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考察结合认知进行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多纬度的影响。方法:抽取江西师范大学SCL-90调查中心理因子得分≥3分的学生23名,采用分项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认知—运动干预实验。结果:实验组干预后各心理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得分。健美操组在强迫、偏执性因子方面差异显著(p≤0.05);篮球组在抑郁因子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敌意因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篮球与健美操的认知—运动干预能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发生积极变化。
关键词:篮球;健美操;心理健康;实验;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338—0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当前大学生所面临学习模式的改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十分重大。据近1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有10%~30%的大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已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也因此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大量研究文献表明,有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即减少消极反应(焦虑、抑郁等)和增加积极反应(如自我效能、精力充沛和身心健康等)。Leith、Taylor等人曾对1979—1989年间发表的81篇研究论文进行了回顾总结,结果表明,78%的前实验研究,80%的准实验研究以及50%的实验研究显示出长期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明显促进作用。Berger等人(1992)发现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的锻炼(最高心率的60%~75%)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Steptoe&COX(1988)得出结论:适中的身体锻炼能够改善其后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Skrinar等人认为有氧运动提高了体内意识和体能,从而增加或改善了运动者对身体的满意程度,这有益于积极心态的形成。美国学者考克斯(1994)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提出了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关系中的认知行为假说,认为身体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想和情感,它们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情绪具有抵抗作用。
国内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已有的研究大多是探讨运动处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或对大学生某一心理问题进行运动的干预。为探讨结合认知进行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多纬度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篮球、健美操实验干预形式,考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和干预的有效手段,以进一步探索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健康促进的心理效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按整体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江西师范大学1300名学生进行心理症状量表(SCL—90)问卷调查。选取在本次调查中排名前四位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意”因子中得分≥3分的学生23名,依据其“运动兴趣”、“运动项目的选择情况”,将被试分为篮球干预组(男5人,女2人)、健美操干预组(男3人,女5人)和对照组(男5人,女3人)。
1.2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症状量表(SCL—90)。该量表由Derogads L.R,1975年编制,共含有9个因子和90个项目,内容涉及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情绪状态、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方面。问卷的每个题目均以5级评分制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当心理因子得分≥2时,表明在此因子有轻度心理问题;当心理因子得分≥3时,表明在此因子上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
调查由心理健康干预研究生担任主试,要求被试对量表的每一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独立评定。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统一进行问卷测查。
1.2.2认知一运动干预 以篮球和健美操作为实验手段分别对被试进行认知一运动干预。实验时间共8周,每周二、五两次,早上6:50—7:30。认知干预结合项目特点确定内容,篮球组强调成员之间的愉快合作性及合理的行为,以此改变对自我、行为和他人的认知;健美操组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激励作用,即通过自我锻炼体验,来获得自我和他人的认同。在每次运动干预前进行认知干预5—8 min。运动干预内容:篮球组以篮球练习及教学比赛为主,健康操组以自编健美操套路锻炼为主。运动强度控制在心率120~140次/min,每次课30min。认知干预由心理健康干预研究生担任主试,运动干预则分别由篮球、健美操专业老师担任主试。对照组不从事体育活动。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实验前、后三组心理因子方差齐性检验为考察实验组(篮球、健美操)与对照组被试在运动实验干预前、后的各项心理因子是否具有差异性,我们对三组被试实验前、后的调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前总体样本的总均分及各项心理因子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三组被试实验前各心理因子的方差齐性检验呈现一致性,即表明了实验前各组样本较为均衡。
对实验后各样本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总体上对照组与篮球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在总均分、“人际敏感”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躯体化”、“抑郁”、“敌意”因子方面存在的差异极其显著(p≤0.01)。对照组与健美操组在敌意因子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躯体化上,对照组与健美操组的差异也接近显著(p=0.059)。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了经过认知—运动实验干预后,实验组被试的心理因子产生了积极变化。相比较而言,篮球组与对照组之间较之健美操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
2.2各组干预前后各心理因子结果分析 对各组被试在实验干预前、后心理因子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实验后绝大多数的心理因子平均得分相对于实验前都有升高,在躯体化和敌意两项因子的得分具有显著地差异。(p值为0.046和0.041,<0.05)。
实验组(健美操和篮球组)实验后各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实验干预前的得分。健美操组在强迫、偏执性因子方面差异显著(p=0.052、0.027,≤0.05),抑郁因子在实验前后的差异也接近于显著性(p=0.06)。而在敌意因子方面健美操组干预后的得分只略有下降,这似乎与健美操项目更为注重锻炼中的自我体验有关。
篮球组在抑郁因子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0.01),敌意因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4,<0.05)。并且在强迫因子上,篮球组实验前后的差异性也接近于显著(p=0.065)。
此外,实验后两组其余各项因子的平均得分较之实验前也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表3结果整体说明了认知一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总体表明,认知一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对实验组前后的心理因子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整体上认知一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对照组学生后测的大多数心理因子平均得分较之实验前都有不同程度升高,躯体化、敌意两因子上的平均得分显著地高于实验前得分(p<0.05)。
实验组后测心理各项因子的平均得分较之实验前都表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健美操组在强迫症状和偏执因子方面差异性显著(p≤0.05),篮球组在抑郁因子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敌意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提示我们健美操认知一运动干预以个人套路动作为活动载体,引导学生自我投入、体验成功,对调整、改善大学生的消极认知与思维,如陷于一些无谓的想法和行为、被动的体验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表明了结合篮球集体性和对抗性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认知一运动的干预,即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篮球的健身功能外,更注重于成员之间的愉快合作性与行为的合理性,对于增强学生的活力,提高生活兴趣,转变消极观念、学会合作等,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对于篮球、健美操两组被试经认知一运动干预后,在不同心理因子上显示出的不同心理效应,是否表明因不同体育锻炼的项目特点所产生的差异?同时,本研究的健美操认知一运动干预对人际敏感、焦虑因子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这与国内相关健美操研究中采用的单纯运动干预结果不完全一致。
这提示我们被试的运动认知可能是影响干预效果的中介变量。另外,本研究因被试人数不足而未能分设运动干预和认知干预组,故未能分别考察运动干预与认知干预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结果更为准确地解释。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将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研究的方向。
4 结论
结合认知进行的篮球、健美操干预能够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发生积极变化。健美操认知一运动干预对强迫症状和偏执因子的缓解和改善作用显著,篮球运动一认知干预则对抑郁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不仅应注重其项目特点、锻炼方式和锻炼的氛围,更应注重运动认知这一中介变量。
关键词:篮球;健美操;心理健康;实验;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338—0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当前大学生所面临学习模式的改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十分重大。据近1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有10%~30%的大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已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也因此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大量研究文献表明,有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即减少消极反应(焦虑、抑郁等)和增加积极反应(如自我效能、精力充沛和身心健康等)。Leith、Taylor等人曾对1979—1989年间发表的81篇研究论文进行了回顾总结,结果表明,78%的前实验研究,80%的准实验研究以及50%的实验研究显示出长期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明显促进作用。Berger等人(1992)发现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的锻炼(最高心率的60%~75%)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Steptoe&COX(1988)得出结论:适中的身体锻炼能够改善其后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Skrinar等人认为有氧运动提高了体内意识和体能,从而增加或改善了运动者对身体的满意程度,这有益于积极心态的形成。美国学者考克斯(1994)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提出了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关系中的认知行为假说,认为身体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想和情感,它们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情绪具有抵抗作用。
国内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已有的研究大多是探讨运动处方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或对大学生某一心理问题进行运动的干预。为探讨结合认知进行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多纬度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篮球、健美操实验干预形式,考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和干预的有效手段,以进一步探索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健康促进的心理效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按整体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江西师范大学1300名学生进行心理症状量表(SCL—90)问卷调查。选取在本次调查中排名前四位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意”因子中得分≥3分的学生23名,依据其“运动兴趣”、“运动项目的选择情况”,将被试分为篮球干预组(男5人,女2人)、健美操干预组(男3人,女5人)和对照组(男5人,女3人)。
1.2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症状量表(SCL—90)。该量表由Derogads L.R,1975年编制,共含有9个因子和90个项目,内容涉及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情绪状态、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方面。问卷的每个题目均以5级评分制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当心理因子得分≥2时,表明在此因子有轻度心理问题;当心理因子得分≥3时,表明在此因子上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
调查由心理健康干预研究生担任主试,要求被试对量表的每一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独立评定。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统一进行问卷测查。
1.2.2认知一运动干预 以篮球和健美操作为实验手段分别对被试进行认知一运动干预。实验时间共8周,每周二、五两次,早上6:50—7:30。认知干预结合项目特点确定内容,篮球组强调成员之间的愉快合作性及合理的行为,以此改变对自我、行为和他人的认知;健美操组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激励作用,即通过自我锻炼体验,来获得自我和他人的认同。在每次运动干预前进行认知干预5—8 min。运动干预内容:篮球组以篮球练习及教学比赛为主,健康操组以自编健美操套路锻炼为主。运动强度控制在心率120~140次/min,每次课30min。认知干预由心理健康干预研究生担任主试,运动干预则分别由篮球、健美操专业老师担任主试。对照组不从事体育活动。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实验前、后三组心理因子方差齐性检验为考察实验组(篮球、健美操)与对照组被试在运动实验干预前、后的各项心理因子是否具有差异性,我们对三组被试实验前、后的调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前总体样本的总均分及各项心理因子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三组被试实验前各心理因子的方差齐性检验呈现一致性,即表明了实验前各组样本较为均衡。
对实验后各样本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总体上对照组与篮球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在总均分、“人际敏感”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躯体化”、“抑郁”、“敌意”因子方面存在的差异极其显著(p≤0.01)。对照组与健美操组在敌意因子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躯体化上,对照组与健美操组的差异也接近显著(p=0.059)。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了经过认知—运动实验干预后,实验组被试的心理因子产生了积极变化。相比较而言,篮球组与对照组之间较之健美操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
2.2各组干预前后各心理因子结果分析 对各组被试在实验干预前、后心理因子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实验后绝大多数的心理因子平均得分相对于实验前都有升高,在躯体化和敌意两项因子的得分具有显著地差异。(p值为0.046和0.041,<0.05)。
实验组(健美操和篮球组)实验后各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实验干预前的得分。健美操组在强迫、偏执性因子方面差异显著(p=0.052、0.027,≤0.05),抑郁因子在实验前后的差异也接近于显著性(p=0.06)。而在敌意因子方面健美操组干预后的得分只略有下降,这似乎与健美操项目更为注重锻炼中的自我体验有关。
篮球组在抑郁因子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0.01),敌意因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4,<0.05)。并且在强迫因子上,篮球组实验前后的差异性也接近于显著(p=0.065)。
此外,实验后两组其余各项因子的平均得分较之实验前也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表3结果整体说明了认知一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总体表明,认知一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对实验组前后的心理因子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整体上认知一运动干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对照组学生后测的大多数心理因子平均得分较之实验前都有不同程度升高,躯体化、敌意两因子上的平均得分显著地高于实验前得分(p<0.05)。
实验组后测心理各项因子的平均得分较之实验前都表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健美操组在强迫症状和偏执因子方面差异性显著(p≤0.05),篮球组在抑郁因子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敌意因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提示我们健美操认知一运动干预以个人套路动作为活动载体,引导学生自我投入、体验成功,对调整、改善大学生的消极认知与思维,如陷于一些无谓的想法和行为、被动的体验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表明了结合篮球集体性和对抗性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认知一运动的干预,即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篮球的健身功能外,更注重于成员之间的愉快合作性与行为的合理性,对于增强学生的活力,提高生活兴趣,转变消极观念、学会合作等,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对于篮球、健美操两组被试经认知一运动干预后,在不同心理因子上显示出的不同心理效应,是否表明因不同体育锻炼的项目特点所产生的差异?同时,本研究的健美操认知一运动干预对人际敏感、焦虑因子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这与国内相关健美操研究中采用的单纯运动干预结果不完全一致。
这提示我们被试的运动认知可能是影响干预效果的中介变量。另外,本研究因被试人数不足而未能分设运动干预和认知干预组,故未能分别考察运动干预与认知干预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结果更为准确地解释。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将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研究的方向。
4 结论
结合认知进行的篮球、健美操干预能够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发生积极变化。健美操认知一运动干预对强迫症状和偏执因子的缓解和改善作用显著,篮球运动一认知干预则对抑郁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不仅应注重其项目特点、锻炼方式和锻炼的氛围,更应注重运动认知这一中介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