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主题与背景
“情景教学”成为课改以来化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景教学令人拍案叫绝;然而,一些俏而虚、牵强附会的情景却让人忧虑。创设情景,要有趣味性、新颖性、生活性和时代气息,更要有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景?如何去创设这样的有效情景?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课题。
● 情景描述
元素周期表教学活动
【教学片段1】
【引入】:许多化学家致力于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尤其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元素周期表的完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称为“一代科学勋臣”。
【过度】:打开课本附录的元素周期表,我们来对它们进行探究学习。
【提问】:元素周期上共有几个横行和几个纵行?
【回答】:7个横行和18个纵行。
【讲解】:元素周期表上每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因此共有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提问】:观察元素周期表,每一个元素符号前都有一个数字,这些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回答】:这些数字是递增的。
【讲解】: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提问】:关于核电荷数我们学过什么等量关系?
【回答】: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解】:所以我们可以将此等量关系拓展得到如下等量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学片段2】
【引入】:1875年,法国化学家德布瓦绍德朗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镓,并公布了他所测得的镓的主要性质。不久,他收到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信,信中祝贺了他的发现,却又指出:镓的密度的数值4.7是错误的,应该在5.9—6.0之间,建议重新测定。“不可能呀,要知道当时世界上只有我手里有一小块金属镓”, 德布瓦绍德朗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回信说不会错。但是门捷列夫再次去信,坚持自己的观点。本着科学严谨的而态度,德布瓦绍德朗重新提纯了镓,测得密度为5.94,与门捷列夫的预测惊人相似!
门捷列夫预言的依据是什么呢?因为他发现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那元素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前人的足迹去探究元素间的规律。
【活动1】我们首先从身边熟悉的元素出发。六个同学一组,每组说出六种元素,要求必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中含有的,说出它的存在或一种用途。例如,我们每天都要摄入的食盐氯化钠,其中含有氯元素和钠元素。
【师】: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试着去寻找这些元素的内在联系,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以便于我们从整体上去认识把握这些元素呢?
【生】:缺少有关元素性质的足够信息
【师】:这些元素是不连续、零乱的。
【活动2】给出核电荷数1—20连续的元素和他们的一些信息,将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起,编成一张表,并说明编排理由(20张元素卡片,一张彩纸,一支胶棒)。
【生】:编排,交流。
【师】:(选择有特点的小组点评,小结)大家的编排是不是真的体现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呢?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检验。
【活动3】分组完成任务,作图:(1)原子半径与核电荷数的关系曲线;(2)主要化合价与核电荷数的关系曲线;(3)最外层电子数与核电荷数的关系曲线
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相关规律,得出结论,完成本课学习。
● 问题讨论
学习情景的创设在探究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创设的学习情景目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是我去年和今年两次上课的教学片断,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很容易知道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教学片段】与其说是探究,还不如说是“直灌”。教师提问,学生看书回答,本质上没有脱离“满堂灌”教学思维,可能有探究的“形”,但决没有探究的“意”。纠其原因,提问没有给出有效、适宜的情景,教学各环节生硬、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头脑很“空”,没有思考的着力点和空间,凭预习的印象配合老师上课,随后强记苦练获得知识。这种教学将学生定为“看客”,违背了生本思想,未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渐渐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所获所得也就可想而知。
● 诠释与研究
美国佛罗里达洲立大学教授、动机设计理论创始人约翰M·凯勒认为,动机是一种特性,也是一种状态。说它是一种特性,因为它与能力相同,是一种稳定的心理需求;说它是一种状态,是因为我们可以设计出合适的环境去影响它,并使之产生我们期望的变化或维持一定的水平。这就意味着教育者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去影响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进而影响教学的成效。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建造一个活的小型藏书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有效学习情景创设,是不可多得的探究之源、教学之活水!有效学习情景的创设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优化教学方法和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情景(问题研究情景、实验探究情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情景和学生自己探讨问题的情景等),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相关情景之中,通过一番思维上的努力,完成较高层次知识的意义建构、知识的探索和创新。
Young(1993)提出,基于情景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四点:首先,设计者(通常是教师) 必须选择复杂的、真实的情景。其次,设计者必须决定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撑。再次,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并努力适应新的课堂文化,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最后,设计者必须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持续的现场评定。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和传授不应该只是详尽的课时计划的使用和创造,教学不再是特定的、一步一步进行的,而是强调努力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这个情景能帮助和影响学生的小组合作、操作、探索、分析、思考和反思、提出建议和采取行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目前,有许多方法用于创设情景,如通过网络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通过研究一个问题来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等,课堂上可采用化学实验法、影像资料法、历史事实法、实物模型法等。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善于研究教学内容,挖掘学科特色,了解学生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学生自身的精彩演绎来领悟化学的真谛,真正做到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这既体现课程改革精髓,又达到提高化学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情景教学”成为课改以来化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景教学令人拍案叫绝;然而,一些俏而虚、牵强附会的情景却让人忧虑。创设情景,要有趣味性、新颖性、生活性和时代气息,更要有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景?如何去创设这样的有效情景?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课题。
● 情景描述
元素周期表教学活动
【教学片段1】
【引入】:许多化学家致力于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尤其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元素周期表的完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称为“一代科学勋臣”。
【过度】:打开课本附录的元素周期表,我们来对它们进行探究学习。
【提问】:元素周期上共有几个横行和几个纵行?
【回答】:7个横行和18个纵行。
【讲解】:元素周期表上每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因此共有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提问】:观察元素周期表,每一个元素符号前都有一个数字,这些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回答】:这些数字是递增的。
【讲解】: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提问】:关于核电荷数我们学过什么等量关系?
【回答】: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解】:所以我们可以将此等量关系拓展得到如下等量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教学片段2】
【引入】:1875年,法国化学家德布瓦绍德朗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镓,并公布了他所测得的镓的主要性质。不久,他收到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信,信中祝贺了他的发现,却又指出:镓的密度的数值4.7是错误的,应该在5.9—6.0之间,建议重新测定。“不可能呀,要知道当时世界上只有我手里有一小块金属镓”, 德布瓦绍德朗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回信说不会错。但是门捷列夫再次去信,坚持自己的观点。本着科学严谨的而态度,德布瓦绍德朗重新提纯了镓,测得密度为5.94,与门捷列夫的预测惊人相似!
门捷列夫预言的依据是什么呢?因为他发现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那元素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前人的足迹去探究元素间的规律。
【活动1】我们首先从身边熟悉的元素出发。六个同学一组,每组说出六种元素,要求必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中含有的,说出它的存在或一种用途。例如,我们每天都要摄入的食盐氯化钠,其中含有氯元素和钠元素。
【师】: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试着去寻找这些元素的内在联系,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以便于我们从整体上去认识把握这些元素呢?
【生】:缺少有关元素性质的足够信息
【师】:这些元素是不连续、零乱的。
【活动2】给出核电荷数1—20连续的元素和他们的一些信息,将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起,编成一张表,并说明编排理由(20张元素卡片,一张彩纸,一支胶棒)。
【生】:编排,交流。
【师】:(选择有特点的小组点评,小结)大家的编排是不是真的体现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呢?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检验。
【活动3】分组完成任务,作图:(1)原子半径与核电荷数的关系曲线;(2)主要化合价与核电荷数的关系曲线;(3)最外层电子数与核电荷数的关系曲线
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相关规律,得出结论,完成本课学习。
● 问题讨论
学习情景的创设在探究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创设的学习情景目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是我去年和今年两次上课的教学片断,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很容易知道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教学片段】与其说是探究,还不如说是“直灌”。教师提问,学生看书回答,本质上没有脱离“满堂灌”教学思维,可能有探究的“形”,但决没有探究的“意”。纠其原因,提问没有给出有效、适宜的情景,教学各环节生硬、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头脑很“空”,没有思考的着力点和空间,凭预习的印象配合老师上课,随后强记苦练获得知识。这种教学将学生定为“看客”,违背了生本思想,未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渐渐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所获所得也就可想而知。
● 诠释与研究
美国佛罗里达洲立大学教授、动机设计理论创始人约翰M·凯勒认为,动机是一种特性,也是一种状态。说它是一种特性,因为它与能力相同,是一种稳定的心理需求;说它是一种状态,是因为我们可以设计出合适的环境去影响它,并使之产生我们期望的变化或维持一定的水平。这就意味着教育者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去影响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进而影响教学的成效。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景,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建造一个活的小型藏书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有效学习情景创设,是不可多得的探究之源、教学之活水!有效学习情景的创设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优化教学方法和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情景(问题研究情景、实验探究情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情景和学生自己探讨问题的情景等),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相关情景之中,通过一番思维上的努力,完成较高层次知识的意义建构、知识的探索和创新。
Young(1993)提出,基于情景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四点:首先,设计者(通常是教师) 必须选择复杂的、真实的情景。其次,设计者必须决定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撑。再次,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并努力适应新的课堂文化,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最后,设计者必须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持续的现场评定。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和传授不应该只是详尽的课时计划的使用和创造,教学不再是特定的、一步一步进行的,而是强调努力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这个情景能帮助和影响学生的小组合作、操作、探索、分析、思考和反思、提出建议和采取行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目前,有许多方法用于创设情景,如通过网络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通过研究一个问题来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等,课堂上可采用化学实验法、影像资料法、历史事实法、实物模型法等。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善于研究教学内容,挖掘学科特色,了解学生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学生自身的精彩演绎来领悟化学的真谛,真正做到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这既体现课程改革精髓,又达到提高化学学习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