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在当下
因为志同道合,几位陕西本土摄影家于几年前推出其“以记录的名义”摄影展。几年后他们又联合推出“镜像·百姓”摄影展及同名作品集,再一次展示他们的摄影心路历程和呕心沥血之作确也是件不易之事。
“一路走来,还要一路走去”是我在《以记录的名义》摄影展策展人语中的最后一句话。而后多年,几位摄影家果然也是共同一路走过,也因此有了《镜像·百姓》。
观看作品,可以看出几位摄影家依然坚持走着一条关注当代百姓生活的日常现实,直接裁取不假修饰的生活原生形态之路。依然坚持以一种随意但不随便,用心而不刻意,洒脱而不轻浮的心态和鲜活生动、丰富准确的影像语言去把握对象。我们也惊喜地看到几位摄影家把握摄影和控制影像语言的能力有了进步——也许微不足道。
《镜像·百姓》的推出绝不是成绩的炫耀。在这浮躁、喧哗的年代里,能够保持一种耐得住寂寞和安静的心态是一件奢侈的事。直面真实往往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几位摄影家似乎有所具备,但远远不够彻底。他们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急功近利,取巧哗众等诸多问题,也存在过度追求影像感受和语言效果而影响了意义的确立与传达等问题。
需要警惕并引起他们注意的是纪实摄影肯定不能只是为了“制作一张精美的照片,更不能通过时髦的、技术上完美的处理方式,成功地把凄惨的贫困本身变成享受对象(瓦尔特·本雅明的话对于他们仍有现实指导意义)。”作为资深的业余爱好者,他们也应当明白:纪实摄影不能仅仅是为了影像本身,将它们呈现出来、释放它们、给它们自由是为了将其归还给社会,归还给生活,实现从生活里攫取出这些片段的良好意图和愿望。他们应当做到的是:在更广阔的层面与他们关注的对象发生真正的关系,更准确地构建与社会息息相关的生活与创作。
说在当下,还是要走向将来,《镜像·百姓》的参展摄影家能否继续共同一路走去?能否继续坚持传统之路并有所创新,答案是什么?值得思考。
2014年7月
因为志同道合,几位陕西本土摄影家于几年前推出其“以记录的名义”摄影展。几年后他们又联合推出“镜像·百姓”摄影展及同名作品集,再一次展示他们的摄影心路历程和呕心沥血之作确也是件不易之事。
“一路走来,还要一路走去”是我在《以记录的名义》摄影展策展人语中的最后一句话。而后多年,几位摄影家果然也是共同一路走过,也因此有了《镜像·百姓》。
观看作品,可以看出几位摄影家依然坚持走着一条关注当代百姓生活的日常现实,直接裁取不假修饰的生活原生形态之路。依然坚持以一种随意但不随便,用心而不刻意,洒脱而不轻浮的心态和鲜活生动、丰富准确的影像语言去把握对象。我们也惊喜地看到几位摄影家把握摄影和控制影像语言的能力有了进步——也许微不足道。
《镜像·百姓》的推出绝不是成绩的炫耀。在这浮躁、喧哗的年代里,能够保持一种耐得住寂寞和安静的心态是一件奢侈的事。直面真实往往需要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几位摄影家似乎有所具备,但远远不够彻底。他们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急功近利,取巧哗众等诸多问题,也存在过度追求影像感受和语言效果而影响了意义的确立与传达等问题。
需要警惕并引起他们注意的是纪实摄影肯定不能只是为了“制作一张精美的照片,更不能通过时髦的、技术上完美的处理方式,成功地把凄惨的贫困本身变成享受对象(瓦尔特·本雅明的话对于他们仍有现实指导意义)。”作为资深的业余爱好者,他们也应当明白:纪实摄影不能仅仅是为了影像本身,将它们呈现出来、释放它们、给它们自由是为了将其归还给社会,归还给生活,实现从生活里攫取出这些片段的良好意图和愿望。他们应当做到的是:在更广阔的层面与他们关注的对象发生真正的关系,更准确地构建与社会息息相关的生活与创作。
说在当下,还是要走向将来,《镜像·百姓》的参展摄影家能否继续共同一路走去?能否继续坚持传统之路并有所创新,答案是什么?值得思考。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