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象征寄深情

来源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k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黎巴嫩著名作家纪伯伦曾经满怀深情地吟唱:“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古往今来,人们都用最美好的文字赞美母亲,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样一篇文章吧!
  古今中外,歌颂母爱的诗文举不胜举,稍不留意就会落入窠臼,可叶子的《枯萎的蒲公英》写母亲却做到了推陈出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象征,意韵悠长
  象征是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这篇文章就运用象征手法,开篇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先对冬日阳光下的那一棵蒲公英进行细致描写:它的叶子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却“透着铁一般的绿”,“努力地贴向地面”,力求“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蒲公英的形象自然引发了作者的联想:“这像极了我的母亲。”然后作者接着描写母亲:她“半弓着腰”,步履“蹒跚”,像蒲公英一样老态毕露;她的白发,像蒲公英绒绒的、洁白的种子;她“不惧严寒和冰霜”,像蒲公英一样默默地为儿女付出。母亲的形象与蒲公英的形象已融为一体,意韵深长,让人回味。
  二、表达精妙,感人肺腑
  首先,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描写,绘形传神,十分精彩。如以环境描写开篇,渲染冬日“沁骨的凉”,并以百花凋零反衬蒲公英的不畏风霜,匠心独具;又如将母亲曾经的“面如花、发如墨”和老年的“眼已花、头覆雪”进行对比,对母亲的怜惜之意流露无遗。而文章中的叙述,如写母亲为“我”挖蒲公英,到异乡打工,夜以继日地刺绣等,虽一笔带过,却也同样生动感人。在描写和记叙的基础上,作家还适时插入了议论抒情,如“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议论精辟,发人深思;又如“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有怀念,有感激,感情深挚,让人动容。
  其次,作家十分注重推敲语言。一是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如“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运用拟人,写出了蒲公英聚集生命的最后力量,把爱传递给儿女的情态;第六段连续设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母亲的付出。二是讲究遣词造句,如写母亲“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动词搭配得当,构成排比句式,写出了母亲奔波的艰辛。
  三、精心组织,结构严谨
  文章十分注意前后衔接,如作者在刻画蒲公英的形象之后,接着借此描写了一下自己的内心感受,“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自然过渡到了对母亲的回忆。文章末尾,重新聚集眼前的蒲公英,写其“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与开篇的描写遥相呼应,让文章的结构显得十分完整。
  枯萎的蒲公英
  叶 子
  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变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
  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摘自2016年山东潍坊中考语文试卷,有删节)
  1.文章第二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怎样的特点?
  2.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句子。
  (1)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刚强坚毅(生命力顽强)。
  2.①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②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3.(1)拟人,通过“努力”、“力量”、“手脚”等人格化的词语,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地表现出来。
  (2)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的种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亲的白发,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
  4.①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②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总有一些情意,如感恩老师、回报双亲,我们可以直接倾诉心声,却难免有些难为情;总有一些情怀,如做人原则、高远追求,我们可以大声宣告,却難免显得有些矫揉造作……这时,我们不妨运用象征,像高尔基,借描写海燕,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像周敦颐,借刻画莲花,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请借鉴这种写法,以“我以______寄深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横线上可以填一植物,如翠竹、兰花,也可以是其他事物,如红烛、小溪;②联想要自然,所借之物和所象征之意要有相似点;③不少于600字。
  写作点拨:
  这是一道有特殊要求的半命题作文,要我们补充具体植物或其他事物,如“翠竹”、“兰花”、“红烛”、“小溪”等,而且题目明确告诉我们,这些事物要能寄托自己的某种“深情”。所以在填充题目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考虑一下自己拟填之物与拟人之情有没有相似之处?能不能自然寄托自己特定的情怀?
  题目确定好了,还要进一步分析自己所填的事物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中哪几条与自己所寄托的情感是有关联的,然后选择有关联的内容进行刻画。在刻画的时候,既要做到生动传神,又不能过分琐碎。因为描写具体事物不是目的,而只是通过描写它们来象征某个人物、某种感情。在刻画具体事物形象的基础上,要自然引出对这些人物、这种感情的描写和表达来,让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这样构思:描写夏不畏烈日冬不惧严寒的翠竹,以此来歌颂十字路口的交通警察;描写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情景,以此来表达对辛勤教育学生的老师的感激之情;描写兰花外表朴实而香味悠长,以此来抒发自己要做谦谦君子的情志;描写日夜不停向前奔流的小溪,以此来表现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追求……
其他文献
走近作者   傅嘉美,中国台湾作家。她认为,只要有想象力的地方,就是文字落笔的地方。傅嘉美中学时开始接触小说,尝试撰写故事。高中蒙良师启发,开始投稿。从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就开始了创作的旅程。  人物剪影   曾钧迪,爱说爱笑的阳光男孩,小时候住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升中学时父母才将他接到身边读书。   许心恬,曾钧迪的同学,白净的脸上,一双洋娃娃似的大眼睛。向来文文静静,不怎么说话。一只
期刊
考试时我忘记带笔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给我们监考,本以为他会提起那个“上战场不带枪”的老掉牙例子,誰知道这位老师来了句:“小同学,下本不带武器,你怎么刷怪?”
期刊
有言在先   感动是一杯佳酿,散发着诱人的醇香;感动是一泓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感动是天边的彩虹,美丽得无与伦比。有人说,爱是一种感动。的确,父爱,母爱,友爱……都深深地打动着你我。所以说,爱是一种美好,一种纯洁的感动。  真题实录   人生没有平坦的大道,处世不能全凭自己的意愿。“径行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人们虽然同处人类大家庭,同是一个太阳照,但活的滋味不同,社会
期刊
有一次在宿舍里斗地主,突然教导主任查寝,被发现,于是被带到办公室里严加审问。   “给我个理由,我可以考虑不给你们记过。”   “主任,是我们不对,我们没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想用这种妖術来推测今年的高考运势如何……”
期刊
谁要能答出我问的下一个问题,就能直接放學回家!
期刊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晚风习习,悠悠飘远。窗外风吹叶响,好似清溪细流,化作一卷相思的愁怨,在心头跌宕起伏,哀婉缠绵。   喜欢在秋风萧瑟的境况里,读几首易安居士的词文。尤是悲凉婉转、哀愁缠绵的词句,应景之余,也仿佛身临其境。   易安,多么形象,这是李清照对自己
期刊
老師问:“11伏、30伏、220伏、1000伏和3500伏的电压,哪个可以摸,哪个不可以摸?”   学生:“都可以摸,但有的只能摸一次。”
期刊
這位同学,你知道李时珍的著作是什么吗?
期刊
在做语文卷子时,我总是觉得自己是英国人。在做英语卷子时,我又觉得自己变回了中国人。当我在面对数学卷子时,我頓时发现自己是外星人!
期刊
成长,是一个人人都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多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热点话题之一,而且热度有延续下去的明显趋势。2017年中考在即,让我们进一步明确此类作文命题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做到有的放矢,赢在“自我”。  人生路上有我们成长的足迹、拼搏的汗水、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这一路虽有风吹雨打,但更多的是阳光普照:父母师友的鼓励关怀、战胜挫折的自信勇气、读书赏景的美好感悟,一句叮咛、一个眼神、一篇好文、一次顿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