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历史多故事,晚清的故事尤其多。近年同中国的历史较上了劲的游宇明君,他的系列晚清历史随笔将读者带回到了晚清这个充满了糜烂和新生的历史场域。
按照他在一部著作中的说法,“读清史,有时就像看一幕卓别林的滑稽剧”。“滑稽剧”大概也是国人对中国封建末代王朝历史的普遍印象。元气丧尽,大厦将倾,铺天盖地的苦难故事这时都已难构成悲剧和挽歌。但正因为是滑稽剧和“喜剧”,才对读史者和作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他要想将历史不只是当作一个笑话来讲,就要从历史的“喜剧”面目下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窥破制度的真相、人性的本质、历史的悖论、思维的诡计。在晚清的宏观历史的缝隙里。游君以他诗人的敏感、杂文家的尖锐,举重若轻地应对了这样的挑战。只要看一下这些小标题——《皇家向左,官员向右》《慈禧的‘三公消费》——便不难见出作者的野心和追求。他从历史的边边角角的材料里,寻绎到了一些饶有趣味的话题,并从中窥见到了封建专制王朝运作的机制和崩溃的秘密。每段文字都既是以史料为基础,又是以当代意识来贯穿的。而其中是非判断的迅捷与犀利,正用得上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的标题《老吏断狱着着争先,捕快查赃头头是道》,比起某些煞有介事的高头讲章来,事实上也来得更为准确到位。
近年来,或许是为了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或许是受到了德里达式的“文本之外别无历史”的理论蛊惑。历史在某些人那里真的成了胡适所说的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游宇明君在写作中却依然保持着他清醒的、理性的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他在《取胜只是为投降》一文中写道:“不禁想起近年来那些替李鸿章和慈禧太后翻案的言论,如‘具有国际眼光”将中国由传统社会带进了近代化格局’‘弱国无外交。他们签订的屈辱条约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等等,鄙人不禁想问:在镇南关大捷,国际形势对清国极其有利,全国民心要求停止签订所谓和约,老将冯子材甚至要张之洞上奏立斩议和之人的情况下。李鸿章和慈禧太后极力推动屈辱条约的签订体现的是什么‘眼光’?开启的是怎样的‘近代化’?”这种强调“历史永远只是历史。任何标新立异的诠释都不能背离故纸堆里的基本事实”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
但游宇明君的文字大部分时候并不像这里所引的这么庄重严肃,相反却是轻松活泼、令人解颐的,你将它当作枕边文章来读也未尝不可。朱光潜曾在《一封公开信》将文章分为三种:自言自语,向一個人说话,向许多人说话。以这样的标准来区分,游君的文字正合得上第二种,恰如当年林语堂所极力推崇的如良朋话旧、私房娓语般的笔调,一切都那么家常而亲切。这种文字的可贵,是随笔写来,任意而谈,没有板着面孔,更没有装腔作势,相反常常充满一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默契和理解。《乾隆的耳朵往上长》《挑个帅哥来作官》《圈养在鸡笼里的鹰》这一类的小标题,也许已多少让你感觉到了这种文字的质地。
多年之前,安徒生笔下被天真的孩子道破真相的皇帝所想的是“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游宇明君的晚清历史随笔向读者呈现的本质上也是晚清皇帝及臣民们最后的充满了喜剧色彩的“游行大典”——只是这一次的大典实在是过于弱智和疯狂,它的结束之日,也就是封建王朝的崩溃之时。
按照他在一部著作中的说法,“读清史,有时就像看一幕卓别林的滑稽剧”。“滑稽剧”大概也是国人对中国封建末代王朝历史的普遍印象。元气丧尽,大厦将倾,铺天盖地的苦难故事这时都已难构成悲剧和挽歌。但正因为是滑稽剧和“喜剧”,才对读史者和作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他要想将历史不只是当作一个笑话来讲,就要从历史的“喜剧”面目下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窥破制度的真相、人性的本质、历史的悖论、思维的诡计。在晚清的宏观历史的缝隙里。游君以他诗人的敏感、杂文家的尖锐,举重若轻地应对了这样的挑战。只要看一下这些小标题——《皇家向左,官员向右》《慈禧的‘三公消费》——便不难见出作者的野心和追求。他从历史的边边角角的材料里,寻绎到了一些饶有趣味的话题,并从中窥见到了封建专制王朝运作的机制和崩溃的秘密。每段文字都既是以史料为基础,又是以当代意识来贯穿的。而其中是非判断的迅捷与犀利,正用得上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的标题《老吏断狱着着争先,捕快查赃头头是道》,比起某些煞有介事的高头讲章来,事实上也来得更为准确到位。
近年来,或许是为了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或许是受到了德里达式的“文本之外别无历史”的理论蛊惑。历史在某些人那里真的成了胡适所说的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游宇明君在写作中却依然保持着他清醒的、理性的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他在《取胜只是为投降》一文中写道:“不禁想起近年来那些替李鸿章和慈禧太后翻案的言论,如‘具有国际眼光”将中国由传统社会带进了近代化格局’‘弱国无外交。他们签订的屈辱条约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等等,鄙人不禁想问:在镇南关大捷,国际形势对清国极其有利,全国民心要求停止签订所谓和约,老将冯子材甚至要张之洞上奏立斩议和之人的情况下。李鸿章和慈禧太后极力推动屈辱条约的签订体现的是什么‘眼光’?开启的是怎样的‘近代化’?”这种强调“历史永远只是历史。任何标新立异的诠释都不能背离故纸堆里的基本事实”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
但游宇明君的文字大部分时候并不像这里所引的这么庄重严肃,相反却是轻松活泼、令人解颐的,你将它当作枕边文章来读也未尝不可。朱光潜曾在《一封公开信》将文章分为三种:自言自语,向一個人说话,向许多人说话。以这样的标准来区分,游君的文字正合得上第二种,恰如当年林语堂所极力推崇的如良朋话旧、私房娓语般的笔调,一切都那么家常而亲切。这种文字的可贵,是随笔写来,任意而谈,没有板着面孔,更没有装腔作势,相反常常充满一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默契和理解。《乾隆的耳朵往上长》《挑个帅哥来作官》《圈养在鸡笼里的鹰》这一类的小标题,也许已多少让你感觉到了这种文字的质地。
多年之前,安徒生笔下被天真的孩子道破真相的皇帝所想的是“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游宇明君的晚清历史随笔向读者呈现的本质上也是晚清皇帝及臣民们最后的充满了喜剧色彩的“游行大典”——只是这一次的大典实在是过于弱智和疯狂,它的结束之日,也就是封建王朝的崩溃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