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看《釜山行》了吗?”“看啦!晚上根本睡不着觉!那些僵尸太可怕啦!”最近大火的爆款僵尸电影《釜山行》,可给小伙伴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阴影”:有人害怕面目狰狞突然暴走的僵尸,有人害怕灾难中抛弃同伴的,有人害怕资源短缺没有办法生存下去……每个人害怕的点都不尽相同。可是你知道,在这些不同的恐惧中,僵尸电影真正让我们害怕的根源是什么吗?
群体与个体的博弈:僵尸大屠杀
死亡的恐惧,身体的应激状态,情绪的崩溃……这些人们马上就能想到的恐惧因素,其实只是人们害怕僵尸的基本表象。但人们对于僵尸灾难爆发的真正恐惧根源,却是群体与个体的博弈。
与其他灾难比起来,僵尸灾难的特殊性就在于我们的敌人恰好是同类——同胞、一起长大的伙伴,甚至亲人。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异化为僵尸,具有了非人属性,而这就类似于一类人群对另一类人群的蓄意强制毁灭,所以也带有种族灭绝的性质。这使得僵尸灾难更像是一场由僵尸发起的大屠杀。面对种族灭绝,恐惧使人们本能地寻求他人帮助和支持,就像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回忆起街边的妇女和儿童互相依偎,既是为了取暖也为了互相安慰。由于,灾难促使了许多非正式群体的产生,个体和群体的博弈便开始了。不同于正式群体具有清晰的共同目标和团队意识,非正式群体是松散的、临时的,成员之间也没有进行过充分沟通。尽管他们都面对一个共同的外部危机——僵尸,这能促使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但这样的合作却有着各种冲突,令人充满忐忑与恐惧。
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冲突:囚徒困境
在集体逃生时,最常出现冲突的是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人们认为一方的获益必定导致另一方的损失,因此在僵尸灾难面前自保最重要。经典的囚徒困境实验很早就关注了这种现象。囚徒困境源于检察官对两个犯人进行分别审问时采用的策略。在这种博弈中,如果两个犯人均不承认自己犯罪,那么他们将获得最轻的处罚。但事实上,许多囚犯为了减轻自己的刑期而选择了认罪。因此,尽管双方合作能使利益最大化,但囚犯双方在缺乏沟通的前提下均选择了自保。就像电影《迷雾》中,面对重重迷雾中可能存在的怪物,被困超市的小镇居民们没有人愿意为受伤的邻居回家取药,也没有人愿意护送想要回家救孩子的母亲。
不平等的责任:责任分散效应
除了利益冲突外,责任分散效应也影响着人们。很早就有人发现在集体拔河活动中,个人使出的力量比让他单独拔河时使用的力量更少。如果一个群体的人数众多,又不能明确互相的责任,就会出现这种社会懈怠现象。这一现象带来的责任分散效应使得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时显得特别迟钝。“怎么没有人来管管”“总该有人阻止这一切吧”,事实上并没有人真的齐心协力将救援付诸实施,这也导致了更大规模的伤亡。这似乎说明了许多电影中能够逃生成功的总是每个人都有明确参与感的小团体(通常就是自带光环的主角和他的小伙伴了)。
做出错误的决定:群体思维的漏洞
群体思维的漏洞也很有可能让处于灾难中的人们陷入更危险的境地之中。群体思维被认为是群体决策中为了维护彼此和睦而选择性无视异议的现象。虽然一个群体在共同完成一项目标明确且分工清晰的任务时,人多力量就大;但是当一个群体需要共同做出一个决定时,三个臭皮匠未必能赛过诸葛亮。僵尸来了,场面一片混乱,为了齐心协力保命,大家历尽艰险杀出重围,这时,僵尸袭击了团队中的一位核心人物,甲提出要报仇,乙忍无可忍,丙要血债血偿,丁举起了棍棒,戊说谁敢阻拦谁就是叛徒。于是,小群体只顾群内道义,无视其他疑虑,合理化自己的决定,产生了一致同意的错觉。有时他们甚至会通过投票来推卸责任,进一步肯定自己的决定。这样,整个团体可能就会在群体思维的裹卷下冲动地而不是更有策略地展开求生计划。面对僵尸灾难,我们害怕一个人,但也害怕一群人时单个人的弱点被集中放大。
“害怕”的幽灵:创伤后遗症
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恐惧后,僵尸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或是被消灭,那我们的害怕会终结吗?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种过激反应被我们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我们经历重大变故,目睹死亡、重伤或可能导致死亡或重伤的事件后产生的一系列易怒、过度警觉和失眠等不良反应。有时候这种状态会持续好几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僵尸灾难的人们,回想起这些原本同自己一样普普通通的人类突然变成了怪物,熟悉的朋友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平静安详的家园变成了互相残杀的炼狱,才发现当时那种害怕的体验并没有结束。
一层一层拨开恐惧的面纱才发现,原来我们心底对僵尸灾难的害怕,其实是身为一个社会人,对潜在的群体突发性灾难的深深恐惧。我们恐惧着僵尸对自己生活的侵袭,更害怕有一天,熟悉的面孔变为敌人,而我们也不得不在逃生中面对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博弈难题。
群体与个体的博弈:僵尸大屠杀
死亡的恐惧,身体的应激状态,情绪的崩溃……这些人们马上就能想到的恐惧因素,其实只是人们害怕僵尸的基本表象。但人们对于僵尸灾难爆发的真正恐惧根源,却是群体与个体的博弈。
与其他灾难比起来,僵尸灾难的特殊性就在于我们的敌人恰好是同类——同胞、一起长大的伙伴,甚至亲人。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异化为僵尸,具有了非人属性,而这就类似于一类人群对另一类人群的蓄意强制毁灭,所以也带有种族灭绝的性质。这使得僵尸灾难更像是一场由僵尸发起的大屠杀。面对种族灭绝,恐惧使人们本能地寻求他人帮助和支持,就像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回忆起街边的妇女和儿童互相依偎,既是为了取暖也为了互相安慰。由于,灾难促使了许多非正式群体的产生,个体和群体的博弈便开始了。不同于正式群体具有清晰的共同目标和团队意识,非正式群体是松散的、临时的,成员之间也没有进行过充分沟通。尽管他们都面对一个共同的外部危机——僵尸,这能促使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但这样的合作却有着各种冲突,令人充满忐忑与恐惧。
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冲突:囚徒困境
在集体逃生时,最常出现冲突的是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人们认为一方的获益必定导致另一方的损失,因此在僵尸灾难面前自保最重要。经典的囚徒困境实验很早就关注了这种现象。囚徒困境源于检察官对两个犯人进行分别审问时采用的策略。在这种博弈中,如果两个犯人均不承认自己犯罪,那么他们将获得最轻的处罚。但事实上,许多囚犯为了减轻自己的刑期而选择了认罪。因此,尽管双方合作能使利益最大化,但囚犯双方在缺乏沟通的前提下均选择了自保。就像电影《迷雾》中,面对重重迷雾中可能存在的怪物,被困超市的小镇居民们没有人愿意为受伤的邻居回家取药,也没有人愿意护送想要回家救孩子的母亲。
不平等的责任:责任分散效应
除了利益冲突外,责任分散效应也影响着人们。很早就有人发现在集体拔河活动中,个人使出的力量比让他单独拔河时使用的力量更少。如果一个群体的人数众多,又不能明确互相的责任,就会出现这种社会懈怠现象。这一现象带来的责任分散效应使得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时显得特别迟钝。“怎么没有人来管管”“总该有人阻止这一切吧”,事实上并没有人真的齐心协力将救援付诸实施,这也导致了更大规模的伤亡。这似乎说明了许多电影中能够逃生成功的总是每个人都有明确参与感的小团体(通常就是自带光环的主角和他的小伙伴了)。
做出错误的决定:群体思维的漏洞
群体思维的漏洞也很有可能让处于灾难中的人们陷入更危险的境地之中。群体思维被认为是群体决策中为了维护彼此和睦而选择性无视异议的现象。虽然一个群体在共同完成一项目标明确且分工清晰的任务时,人多力量就大;但是当一个群体需要共同做出一个决定时,三个臭皮匠未必能赛过诸葛亮。僵尸来了,场面一片混乱,为了齐心协力保命,大家历尽艰险杀出重围,这时,僵尸袭击了团队中的一位核心人物,甲提出要报仇,乙忍无可忍,丙要血债血偿,丁举起了棍棒,戊说谁敢阻拦谁就是叛徒。于是,小群体只顾群内道义,无视其他疑虑,合理化自己的决定,产生了一致同意的错觉。有时他们甚至会通过投票来推卸责任,进一步肯定自己的决定。这样,整个团体可能就会在群体思维的裹卷下冲动地而不是更有策略地展开求生计划。面对僵尸灾难,我们害怕一个人,但也害怕一群人时单个人的弱点被集中放大。
“害怕”的幽灵:创伤后遗症
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恐惧后,僵尸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或是被消灭,那我们的害怕会终结吗?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种过激反应被我们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我们经历重大变故,目睹死亡、重伤或可能导致死亡或重伤的事件后产生的一系列易怒、过度警觉和失眠等不良反应。有时候这种状态会持续好几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僵尸灾难的人们,回想起这些原本同自己一样普普通通的人类突然变成了怪物,熟悉的朋友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平静安详的家园变成了互相残杀的炼狱,才发现当时那种害怕的体验并没有结束。
一层一层拨开恐惧的面纱才发现,原来我们心底对僵尸灾难的害怕,其实是身为一个社会人,对潜在的群体突发性灾难的深深恐惧。我们恐惧着僵尸对自己生活的侵袭,更害怕有一天,熟悉的面孔变为敌人,而我们也不得不在逃生中面对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博弈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