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纲领性部署,并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目标既定,能否通过具体的微观践行把已有理论自觉转化为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政界、学界热议焦点。
作为中共学者型高级官员,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10月24日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建言文化建设的微观实践。
“文化建设已有很好的宏观设计”
中国新闻周刊: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你认为中央此次提出文化强国有何重要意义?
衣俊卿:我个人认为文化强国的提出十分重要,这是把文化自觉放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置于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中加以定位。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定要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展现。
从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从十七大以后,中央在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出台了很多文件,有关理论也相当雄厚。从最初的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到后来逐步强调文化软实力,把文化作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来看,现在又提升到民族复兴的角度来认识。理论认识越来越丰富,而且达到了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从内容上强调对文化的自觉认识,而且文化自觉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要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呢?
衣俊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绵长悠久的“中国梦”,也是几代中国人一直坚守的追求,当文化的国际视野真正敞开时,这一伟大的梦想和追求就一下子有了现实的紧迫感。
这种紧迫性跟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和世界的发展格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很弱的时候,文化软实力不会特别地强大,因为文化与经济政治各方面力量总是紧密交织、同步发展的。而当一个国家经济腾飞,政治活跃,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软实力支撑,也不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真正的综合竞争力。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这样的一个发展关口和机遇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看起来已经很强大,但是文化软实力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所以国际影响力、综合竞争力是要打折扣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个口号,即使我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如果文化软实力上不去,也不会有真正的影响力。这次全会把文化自觉的目标清晰地指向文化强国,正是把握住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和根基。
中国新闻周刊:按照这样的理解和尺度,你认为应当如何评估近年来中国的文化建设?
衣俊卿:必须充分肯定的是,十七大以来中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至少可以列举两大方面:一是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有了很好的宏观理论设计,形成了强大的理论声势,特别是依托思想教育、学校教育、宣传教育、学习活动等优势,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为坚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弘扬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上我们也取得了突出的进展:通过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文化生活;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来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来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等。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它本身也在提供经济价值。
文化软实力不是“软化”实力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该如何把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实践还存在哪些不足?
衣俊卿: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关注两个着力点:一方面,文化建设要突出“向内”,即强调“以文化人”“文化天下”,使各种文化活动和产品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能够自觉地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文化水平和价值凝聚力。
这方面中国已做了很多努力,例如道德模范的评选、先进典型的树立等,但仍有许多薄弱环节,一般号召和普遍倡导还是多于微观实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把电影票房价值、电视广告收入、图书销售码洋、文化产业增加值等对GDP贡献率的“文化硬实力”,简单地等同于“文化软实力”的倾向,在文化建设中甚至出现一些软化核心价值的逐利、媚俗和迎合倾向。
另一方面,文化建设要突出“向外”着力点,即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吸引力和价值影响力。近年来,中国实施积极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目前 “走出去”并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汉语言教育传播、国学典籍和传统仪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太极、武术、书法等非语言类艺术活动或文体活动。而在如何展示和塑造现代中国和中国人形象方面还很不足,缺少从细微处入手,用具体生动的故事彰显现代中国文化力量的微观实践,要特别防止文化建设给人一种抽象、宏泛,甚至说教的感觉。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改进才能把已经取得的文化成就转化成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
衣俊卿: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发展节点上,必须突破“瓶颈”,才能把已经取得的文化成就转化成真正的文化软实力。
具体说,普遍的理论倡导和舆论宣传,以及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实践及其文化产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但它们还不是文化软实力本身。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种润物无声、陶冶养成的过程,需要有植根生活世界、贴近百姓生活、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行为示范和具体践行才能真正形成。
能否通过扎实、细致的微观践行把文化的理论自觉、核心价值的普遍号召转化为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建成文化强国的核心问题。而能否把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特别是文化产业增加值所代表的“文化硬实力”转化为价值观和创新力等真正的“文化软实力”,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问题。
这两个方面都指向同一个要求:呼唤脚踏实地、深入人心的微观的文化践行。
“文化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文化走出去”需要特别关注哪些问题?
衣俊卿:我认为,在“文化走出去”实践中,必须防止“厚古薄今”的倾向。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但是不可能直接解决当今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的发展成就中积淀着传统文化,但更多的是当今中国人民的创新和创造。
我个人认为,通过微观层面展现现代中国人形象和中国文化要素,必须把重点放在说明现代中国人有什么样的文化创造上。否则,我们越是津津乐道地向世界“炫耀”中国传统文化之厚重,越容易“衬托”出我们现代文化创造力之薄弱,越有可能遮蔽我们实际上已经具有的现代文化创造力和文化软实力。
中国新闻周刊:理论宣传、媒体传播、文艺创作、影视制作等该如何表现我们的价值观?
衣俊卿:我们不仅需要关于制度优越性的理论宣传,更需要一些生动、鲜活、具体的“中国故事”。要考虑如何具体、生动、多方面地展示现代中国人的优秀形象。不仅展示政府官员在应对和处理国际事务和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化解矛盾的智慧、创造性解决难题的能力、把控局面的艺术和承担责任的魄力,还要展示国际经贸合作中,企业和企业家把握机遇的能力和诚信的形象。不仅要展示成功人士的人格魅力和创造力,更要展示普通草根民众的爱岗敬业等。
要学会真实地讲述活生生的人物故事,不需要总把这些故事“拔高”到理论高度。不必得出一些“说教性”的结论,故事讲好了,形象自然就有了。例如对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的报道,不仅要谈论他在美职篮球场上的成功,更要挖掘“姚明现象”对于树立现代中国人优秀形象的文化贡献。事实上,姚明所展现出的勤奋、敬业、聪慧、包容、爱心改变了很多美国人对现代中国人的印象。
十三亿现代中国人,在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演绎了无数感人的“中国故事”,展示了无穷的文化创造力和智慧。如果每一部电影和电视剧,每一个电视节目和文化艺术创造都能润物无声地彰显中国的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如果每一个企业、每一项国际合作、每一次文化交流都能具体真实地展示出中国的优秀形象,那么世界将会真切地感受到现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总之,中国的文化强盛需要假以时日,而且,经济建设需要转变方式,文化建设也需要转变方式。
(实习生祝小霖对本文亦有贡献)
目标既定,能否通过具体的微观践行把已有理论自觉转化为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政界、学界热议焦点。
作为中共学者型高级官员,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10月24日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建言文化建设的微观实践。
“文化建设已有很好的宏观设计”
中国新闻周刊: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你认为中央此次提出文化强国有何重要意义?
衣俊卿:我个人认为文化强国的提出十分重要,这是把文化自觉放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置于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中加以定位。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定要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展现。
从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从十七大以后,中央在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出台了很多文件,有关理论也相当雄厚。从最初的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到后来逐步强调文化软实力,把文化作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来看,现在又提升到民族复兴的角度来认识。理论认识越来越丰富,而且达到了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从内容上强调对文化的自觉认识,而且文化自觉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要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呢?
衣俊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绵长悠久的“中国梦”,也是几代中国人一直坚守的追求,当文化的国际视野真正敞开时,这一伟大的梦想和追求就一下子有了现实的紧迫感。
这种紧迫性跟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和世界的发展格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很弱的时候,文化软实力不会特别地强大,因为文化与经济政治各方面力量总是紧密交织、同步发展的。而当一个国家经济腾飞,政治活跃,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软实力支撑,也不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真正的综合竞争力。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这样的一个发展关口和机遇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看起来已经很强大,但是文化软实力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所以国际影响力、综合竞争力是要打折扣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个口号,即使我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如果文化软实力上不去,也不会有真正的影响力。这次全会把文化自觉的目标清晰地指向文化强国,正是把握住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和根基。
中国新闻周刊:按照这样的理解和尺度,你认为应当如何评估近年来中国的文化建设?
衣俊卿:必须充分肯定的是,十七大以来中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至少可以列举两大方面:一是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有了很好的宏观理论设计,形成了强大的理论声势,特别是依托思想教育、学校教育、宣传教育、学习活动等优势,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为坚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弘扬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上我们也取得了突出的进展:通过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文化生活;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来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来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等。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它本身也在提供经济价值。
文化软实力不是“软化”实力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该如何把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实践还存在哪些不足?
衣俊卿: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关注两个着力点:一方面,文化建设要突出“向内”,即强调“以文化人”“文化天下”,使各种文化活动和产品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能够自觉地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文化水平和价值凝聚力。
这方面中国已做了很多努力,例如道德模范的评选、先进典型的树立等,但仍有许多薄弱环节,一般号召和普遍倡导还是多于微观实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把电影票房价值、电视广告收入、图书销售码洋、文化产业增加值等对GDP贡献率的“文化硬实力”,简单地等同于“文化软实力”的倾向,在文化建设中甚至出现一些软化核心价值的逐利、媚俗和迎合倾向。
另一方面,文化建设要突出“向外”着力点,即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吸引力和价值影响力。近年来,中国实施积极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目前 “走出去”并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汉语言教育传播、国学典籍和传统仪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太极、武术、书法等非语言类艺术活动或文体活动。而在如何展示和塑造现代中国和中国人形象方面还很不足,缺少从细微处入手,用具体生动的故事彰显现代中国文化力量的微观实践,要特别防止文化建设给人一种抽象、宏泛,甚至说教的感觉。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改进才能把已经取得的文化成就转化成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
衣俊卿: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发展节点上,必须突破“瓶颈”,才能把已经取得的文化成就转化成真正的文化软实力。
具体说,普遍的理论倡导和舆论宣传,以及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实践及其文化产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但它们还不是文化软实力本身。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种润物无声、陶冶养成的过程,需要有植根生活世界、贴近百姓生活、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行为示范和具体践行才能真正形成。
能否通过扎实、细致的微观践行把文化的理论自觉、核心价值的普遍号召转化为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建成文化强国的核心问题。而能否把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特别是文化产业增加值所代表的“文化硬实力”转化为价值观和创新力等真正的“文化软实力”,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问题。
这两个方面都指向同一个要求:呼唤脚踏实地、深入人心的微观的文化践行。
“文化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文化走出去”需要特别关注哪些问题?
衣俊卿:我认为,在“文化走出去”实践中,必须防止“厚古薄今”的倾向。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但是不可能直接解决当今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的发展成就中积淀着传统文化,但更多的是当今中国人民的创新和创造。
我个人认为,通过微观层面展现现代中国人形象和中国文化要素,必须把重点放在说明现代中国人有什么样的文化创造上。否则,我们越是津津乐道地向世界“炫耀”中国传统文化之厚重,越容易“衬托”出我们现代文化创造力之薄弱,越有可能遮蔽我们实际上已经具有的现代文化创造力和文化软实力。
中国新闻周刊:理论宣传、媒体传播、文艺创作、影视制作等该如何表现我们的价值观?
衣俊卿:我们不仅需要关于制度优越性的理论宣传,更需要一些生动、鲜活、具体的“中国故事”。要考虑如何具体、生动、多方面地展示现代中国人的优秀形象。不仅展示政府官员在应对和处理国际事务和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化解矛盾的智慧、创造性解决难题的能力、把控局面的艺术和承担责任的魄力,还要展示国际经贸合作中,企业和企业家把握机遇的能力和诚信的形象。不仅要展示成功人士的人格魅力和创造力,更要展示普通草根民众的爱岗敬业等。
要学会真实地讲述活生生的人物故事,不需要总把这些故事“拔高”到理论高度。不必得出一些“说教性”的结论,故事讲好了,形象自然就有了。例如对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的报道,不仅要谈论他在美职篮球场上的成功,更要挖掘“姚明现象”对于树立现代中国人优秀形象的文化贡献。事实上,姚明所展现出的勤奋、敬业、聪慧、包容、爱心改变了很多美国人对现代中国人的印象。
十三亿现代中国人,在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演绎了无数感人的“中国故事”,展示了无穷的文化创造力和智慧。如果每一部电影和电视剧,每一个电视节目和文化艺术创造都能润物无声地彰显中国的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如果每一个企业、每一项国际合作、每一次文化交流都能具体真实地展示出中国的优秀形象,那么世界将会真切地感受到现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总之,中国的文化强盛需要假以时日,而且,经济建设需要转变方式,文化建设也需要转变方式。
(实习生祝小霖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