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对中低端外语人才的需求渐趋饱和,而人才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化或高端化。高校连年扩招且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分析不够重视,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错位。为此,笔者呼吁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制订外语教学规范,切实改进质量评估;建议高校以需求分析为基准调整专业设置,强化教师在职培训;希望教师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外语人才;人才培养;就业
近3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飞速发展,持续升温,成绩巨大。但也出现不少问题,尤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日益成为社会热点的新形势下,高校外语专业的生源截至目前依然较为充足,就业前景已远不如前些年那么乐观。人才市场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卓有成效的应对措施,力争培养出更具就业实力的外语人才。
一、影响外语人才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外语热的持续高烧导致人才供过于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外语逐渐成为各级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目,而且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外语都成了必修课程,使英语技能趋于平常化、大众化,中低端英语人才的需求已饱和。资料显示,外语热使得国内80%以上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招生人数连年递增。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1985年开始,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从1990、1991年开始,随后法语、日语、俄语、德语等也开始四级、八级考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各个层面上学习外语的总人数已经过亿。外语热多年来高烧不退,“全民学英语”、英语专业的连年扩招,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也导致英语人才供过于求。
2.制度藩篱和职业歧视致使自愿失业者大有人在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制度藩篱。例如:农村中小学急需高水平英语教师,但由于区域发展、资源配置不均衡,社会地位、福利待遇不平等,再加上社会中的职业歧视现象,导致自愿失业者大有人在,不少毕业生宁可做都市里的“毕业漂族”而无所事事,也不愿到农村或小城镇工作。
(二)高校原因
1.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分析不够重视
与发达国家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都非常注重人才培养中的需求分析相比,我国高校普遍缺乏“需求分析”意识,尚未构建起动态的外语人才需求分析系统,不能及时调整专业办学方针和课程教学目标,更不能科学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无法保障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
2.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着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部分院校甚至在不很清楚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师资不足甚至办学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就仓促开办英语专业,受利益驱动而盲目扩招,导致高等外语教育的招生和毕业人数越来越多,而教学质量、毕业生素质难以得到保证。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确保教学质量,这一矛盾日益凸显。
3.外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错位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外语专业人才结构性失业状况较为严重。例如翻译行业的高端人才缺口很大,高达90%以上,这与英语人才的高失业率形成巨大反差,说明目前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错位。外语人才培养日益呈现出专业性、技术性、高端性等特征,而我国高校多半停留在培养学生普通话语能力。虽然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早已成为热点话题,但一直难以变为现实。
(三)师生原因
由于全国的外语教育飞速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而教师继续学习与职业发展相对落后,致使教师教学水平不尽人意,知识结构、业务能力都直接影响了外语教学的质量。业内专家现已达成共识:通过在职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研究水平,进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是迫在眉睫。
从学生角度说,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期间存在一系列心理问题,例如因自我认识不足而引起的盲目自负心理,一些学生过分夸大自身能力,择业期望值过高,过分看重优厚待遇,又不愿接受艰苦的工作条件,更不肯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基层单位工作,眼高手低,浮躁虚夸,容易错过就业机会。少数毕业生存在着自卑心理,羞于自我推销,缺乏就业竞争的主动性,坐等机会,不战自败。还有一些人存在悲观、不满或焦虑情绪,以及攀比、从众等心理障碍。
二、相关对策
(一)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规范和评估体系
1.制订教学规范
我国教育部正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教学规范和评估体系,笔者认为,首先要制订英语专业的教学规范,将其作为其它语种的参考。教学规范的制订必将有益于解决外语人才培养中的若干问题。
2.改进质量评估
旷日持久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往往是虚张声势,流于形式。无论是2006年前后的高职评估还是目前正在进行的本科评估,都表现出重硬件、轻软件,热衷于看材料、听汇报,忽视进班听课,尤其是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考察力度远远不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劳民伤财,高耗低效。笔者认为质量评估从指标体系到操作层面都必须进一步贴近实际,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应进一步予以细化。
(二)以需求分析为基准调整专业设置
1.进行需求分析
对于外语课程、专业设计和外语人才的培养,都要进行立体的、动态的需求分析。要采用跨学科视角,即教育、语言、职业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化视角,而不能只注重语言方面的单一需求;要以涉外工作任务而不能以书本为研究对象,要以上岗能力而不能以纸笔测验为研究内容,应注重读写思及口语交际能力而不是致力于应试能力的培养。尤其要研究未来人才市场需求、职业需求、岗位需求以及具体的语境需求。而且,外语人才的需求分析应当是动态的、立体性的,时间上要有共时与历时的需求分析,空间上要有面向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学历层次的外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分析,及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适用于不同用人单位,而不是等他们失业之后再来反思我们的教育。
2.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要以需求分析为基准,适时调整,不断推陈出新。例如,近年来外语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表明,小语种如韩语、日语等专业的毕业生、尤其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所以,有的高校增设了日语、韩语等小语种课程,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小语种专业的学生,若能同时掌握一门大语种,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全面提升外语人才培养水平
1.强化教师在职培训
加强教师教育和业务培训,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教师教育和业务培训应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以强化:一是新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技能与修养;二是外语教学的理念、方法、手段;三是外语学科的发展、科研动态。
2.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应自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全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所培养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好的品德修养。要教育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培养其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增强其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月棉,吕煦.基于市场需求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研究[J].科学教育前沿,2010(12).
[2]史立英,张润.市场需求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11).
[3]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关键词】外语人才;人才培养;就业
近3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飞速发展,持续升温,成绩巨大。但也出现不少问题,尤其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日益成为社会热点的新形势下,高校外语专业的生源截至目前依然较为充足,就业前景已远不如前些年那么乐观。人才市场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卓有成效的应对措施,力争培养出更具就业实力的外语人才。
一、影响外语人才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外语热的持续高烧导致人才供过于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外语逐渐成为各级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科目,而且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外语都成了必修课程,使英语技能趋于平常化、大众化,中低端英语人才的需求已饱和。资料显示,外语热使得国内80%以上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招生人数连年递增。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1985年开始,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从1990、1991年开始,随后法语、日语、俄语、德语等也开始四级、八级考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各个层面上学习外语的总人数已经过亿。外语热多年来高烧不退,“全民学英语”、英语专业的连年扩招,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也导致英语人才供过于求。
2.制度藩篱和职业歧视致使自愿失业者大有人在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制度藩篱。例如:农村中小学急需高水平英语教师,但由于区域发展、资源配置不均衡,社会地位、福利待遇不平等,再加上社会中的职业歧视现象,导致自愿失业者大有人在,不少毕业生宁可做都市里的“毕业漂族”而无所事事,也不愿到农村或小城镇工作。
(二)高校原因
1.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分析不够重视
与发达国家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都非常注重人才培养中的需求分析相比,我国高校普遍缺乏“需求分析”意识,尚未构建起动态的外语人才需求分析系统,不能及时调整专业办学方针和课程教学目标,更不能科学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战略规划,无法保障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
2.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着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部分院校甚至在不很清楚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师资不足甚至办学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就仓促开办英语专业,受利益驱动而盲目扩招,导致高等外语教育的招生和毕业人数越来越多,而教学质量、毕业生素质难以得到保证。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确保教学质量,这一矛盾日益凸显。
3.外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错位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外语专业人才结构性失业状况较为严重。例如翻译行业的高端人才缺口很大,高达90%以上,这与英语人才的高失业率形成巨大反差,说明目前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错位。外语人才培养日益呈现出专业性、技术性、高端性等特征,而我国高校多半停留在培养学生普通话语能力。虽然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早已成为热点话题,但一直难以变为现实。
(三)师生原因
由于全国的外语教育飞速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而教师继续学习与职业发展相对落后,致使教师教学水平不尽人意,知识结构、业务能力都直接影响了外语教学的质量。业内专家现已达成共识:通过在职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研究水平,进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是迫在眉睫。
从学生角度说,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期间存在一系列心理问题,例如因自我认识不足而引起的盲目自负心理,一些学生过分夸大自身能力,择业期望值过高,过分看重优厚待遇,又不愿接受艰苦的工作条件,更不肯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基层单位工作,眼高手低,浮躁虚夸,容易错过就业机会。少数毕业生存在着自卑心理,羞于自我推销,缺乏就业竞争的主动性,坐等机会,不战自败。还有一些人存在悲观、不满或焦虑情绪,以及攀比、从众等心理障碍。
二、相关对策
(一)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规范和评估体系
1.制订教学规范
我国教育部正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教学规范和评估体系,笔者认为,首先要制订英语专业的教学规范,将其作为其它语种的参考。教学规范的制订必将有益于解决外语人才培养中的若干问题。
2.改进质量评估
旷日持久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往往是虚张声势,流于形式。无论是2006年前后的高职评估还是目前正在进行的本科评估,都表现出重硬件、轻软件,热衷于看材料、听汇报,忽视进班听课,尤其是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考察力度远远不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劳民伤财,高耗低效。笔者认为质量评估从指标体系到操作层面都必须进一步贴近实际,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应进一步予以细化。
(二)以需求分析为基准调整专业设置
1.进行需求分析
对于外语课程、专业设计和外语人才的培养,都要进行立体的、动态的需求分析。要采用跨学科视角,即教育、语言、职业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化视角,而不能只注重语言方面的单一需求;要以涉外工作任务而不能以书本为研究对象,要以上岗能力而不能以纸笔测验为研究内容,应注重读写思及口语交际能力而不是致力于应试能力的培养。尤其要研究未来人才市场需求、职业需求、岗位需求以及具体的语境需求。而且,外语人才的需求分析应当是动态的、立体性的,时间上要有共时与历时的需求分析,空间上要有面向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学历层次的外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分析,及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适用于不同用人单位,而不是等他们失业之后再来反思我们的教育。
2.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要以需求分析为基准,适时调整,不断推陈出新。例如,近年来外语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表明,小语种如韩语、日语等专业的毕业生、尤其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所以,有的高校增设了日语、韩语等小语种课程,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小语种专业的学生,若能同时掌握一门大语种,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全面提升外语人才培养水平
1.强化教师在职培训
加强教师教育和业务培训,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教师教育和业务培训应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以强化:一是新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技能与修养;二是外语教学的理念、方法、手段;三是外语学科的发展、科研动态。
2.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应自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全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所培养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好的品德修养。要教育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培养其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增强其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月棉,吕煦.基于市场需求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研究[J].科学教育前沿,2010(12).
[2]史立英,张润.市场需求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11).
[3]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