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年级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阶段,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行为表现随之呈现出一系列问题,科学实验课的授课方式也应当及时进行调整以收获高效课堂。本文探讨该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分析学生对科学课堂的学习需求,结合课堂实际,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心理特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通常在十一二岁左右,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这一关键时刻。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骤变,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容易出现性情变化,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态度也从信任、遵从,逐渐转向怀疑、挑战。在实验课上反映出听课效率低下、课堂纪律差引起的思考不积极、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本文从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分析学生对科学学习的需求,简要提出几点针对高年级科学实验课教学的做法。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迅猛发展
小学高年级学生,生理上的变化趋向明显,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迅猛增强,快速进入了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期。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不再完全依赖外部的评价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而是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更深入地评价,这使得他们的性格更加个性化、固定化,对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家人的看法都带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因此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渐突出。孩子们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他们不再唯父母之命是从,对老师的教育时违时从,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陈旧的训练方式均不感兴趣,注意力也比较难集中到学习上来。
2.求知欲旺盛
小学高年级学生求知欲发展很快。这里的“知”不单指概念化的知识,更多的是指学生对个人感兴趣信息的需求。随着媒体、网络的普及,许多小学生早已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了大千世界方方面面的信息。在日常交往中与同学交流浏览网络所得所感,分享游戏经验等等,这份求知欲也会不合时宜地被带到课堂之中,悄悄话、传纸条等“交流”方式应运而生,严重影响到听课效率。高年级学生学业任务增重,相较于语数英课堂的严肃,科学实验课给了他们机会讨论、互动,也必然会带来与实验内容无关的交流。
3.少数特殊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高年级课堂上,还存在一类较特殊的学生。他们表现出了明显的厌学情绪,随意扰乱课堂秩序,违反课堂规则。由于高年级的学生在认识、思维、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增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愈发显现出来,有特长的学生也日渐突出,使得一部分学生的情绪低落,信心不足。其中的极少数同学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也就是“认知失调”。在面对老师的批评时,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试图逃避,拒绝修正自己的行为,乃至每况愈下。这一类学生虽为极个别,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影响却不小,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个挑战。
二、科学学习需求
1.老师的理解与尊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出现了新的需求,如果不能得到正确处理,被父母老师简单粗暴地压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叛逆情绪。同样地,如果教师不能正确面对学生出现的一系列自然的生理、心理成长变化,纵有再好的教学方案,上好课也是空谈。因此,来自老师的理解与尊重对学生学习时的情绪有非常正面、积极的影响。
2.课堂知识与课外延伸
“老师,我们可以学难一点儿的内容吗?”五年级的孩子发出了这样的疑问。真的是课程内容太简单了吗?也许是老师教授的方式出了问题。十一二岁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增强,认知发展趋于成熟,儿童思维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他们能够通过逻辑推理预见事物的结果。有的学生听了半节课自认为已掌握课堂传达的定义性概念,放弃听课,转而把精力放到与课堂无关的事物上。当然,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值得肯定,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份“求知欲”,一定能使课堂效果上一台阶。
3.实践出真知
进入高年级后,部分学生表现出对老师的教育态度不一,对枯燥说教和单一训练都不感兴趣,也常常对书本中的理论产生怀疑。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亲自得出结论,在实验结果或现象出现偏差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科学教师应对方法
1.有效沟通,帮助学生度过心理过渡期
学生的心理出现变化,无论是孩子、家长或是老师都应该顺应这自然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尽管学生对曾经的“权威”出现了反叛怀疑的情绪,但内心仍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和夸奖。教师应该及时与课堂上行为、情绪异常的学生进行沟通,化解矛盾。逐步改变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谈话平等商讨。课上依靠规范树立威信,课后知心交流,深切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科学老师,可以利用课前时间,提早进班与学生聊天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2.奖惩分明,规范课堂行为习惯
高年级的学生逐渐开始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破坏课堂秩序以引起同学或老师的注意。科学老师应当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制定新的班级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课堂行为习惯。在科学课堂上实行有特色的奖励制度,如奖励优秀的同学在课余时间进行有趣的课外实验等,用兴趣来激励学生控制、规范自己的行为。
3.指导探究方法,营造实验氛围
作为科学老师,用大量将要学习的事实、原理和观点来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这种方法是很不适宜的。科学学科肯定有一些基础的、基本的、指导性的理论,需要教师和同学了解和熟悉,但我们不需要学生掌握大批的有关科学的事实、概念、理论、原则和法则。教师通过指导探究方法,长期在课堂实验中营造热切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实验过程,沉浸其中,从而达到“在做中学”。因此科学教师需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从一年级第一节科学课就开始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而不是只求一个统一的实验结果。高年级科学课中有大量实验都值得学生探究与思考,在从小养成“做实验”的习惯后,相信学生一定会沉浸于实验过程中,挖掘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概念,享受科学实验的每一分钟,无暇顾及无关的事物。
4.继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出的種种疑问,教师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给予回应。学生应该掌握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露一手”,从而巩固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在当今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有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不断地用源头活水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良好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敬佩。虽然不提倡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但每节课上联系科学前沿发展,及时向学生补充课程内容相关的科技成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知识的热情。
工作中的老师和消防员有些相似,学生中稍有一点点“异动”,都不会逃过有责任心的老师的法眼,“防患于未然”应该是每个老师追求的目标。为了能够上好每一堂高年级学生的科学课,我从分析学生心理特点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做法,在实际课堂中也已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利昂·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张瑞平,边玉芳.儿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大卫·杰纳·马丁.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教学方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心理特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通常在十一二岁左右,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这一关键时刻。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骤变,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容易出现性情变化,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态度也从信任、遵从,逐渐转向怀疑、挑战。在实验课上反映出听课效率低下、课堂纪律差引起的思考不积极、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本文从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分析学生对科学学习的需求,简要提出几点针对高年级科学实验课教学的做法。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迅猛发展
小学高年级学生,生理上的变化趋向明显,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迅猛增强,快速进入了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期。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不再完全依赖外部的评价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而是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更深入地评价,这使得他们的性格更加个性化、固定化,对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家人的看法都带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因此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渐突出。孩子们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他们不再唯父母之命是从,对老师的教育时违时从,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陈旧的训练方式均不感兴趣,注意力也比较难集中到学习上来。
2.求知欲旺盛
小学高年级学生求知欲发展很快。这里的“知”不单指概念化的知识,更多的是指学生对个人感兴趣信息的需求。随着媒体、网络的普及,许多小学生早已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了大千世界方方面面的信息。在日常交往中与同学交流浏览网络所得所感,分享游戏经验等等,这份求知欲也会不合时宜地被带到课堂之中,悄悄话、传纸条等“交流”方式应运而生,严重影响到听课效率。高年级学生学业任务增重,相较于语数英课堂的严肃,科学实验课给了他们机会讨论、互动,也必然会带来与实验内容无关的交流。
3.少数特殊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高年级课堂上,还存在一类较特殊的学生。他们表现出了明显的厌学情绪,随意扰乱课堂秩序,违反课堂规则。由于高年级的学生在认识、思维、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增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愈发显现出来,有特长的学生也日渐突出,使得一部分学生的情绪低落,信心不足。其中的极少数同学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也就是“认知失调”。在面对老师的批评时,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试图逃避,拒绝修正自己的行为,乃至每况愈下。这一类学生虽为极个别,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影响却不小,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个挑战。
二、科学学习需求
1.老师的理解与尊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出现了新的需求,如果不能得到正确处理,被父母老师简单粗暴地压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叛逆情绪。同样地,如果教师不能正确面对学生出现的一系列自然的生理、心理成长变化,纵有再好的教学方案,上好课也是空谈。因此,来自老师的理解与尊重对学生学习时的情绪有非常正面、积极的影响。
2.课堂知识与课外延伸
“老师,我们可以学难一点儿的内容吗?”五年级的孩子发出了这样的疑问。真的是课程内容太简单了吗?也许是老师教授的方式出了问题。十一二岁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增强,认知发展趋于成熟,儿童思维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他们能够通过逻辑推理预见事物的结果。有的学生听了半节课自认为已掌握课堂传达的定义性概念,放弃听课,转而把精力放到与课堂无关的事物上。当然,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值得肯定,如果教师能利用好这份“求知欲”,一定能使课堂效果上一台阶。
3.实践出真知
进入高年级后,部分学生表现出对老师的教育态度不一,对枯燥说教和单一训练都不感兴趣,也常常对书本中的理论产生怀疑。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亲自得出结论,在实验结果或现象出现偏差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科学教师应对方法
1.有效沟通,帮助学生度过心理过渡期
学生的心理出现变化,无论是孩子、家长或是老师都应该顺应这自然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尽管学生对曾经的“权威”出现了反叛怀疑的情绪,但内心仍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和夸奖。教师应该及时与课堂上行为、情绪异常的学生进行沟通,化解矛盾。逐步改变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谈话平等商讨。课上依靠规范树立威信,课后知心交流,深切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作为科学老师,可以利用课前时间,提早进班与学生聊天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2.奖惩分明,规范课堂行为习惯
高年级的学生逐渐开始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破坏课堂秩序以引起同学或老师的注意。科学老师应当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制定新的班级管理制度,规范学生课堂行为习惯。在科学课堂上实行有特色的奖励制度,如奖励优秀的同学在课余时间进行有趣的课外实验等,用兴趣来激励学生控制、规范自己的行为。
3.指导探究方法,营造实验氛围
作为科学老师,用大量将要学习的事实、原理和观点来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这种方法是很不适宜的。科学学科肯定有一些基础的、基本的、指导性的理论,需要教师和同学了解和熟悉,但我们不需要学生掌握大批的有关科学的事实、概念、理论、原则和法则。教师通过指导探究方法,长期在课堂实验中营造热切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实验过程,沉浸其中,从而达到“在做中学”。因此科学教师需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从一年级第一节科学课就开始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而不是只求一个统一的实验结果。高年级科学课中有大量实验都值得学生探究与思考,在从小养成“做实验”的习惯后,相信学生一定会沉浸于实验过程中,挖掘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概念,享受科学实验的每一分钟,无暇顾及无关的事物。
4.继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出的種种疑问,教师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给予回应。学生应该掌握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露一手”,从而巩固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在当今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有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不断地用源头活水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良好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敬佩。虽然不提倡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但每节课上联系科学前沿发展,及时向学生补充课程内容相关的科技成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知识的热情。
工作中的老师和消防员有些相似,学生中稍有一点点“异动”,都不会逃过有责任心的老师的法眼,“防患于未然”应该是每个老师追求的目标。为了能够上好每一堂高年级学生的科学课,我从分析学生心理特点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做法,在实际课堂中也已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利昂·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张瑞平,边玉芳.儿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大卫·杰纳·马丁.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教学方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