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才是麦田里最寂静的守望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aw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鲜明个性的文学形象,历久弥新,让人印象深刻。文章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重点内容,并从自我心理成长的角度解读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变化,进而对这部小说的开放式结局提出大胆设想。
  【关  键  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心理成长;命运
  【作者单位】刘晓然,齐鲁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3.027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短篇小说,故事时间跨度为三天,字数不多,篇幅不长,读后仿佛看了一部禁止公开放映的青春叛逆题材文艺片。《麦田里的守望者》自问世以来备受瞩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麦田里的守望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时社会动荡、民心不稳,美国的青少年就如同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一样,惶惶不安、无所事事,因此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社会局势不稳,冷战开始,这些现实情况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生活失去期待,对社会的发展感到迷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青少年在霍尔顿的身上或多或少地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从性格特征来看,霍尔顿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可以上贵族学校且不必为钱财担忧,因此他喜欢凭个人喜好行事,年轻、冲动、自我,这些特征很多美国青少年是可以对号入座的。从心理特征来看,虽然霍尔顿只有16岁,但他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能够看透社会本质,因此他反感各类虚伪的成年人,看不惯周遭的一切。
  一、塞林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和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他于1951年创作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虽然塞林格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已经成年,但是众多的书评人都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生活经历是作者塞林格成长经历的映射,塞林格就是霍尔顿的原型,除了年龄上的差异,两者的成长轨迹非常相似。
  塞林格出身于纽约曼哈顿的富人区,就读过好几所学校,虽然成绩平平,但是写作天赋很早就得以展现,他在大学期间陆续发表了各类短篇小说。塞林格应征入伍后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军事行动,并参与了“赫特根血地”战役,他的战友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非常勇敢。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并获得广泛关注后,塞林格开始了隐居生活,他极力摆脱公众的关注,拒绝各种有关自己的传记和报道面世,除了两次因诉讼案件引起社会关注,他活得与世隔绝。塞林格于2010年1月27日离世,他的离世再次掀起了社会各界对他的代表作的关注和研究,其中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最多。
  《麦田里的守望者》整个故事从霍尔顿被潘西中学开除开始,不管是在校时与室友打架,还是在旅馆里被皮条客打,这些事件都是男性青春期的冲动象征,霍尔顿渴望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的男人,拥有让别人服从和敬畏的力量。他在纽约游荡了三天三夜,去了博物馆,然后趁父母不在家,偷偷回去看望妹妹菲苾。霍尔顿爱憎分明,他觉得妹妹菲苾是唯一一个能够与自己交流的人,孩子的纯真比起成年人的虚伪来说更讨人喜欢。在“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的音乐声中,霍尔顿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他在一片广阔的麦田里看着孩子们自由玩耍,自己则守在悬崖边,只要有孩子奔向悬崖的方向,他就帮他们扭转方向,防止他们受伤。这个守望者的工作让霍尔顿非常向往,他觉得与孩子在一起度过的时光就是他向往的时光,因为他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人性的纯真、善良。这也是这本书的点题之处,主人公要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本质是成为善良和纯真的守卫者。
  随着故事的发展,霍尔顿离开家,半夜拜访了自己的英语老师——安多里尼先生。安多里尼先生是霍尔顿崇拜的对象,即使他总是给霍尔顿讲很多人生哲理。安多里尼先生的人生信条是“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个事业英勇地死去,而成熟男子的标志是愿意为某个事业卑贱地活着”,霍尔顿不认可这种隐忍的中老年人的人生信条,当然,安多里尼先生也否定了霍尔顿“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年轻人的理想。霍尔顿半夜醒来,发现安多里尼先生有同性恋倾向的行为,立刻离开了,到街上游荡。故事临近结尾,霍尔顿决定去西部,并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妹妹菲苾。菲苾坚持和他一起去,为了妹妹,霍尔顿只能放弃去西部的计划。故事的结尾处,霍尔顿并没有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告诉我们他的现状如何,他未来的计划如何,他的未来依旧是迷茫的,同时他发现自己开始想念以前的同学,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麦田里的守望者》自问世以来,获得了多个奖项,并被翻译成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语言。这部作品所展现的青少年心理活动细腻真实,是每一个时代青少年都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和成长问题,这部小说引起的讨论持续不断,即使已经出版了很久,但其带来的影响经久不衰。
  二、主人公霍尔顿心理成长的三个阶段
  青春期是人生命中一段快速变化的复杂时期,处于青春期的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社会归属的确认非常迫切。《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就是典型的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内心敏感、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的未来无所适从。小说通过三个心理成长阶段揭示了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历程。
  1.心理成长的第一个阶段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是从同一性扩散期开始的。同一性扩散指缺乏把自己的需要、情感、目标和价值观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的能力,导致自我认知模糊。这在小说中集中体现为主人公霍尔顿对“我是谁”“我如何能够适应周围的世界”这些问题的迷茫,他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是模糊的和负面的。霍爾顿不断地提出具有童年特质的一些问题“冬天到了,中央公园南边小湖里的鸭子在湖水冻严后都到哪儿去了”“是不是它们都飞走了,还是被捉去动物园了”。这些问题是具有童年特质的,就和“鱼有没有鼻涕”一样。一方面,霍尔顿怀念儿童世界的童真,想一直待在童真的世界里,另一方面,霍尔顿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感到迷茫,困境中的迷思映射到了在冬季恶劣环境中生活的鸭子的身上。心理的不成熟,让霍尔顿处于一种时而与周遭环境冲突时而迷惘的矛盾状态,这种状态让他看不惯成人世界的一切,认为所有的成年人都很虚伪,唯一能和他交流的只有妹妹菲苾和女性朋友琴。面对成人世界,霍尔顿内心十分矛盾,他一方面不想与虚伪的成年人同流合污,另一方面又急切地想在成人世界中获得身份认同。   2.心理成长的第二个阶段
  霍尔顿离开学校后,开始独立接触成人世界,在纽约游荡的那段时间里,他与虚伪的成年人接触,这让他的心理成长直接进入第二个阶段——同一性延缓期。这种青春期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霍尔顿参观博物馆时对文物总是待在同一个地方的羡慕。“博物馆里最好的一点就是一切东西都总是待在原来的地方不动,谁也不移动一下位置”“你哪怕去十万次,情景依旧如此”,这些描述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他对博物馆维持原样不动的喜爱,也表达了他对自我心理成长的拒绝——如果生活能够永远停留在童年该有多好啊!在大都會的博物馆,霍尔顿对静物的喜爱达到顶点,在存放木乃伊的地方,他发出的感叹是“这儿是多么的安静,多么的舒服”。博物馆作为知识和历史资料的存储地点,在霍尔顿的心里是个时间静止地方。对博物馆的过度喜爱体现了霍尔顿心理成长的同一性延缓特征。其二,霍尔顿在处理与喜欢的女性朋友琴的关系时也表现出同一性延缓的特征。琴是霍尔顿美好过去的标志之一,他在游荡时多次想要联系琴,但又以各种理由拖延了。霍尔顿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对美好记忆的一种保护,他不想破坏与琴有关的美好回忆,想让过去的美好世界保持静止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在学校里,霍尔顿之所以与室友斯特拉德莱塔打架,是因为他认为斯特拉德莱塔与琴的交往破坏了他心中的美好世界。霍尔顿对琴的喜爱和向往映射了他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在现阶段生活中,霍尔顿通过回避联系让与琴有关的美好回忆一直留在心里,这是非常明显的自我心理成长同一性延缓的表现。另外,霍尔顿对弟弟艾里的死亡一直放不下,也是同一性延缓的一种表现。在霍尔顿心里,弟弟艾里是纯洁的化身,艾里在踏入青春期前失去了生命,这对他来说是很强烈的刺激,意味着他追求的纯真已经逝去,但是他无法直面这种逝去。因此,在艾里死亡后的一段时期,霍尔顿好几次都表现出自杀的倾向,在他的心里,像弟弟一样死去,就有可能留住童真和美好。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霍尔顿的自我心理成长一直处于同一性延缓期,他对博物馆有一种偏执的喜爱,不愿意破坏与琴有关的美好回忆,更不愿意忘记弟弟艾里的死,这些都表明他拒绝长大,想要一直活在充满纯真和美好的世界里。
  3.心理成长的第三个阶段
  人类心理的成长在经历时间和事件后会自然过渡,霍尔顿与妹妹菲苾的交流,让他的心理开始成长,进入同一性获得期。霍尔顿想要去西部以逃离周遭的环境,这意味着他想逃离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卑劣,回归童真和纯洁的世界。当霍尔顿做出抛下一切去西部的决定时,就是他自我心理成长到达同一性获得期的时候,他终于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开始付诸行动。同一性获得即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有了探索的经验,开始选择目标和方向,并全身心地投入。去西部的决定是霍尔顿内心追求的行动体现,虽然最后他因为妹妹菲苾放弃了西部之行,但不得不说这是他心理开始成熟的标志。霍尔顿不再因为内心的纯真追求而逃避现实,而是选择直面现实,改变自己,明白要融入现实世界就要学会妥协。在妹妹菲苾的身上,霍尔顿开始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来审视自己,菲苾的纯真让他的心理走向成熟。霍尔顿在动物园看到菲苾和小朋友玩闹的时候,不再干涉菲苾的乐趣,即使知道有一定的危险性,他也在内心告诫自己“孩子们的问题,就让他们自己去决定好了,摔下来就摔下来,可别说什么话去阻拦他们,那是不好的”。这与霍尔顿之前“想要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理想产生矛盾,没有人需要一直守望,孩子可以自己成长。这就是霍尔顿自我心理成长的第三个阶段——同一性获得期,不管这种获得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由此,霍尔顿的命运随着自我心理成长三个阶段的经历而发生改变。
  三、成长的困惑与出路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个关于青春期成长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包括学术界在内的社会各界有不少的推断和猜测,国外的评论家对《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命运大多数是持悲观看法的,觉得霍尔顿最终会和小说开头一样,成为一个愤世嫉俗、厌世的人甚至会自杀。国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小说的语言和叙事角度,为数不多的猜测霍尔顿命运结局的有两种声音,少数研究者认为霍尔顿最后实现了自我心理成长的同一性获得,学会了向成年人世界妥协,大多数研究者则从哲学层面和心理层面分析,认为霍尔顿的心理存在严重的问题,最终可能会归隐、精神失常甚至自杀。开放式结局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点睛之处,也是读者的遗憾之处,读者想要知道最后霍尔顿到底过上了怎样的人生。结尾处,霍尔顿自称“倒是打算用功”,但是又说“可我怎么知道呢”,凸显他心理上的迷茫仍然存在,看似成熟的想法“不到你开始做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自己打算怎样做?”更是显露了他内心的矛盾。霍尔顿自我心理成长的不稳定性表现得很明显,在他的自我心理成长过程中,同一性的扩散、同一性的延缓和同一性的获得三个阶段不断地交织。但是,基于对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研究,以及国内外各界的评论综述,笔者认为,霍尔顿在与妹妹菲苾交流并考虑去不去西部的问题时,他隐藏在桀骜不驯的厌世外表下的善良种子已经闪现星星之火。正如国内评论家管南异所提出的,霍尔顿依旧会骂骂咧咧、愤世嫉俗,但是他逐渐学会适应社会并自我反思。笔者大胆猜测,霍尔顿最终会成为一个与万千经历过青春期的成年人一样的人,愤青但也平和。当然,这仅仅是笔者基于现有资料和个人思考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结局所做的猜测,霍尔顿最终的结局会怎么样,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心里都有不同的看法。
  不管霍尔顿最终的命运如何,《麦田里的守望者》毋庸置疑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这部作品给读者的启示是:不管是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普及,抑或青少年有保留纯真美好、不想长大的心愿,都可以参考霍尔顿的经历,他自我心理成长的不同阶段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麦田需要守望者吗?需要。这个守望者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这个守望者的名字应该叫善良。
  参考文献
  [1]J. D. 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M]. 施咸荣,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2]周会民,陈薇. 黑格尔视域下霍尔顿的梦碎缘由与命运探究——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新论[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9):98-103.
  [3]余星. 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心理成长的三个阶段[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41-42.
  [4]肖铭燕. 《麦田里的守望者》揭示的人生彷徨与困惑[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2):191-192.
  [5]田迎春. 逃离中的成长——《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主题解读[D]. 兰州:兰州大学,2011(3).
其他文献
【摘 要】 约瑟夫·布罗茨基以“俄语诗人”著称,以“伟大的英语散文家”享誉西方世界。文章结合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小于一》,分析了布罗茨基的诗学主张和美学主张,即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诗歌不仅是诗人自我的拯救者,还有“诗歌拯救文明”“美拯救世界”的意义。与此同时,从《小于一》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布罗茨基之所以形成这种诗学主张和美学主张的原因所在。  【关 键 词】布罗茨基;《小于一》;诗学观;美学观 
期刊
【摘 要】 “圣人”是古代典籍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其内涵包括道德品质与社会地位两个层面,既可用来指代品德完美之人,亦可用以指代统治者。“圣”本义为聪明通达之人,《道德经》将“圣人”塑造为统治者的完美形象,确定其社会地位的尊崇,《论语》与《孟子》侧重于强调“圣人”德行的完备,《墨子》则拓宽了“圣人”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借助先秦主要典籍的叙述,“圣人”这一概念逐步被确立并完善。  【关 键 词】《道德经
期刊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始有计划地影印出版珍稀古籍文献图书。经过近20年的努力,珍稀文献被定位为广西师大出版社“一轴两翼”整体出版格局中的一翼,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其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与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合作,具有特别的意义。  【关 键 词】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资源;古籍文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个人成长  【作者单位】马艳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献图书出版分社
期刊
【摘 要】 长期以来,欧美出版企业持续处于全球教育出版业领先地位且极具创新活力,文章通过分析与总结全球最大的教育出版企业培生集团的数字化转型案例,为正在教育出版转型发展道路上前行的中国教育出版企业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 键 词】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培生集团  【作者单位】于明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音像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童书出版及原创儿童文学事业的迅猛发展,儿童文学进入一片创作、研究和评判均面临挑战的艺术领地。其中,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依然处于关键地位。在方卫平、赵霞的新著《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新世纪儿童文学艺术发展论》一书中,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文类的生存与艺术发展的相关论题,被赋予了深度的创新性表述和阐发。  【关 键 词】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学术出版;编辑手记  【作者单位】张怡,安徽少年儿
期刊
【摘 要】 在“互联网+”时代,政务新媒体在政府成功承办大型国际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杭州发布”微博、微信为研究对象,通过重点分析其在G20杭州峰会期间的语言应用特点,归纳出四大特征,总结成功经验;同时,发现问题、找出不足,为今后更好地发挥政务新媒体在政府承办大型国际活动中的作用提供启示。  【关 键 词】大型国际活动;G20杭州峰会;政务新媒体;语言应用  【作者单位】俞燕君,浙江
期刊
【摘 要】 为了迎接有声书行业热潮,企鹅兰登出版社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不同于亚马逊、苹果等以平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声书业务,成功推动了出版社主导下的有声书产业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有声书出版社之一。企鹅兰登出版社发展有声书的全版权产业链运营策略、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消费者关系管理和生产策略等值得我国有声书行业借鉴。  【关 键 词】出版社主导模式;有声书;企鹅兰登出版社  【作者单位】张建凤,福建工程
期刊
【摘 要】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但囿于汉语与世界其他语言体系之间的差异,中国文学作品未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出版界亟须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和“融进去”,实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深入对话。分析《师傅越来越幽默》英译版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如何借鉴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可以审视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中的现状与问题,明确文学作品英译版编辑出版的发展方向,进而探索中国文学穿越“巴别塔”之路。  【关 键
期刊
【摘 要】 文章采用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从经营角度归纳总结了英国时尚类独立杂志发展的关键策略,并据此探讨其对国内同类杂志的启示,具体表现在品牌建设、媒介融合发展、社群维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 键 词】时尚类独立杂志;杂志经营;关键策略  【作者单位】马悠,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志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项目(SZCY-CXTD
期刊
【摘 要】 中国网络文学从萌生发展到成熟壮大用了20年,这20年记录了一代网络文学的崛起。其中,爱奇艺文学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发展。爱奇艺文学不仅仅是一个原创内容的生产方,还是一个开放的内容分发平台、影视作品孵化基地。  【关 键 词】中国网络文学;爱奇艺文学;进化  【作者单位】杨勇,爱奇艺文学。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