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6年,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由新华社发表后,焦裕禄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感动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河南省兰考县也因此闻名全国。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这块曾经的圣地却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关于它的消息,很少见诸报端。现在的兰考,发展得怎样了?乍暖还寒时候,记者踏上了兰考的土地。
从开封向西,半个小时的车程之后,迎面就是兰考的县城。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一座焦裕禄的塑像,展示着这个城市的风骨和记忆。
眼前的兰考县城,宽敞的街道,熙攘的商铺,繁忙的人流,与其他中西部县城并无二致。令记者略微有些吃惊的,是兰考县委的简陋:几栋楼房看来像是八九十年代修建的,还都是走廊露天的三层老房子,也没有什么装饰,既体现出主人的节俭,也让人感觉到某种程度的拮据。
兰考县纪委副书记张绍广向记者介绍,作为“老典型”的兰考,在过去的岁月动荡中,与共和国的命运一起沉浮。1978年时,农民人均收入仅为43元。直到1985年全县实行包产到户之后,人民群众才解决了温饱,过上了从玉米馍——玉米面馍——白面馍的日子。
在时代变迁的历史洪流中,社会人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精神与时代元素是冲突对立还是促进相融?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的兰考,如何在现实中传承历史开拓未来?记者专程采访了兰考县委书记黄道功。
身材高大、文气儒雅的黄道功是焦裕禄之后的第12任县委书记,开封市委常委。之前他是滑县的县委书记。河南省委组织部找他谈话时,他“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省委组织部说,“不去的话就地免职”。
县委书记卖琵琶
记者:当时心情怎样?
黄道功(以下简称黄):当时心情很沉重,因为只能干好不能干坏(笑)。不过对我个人来说,是挑战也是考验,或许是人生重要的一个机遇平台。
记者:兰考有焦裕禄在前,人们可能会下意识地把后来的县委书记和他作比较?
黄:我刚来的时候,开封一位领导让我骑自行车下去,因为焦裕禄就是骑自行车下去的。不过,我没骑过一天自行车。我觉得很多事情不在形式,当然必要的形式也要(笑)。关键在于有没有为民之心,能不能为民干实事。去年一年,我的汽车行程是10万公里,自行车怎么能行?
记者:你个人不注重形式,但很多干部都会观察一把手的举止做派。
黄:确实这样,一把手是一个地方的风向标,一把手的爱好就会形成风尚。我也听说,一个地方一把手喜欢乒乓,当地的干部都去练乒乓;一个地方一把手喜欢黄酒,那个地方的黄酒就卖得特别好。
记者:那你的爱好是什么,你会有意把爱好隐藏吗?
黄(笑):我喜欢散步,去年搞了一个“迎奥运、健步走”活动,全县有几千干部参加。
记者:兰考至今还带着“国贫县”的帽子,是否意味着过去的荣誉,也可能成为框框,不容易走出历史?
黄:兰考民风淳朴,但过去发展比较滞后。这几届兰考的领导班子都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正在解放思想,奋起直追。我到兰考的时候,当时正准备开党代会,报告已经写好了,问我要不要调整。我说只要发展思路正确,就不会有大的偏差,党代会的报告不用调整,照以往的思路干就行。我只根据原来的报告总结了四句话:加快发展,优化环境,夯实基础,争创一流。
记者:听说你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跑招商引资,还曾专门带领民间艺人赴京叫卖本地的泡桐琵琶,和兰考农民一起做客《小崔说事》。
黄:兰考的民族乐器生产发展得较早,但缺乏闯大市场的经验和勇气,企业发展还有很多因难。只要能够帮助我们的农民、企业快速发展,这样的活动我都会参加的。除了我,我们的县长也去北京的市场推销无公害大米,效果还不错。
兰考要加快发展,一是走出去,十万农民工出兰考;二是引进来,招商引资,让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我们现在是把招商引资作为天字号工程来抓。
不能让好干部“没血没肉没人性”
记者:现在人们都在呼唤焦裕禄这样的好干部,但同时又认为,这样的干部现实中很难存在?
黄:我觉得,很多看似高要求的事其实是很正常的,只是严格按一个党员标准做事,如此而已。只不过现在人们有種误区,觉得有问题干部正常,没问题的干部不正常。并且,现在好事不容易宣传,不好的事情容易出去。
记者:怎样扭转这种观念?
黄:我来之后的一个重点就是抓干部作风转变,让老百姓多看到好干部的形象。我们每年都要评选焦裕禄式好干部和“十大村官”,发挥导向带头作用。
记者:以前没有评过吗?
黄:年年都在评,但以前以精神奖励为主,影响不大。我来之后,提出给名给利给地位,评上焦裕禄式好干部的,奖摩托车一辆,提拔一级;评上“十大村官”的,奖农用三轮车一辆,连续两年评上的提拔为乡长助理或副乡长。当时一个53岁的乡干部被提拔为乡党委副书记,一个乡中心小学的校长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一下子全县都震动了。
记者:这么大的利益,那你们怎么保证评上来的都是真正的好干部?会不会有弄虚作假的行为?
黄:我们采取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组织确定,电视公示,群众公认,最后经常委会讨论决定。原则上,正科级不允许参评。并且,要评就评真正好的,宁缺勿滥,不定名额,有几个评几个。焦裕禄式好干部我们2006年评了5个,2007年就只评了3个。
记者:评上来的干部有没有人反映有问题的?
黄:还是有,组织上都会认真调查甄别。但我们坚持一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看主流。比如有人反映其中一个离了婚,但只要他工作干得好,真正为老百姓办了事,又不贪不占,像离婚这样的个人问题,我觉得就不应该一棒子打死。
记者:以往学习焦裕禄精神,都是讲学习他的艰苦奋斗精神;而且人们印象中的好干部,往往都是清贫清苦的;甚至把生活艰苦本身作为一种宣传、一种倡导。你为什么想到要重奖?
黄:时代不同了,我们要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只重公平不重效率的思维,改变以前的好干部“没血没肉没人性”的旧观念,在注重精神鼓励的同时,用利益机制引导干部作风转变,要让好人有好报,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去当好官,办好事。
记者:这样做有效果?
黄:效果非常好,干部作风转变很大。举个例说,以往县乡干部都不愿到村,但自从评了“十大村官”后,现在是争着下去。举个例吧,我们让乡镇选了22个老大难村,让县乡干部自愿报名下去。结果报名的居然有108人,财政局报了6个人,副局长都要求下去,没被批准。人太多了,没办法后来我们又扩大到39个村。
记者:会不会有人是冲着提拔去的?
黄:不排除这种情况,但我们要看实际效果。县乡干部下去当村官的,现在都干得非常好,群众也非常拥护。比如县广播电视局干部陈龙书,去年到一个13年没有村干部的徐堂村当村支书,刚去时连村都进不了,不到1年,不仅建了班子,经济也发展很快。另外还有个硕士研究生柳波到老韩村当村官,把自己的电脑、被子等都送给了老百姓,群众对他赞不绝口,说“千万不要让他走”。
记者:通过这种激励机制,是希望让焦裕禄精神在最大范围内发酵?
黄:焦裕禄精神是一面旗帜,作为县委书记,树好这面旗帜,责任重大。不论什么时候,一种精神的内涵都不会变,但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表现和载体,也要与时俱进。我认为,县委办公条件二十年不变的艰苦奋斗是一种传承,将奉献精神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同样也是一种传承。
后记
离开县委之后,记者专程去了焦裕禄烈士陵园和焦桐,缅怀先烈。
坐落在黄河故堤沙丘上的焦裕禄烈士陵园是兰考最气派的建筑群,在焦裕禄夫妇养子、焦裕禄纪念馆馆长张继焦的讲述中,记者又一次重温了焦裕禄当年感人肺腑的事迹。
记者又来到了焦裕禄亲手种下的焦桐前,当年的幼苗现已长成参天大树。记者站在树下,仰视郁郁葱葱的树冠,虬枝密叶伸展向北方的湛蓝天空。一棵树,年深而叶茂;一个记忆,逾远而长存;一种精神,历久而弥新。(感谢河南省纪委、开封市纪委、兰考县纪委对本期策划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