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语境下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承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w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先人的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具有重大历史研究价值的文化资源,同时它也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但是,当前博物馆在非遗文化传承上面临着多种现实困境,难以对非遗文化进行活态保护,直接导致其作为活态载体的文化传递价值难以发挥出来。基于此,文章对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承展开探讨,并提出具体解决对策。
  关键词:“活化”语境;博物馆;非遗文化
  注:本文系广东海洋大学2020年人文社科项目“粤西地区非遗展示空间‘活态化’设计策略研究”(C201422)、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费资助项目“粤西地区非遗展示空间‘活态化’设计策略研究”(R19062)研究成果。
  博物馆对非遗文化进行活态传承和展示,有助于盘活文化资源,让文化真正“活起来”。因此,针对当前面临的多种保护困境,博物馆应该强化馆内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专题博物馆,加强文化产品的活态演示。
  一、“活化”语境与非遗文化的基本概述
  非遗文化的“活化”语境就是指博物馆通过形象化、真实化、立体化的展示,将非遗文化活态呈现出来,让参观者如身临其境般地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示其文化价值。由此可见,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是将文化、情感、历史高度融合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多维度的自然表达。
  非遗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将文化内涵通过表演、工艺、技能等形式表现出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有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文化以传承性、地域性、活态性为特点,重点强调以“人”为核心,以生命力为文化发展内涵,更加注重文化传承的技艺性、经验性和精神性[1]。
  二、“活化”语境下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承策略
  (一)强化馆内设计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非遗博物馆在馆内设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空间安排和展览手段这两个方面。很多博物馆在进行非遗展示时,为了突出“博”而“大”的特点,只注重博物馆的形象、外观方面的设计,而忽视了馆内展品陈列、主题选择、参观路线等细节性设计,参观者可能出现反复浏览或者浏览不到的问题,这不仅会减少非遗传承的观赏魅力,甚至还会让参观者产生不适感。另外,一些博物馆的展示手段过于静态化,来到非遗博物馆的参观者根本目的是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并且领略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魅力,观赏民俗情节和表演艺术,但是很多博物馆能够提供给观众的只是玻璃柜中的展品,亲身体验机会较少。因此,非遗博物馆应该强化馆内设计,提高其内在吸引力[2]。博物馆可改善基础设施,打造精品陈列,创新宣传思路和服务理念,比如N市非遗博物馆优化空间布局,创新展览逻辑,利用“磁石点”的吸引作用,促进参观者自发性学习,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场景化表达,最终让人们产生共情心理。具体做法为:第一,结合灯光投影技术和声效技术,营造街道叫卖场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叙事化展示,丰富参观者感官体验;第二,通过传习活动,加深参观者记忆点,激发其参观兴趣;第三,通过图文信息传递和实物表演,让参观者了解工坊形式、古代文化和娛乐生活,促进其自主学习,提升自身体验感。
  (二)坚持四个维度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非遗博物馆在传承和保护文化资源时,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并按照文化、环境、经济、社会的顺序进行非遗传承[3]。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凸显,因此,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社会共识。这就要求非遗博物馆在传承文化资源时创新生产运作模式,挖掘市场需求,尤其在少数民族非遗传承过程中,要根据文化类型采取差异化开发手段。比如在手工艺非遗传承过程中,浙江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逐渐摸索并采用可持续发展思路,在活态展示中融合20 余项特色手工艺项目,并设置专项展示区,引进了数十名手工艺人进行现场展示,并为参观者设置工艺制作实践区、展示区和售卖区,体验课程多达150余项,包括现场体验课和长期体验课,发挥平台优势,致力于衍生品开发。在这一案例中,浙江杭州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非遗传承方式与传统传承方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参观者可以浏览、观看并全程参与手工艺制作,不是在冰冷的展柜中看到鲜艳的民族文化“成品”,而是切身体验手工艺文化,真正实现了活态展示,创新服务设计思维,符合参观者多种体验需求。从四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讲,它真正实现了文化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将生态和文化进行串联,统筹服务系统设计,提升传统手工艺品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开发出文创艺术的衍生品,深受市民喜爱和好评,有效促进了博物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打造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承,不仅应强化馆内设计,坚持四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应打造专题博物馆,或者在原来博物馆的基础上创建分馆,专用于民族服饰和民间美术的展览。在活态文化传承过程中,美术艺术是历史文明发展和演变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地域风俗最直观的体现。因此,首先,非遗博物馆可以学习中国畲族博物馆的活态展示方式,开设畲族服饰展示馆专题博物馆,实现展示、研究、推广、收藏、征集、宣传、教育一体化发展,建立博物馆平台,免费、定期开放“非遗天天见”展览活动,通过窗口展示、活态展示的方式传播本省民族文化。一些非遗博物馆内包括剪纸、雕塑、绘画、服饰、织锦、画扇、演奏等项目,融合多种展演形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邀请非遗传承人到现场进行扇艺制作演示,展厅内的参观者可以进行跟学、模仿,体验民族折扇的魅力[4]。其次,一些非遗博物馆还应该注重传统服饰的活态传承,比如中国畲族博物馆为了保护、传承与推广将要失传的畲族服饰制作技艺,创办了畲族服饰展示馆,将传统服饰文化作为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面对博物馆硬件设施老化、数字化设备不足等问题,文化部门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创新数字博物馆,将畲族服饰制作利用数字化形式进行保存和记录,融入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让参观者感受民族服饰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内涵。畲族服饰展示馆还利用制作手工艺专题片、题材动画片、动态图等方式还原畲族服饰制作过程,利用3D建模技术,让参观者更加清晰地观看服饰纹案,让其对畲绣技艺有更深的文化理解。   (四)活态化体验展示
  活态化体验展示主要是为参观者提供多样性体验,具体包括触觉、听觉和嗅觉等,在演示空间中进行动态化传播,为参观者提供全方位的体验,不仅仅是技术手法的拼凑和堆砌,而是通过艺术表现力,实现非遗和参观者之间的心理和情感的双向沟通,从而创造美的感受[5]。南京博物院为了有效引领大众深度体验非遗的魅力,通过多样化的公众活动,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例如举办非遗展示体验场活动,其中包括手工技艺类、餐饮展示类、传统婚俗类、口头表演类、马灯展示类等非遗。所有前来体验者都可以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互动,了解非遗的历史源流、传承特点。南京博物院在展示内容方面以体验感、参与感为主,突出场景还原,更加真实地展示非遗文化精髓。例如对刺绣技艺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放大化处理,让参观者能够实时观测并体验刺绣的物理性空间和艺术性空间,在展示传统刺绣技艺的同时,挖掘其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的“活化”语境能让博物馆通过形象化、真实化、立体化的展示,带给参观者如身临其境般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充分展示其文化价值。因此,非遗博物馆应该强化馆内设计,坚持四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理論,打造专题博物馆,进行活态化体验展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非遗文化的传承性、地域性、活态性,真正发挥其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妍昕.旅游市场下博物馆角色的变化:以非遗实践为视角[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1):152-153.
  [2]张芸芸,姜保国.浅谈如何以非遗博物馆为阵地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J].卷宗,2019(4):81.
  [3]潘彬彬.当代我国生态博物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刍议[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8):116-118.
  [4]朱莉莉.“博物馆+非遗”视域下岁时节日文化传承路径探析[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9(00):14-27.
  [5]张彰,张婷婷.传统手工艺在博物馆中的展示体验与传承策略研究:以御窑金砖博物馆为例[J].装饰,2020(8):100-104.
  作者简介:
  严先琴,硕士,广东海洋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周元培,硕士,湛江科技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政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能给人带来听觉的享受,也可以展现出丰富的情感,更蕴含着丰富的美感。音乐美学是将美学思想与音乐艺术有机融合的学科,主要从音乐的特征、情感以及表现形式等诸多层面探寻音乐艺术中的美感。文章通过阐述音乐美学的基本内涵,结合音乐美学对现代音乐表演的作用,在阐述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的关系基础上分析音乐美学对现代音乐表演的重要作用,重点对美学思想在现代音乐表演中的应用展开具体研究和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整体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在现代人精神文化追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各种科学技术开始被应用到精神文化产品的打造中,如全息影像技术就是一种新兴的视觉叙事媒介技术,其能够给观者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文章以全息影像艺术为研究对象,对全息影像进行概述,阐述了全息影像视觉叙事的主要形式,并分析了在全息影像下的沉浸式视觉叙事体验。
摘 要:文章为研究肌理效果在画面中的运用,梳理了肌理的定义,分析了肌理语言的审美价值,得出了画面中整体形象的塑造、个人感情的表达、艺术风格的体现都可以通过肌理效果得以实现,从而巩固自身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生命力的结论。  关键词:肌理;技法;画面效果  肌理效果所涉及的是包括插画在内的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作者通过作品表达思想感情并与观众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的重要纽带之一。在插画作品中融入
摘 要:体态律动和古筝演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体态律动良好,才能达到完美的古筝演奏效果。在古筝演奏过程中,体态律动能够增强古筝演奏者的韵律感,促进古筝整体演奏效果的提升。同时,体态律动在古筝演奏过程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音高、力度、速度方面,可以为整个演奏过程增添不一样的魅力。文章主要分析体态律动和古筝演奏的关系、体态律动在古筝演奏中的具体功能,并对体态律动在古筝演奏中的运用进行阐述,以期进一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