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艺术传播活动中,中国绘画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或者说是工具,这一传播系统的核心就是信息。而事实是信息是事物的抽象表征,抽象表征事物的信息是不能直接为人们所把握和认识的。也就是说中国绘画艺术信息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一种人们可直接认知的中介,那么这一中介就是图像符号。其中,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因为契合国人追求含蓄抒情,避免直陈坦露的喜好与传统,在中华民族“写意”、“立象以尽意”的艺术观里有着普遍存在。
关键词:艺术传播;象征性;隐喻性;符号
自古以来,在儒、道文化的滋养和审美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中国人在的信息传播交流中,一直有着追求含蓄抒情,避免直陈坦露的喜好与传统,即通过象征性和隐喻性语言符号或图像符号委婉地表情达意 ,并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写意”、“立象以尽意”的艺术观,这在古代诗、词、歌、赋、书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中可见一斑。就绘画艺术而言,中国画家“立象以尽意”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象征和隐喻,除了追求画面的意境神韵,他们多以象征性与隐喻性的“写意”形象符号,来传达自己对自然、人、社会生活的感悟和内心情感,通过有限的形体通向无限的“道”。如古人通过描绘神怪祥瑞,来象征或隐喻邪恶正义,宗教画也常以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传播教义,梅、兰、竹、菊等更因为象征或隐喻着正直、纯洁、傲骨,而成为了中国画家明心见性的“写意”形象。由此可见,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普遍存在,这也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为了更好地从艺术传播的视野中理解和把握中国绘画艺术中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以及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在承载和传播绘画信息的功能和意义,有必要对象征和隐喻的概念作一梳理。
一、象征型与隐喻性符号的内涵
“象征”(symbol)又译作“符号”,源于希腊文,其原义指信物,即“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以示友爱。”后来被引申为代表观念或事物的符号。象征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定义很多,但一般是指用公众明了的具体形象或符号来表现某种不易直接感知的观念或事物,如黑格尔认为“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根据定义,可以看出象征有两方面构成,即象征体和象征义,前者是一种具体的形象或符号,为人们所熟知,后者则是一种隐藏在象征体背后无形的东西,是概念、思想,或者是感情,它不易为人们直接把握和理解。象征体与象征义之所以发生关系,原因就在于两者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或相近之处,如鸽子之于和平,兰花之于美德,钟馗之于正义等,这里花鸟物象(象征体)的外观特征、生长特性、质地结构、生存物候等等方面与人的品节德性(象征义)之间建立某种相似关联。
隐喻(metaphor)也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其意义与象征相似,也是用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观念、情感等。隐喻,从本质上说是“通过联想进行意义的跨类转移或跨位转换”,其特点就是暗示,它的隐在意义需要通过显在的表象来暗示出来。在艺术创作中,隐喻手法的运用不仅能有效地通过“立象”实现传达观念、情感等“尽意”目的,还能让增强作品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
二、象征性与隐喻性符号的关系
象征和隐喻的共同点都是通过“彼一物再现此一物”,而且在一定语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下同一个事物同时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两种意义,如丰满的唐代妇女形象,在大唐的贞观盛事这一语境下,不仅象征着繁荣,而且隐喻着一种昂扬向上的意义。由此可见,象征和隐喻两者关系相当密切,具有相近的意义空间,甚至可以互为替代,如“雅克布森认为隐喻和象征同义,温克尔曼曾经在相同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尼采认为隐喻可以代替象征,威勒克和沃伦认为隐喻可以转化为象征,黑格尔认为隐喻是象征的一个分支,威科认为隐喻是象征时期的产物”。
三、象征性与隐喻性符号的呈现形式
象征和隐喻的呈现有多种方式,就中国绘画艺术而言,它们通常是以建构图形或意象等视觉符号的方式来呈现的,如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常以节妇义士、圣人明君等视觉图像来作为礼教的象征符号;文人画中梅兰竹菊,成了象征气节、清高等的视觉图像符号;宋末元初遗民画家郑所南,则以无根之兰入画来隐喻地表现亡国之恨思乡之情;明朝徐渭那狂放淋漓的墨葡萄则隐喻了他的放浪不羁和怀才不遇;郑板桥,更是以风雨中飘摇的墨竹隐喻了民间百姓的疾苦与无助。这里,节妇义士、圣人明君、梅兰竹菊、无根之兰、墨葡萄、墨竹等都是以视觉符号的方式呈现了象征和隐喻之意,另一方面,也因为它们被人们赋予了象征和隐喻的意义,而成为了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 纵观中国绘画史,中国画家不仅喜好和擅长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处理艺术形象来表情达意,而且给后人创造和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图像符号。
中国绘画艺术中,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视觉图像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和表现形态,一来源于宗教如佛像、道教,二来源于历史人物,三是来源于动植物,以及来源于神话和文学作品。
最后要说明的是,艺术传播活动中,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本质上是一般性的符号,是一般性符号的特殊形态。但并非一般性符号都是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只有那些被人们赋予了象征和隐喻意义的一般性符号才能升华为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
参考文献:
[1]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01).
[2]包鹏程,孔正毅著.《艺术传播学概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3]菲德勒著.[美]《媒介形态变化》[M].华夏出版社,2000.
[4]邵培仁著.《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艺术传播;象征性;隐喻性;符号
自古以来,在儒、道文化的滋养和审美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中国人在的信息传播交流中,一直有着追求含蓄抒情,避免直陈坦露的喜好与传统,即通过象征性和隐喻性语言符号或图像符号委婉地表情达意 ,并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写意”、“立象以尽意”的艺术观,这在古代诗、词、歌、赋、书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中可见一斑。就绘画艺术而言,中国画家“立象以尽意”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象征和隐喻,除了追求画面的意境神韵,他们多以象征性与隐喻性的“写意”形象符号,来传达自己对自然、人、社会生活的感悟和内心情感,通过有限的形体通向无限的“道”。如古人通过描绘神怪祥瑞,来象征或隐喻邪恶正义,宗教画也常以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传播教义,梅、兰、竹、菊等更因为象征或隐喻着正直、纯洁、傲骨,而成为了中国画家明心见性的“写意”形象。由此可见,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普遍存在,这也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为了更好地从艺术传播的视野中理解和把握中国绘画艺术中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以及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在承载和传播绘画信息的功能和意义,有必要对象征和隐喻的概念作一梳理。
一、象征型与隐喻性符号的内涵
“象征”(symbol)又译作“符号”,源于希腊文,其原义指信物,即“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以示友爱。”后来被引申为代表观念或事物的符号。象征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定义很多,但一般是指用公众明了的具体形象或符号来表现某种不易直接感知的观念或事物,如黑格尔认为“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根据定义,可以看出象征有两方面构成,即象征体和象征义,前者是一种具体的形象或符号,为人们所熟知,后者则是一种隐藏在象征体背后无形的东西,是概念、思想,或者是感情,它不易为人们直接把握和理解。象征体与象征义之所以发生关系,原因就在于两者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或相近之处,如鸽子之于和平,兰花之于美德,钟馗之于正义等,这里花鸟物象(象征体)的外观特征、生长特性、质地结构、生存物候等等方面与人的品节德性(象征义)之间建立某种相似关联。
隐喻(metaphor)也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其意义与象征相似,也是用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观念、情感等。隐喻,从本质上说是“通过联想进行意义的跨类转移或跨位转换”,其特点就是暗示,它的隐在意义需要通过显在的表象来暗示出来。在艺术创作中,隐喻手法的运用不仅能有效地通过“立象”实现传达观念、情感等“尽意”目的,还能让增强作品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
二、象征性与隐喻性符号的关系
象征和隐喻的共同点都是通过“彼一物再现此一物”,而且在一定语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下同一个事物同时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两种意义,如丰满的唐代妇女形象,在大唐的贞观盛事这一语境下,不仅象征着繁荣,而且隐喻着一种昂扬向上的意义。由此可见,象征和隐喻两者关系相当密切,具有相近的意义空间,甚至可以互为替代,如“雅克布森认为隐喻和象征同义,温克尔曼曾经在相同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尼采认为隐喻可以代替象征,威勒克和沃伦认为隐喻可以转化为象征,黑格尔认为隐喻是象征的一个分支,威科认为隐喻是象征时期的产物”。
三、象征性与隐喻性符号的呈现形式
象征和隐喻的呈现有多种方式,就中国绘画艺术而言,它们通常是以建构图形或意象等视觉符号的方式来呈现的,如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常以节妇义士、圣人明君等视觉图像来作为礼教的象征符号;文人画中梅兰竹菊,成了象征气节、清高等的视觉图像符号;宋末元初遗民画家郑所南,则以无根之兰入画来隐喻地表现亡国之恨思乡之情;明朝徐渭那狂放淋漓的墨葡萄则隐喻了他的放浪不羁和怀才不遇;郑板桥,更是以风雨中飘摇的墨竹隐喻了民间百姓的疾苦与无助。这里,节妇义士、圣人明君、梅兰竹菊、无根之兰、墨葡萄、墨竹等都是以视觉符号的方式呈现了象征和隐喻之意,另一方面,也因为它们被人们赋予了象征和隐喻的意义,而成为了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 纵观中国绘画史,中国画家不仅喜好和擅长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处理艺术形象来表情达意,而且给后人创造和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具有象征和隐喻意义的图像符号。
中国绘画艺术中,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视觉图像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和表现形态,一来源于宗教如佛像、道教,二来源于历史人物,三是来源于动植物,以及来源于神话和文学作品。
最后要说明的是,艺术传播活动中,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本质上是一般性的符号,是一般性符号的特殊形态。但并非一般性符号都是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只有那些被人们赋予了象征和隐喻意义的一般性符号才能升华为象征性和隐喻性符号。
参考文献:
[1]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01).
[2]包鹏程,孔正毅著.《艺术传播学概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3]菲德勒著.[美]《媒介形态变化》[M].华夏出版社,2000.
[4]邵培仁著.《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