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此前提下,高校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作为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在这项伟大艰巨的工程中应有所作为。本文围绕“什么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怎样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两个主题展开探讨,借鉴优秀文化成果,提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主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打造精神文化、丰富主题活动,树立共建意识、着手理论研究等途径努力,实现文化育人。
[关键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88-03
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是党新时期提出的一项政治命题和任务,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在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中应有所作为并走在前列。扎实抓好并不断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与文化强国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是符合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是符合增强校园生机与活力的现实需要,是高校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和谐的大学校园,不仅是大学管理者的理想,也是大学师生的共同期待。在今日高校这样一个存在着利益格局的校园里,要将和谐的理想转变为和谐的现实,必须坚持用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用先进的办学理念,用高尚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等和谐的校园文化内容与方式来引导凝聚师生员工。笔者将围绕“什么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怎样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两个主题展开探讨。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等院校这一特定的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全体师生员工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其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和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壳,观念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两个文化共同组成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表现在其作用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就作用于大学生修身成才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六项功能:
1.价值导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与方式,以及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都蕴藏着教育目的,对大学生起着间接或直接的导向作用。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会使大学生产生一种与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价值观,形成一种对学校的教育目标、准则和观念的认同感。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集体的心理定势,将学生导向预定的教育目的。
2.智能开发功能。校园文化不仅是第一课堂的润滑剂,还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丰富多彩、生动新鲜、探索进取的校园文化,在培养、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与团结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等方面,其功效大为超过课堂。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智能开发,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3.人心凝聚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现有成员团结、转化、融合新成员的功能。当校园文化的一种价值观为学校成员认同后,就会产生一种粘合剂,把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发他们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最终形成坚强有力的校园精神。
4.人格塑造功能。由于个人的遗传素质和社会实践活动各不相同,尤其是后者的差别,故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即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人们是否具有某种特点上,而且还表现在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上。而校园文化对于处在青春期可塑性较强的大学生来说,其塑造人格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爱国、民主、科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北大校园精神就塑造了一代代胸怀天下,好学深思、博闻强记、品学兼优的北大学子。
5.行为规范功能。校园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尤其是制度文化,具有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它通过营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有效的“软约束”,以消除人们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发挥。
6.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调节紧张、单调的工作节奏,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力和自娱能力,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寓教于乐也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
高校校园文化的各项功能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实践证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实现。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校园文化的潜在价值,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特点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方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握正确的导向,坚持用党的先进理论教育师生,形成共同的信念和追求,把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和每个人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起到精神集结号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刊校报、网络平台、广播电台、文化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舆论的主阵地,牢牢把握先进的舆论方向,深入开展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党的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
(二)建设优美雅致的校园环境
和谐的校园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学校整体环境的物质设施包括了教室、宿舍、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阅览室、运动场等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以及文化长廊、教室板报、墙头标语、名人塑像、道路灯饰、湖畔亭阁、假山花卉等。和谐合理的校园布局,现代信息化的数字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温馨舒适的宿舍,干净整洁的食堂,绿色环保的建材等,既是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又是陶冶性情的无言的老师。 (三)创设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能停留单纯的“物化”环境,除了硬件建设,更要注重创设人文环境。和谐的校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应有着科学、民主、人文、开放的教书育人环境,应是广大师生员工温馨的家园。在教师管理方面,要为他们搭建平等、民主、发展的平台。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倡导“松性”管理、重在激励等理念,对员工实行“暖人心”工程,充分激发员工干事创绩的热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所用,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学校的事业发展进程目标中。让员工不再是用力去工作,而是用心在工作,能全身心地投入与奉献,同时极力解除他们为将来、薪酬的后顾之忧。在学生管理方面,同样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保护人,让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得到充分地舒展,为学生的个性完善、人格健全创造条件,要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特点做好育人管理服务工作,引导学生学习上自主,行为上自律,人格上自尊。
(四)营造优良的校园风气
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和机关作风。教风是校风建设的主导因素,学风是校风建设的归宿,机关作风是形成优良校风的关键因素。要努力营造崇尚真理、勇于创新、求实至善、科学严谨以及具有时代特征与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要不断强化师德教育,规范教职工的职业行为,营造“博学、进取、精诚、树人”的优良教风;要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规范大学生行为准则,努力培育“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良好学风;要不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形成“勤政、廉洁、规范、高效”的机关作风。
(五)注重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机制。社会和谐需要法制来保障。管理有序、秩序良好既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要不断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健全学校管理规范,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文明公约,主要包括教代会制度、职代会制度、教学科研与人事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规范等。同时依法治校要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结合起来,给教师、学生以人文的关怀,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自己的潜能,施展才干。
三、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途径
(一)加强党政对校园文化的领导
构建和谐美丽校园,教师和学生是根本,领导班子是关键。加强领导,是建设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加强领导,首先是加强指导思想的领导。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应重在疏导与引导,要时刻警惕和提防错误思潮对青年学生的误导;其次,要建立必要的管理机构与机制。校园文化建设要有专人负责,常抓不懈,做到解决方向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的统一;再次,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单纯靠自发是建设不好校园文化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靠师生热心建设、积极推动的结果。要有具体和切实可行的规划,不断加强管理和检查落实,逐一解决建设中的问题,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和谐发展。
(二)抓好校园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
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它是学校弥足珍贵的资源,对青年学生起着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作用。实践证明,学校的精神文化越强大,越能统一师生的意志、振奋师生的精神。国旗、国歌、校旗、校歌、校史、校训、校标、校徽、校风,这些都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国旗、国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学生入校军训时就应举行升旗仪式,做到个个会唱国歌,人人敬爱国旗,同时要让学生理解国旗的内涵、国歌的意义。还可通过召开主题班团会,了解国旗为什么这样红;观看奥运会录像,感受我国运动员在国旗升起、国歌响起的时候国人为什么热泪盈眶;回顾北约炸毁五星红旗飘扬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感受国人为什么是这么愤慨等,进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并将爱国转化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校歌词曲的填写要通俗、朗朗上口,又要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催人向上。可以选择在晨练午休后放送,增加爱校情感。校徽、校训、警句的设置,既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具体。太抽象,令人费解;太具体,经不起推敲,索然无味。校徽、校训、警句的制作要精细,张贴要醒目,要到处可见,要有严肃感。还可通过校园文化长廊及时展示学校的发展成就、先进人物、好人好事,通过广播电台及时通报集体活动,评述社会热点。多途径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增强集体观念和自我管理意识。要利用学校的每个空间、每面墙壁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渗透、熏陶、激励和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把握主旋律,发挥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1.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在学生的各种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应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开展向英模学习、向身边优秀党员学习、祭扫英烈活动、主题党团日教育活动、诚信教育周、校园文化月等专题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2.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学校要兼顾大学生人文与科学知识的双重需求,有计划、分系列邀请校内外的专家、教授开设讲座,通过讲述他们的“创新”成果、观点等,引导同学踏上创新、科研之路。要积极开展“文、史、哲、艺”跨领域的人文主题学术研讨与学术交流活动,追求高品格、高格调、高层次,通过参与学术活动让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3.开展科技创作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特质。学校要鼓励青年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挑战前沿科学技术,通过启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掀起开展科技学术创作活动的热潮,引导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科技创作氛围,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4.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以提高大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团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素质的平台和有效途径。学生社团是遵循专业性、自愿性、兴趣爱好同一性等原则建立起来的各种学生文化群体。高校应大力扶持学生社团建设,根据分类管理和举办文化艺术节、大型文艺演出及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鼓励他们创作出思想性、导向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艺精品,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5.开展学生骨干选拔与培训,以发挥带头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重视学生骨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在有些规模较大的活动中,起关键作用的往往就是几个骨干。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与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紧密关系。要注意从思想品德高尚、作风正派、有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中去发现人才,认真培养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广的施展平台,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生佼佼者,发挥骨干和带头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树立全面、全局、全过程意识,与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即必须要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要坚决杜绝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责任的狭隘意识,这是阻碍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上普遍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校园文化全员共建,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这份责任,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五)加强校园文化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实践的指导。要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层次、上水平,必须开展校园文化理论的系统研究。在以往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及时总结自身特色亮点,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甚至是国外高等院校的有益经验,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为正确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推进文化强国与实现和谐社会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88-03
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是党新时期提出的一项政治命题和任务,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在这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中应有所作为并走在前列。扎实抓好并不断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与文化强国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是符合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是符合增强校园生机与活力的现实需要,是高校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和谐的大学校园,不仅是大学管理者的理想,也是大学师生的共同期待。在今日高校这样一个存在着利益格局的校园里,要将和谐的理想转变为和谐的现实,必须坚持用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用先进的办学理念,用高尚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等和谐的校园文化内容与方式来引导凝聚师生员工。笔者将围绕“什么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怎样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两个主题展开探讨。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等院校这一特定的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全体师生员工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其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和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壳,观念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两个文化共同组成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表现在其作用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就作用于大学生修身成才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六项功能:
1.价值导向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与方式,以及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都蕴藏着教育目的,对大学生起着间接或直接的导向作用。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会使大学生产生一种与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价值观,形成一种对学校的教育目标、准则和观念的认同感。良好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集体的心理定势,将学生导向预定的教育目的。
2.智能开发功能。校园文化不仅是第一课堂的润滑剂,还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丰富多彩、生动新鲜、探索进取的校园文化,在培养、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与团结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等方面,其功效大为超过课堂。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智能开发,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3.人心凝聚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现有成员团结、转化、融合新成员的功能。当校园文化的一种价值观为学校成员认同后,就会产生一种粘合剂,把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激发他们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奋发进取的情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最终形成坚强有力的校园精神。
4.人格塑造功能。由于个人的遗传素质和社会实践活动各不相同,尤其是后者的差别,故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即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人们是否具有某种特点上,而且还表现在同一特点的不同水平上。而校园文化对于处在青春期可塑性较强的大学生来说,其塑造人格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爱国、民主、科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北大校园精神就塑造了一代代胸怀天下,好学深思、博闻强记、品学兼优的北大学子。
5.行为规范功能。校园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尤其是制度文化,具有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它通过营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有效的“软约束”,以消除人们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发挥。
6.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调节紧张、单调的工作节奏,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力和自娱能力,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寓教于乐也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
高校校园文化的各项功能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实践证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实现。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校园文化的潜在价值,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特点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方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握正确的导向,坚持用党的先进理论教育师生,形成共同的信念和追求,把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和每个人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起到精神集结号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刊校报、网络平台、广播电台、文化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舆论的主阵地,牢牢把握先进的舆论方向,深入开展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党的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
(二)建设优美雅致的校园环境
和谐的校园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学校整体环境的物质设施包括了教室、宿舍、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阅览室、运动场等教育教学活动场所,以及文化长廊、教室板报、墙头标语、名人塑像、道路灯饰、湖畔亭阁、假山花卉等。和谐合理的校园布局,现代信息化的数字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温馨舒适的宿舍,干净整洁的食堂,绿色环保的建材等,既是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又是陶冶性情的无言的老师。 (三)创设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能停留单纯的“物化”环境,除了硬件建设,更要注重创设人文环境。和谐的校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应有着科学、民主、人文、开放的教书育人环境,应是广大师生员工温馨的家园。在教师管理方面,要为他们搭建平等、民主、发展的平台。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倡导“松性”管理、重在激励等理念,对员工实行“暖人心”工程,充分激发员工干事创绩的热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所用,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学校的事业发展进程目标中。让员工不再是用力去工作,而是用心在工作,能全身心地投入与奉献,同时极力解除他们为将来、薪酬的后顾之忧。在学生管理方面,同样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保护人,让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得到充分地舒展,为学生的个性完善、人格健全创造条件,要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特点做好育人管理服务工作,引导学生学习上自主,行为上自律,人格上自尊。
(四)营造优良的校园风气
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和机关作风。教风是校风建设的主导因素,学风是校风建设的归宿,机关作风是形成优良校风的关键因素。要努力营造崇尚真理、勇于创新、求实至善、科学严谨以及具有时代特征与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要不断强化师德教育,规范教职工的职业行为,营造“博学、进取、精诚、树人”的优良教风;要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规范大学生行为准则,努力培育“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良好学风;要不断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形成“勤政、廉洁、规范、高效”的机关作风。
(五)注重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机制。社会和谐需要法制来保障。管理有序、秩序良好既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要不断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健全学校管理规范,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文明公约,主要包括教代会制度、职代会制度、教学科研与人事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规范等。同时依法治校要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结合起来,给教师、学生以人文的关怀,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自己的潜能,施展才干。
三、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途径
(一)加强党政对校园文化的领导
构建和谐美丽校园,教师和学生是根本,领导班子是关键。加强领导,是建设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加强领导,首先是加强指导思想的领导。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应重在疏导与引导,要时刻警惕和提防错误思潮对青年学生的误导;其次,要建立必要的管理机构与机制。校园文化建设要有专人负责,常抓不懈,做到解决方向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的统一;再次,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单纯靠自发是建设不好校园文化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靠师生热心建设、积极推动的结果。要有具体和切实可行的规划,不断加强管理和检查落实,逐一解决建设中的问题,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和谐发展。
(二)抓好校园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
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它是学校弥足珍贵的资源,对青年学生起着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作用。实践证明,学校的精神文化越强大,越能统一师生的意志、振奋师生的精神。国旗、国歌、校旗、校歌、校史、校训、校标、校徽、校风,这些都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国旗、国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学生入校军训时就应举行升旗仪式,做到个个会唱国歌,人人敬爱国旗,同时要让学生理解国旗的内涵、国歌的意义。还可通过召开主题班团会,了解国旗为什么这样红;观看奥运会录像,感受我国运动员在国旗升起、国歌响起的时候国人为什么热泪盈眶;回顾北约炸毁五星红旗飘扬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感受国人为什么是这么愤慨等,进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并将爱国转化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校歌词曲的填写要通俗、朗朗上口,又要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催人向上。可以选择在晨练午休后放送,增加爱校情感。校徽、校训、警句的设置,既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具体。太抽象,令人费解;太具体,经不起推敲,索然无味。校徽、校训、警句的制作要精细,张贴要醒目,要到处可见,要有严肃感。还可通过校园文化长廊及时展示学校的发展成就、先进人物、好人好事,通过广播电台及时通报集体活动,评述社会热点。多途径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增强集体观念和自我管理意识。要利用学校的每个空间、每面墙壁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渗透、熏陶、激励和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要把握主旋律,发挥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1.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在学生的各种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应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开展向英模学习、向身边优秀党员学习、祭扫英烈活动、主题党团日教育活动、诚信教育周、校园文化月等专题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2.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学校要兼顾大学生人文与科学知识的双重需求,有计划、分系列邀请校内外的专家、教授开设讲座,通过讲述他们的“创新”成果、观点等,引导同学踏上创新、科研之路。要积极开展“文、史、哲、艺”跨领域的人文主题学术研讨与学术交流活动,追求高品格、高格调、高层次,通过参与学术活动让大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3.开展科技创作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特质。学校要鼓励青年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挑战前沿科学技术,通过启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掀起开展科技学术创作活动的热潮,引导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科技创作氛围,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4.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以提高大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团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素质的平台和有效途径。学生社团是遵循专业性、自愿性、兴趣爱好同一性等原则建立起来的各种学生文化群体。高校应大力扶持学生社团建设,根据分类管理和举办文化艺术节、大型文艺演出及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鼓励他们创作出思想性、导向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艺精品,提高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5.开展学生骨干选拔与培训,以发挥带头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重视学生骨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在有些规模较大的活动中,起关键作用的往往就是几个骨干。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与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紧密关系。要注意从思想品德高尚、作风正派、有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中去发现人才,认真培养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广的施展平台,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生佼佼者,发挥骨干和带头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四)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树立全面、全局、全过程意识,与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即必须要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要坚决杜绝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责任的狭隘意识,这是阻碍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上普遍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校园文化全员共建,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这份责任,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五)加强校园文化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实践的指导。要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层次、上水平,必须开展校园文化理论的系统研究。在以往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及时总结自身特色亮点,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甚至是国外高等院校的有益经验,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为正确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推进文化强国与实现和谐社会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