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镍接触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留取镍接触性皮炎患者直接接触部位皮损和部分患者非直接接触部位皮损进行趋化因子受体CXCR3和CCR4免疫组化染色,同时采用RT-PCR分析HaCaT细胞经硫酸镍刺激后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干扰素诱导T细胞趋化因子α(I-TAC)、胸腺活化调节的趋化因子(TARC)和巨噬细胞来源趋化因子(MDC)在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结
【机 构】
:
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镍接触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留取镍接触性皮炎患者直接接触部位皮损和部分患者非直接接触部位皮损进行趋化因子受体CXCR3和CCR4免疫组化染色,同时采用RT-PCR分析HaCaT细胞经硫酸镍刺激后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干扰素诱导T细胞趋化因子α(I-TAC)、胸腺活化调节的趋化因子(TARC)和巨噬细胞来源趋化因子(MDC)在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镍接触性皮炎患者皮损中浸润细胞以CD45Ro+CD4+T细胞为主,CD8+细胞比例小于25%;直接接触与非直接接触部位皮损浸润细胞中50%以上CXCR3染色阳性,CCR4阳性细胞少于20%.HaCaT细胞经硫酸镍刺激后主要表达趋化因子IP-10和I-TAC,48~72 h最明显.结论 镍所致系统性接触性皮炎患者非直接与直接接触部位皮损在T细胞免疫反应的效应阶段炎症反应类型基本相同。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婴幼儿花斑癣的发病率似有增多,为了进一步了解婴幼儿花斑癣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我们对近几年就诊的婴幼儿病例进行了临床观察。
为了观察外用盐酸布替萘芬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们于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用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并与联苯苄唑乳膏(孚琪乳膏)的疗效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我们采用静脉滴注甲泼尼龙与免疫球蛋白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是近年来才被认识和关注的一种疾病,其发生与自身免疫诱发组胺释放的自身抗体有着密切关系[1].我们对7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学检测结果报道分析如下。
在2007年之初,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告诉读者、作者一个好消息,根据200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 2005)统计结果,本刊荣获2005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根据其数据库统计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的结果。
患者男,43岁,因面部丘疹渐增多14~15年到我院就诊.于28岁时前额起丘疹伴痒,逐渐增多,于鼻部及其周围、下颌出现类似皮损.随着年龄增长,皮损渐加重.曾行激光治疗,去除后复发.既往体健,无癫痫病史,智力发育正常.患者的妹妹鼻部有类似皮损。
我们于2004年9-11月,采用冰黄肤乐软膏(西藏芝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神经性皮炎3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我们使用伊曲康唑治疗儿童头癣,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一般资料 头癣患儿7例,为我所2005年2-10月的门诊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5~12岁(平均7岁),病程2~13周(平均6.3周).其中黄癣1例,由许兰毛癣菌引起,表现为右侧枕部的炎性水肿性红斑,上密集粟粒大脓头,患儿诉局部明显瘙痒;黑点癣1例,由断发毛癣菌引起,表现为板栗大白色鳞屑斑,病发在发根部折断,外观如小黑点;白癣
报告3例特殊表现的色素异常性疾病.患者2男1女,年龄分别是13,15和11岁,自幼全身皮肤弥漫发黑,略呈铅灰色外观,同时在黑变的基础上出现密集点状白斑,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均无家族史.病理显示表皮基底层轻微黑变、灶性空泡化和真皮浅层色素失禁.患者的症状与目前报道的所有色素性疾病不能吻合,故作为一种新的单独的疾病加以报道。
研究[1,2]显示,Kaposi肉瘤为内皮细胞源性,但其究竟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还是淋巴管内皮细胞却尚未明了[3-5].我们应用D2-40淋巴管内皮标记性抗体,同时结合其他抗体,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新疆地区皮肤Kaposi肉瘤组织进行研究,以探讨其组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