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重在微观践行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1137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纲领性部署,并提出了到2020年中国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目标既定,能否通过具体的微观践行把已有理论自觉转化为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文化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政界、学界热议焦点。
  作为中共学者型高级官员,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10月24日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建言文化建设的微观实践。
  
  “文化建设已有很好的宏观设计”
  中国新闻周刊: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你认为中央此次提出文化强国有何重要意义?
  衣俊卿:我个人认为文化强国的提出十分重要,这是把文化自觉放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置于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中加以定位。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定要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展现。
  从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从十七大以后,中央在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出台了很多文件,有关理论也相当雄厚。从最初的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到后来逐步强调文化软实力,把文化作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来看,现在又提升到民族复兴的角度来认识。理论认识越来越丰富,而且达到了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从内容上强调对文化的自觉认识,而且文化自觉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要提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呢?
  衣俊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绵长悠久的“中国梦”,也是几代中国人一直坚守的追求,当文化的国际视野真正敞开时,这一伟大的梦想和追求就一下子有了现实的紧迫感。
  这种紧迫性跟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和世界的发展格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很弱的时候,文化软实力不会特别地强大,因为文化与经济政治各方面力量总是紧密交织、同步发展的。而当一个国家经济腾飞,政治活跃,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软实力支撑,也不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真正的综合竞争力。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这样的一个发展关口和机遇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看起来已经很强大,但是文化软实力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所以国际影响力、综合竞争力是要打折扣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个口号,即使我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如果文化软实力上不去,也不会有真正的影响力。这次全会把文化自觉的目标清晰地指向文化强国,正是把握住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和根基。
  中国新闻周刊:按照这样的理解和尺度,你认为应当如何评估近年来中国的文化建设?
  衣俊卿:必须充分肯定的是,十七大以来中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至少可以列举两大方面:一是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有了很好的宏观理论设计,形成了强大的理论声势,特别是依托思想教育、学校教育、宣传教育、学习活动等优势,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为坚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弘扬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上我们也取得了突出的进展:通过日益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文化生活;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来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来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等。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它本身也在提供经济价值。
  
  文化软实力不是“软化”实力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该如何把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实践还存在哪些不足?
  衣俊卿: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关注两个着力点:一方面,文化建设要突出“向内”,即强调“以文化人”“文化天下”,使各种文化活动和产品在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能够自觉地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文化水平和价值凝聚力。
  这方面中国已做了很多努力,例如道德模范的评选、先进典型的树立等,但仍有许多薄弱环节,一般号召和普遍倡导还是多于微观实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把电影票房价值、电视广告收入、图书销售码洋、文化产业增加值等对GDP贡献率的“文化硬实力”,简单地等同于“文化软实力”的倾向,在文化建设中甚至出现一些软化核心价值的逐利、媚俗和迎合倾向。
  另一方面,文化建设要突出“向外”着力点,即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吸引力和价值影响力。近年来,中国实施积极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目前 “走出去”并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汉语言教育传播、国学典籍和传统仪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太极、武术、书法等非语言类艺术活动或文体活动。而在如何展示和塑造现代中国和中国人形象方面还很不足,缺少从细微处入手,用具体生动的故事彰显现代中国文化力量的微观实践,要特别防止文化建设给人一种抽象、宏泛,甚至说教的感觉。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改进才能把已经取得的文化成就转化成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综合竞争力?
  衣俊卿: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到了一个发展节点上,必须突破“瓶颈”,才能把已经取得的文化成就转化成真正的文化软实力。
  具体说,普遍的理论倡导和舆论宣传,以及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实践及其文化产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但它们还不是文化软实力本身。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一种润物无声、陶冶养成的过程,需要有植根生活世界、贴近百姓生活、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行为示范和具体践行才能真正形成。
  能否通过扎实、细致的微观践行把文化的理论自觉、核心价值的普遍号召转化为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化软实力,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建成文化强国的核心问题。而能否把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特别是文化产业增加值所代表的“文化硬实力”转化为价值观和创新力等真正的“文化软实力”,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问题。
  这两个方面都指向同一个要求:呼唤脚踏实地、深入人心的微观的文化践行。
  
  “文化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文化走出去”需要特别关注哪些问题?
  衣俊卿:我认为,在“文化走出去”实践中,必须防止“厚古薄今”的倾向。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但是不可能直接解决当今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的发展成就中积淀着传统文化,但更多的是当今中国人民的创新和创造。
  我个人认为,通过微观层面展现现代中国人形象和中国文化要素,必须把重点放在说明现代中国人有什么样的文化创造上。否则,我们越是津津乐道地向世界“炫耀”中国传统文化之厚重,越容易“衬托”出我们现代文化创造力之薄弱,越有可能遮蔽我们实际上已经具有的现代文化创造力和文化软实力。
  中国新闻周刊:理论宣传、媒体传播、文艺创作、影视制作等该如何表现我们的价值观?
  衣俊卿:我们不仅需要关于制度优越性的理论宣传,更需要一些生动、鲜活、具体的“中国故事”。要考虑如何具体、生动、多方面地展示现代中国人的优秀形象。不仅展示政府官员在应对和处理国际事务和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化解矛盾的智慧、创造性解决难题的能力、把控局面的艺术和承担责任的魄力,还要展示国际经贸合作中,企业和企业家把握机遇的能力和诚信的形象。不仅要展示成功人士的人格魅力和创造力,更要展示普通草根民众的爱岗敬业等。
  要学会真实地讲述活生生的人物故事,不需要总把这些故事“拔高”到理论高度。不必得出一些“说教性”的结论,故事讲好了,形象自然就有了。例如对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的报道,不仅要谈论他在美职篮球场上的成功,更要挖掘“姚明现象”对于树立现代中国人优秀形象的文化贡献。事实上,姚明所展现出的勤奋、敬业、聪慧、包容、爱心改变了很多美国人对现代中国人的印象。
  十三亿现代中国人,在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演绎了无数感人的“中国故事”,展示了无穷的文化创造力和智慧。如果每一部电影和电视剧,每一个电视节目和文化艺术创造都能润物无声地彰显中国的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如果每一个企业、每一项国际合作、每一次文化交流都能具体真实地展示出中国的优秀形象,那么世界将会真切地感受到现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总之,中国的文化强盛需要假以时日,而且,经济建设需要转变方式,文化建设也需要转变方式。
  (实习生祝小霖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莫言是海外学界最熟知的中国作家之一,不可否认,对于莫言的获奖,众多海外译者、出版商、媒体和学者的“共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年届七十,瑞典汉学家罗得保还很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听到莫言的名字时的情景。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朋友的家里住进了一位中国客人。罗得保曾在北京工作多年,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经常过去聊天。有一次问起中国最近有什么不错的作家,“莫言吧,他有本《红高粱》不错,”那位中国客人
一年以前,在巴黎美丽城大道上,3万多华人举行了一场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华人抗议示威活动。然而一年过去,华人依旧要走上街头为生存安全而呐喊    这里是巴黎美丽城。6月26日下午,天气晴好,气温37度左右。经历连续数天的阴雨之后,巴黎难得出现这样的艳阳天。阳光下的美丽城街区人来人往,像平时的每个周末一样热闹。一辆警车一直停在美丽城大街和美丽城大道交叉的地铁口,车中有几名法国警察的身影。  在巴黎除了
或许与他的出身有关,或许是他更关心“底层”的生活。吴念真虽然在台湾文化圈交往极广,资历极深,但他更像一个乐于叙述小事的小人物。  8月14日中午,吴念真刚下飞机,感觉“整个北京是在放冷气”。下午,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昨天在重庆,高温40度,真的很可怕,北京舒服多了。”  从广州、成都、重庆到北京,接下来的几天他还将去南京、杭州、上海。七城之旅,每一场读者见面会都“爆棚”,吴念真讲读了新书
经历了今年三个月的收视率下滑,改版后的湖南卫视7月份又重回全国卫视收视率第一的排名。芒果台通过如何的改变去争回收视第一的位置,正向与娱乐在多大程度可以重合?《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了湖南卫视常务副总监李浩。  中国新闻周刊:你本人看《轩辕剑》吗?  李浩:播出前就看了,因为台里每一部剧都要审核和评估,我也很喜欢看这部剧。《轩辕剑》形式比较新,是一部魔幻武侠大剧,也比较符合湖南卫视的主要受众——青少年和
布吕尼 性感装迎接俄总统    近日,布吕尼身着紧身曳地长裙,陪萨科齐在巴黎爱丽舍宫接待了来访的俄国总统梅德韦杰夫夫妇。媒体惊呼,虽然跟外交场合不是很相宜,但不是每个总统夫人都有这身段敢挑战这种性感礼服的!    王学圻 勇夺最佳男演员    內地演员王学圻凭电影《十月围城》勇夺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的最佳男演员奖。台上曾志伟开玩笑说,“陈可辛说这个奖比金像奖更厉害”,王学圻反应很快:“那为
十七岁的高中生石磊和同学们挤在绿皮火车上,打着欢快的拍子,高唱“红歌”。他们斗志昂扬,理想在路上,身揣“红宝书”,遵从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到全国各地“传经送宝”。  1966年的夏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等待这群少年的却是一生都无法忘记的集体癔症,所到之处一片混乱景象,侵略性的青春让他们创伤累累,同时也将使他们背负起“施害者”的身份度过余生。只是当时,这群年轻人不会预计到这些,他们更不会想到数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促进残障人融入正常社会的努力中。这里既有自强的残障人,也有健全的志愿者    身为1 1残障人文化发展中心(下简称“1 1”)的CEO,解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增加残障人在中国社会的可见性,促进残障人更好地融入正常社会,是每一个人需要去努力的,不能只在某些特殊的时间点上,比如残奥会,才能看到残障人的身影。  在推动融入式的残障生存上,1 1工作室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盲人非
53岁的朱迪斯·柯林斯已经是新西兰政治事务里的“老角色”。从2008年到2011年,她同时担任3个政府部长,警察部、矫正部、老兵事务部。在2012年的新政府中,她依然同时担任3个政府部长,民族事务部、司法部、意外事故赔偿局事务部。  “我是新西兰排名第一位女性政治家,在所有政治家中排名第五。”6月26日上午,朱迪斯·柯林斯在新西兰驻华大使馆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45分钟的采访时间,她始终端
医改正在进入深水区。在各地医改经验汇总的基础上,如何界定医改,并将医改在国民利益的高度上进行更深的探索,是目前医改的难点和重点。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取消以药养医后医生的工资如何保障,卫生机构的资金缺口如何解决”等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层次改革问题,不但成为目前新闻事件所关涉的焦点,也是改革推进者们念兹在兹的核心。  对于已经启动的取消“以药补医”为核心的县级医院综合改革以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今年的两会现
7月30日,执掌上海大学(包括其前身上海工业大学)28年的“老校长”钱伟长逝世,一名学生在学校网站上留言:“我的毕业证上不会再有‘钱伟长’三个字,但您,永远是我们的校长……”  “永远”的赞誉,有多少校长可以担得起?  从1912年,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布《大学令》始,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发轫。日月荏苒,百年后,大学行政化、校长官员化却让中国高等教育感叹无数。  在现有的制度之下,再好的校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