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此,本文也将以高中生的成长为切入点,从语文课堂的设计出发,立足于阅读教学分析情境设计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上的实践研究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打造更为生动的现代化课堂,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境设计;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情感和意识的激发,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情境教学能够在或真实或虚拟的氛围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到认知生成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成长,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的目标不谋而合,所以教师也需要在这一领域展开全方位的探究和分析。
一、导入课堂情景
课堂导入是奠定教育基调的先决条件,也是引导学生投入感情的重要因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做好这一首要工作,才可以为后期的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开端。在这里,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更加轻松愉悦的氛围,缩短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期待和渴望。由于情境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也要根据文本的类型,学生的层次来对症下药。
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写作都是以特定的背景来展开的,作者会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构思。因此,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作者的写作知识,详细的介绍,创作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熟悉感和亲近感,短时间内集中精神,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例如,在学习《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先把时间线推到上世纪50年代,彼时的北京城对自身的建设做出了全新的规划和布局,而设计的意见也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派别,一个是以梁思成和陈占祥为主的派别,他们认为北京古城不能被破坏,必须要有所保留。另一个是以前苏联专家为主的派别,他们认为北京旧城应当作为新城扩建的起点和基础,而北京古城以外也可以进一步推行行政计划,在这里,中心地点就是天安门,长安街沿线就是相对应的政府机构。最终,第2种方案被真正落到实处,但这一选择也让北京城在后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由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梁思成提出的打造北京环城立体公园这一观点进行思考,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梁思成先生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品味先辈传达的爱国情怀,解读当时的历史情境,加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1]。
二、推动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文章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阅读主体在展开阅读的时候,本质上实施的是一种知觉行为,是以视觉为起点,将文本结构进行内化的。从顺序和层次的角度来看,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最先关注文章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先从文章的组合和结构入手。例如,当眼前出现一幅画的时候,大多数欣赏者关注的一定是整体的色彩和线条,然后才会进一步理解作品呈现出来的细节性问题,并不会一上来就分析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对此,教师也应当创设多元化的情境,让学生先对文章的大致框架有所把握和印象。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高中语文阅读涉及的文章在长度上是存在区别的,所以学生的感知也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对于长篇文章来讲,学生的阅读时间会有所延长,理解进度会放缓。对于短篇文章来讲,学生的理解要更加迅速。所以,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在阅读长篇文章的时候,快速理解大致内涵。具体来讲,教师可以把班内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把长篇文章进行分段,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情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各自协作,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密切与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意见的交换,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激发出他们的思維和情感[2]。
三、激发疑问探究
整体感知固然重要,但深度探究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必经之路。教师要让学生从文章的表达技巧,谋篇布局和组织结构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了解文章的精华之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重点集中在字词,语句或者是段落上,就很容易导致整篇文章的分析丧失综合性,学生的理解也会出现分离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根据文本的基本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疑问,从而展开主动的阅读和学习。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就把单篇文章当做一个单元,把整个板块当做基本的教学单位,学生需要经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这些基本的过程,从多个角度来把握文章的本质。在这里,文本研习强调的是对典型文本的分析,教师应当从中创设阅读对话,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迸发出更加强烈的思维火花。问题探讨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炼出多元化的意见,参与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活动体验就是让学生从特定的学习材料出发,实施更为多元化的实践操作,并自行思考问题,找到解决的答案。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也需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提醒,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内容需求,尽可能突显出问题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降低对标准答案的依赖,更加精炼的提交自己的陈述意见。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持续性推动情境设计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帮助学生快速集中精神和注意力的应有之策,也是推动学生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知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课堂的情境导入,多元化氛围的延伸,疑问的设计这几个角度,论述了情境设计的方法,充分结合了高中语文的基本知识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潘永华. 情境化资源化个性化——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实践探究[J]. 新课程(中学版), 2019, 000(011):52-53.
[2] 吴江.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考试周刊, 2019, 000(057):66.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境设计;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情感和意识的激发,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情境教学能够在或真实或虚拟的氛围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到认知生成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成长,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的目标不谋而合,所以教师也需要在这一领域展开全方位的探究和分析。
一、导入课堂情景
课堂导入是奠定教育基调的先决条件,也是引导学生投入感情的重要因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做好这一首要工作,才可以为后期的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开端。在这里,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更加轻松愉悦的氛围,缩短学生与课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期待和渴望。由于情境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也要根据文本的类型,学生的层次来对症下药。
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写作都是以特定的背景来展开的,作者会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构思。因此,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作者的写作知识,详细的介绍,创作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熟悉感和亲近感,短时间内集中精神,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例如,在学习《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先把时间线推到上世纪50年代,彼时的北京城对自身的建设做出了全新的规划和布局,而设计的意见也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派别,一个是以梁思成和陈占祥为主的派别,他们认为北京古城不能被破坏,必须要有所保留。另一个是以前苏联专家为主的派别,他们认为北京旧城应当作为新城扩建的起点和基础,而北京古城以外也可以进一步推行行政计划,在这里,中心地点就是天安门,长安街沿线就是相对应的政府机构。最终,第2种方案被真正落到实处,但这一选择也让北京城在后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由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梁思成提出的打造北京环城立体公园这一观点进行思考,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梁思成先生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品味先辈传达的爱国情怀,解读当时的历史情境,加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1]。
二、推动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文章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阅读主体在展开阅读的时候,本质上实施的是一种知觉行为,是以视觉为起点,将文本结构进行内化的。从顺序和层次的角度来看,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最先关注文章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先从文章的组合和结构入手。例如,当眼前出现一幅画的时候,大多数欣赏者关注的一定是整体的色彩和线条,然后才会进一步理解作品呈现出来的细节性问题,并不会一上来就分析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对此,教师也应当创设多元化的情境,让学生先对文章的大致框架有所把握和印象。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高中语文阅读涉及的文章在长度上是存在区别的,所以学生的感知也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对于长篇文章来讲,学生的阅读时间会有所延长,理解进度会放缓。对于短篇文章来讲,学生的理解要更加迅速。所以,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在阅读长篇文章的时候,快速理解大致内涵。具体来讲,教师可以把班内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把长篇文章进行分段,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情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各自协作,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密切与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意见的交换,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激发出他们的思維和情感[2]。
三、激发疑问探究
整体感知固然重要,但深度探究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必经之路。教师要让学生从文章的表达技巧,谋篇布局和组织结构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了解文章的精华之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重点集中在字词,语句或者是段落上,就很容易导致整篇文章的分析丧失综合性,学生的理解也会出现分离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根据文本的基本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疑问,从而展开主动的阅读和学习。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就把单篇文章当做一个单元,把整个板块当做基本的教学单位,学生需要经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这些基本的过程,从多个角度来把握文章的本质。在这里,文本研习强调的是对典型文本的分析,教师应当从中创设阅读对话,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迸发出更加强烈的思维火花。问题探讨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炼出多元化的意见,参与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活动体验就是让学生从特定的学习材料出发,实施更为多元化的实践操作,并自行思考问题,找到解决的答案。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也需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提醒,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内容需求,尽可能突显出问题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降低对标准答案的依赖,更加精炼的提交自己的陈述意见。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持续性推动情境设计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帮助学生快速集中精神和注意力的应有之策,也是推动学生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知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课堂的情境导入,多元化氛围的延伸,疑问的设计这几个角度,论述了情境设计的方法,充分结合了高中语文的基本知识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潘永华. 情境化资源化个性化——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实践探究[J]. 新课程(中学版), 2019, 000(011):52-53.
[2] 吴江.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 考试周刊, 2019, 000(0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