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针对思维导图教学发展的客观趋势,从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的课堂现状出发,分析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的课堂现状,研究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应用策略,希望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思维导图;教学
引 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地表达逻辑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它通过图形和符号等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概念,描述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条件。它的可视化、形象化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许多小学教育工作者运用思维导图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阅读理解、分析运用数学知识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近几年,随着学校对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应用工作的重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仍然面临着很多课堂现状,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给教师的高效教学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一、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面临的课堂现状
1.学生缺乏想象力和联想力
“空间与图形”面临的第一个课堂现状是学生缺乏想象力和联想力。教师通常采用图片展示和描述的方式对图形进行讲解,这种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空间与图形”面临的第二个课堂现状是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讲解图形的过程中,仅仅重视对单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仅仅讲解平行四边形,忽视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这也就影响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深入学习。
二、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思维导图理论在数学学习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数学是一门系统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在小学启蒙阶段,如果能充分向学生展示这一特点,将大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和水平,实现对学生左右脑的同时促进与开发,进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
1.思维导图应用框架分析
作为学生发展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思维导图的结构应当与人脑的思维方式相适应,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研究与应用是学生建构思维方式的基础。教师通过思维导图与空间、图形的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中改变思维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而调整思维方式,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导图第一个应用策略是思维导图应用框架分析。比如运用“树状图”进行分类,加深理解。分类思想,作为数学思想方法的一种,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树状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分类的思路和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见图1)。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对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进行讲解,然后引出本节新课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其次,让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然后教师将制作好的思维导图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发现思维导图统计的知识点存在的遗漏问题,帮助学生完善思维导图,从而提高学生對思维导图应用框架的分析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思维导图应用框架进行分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思维导图例题的分析
“空间与图形”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几何观和推理能力,当然也包括对图形的理解、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或变化以及图形的位置,从而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其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前后的联系,建立起图形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导图第二个应用策略是思维导图例题的分析。教师先要给学生出一道比较典型的例题,例如:“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容器中加满了水,将水倒入一个长为1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体中,求这个长方体中水的高度是多少?”为了让学生对这道题的题意有准确的理解,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思维导图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更轻松地理解这道题的本意,体积不变,通过改变长和宽,求高度。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错题,提高学生对错题的分析能力。
3. 思维导图在知识结构优化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对知识结构进行了系统性规划,数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科学地梳理数学知识,制作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有趣的思维导图。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部分小学生偏科严重,对数学知识的获取热情不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梳理学生的学习思路,而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抽象的数学知识会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例如在进行“圆柱、圆锥”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弄清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之间关系的知识点,并且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方便学生在本节课内容中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记忆。
4.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
“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导图第三个应用策略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例如:一些学生难以明确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思维导图(见图2),在原有单个图形的学习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明确两者的区别。
此外,在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利用思维导图将两个三角形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然后推算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这样一来,不但让学生及时地复习了以前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二次复习。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很多,随时在脑海中产生新的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挖掘教材的含义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从小学数学的角度看,问题解决是指学生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现有知识,从数学学科本身或现实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的技巧和能力。
结 语
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维导图应用框架,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例题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总而言之,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应用思维导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成.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课堂的应用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
[2]胡明吉.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课堂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17(46).
[3]李银银.小学高段“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数学思想渗透策略探讨[J]. 新课程(小学版),2016(1).
[4]常 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
作者简介:高玉霞(1988— ),女,甘肃合水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思维导图;教学
引 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地表达逻辑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它通过图形和符号等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概念,描述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条件。它的可视化、形象化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许多小学教育工作者运用思维导图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阅读理解、分析运用数学知识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近几年,随着学校对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应用工作的重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仍然面临着很多课堂现状,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给教师的高效教学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一、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面临的课堂现状
1.学生缺乏想象力和联想力
“空间与图形”面临的第一个课堂现状是学生缺乏想象力和联想力。教师通常采用图片展示和描述的方式对图形进行讲解,这种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空间与图形”面临的第二个课堂现状是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讲解图形的过程中,仅仅重视对单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仅仅讲解平行四边形,忽视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这也就影响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深入学习。
二、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思维导图理论在数学学习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数学是一门系统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在小学启蒙阶段,如果能充分向学生展示这一特点,将大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和水平,实现对学生左右脑的同时促进与开发,进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与思维能力。
1.思维导图应用框架分析
作为学生发展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思维导图的结构应当与人脑的思维方式相适应,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研究与应用是学生建构思维方式的基础。教师通过思维导图与空间、图形的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中改变思维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而调整思维方式,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导图第一个应用策略是思维导图应用框架分析。比如运用“树状图”进行分类,加深理解。分类思想,作为数学思想方法的一种,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树状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分类的思路和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见图1)。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对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进行讲解,然后引出本节新课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其次,让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然后教师将制作好的思维导图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发现思维导图统计的知识点存在的遗漏问题,帮助学生完善思维导图,从而提高学生對思维导图应用框架的分析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思维导图应用框架进行分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思维导图例题的分析
“空间与图形”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几何观和推理能力,当然也包括对图形的理解、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或变化以及图形的位置,从而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其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前后的联系,建立起图形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导图第二个应用策略是思维导图例题的分析。教师先要给学生出一道比较典型的例题,例如:“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容器中加满了水,将水倒入一个长为1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体中,求这个长方体中水的高度是多少?”为了让学生对这道题的题意有准确的理解,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思维导图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更轻松地理解这道题的本意,体积不变,通过改变长和宽,求高度。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错题,提高学生对错题的分析能力。
3. 思维导图在知识结构优化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对知识结构进行了系统性规划,数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科学地梳理数学知识,制作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有趣的思维导图。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部分小学生偏科严重,对数学知识的获取热情不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来梳理学生的学习思路,而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抽象的数学知识会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例如在进行“圆柱、圆锥”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弄清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之间关系的知识点,并且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方便学生在本节课内容中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记忆。
4.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
“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导图第三个应用策略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例如:一些学生难以明确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思维导图(见图2),在原有单个图形的学习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明确两者的区别。
此外,在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利用思维导图将两个三角形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然后推算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这样一来,不但让学生及时地复习了以前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二次复习。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很多,随时在脑海中产生新的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挖掘教材的含义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从小学数学的角度看,问题解决是指学生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现有知识,从数学学科本身或现实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的技巧和能力。
结 语
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维导图应用框架,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例题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总而言之,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应用思维导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成.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课堂的应用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
[2]胡明吉.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课堂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17(46).
[3]李银银.小学高段“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数学思想渗透策略探讨[J]. 新课程(小学版),2016(1).
[4]常 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
作者简介:高玉霞(1988— ),女,甘肃合水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