庄看戏”,最后又回到现实,赞乡间看戏和趣事的美好,这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从顺序上来说,也即倒叙和顺叙的灵活运用。比喻的新奇指把“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兽脊”很新奇,有陌生化的感覺。
除倒叙和顺序外,还有以“戏”为线的结构技巧和写乡间看戏中多次赞叹“好戏”的照应技巧。此外,本文还有很多其他的技巧。如先写无船看戏再写有航船看戏,先写前面是赵庄又写不是赵庄,只是一片松柏林等掀起文章波澜的陡转技巧;远看和近看赵庄以及正看和反看赵庄的描写技巧;写景的静态和船的动态的动静结合技巧;用视觉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几点火”,用听觉写“宛转、悠扬的横笛”,用嗅觉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等多感官描写技巧;详写乡间看戏,略写城中看戏的详略技巧;带着喜爱和赞美感情写乡间景色的情景交融技巧,等等。
(四)跨文体的体裁
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自然是小说了,但本小说具有跨体的特点。所谓跨体,就是它不仅是小说,还具有散文的特性。此文城里和乡下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具备,有看戏的情节,也塑造了胖绅士、双喜等人物,表达了厌恶虚假的城市和喜爱淳朴的乡村的主题,小说特点明显。但另一方面,本文也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指材料丰富多样,写了“三回看戏”,“神聚”指“通过看戏,表达了对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厌恶或喜爱”,散文特点也很明显。因此说本文具有跨文体的特色。
二.《社戏》之“象”
“象”具有客观性,“是文学作品的事实性内容”,[3]有景、物、人、事四种。在象的梳理中,只能作纯客观的摘录,不能有丝毫的议论成分,不然则象意不分了。
(一)景象
文中的景象主要有对平桥村和赵庄的说明以及对河岸风光、一丛松柏林和夜月等的描写。因平桥村在上文“多样的表达方式”中已经摘录,说明赵庄的只有一句“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因此只对描写的景象做一番梳理。
1.河岸风光——“……(河)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2.一丛松柏林——“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3.夜月——“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二)物象
文中的物象有长凳、航船和戏台。长凳是生活中的坐具,航船是运输人或物用的,戏台是供戏剧表演用的。物象,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
1.长凳:“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
2.航船:“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3.戏台——“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在这里出现了。”“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三)人象
人象,不包括戏文里的人物,文中较主要的有胖绅士、母亲、双喜、“我”和六一公公等。这里将对他们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进行简要梳理。
1.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语言)“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行动)“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体型)
2.母亲:“……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行动)“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语言)“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语言)“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行动)“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行动、语言)“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行动)“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神情、语言)
3.双喜:“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语言)“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语言)“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行动)“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语言)“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语言)““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语言)”“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语言)“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语言)“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语言)“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语言)
4.我:“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心理)“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心理)“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语言)“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心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行动)(成年)/“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行动)“只有我急得要哭……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心理)“我高兴了……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心理)“……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行动)“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心理)“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行动)“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行动)“我点一点头,说道,‘好’。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语言)(童年)
5.六一公公:“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语言)“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行动)“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行动、语言)“豆可中吃呢?”(语言)“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语言)
(四)事象
文中事象,可从作者成年经历和童年生活两方面看。成年有两回看戏经历,童年生活有随母归省、钓虾放牛等。
1.第一回看戏——事发民国元年。在场外早听到咚咚地响,进去没有勇气坐狭高的长凳,最后惶恐地走出来。
2.第二回看戏——募集湖北水灾捐那年,看谭叫天等人的戏。戏票两元一张,进去时人都满了,连立足都难,只能挤在远处看戏。从九点多一直等到十二点谭叫天竟还没有来,于是用力挤开胖绅士和周边人群,退到场外。
3.随母归省——鲁镇有出嫁而尚未管家的女儿回娘家消夏的习俗。那时祖母虽然还康建,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4.钓虾放牛——我和小伙伴们除游戲、吵闹外,每天的正事大概是钓虾和放牛。钓虾是先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放牛要牵到山上或野地去放,牛有对我欺生的举动,我不敢靠近牛,只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引得小伙伴们一阵嘲笑。 5.赵庄看戏——这是焦点事件,由一连串事情构成。首先是借船风波,即我想去看戏却没有提前借船,导致没法看戏,这令我急得直哭;其次是乘航船看戏,即双喜突然提出要驾八叔的大船,也即航船去看戏,在听了双喜等的安全承诺,经外祖母和母亲同意后,我和小伙伴们一同兴高采烈地去看戏,途中写了月夜行船和两岸风光及误看渔火和松树林等事;第三是船头看戏,即因戏台近旁船停满了,我们只能远远地停船在船头看戏,我和小伙伴们喜欢看蛇精、老虎和小丑戏,不喜欢看没完没了的老旦戏,最后大家都倦了,等不及老旦唱完就归航了;第四写归航偷豆,即因驾船看戏,奔波久了,饿了,桂生首先想到偷点豆吃,最后在双喜的权衡下偷了阿发和六一公公两家的豆煮了吃并把船收拾得干干净净。
6.六一公公送豆——第二天下午,我们在钓虾,六一公公棹船卖豆回来看到我们,善意提起我们偷豆的事但并不怪罪,并赞成双喜的“请客说”,友好的问我戏好看不,豆好吃不?在我“好”“很好”的回答下,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称我是读书人,有见识,并执意要把没卖完的豆都送给姑奶奶一家吃。
三.《社戏》之“情”
“情”是人对自己感知到的外界事物进行评价所带来的情绪体验。根据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情可分为自然情、人类情和社会情。自然情是人和自然交往所产生的感情,人类情是人与人交往所形成的感情,社会情是人与社会交往所形成的感情。
(一)自然情
本文的自然情,主要体现在所描写的景和物中。本文写了河岸风光、松柏林、戏台仙境和夜月等景物,表达了喜爱、惊奇甚至敬畏自然的感情。例如,写河岸风光,“碧绿的豆麦田地”“河堤水草所散发的清香”“氤氲在水气中的朦胧月色”以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等体现了一个城市少年对乡村风光的无比喜爱;写松柏林和夜月,“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月光又显得格外皎潔”等体现了一个城市少年对纯美自然的无比惊奇;而对戏台仙境“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等描写不仅有喜爱、惊奇,还有一种对大自然神奇的敬畏之情。而本文的两个物件,也即“长凳”“航船”的描写,对比鲜明,“狭到四分之三”“长过三分之二”等表达了对长凳的厌弃,“航船像大白鱼在浪花里蹿”则表达了对航船的赞许之情。
(二)人类情
本文体现的人类情感主要有祖孙情、母子情、朋友情和邻里情。祖孙情指外婆对我的痛爱之情,如外婆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就充满了对我的怜惜和痛爱。母子情指母亲对我的慈爱和关切之情,如母亲带我省亲,唤我吃饭等就充满慈爱,母亲见我不能去看戏情绪低落就很关切,对我和小伙伴们乘船去看戏没有回也很关切,以致我们深夜回来母亲还在“桥脚下”站着等待。朋友情既指儿童时期的小伙伴之间的纯真、愉快、轻松、热烈的感情,也指成人后响应朋友邀约去看戏的真实、真诚的感情。邻里情主要体现在邻里人的友好相处和对客人的无私接待上,如六一公公去卖豆,非要“送一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就体现了邻里的友好,而我们小伙伴归航偷豆,不仅偷了阿发和六一公公家的豆,还用了六公公的柴和盐,但这几家都没有计较和追究,这其中就很好地体现了宽厚待客的邻里情。
(三)社会情
本文的社会情主要体现在对虚假、混乱、黑暗的城市社会的厌弃和对真实、淳朴、美好的乡下社会的赞扬上。北京的城市生活看似很文明,白天有工作做,晚上还可以看国粹京剧,但实际上这喧嚣的背后的真正事实是虚假、混乱和黑暗。因为京剧本来的是虚拟的、象征的,虽也有一些正面的爱国内容,但联系现实看大体是虚假的,两次看戏环境的混乱,也正是民国初年政局混乱的写照,而这一切也正是整个社会虚假、混乱和黑暗的反映。相反,作者所反映的乡村生活则真实、淳朴、美好得多。乡村生活不仅有真实的自然,如河流、田园、远山等,也有真实的人情,如亲情、友情和邻里情等,因此这样的淳朴生活才是真正给人愉悦和美好。对孩子们而言,白天有游戏和嬉闹,有虾钓和牛放,且不分尊卑;夜晚还可以划船到邻村看戏,划船饿了还可以偷新鲜的蚕豆吃,偷吃了豆主们还很宽容——这样的有趣生活,这样的淳朴人性,不是一种很大的感动和美好吗?
四.《社戏》之“志”
本文的“志”,局部体现在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和单一事件的意义上,整体体现在三次看戏所蕴含的文本主旨上。
(一)景物特点
1.景的特点
河岸风光由远山、豆麦、水草、水气和月光构成。远山是淡黑的,豆麦是碧绿的,水草和豆麦是清香的,水气是氤氲的,月光是皎洁的。松柏林由松柏和遗存的破石马、破石羊构成。松柏林是绿色的,石马和石羊是破旧的,松柏林是松柏之林,也是历史遗迹之林。夜月是皎洁的,朦胧的,因浙东水乡夜晚充满水气,所以夜月不仅是皎洁的,也是朦胧的。
2.物的特点
物即长凳、航船和戏台。长凳狭窄,离地又高,使人很难坐上去,是否象征着民国初年人民艰难的生活状态和困境?航船是大的,又是白的和漂亮的,因为这个大船像一条大白鱼在水里蹿,“大”意味着又宽又长又高,整个“大白鱼”意象很美,是否也意味着少年未来生活的美好?戏台是夜月下的戏台,是河流边的戏台,是远远看去的戏台,是搭有高台的上面有灯光也有演员在表演的戏台,因此戏台是流光溢彩的,也是朦胧模糊的,因此,在远远而来又远远观看的孩子们看来,这戏台不是实境,而是仙境。
(二)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四个方面来体现。下面是对胖绅士等五个人物性格的分析:
1.胖绅士——从胖绅士胖开的外形、喘气的动作和傲慢的语言看,他是一个典型的身胖体弱、养尊处优、附庸风雅、自命不凡的没落贵族或退职官僚形象。
2.母亲——从母亲抽空带我省亲和站在桥脚等侯我归来的动作,我生气不能去看戏时,母亲劝告我并正告我的语言以及我们回来迟了母亲担心的神情可知,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懂规矩、孝敬长辈、慈爱又严格要求晚辈的贤妻良母形象。
关键词:文学作品 个性 共性 四字分析
人们分析文学作品,往往根据个性进行分析,例如,分析诗歌就分析“意象、格律”,分析小说就分析“环境、情节、人物”,等等。但实际上,文学作品解读也可按共性进行分析。段双全教授根据古代文论和西方文学阐释与批评理论,总结出的“文学作品备课四字法”,也即“言-象-情-志”四字法,[1]就是一种按照文本共性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符合文本“披文入情,随波讨源,虽幽必显”的结构解读规律,[2]还具有全面深入、简单易行的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文本解读方法。下面我以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为例,来谈谈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一.《社戏》之“言”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很有特色的小说,内容主要写了人生中三次看戏的故事,形式上既有现代小说的特色,也有散文体小说的特点。但仅从“言”,也即形式而论,它有如下丰富的特色:
(一)文白兼具的字词句
1.从文言字词句看,文中有惮(dàn)、棹(zhào)、楫(jí)等古字;归省(xǐng)、远哉遥遥等古词;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等古句。
2.从白话字词句看,文中有橹(lǔ)、撮(cuō)、踱(duó)等俗字。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o)、凫(fú)水、旺相(xiàng)、絮叨(xù dao)等俗词。还有如下现代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后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比拟)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比喻)“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二重复句)。
(二)多样的表达方式
全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和说明。例如叙述,叙述了城中两回看戏和乡间赵庄看戏的事。城中看戏,都叙述了看戏环境的嘈杂以及表演的单调乏味。乡间看戏,叙述了借船风波、乘航船看戏、偷罗汉豆等趣事、乐事。描写,有胖绅士、双喜、六一公公等精彩人物描写,也有河岸风光、戏台仙境、皎洁夜月等精彩景物描写。议论,有关于“野外看中国戏好”的议论,如“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还有关于“那夜的豆那夜的戏最好”的议论,如“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说明,有平桥村的说明:“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抒情,主要是间接抒情,也即抒情蕴含在叙述、描写、议论和说明中。
(三)成熟的表现技巧
鲁迅先生出自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又热爱文艺,因此有很好的国学和文艺功底。他又有留学东洋的经历,受到西方哲学和文学思想的影响,因此西方文艺形式与技巧他也很娴熟。就本文而言,其现代技巧主要体现在思绪的流动,也即意识流手法以及比喻的新奇上。具体说来,就是先写“二十年前的两回看戏”,再写现实中对中国戏的不满;再写儿童时期的“赵庄看戏”,最后又回到现实,赞乡间看戏和趣事的美好,这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从顺序上来说,也即倒叙和顺叙的灵活运用。比喻的新奇指把“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兽脊”很新奇,有陌生化的感覺。
除倒叙和顺序外,还有以“戏”为线的结构技巧和写乡间看戏中多次赞叹“好戏”的照应技巧。此外,本文还有很多其他的技巧。如先写无船看戏再写有航船看戏,先写前面是赵庄又写不是赵庄,只是一片松柏林等掀起文章波澜的陡转技巧;远看和近看赵庄以及正看和反看赵庄的描写技巧;写景的静态和船的动态的动静结合技巧;用视觉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几点火”,用听觉写“宛转、悠扬的横笛”,用嗅觉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等多感官描写技巧;详写乡间看戏,略写城中看戏的详略技巧;带着喜爱和赞美感情写乡间景色的情景交融技巧,等等。
(四)跨文体的体裁
本文选自小说集《呐喊》,自然是小说了,但本小说具有跨体的特点。所谓跨体,就是它不仅是小说,还具有散文的特性。此文城里和乡下的地理环境以及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具备,有看戏的情节,也塑造了胖绅士、双喜等人物,表达了厌恶虚假的城市和喜爱淳朴的乡村的主题,小说特点明显。但另一方面,本文也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指材料丰富多样,写了“三回看戏”,“神聚”指“通过看戏,表达了对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厌恶或喜爱”,散文特点也很明显。因此说本文具有跨文体的特色。
二.《社戏》之“象”
“象”具有客观性,“是文学作品的事实性内容”,[3]有景、物、人、事四种。在象的梳理中,只能作纯客观的摘录,不能有丝毫的议论成分,不然则象意不分了。
(一)景象
文中的景象主要有对平桥村和赵庄的说明以及对河岸风光、一丛松柏林和夜月等的描写。因平桥村在上文“多样的表达方式”中已经摘录,说明赵庄的只有一句“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因此只对描写的景象做一番梳理。
1.河岸风光——“……(河)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2.一丛松柏林——“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3.夜月——“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二)物象
文中的物象有长凳、航船和戏台。长凳是生活中的坐具,航船是运输人或物用的,戏台是供戏剧表演用的。物象,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
1.长凳:“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
2.航船:“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3.戏台——“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在这里出现了。”“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三)人象
人象,不包括戏文里的人物,文中较主要的有胖绅士、母亲、双喜、“我”和六一公公等。这里将对他们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进行简要梳理。
1.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语言)“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行动)“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体型)
2.母亲:“……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行动)“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语言)“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语言)“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行动)“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行动、语言)“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行动)“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神情、语言)
3.双喜:“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语言)“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语言)“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行动)“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语言)“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语言)““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语言)”“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语言)“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语言)“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语言)“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语言)
4.我:“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心理)“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心理)“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语言)“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心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行动)(成年)/“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行动)“只有我急得要哭……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心理)“我高兴了……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心理)“……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行动)“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心理)“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行动)“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行动)“我点一点头,说道,‘好’。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语言)(童年)
5.六一公公:“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语言)“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行动)“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行动、语言)“豆可中吃呢?”(语言)“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语言)
(四)事象
文中事象,可从作者成年经历和童年生活两方面看。成年有两回看戏经历,童年生活有随母归省、钓虾放牛等。
1.第一回看戏——事发民国元年。在场外早听到咚咚地响,进去没有勇气坐狭高的长凳,最后惶恐地走出来。
2.第二回看戏——募集湖北水灾捐那年,看谭叫天等人的戏。戏票两元一张,进去时人都满了,连立足都难,只能挤在远处看戏。从九点多一直等到十二点谭叫天竟还没有来,于是用力挤开胖绅士和周边人群,退到场外。
3.随母归省——鲁镇有出嫁而尚未管家的女儿回娘家消夏的习俗。那时祖母虽然还康建,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4.钓虾放牛——我和小伙伴们除游戲、吵闹外,每天的正事大概是钓虾和放牛。钓虾是先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放牛要牵到山上或野地去放,牛有对我欺生的举动,我不敢靠近牛,只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引得小伙伴们一阵嘲笑。 5.赵庄看戏——这是焦点事件,由一连串事情构成。首先是借船风波,即我想去看戏却没有提前借船,导致没法看戏,这令我急得直哭;其次是乘航船看戏,即双喜突然提出要驾八叔的大船,也即航船去看戏,在听了双喜等的安全承诺,经外祖母和母亲同意后,我和小伙伴们一同兴高采烈地去看戏,途中写了月夜行船和两岸风光及误看渔火和松树林等事;第三是船头看戏,即因戏台近旁船停满了,我们只能远远地停船在船头看戏,我和小伙伴们喜欢看蛇精、老虎和小丑戏,不喜欢看没完没了的老旦戏,最后大家都倦了,等不及老旦唱完就归航了;第四写归航偷豆,即因驾船看戏,奔波久了,饿了,桂生首先想到偷点豆吃,最后在双喜的权衡下偷了阿发和六一公公两家的豆煮了吃并把船收拾得干干净净。
6.六一公公送豆——第二天下午,我们在钓虾,六一公公棹船卖豆回来看到我们,善意提起我们偷豆的事但并不怪罪,并赞成双喜的“请客说”,友好的问我戏好看不,豆好吃不?在我“好”“很好”的回答下,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称我是读书人,有见识,并执意要把没卖完的豆都送给姑奶奶一家吃。
三.《社戏》之“情”
“情”是人对自己感知到的外界事物进行评价所带来的情绪体验。根据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情可分为自然情、人类情和社会情。自然情是人和自然交往所产生的感情,人类情是人与人交往所形成的感情,社会情是人与社会交往所形成的感情。
(一)自然情
本文的自然情,主要体现在所描写的景和物中。本文写了河岸风光、松柏林、戏台仙境和夜月等景物,表达了喜爱、惊奇甚至敬畏自然的感情。例如,写河岸风光,“碧绿的豆麦田地”“河堤水草所散发的清香”“氤氲在水气中的朦胧月色”以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等体现了一个城市少年对乡村风光的无比喜爱;写松柏林和夜月,“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月光又显得格外皎潔”等体现了一个城市少年对纯美自然的无比惊奇;而对戏台仙境“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等描写不仅有喜爱、惊奇,还有一种对大自然神奇的敬畏之情。而本文的两个物件,也即“长凳”“航船”的描写,对比鲜明,“狭到四分之三”“长过三分之二”等表达了对长凳的厌弃,“航船像大白鱼在浪花里蹿”则表达了对航船的赞许之情。
(二)人类情
本文体现的人类情感主要有祖孙情、母子情、朋友情和邻里情。祖孙情指外婆对我的痛爱之情,如外婆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就充满了对我的怜惜和痛爱。母子情指母亲对我的慈爱和关切之情,如母亲带我省亲,唤我吃饭等就充满慈爱,母亲见我不能去看戏情绪低落就很关切,对我和小伙伴们乘船去看戏没有回也很关切,以致我们深夜回来母亲还在“桥脚下”站着等待。朋友情既指儿童时期的小伙伴之间的纯真、愉快、轻松、热烈的感情,也指成人后响应朋友邀约去看戏的真实、真诚的感情。邻里情主要体现在邻里人的友好相处和对客人的无私接待上,如六一公公去卖豆,非要“送一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就体现了邻里的友好,而我们小伙伴归航偷豆,不仅偷了阿发和六一公公家的豆,还用了六公公的柴和盐,但这几家都没有计较和追究,这其中就很好地体现了宽厚待客的邻里情。
(三)社会情
本文的社会情主要体现在对虚假、混乱、黑暗的城市社会的厌弃和对真实、淳朴、美好的乡下社会的赞扬上。北京的城市生活看似很文明,白天有工作做,晚上还可以看国粹京剧,但实际上这喧嚣的背后的真正事实是虚假、混乱和黑暗。因为京剧本来的是虚拟的、象征的,虽也有一些正面的爱国内容,但联系现实看大体是虚假的,两次看戏环境的混乱,也正是民国初年政局混乱的写照,而这一切也正是整个社会虚假、混乱和黑暗的反映。相反,作者所反映的乡村生活则真实、淳朴、美好得多。乡村生活不仅有真实的自然,如河流、田园、远山等,也有真实的人情,如亲情、友情和邻里情等,因此这样的淳朴生活才是真正给人愉悦和美好。对孩子们而言,白天有游戏和嬉闹,有虾钓和牛放,且不分尊卑;夜晚还可以划船到邻村看戏,划船饿了还可以偷新鲜的蚕豆吃,偷吃了豆主们还很宽容——这样的有趣生活,这样的淳朴人性,不是一种很大的感动和美好吗?
四.《社戏》之“志”
本文的“志”,局部体现在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性格和单一事件的意义上,整体体现在三次看戏所蕴含的文本主旨上。
(一)景物特点
1.景的特点
河岸风光由远山、豆麦、水草、水气和月光构成。远山是淡黑的,豆麦是碧绿的,水草和豆麦是清香的,水气是氤氲的,月光是皎洁的。松柏林由松柏和遗存的破石马、破石羊构成。松柏林是绿色的,石马和石羊是破旧的,松柏林是松柏之林,也是历史遗迹之林。夜月是皎洁的,朦胧的,因浙东水乡夜晚充满水气,所以夜月不仅是皎洁的,也是朦胧的。
2.物的特点
物即长凳、航船和戏台。长凳狭窄,离地又高,使人很难坐上去,是否象征着民国初年人民艰难的生活状态和困境?航船是大的,又是白的和漂亮的,因为这个大船像一条大白鱼在水里蹿,“大”意味着又宽又长又高,整个“大白鱼”意象很美,是否也意味着少年未来生活的美好?戏台是夜月下的戏台,是河流边的戏台,是远远看去的戏台,是搭有高台的上面有灯光也有演员在表演的戏台,因此戏台是流光溢彩的,也是朦胧模糊的,因此,在远远而来又远远观看的孩子们看来,这戏台不是实境,而是仙境。
(二)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四个方面来体现。下面是对胖绅士等五个人物性格的分析:
1.胖绅士——从胖绅士胖开的外形、喘气的动作和傲慢的语言看,他是一个典型的身胖体弱、养尊处优、附庸风雅、自命不凡的没落贵族或退职官僚形象。
2.母亲——从母亲抽空带我省亲和站在桥脚等侯我归来的动作,我生气不能去看戏时,母亲劝告我并正告我的语言以及我们回来迟了母亲担心的神情可知,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懂规矩、孝敬长辈、慈爱又严格要求晚辈的贤妻良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