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我的音乐“四不像”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e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爵士乐从大洋彼岸的美洲传入中国已近百年。在从舞会的伴奏乐到成为独立音乐门类的漫长过程中,爵士乐被大众打上了各式标签,这些似乎并未与爵士音乐本身相符。如何让大众走近爵士乐,如何让观众了解爵士乐,如何塑造爵士乐的新形象,如何让爵士乐融入生活日常,成了当代中国年轻爵士音乐家不断思索的问题。
  对此,“关于”爵士室内乐团的发起人张雄关给出了他的答案:音乐无边界——不断探索爵士乐的音乐可能性,勇于革新爵士乐的演出形式,以此吸引、培育本土爵士乐爱好者。
  当爵士乐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诗歌、说唱等其他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时,或许观众能真切地感受到爵士乐的多样可能性,重新认识并爱上爵士乐。抛开结果不谈,勇于尝试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先锋精神。
  ○ _ 徐子尧● _ 张雄关

Part 1:个人与爵士乐


  在音乐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在学习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演奏,一辈子都在创作。
  ——张雄关
  ○ 你曾经分别在上海音乐学院和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那么你觉得中国和美国的爵士乐环境有什么不同呢?
  ● 其实现在中国和美国的爵士乐环境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尤其是上海的爵士乐环境。约在一百年前,一些外籍音乐家来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或长期居住,爵士乐在上海落地生根。JZ Club这样的场地,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去了解、欣赏爵士乐。
  从爵士音乐教育来说,在我读书时,中国爵士乐的教育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当时的课程设置、生源等和国外比还有一定差距的。但现在,非常多的中国年轻爵士音乐家们出国进修,并将习得的知识与经验反哺给我们原有的音乐环境,这让中国爵士乐的土壤越来越丰沃。



  目前我所有的演出和专辑计划都是选择中国本地的年轻音乐家进行合作。只要我们足够用心,就一定能有所成就,让大家看到中国爵士乐的风采。
  ○ 你现在也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从一名学习者、演奏者到教育者,在这种身份的转换中,你对爵士乐的感受与理解是否有所变化呢?
  ● 对我个人来说,这种身份的切换并不明显,从学生到老师并不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无论是刚刚开始接触音乐的初学者,还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师,在音乐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学生。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演奏,一辈子都在创作。在教学中,我并不是一个纯粹讲授的身份,更多的时间是在和同学一起学习爵士乐。有一些很有天赋又非常用功的同学的演奏和想法也会在音乐上刺激到我,给我带来灵感。
  当然,身份的转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对爵士乐的感受和理解。作为学习者和演奏者,我只要自己能够演奏即可;但作为教师,我必须对音乐有更透彻的理解,必须不断思考,才能不断向学生阐释。所以,教学是一个用新的视角再去学习音乐的过程,促使我去进一步思考艺术风格,探索爵士乐。
  ○ 你不仅拥有多支风格不同的乐队,还参与了许多不同的音乐项目。你为何热衷于与不同风格和类型的音乐家合作呢?
  ● 當一个爵士音乐家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可能他的演奏班底就不再会改变,所有的音乐会或者专辑都由同一支乐队来演奏。但到目前为止,我仍处于一个进行各种尝试的阶段,还没有真正找到一个最能够代表我音乐的声音。
  最开始的时候,诸如“你的音乐像某位音乐家的风格”这样的评价,会让我感到开心,认为大家能够听出我创作时的心思。但现在我越来越希望我的音乐是一个“四不像”的东西。那是没有人听过的声音,是真正的原创,也是独属于自己的风格。
  十个音乐家的风格和技巧融汇起来,也许就会创作出“四不像”的作品,但这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当我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尝试了一遍,或许最后会发现我到底要演奏什么,然后固定下来;但也许我的乐队就永远都是分散而多样的。这个寻找和发现的过程本身便特别快乐,和不同音乐家交流与合作也是一种相互渗透的过程,可能会带来新的创作灵感,这是非常有趣的体验。

Part 2:爵士乐与爵士室内乐


  音乐虽有门类,但绝没有界限,爵士乐要试着同其他音乐形式“玩”在一起,在融合尝试中探索新的风格。
  ——张雄关
  ○ 作为爵士乐的分支,爵士室内乐演奏与一般爵士乐演奏相比有什么区别和特点呢?
  ● 爵士乐的演奏可以按照乐团的人数规模分成大编制乐队和小编制乐队。大乐队演出曲目中的大部分段落是照谱演奏,同交响乐一样有乐队齐奏的部分,但必定会留下空间让每件乐器即兴独奏。而小编制的乐队,比如说两三个人的乐队,可能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即兴演奏。爵士室内乐的演奏在形式上会效仿爵士大乐队或者古典音乐乐队,即兴的比例会被大量压缩,大概一半的内容是即兴,而另外一半的内容则是演奏编排好的乐曲段落。
  ○ 即兴是爵士乐的灵魂,而室内乐团具有严谨的音乐特质,两者进行跨界合作会产生怎样的艺术碰撞?
  ● 在我们的爵士室内乐演出中,室内乐团是按照既有的曲谱进行演奏,即兴的部分则会由爵士乐手负责,两者不相冲突而且相互融合。
  即兴是爵士乐的特点与优势,但也会给爵士乐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大量的即兴让爵士乐队并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准备和排练,就可以达到演出的标准。古典音乐团体则会对每一个段落进行精修与反复演排,这种细致的打磨对于任何一种音乐都是特别重要的。我发起的爵士室内乐团爵士乐手效仿古典音乐一些传统的倡导,就是希望无论从音乐本身还是舞台的呈现都更加严谨,也希望形成爵士乐的一个固定表演形式。当然,如果古典音乐出身的音乐家愿意尝试即兴演奏的话,我们也会非常支持与赞同。   ○ 就演出空间而言,一些室内乐团尝试走出音乐厅,以贴近观众,而爵士室内乐则是将以往的爵士演出场所转移到了音乐厅。你能否谈谈不同空间对爵士乐演出的影响?
  ● 一些爵士乐演出的传统场所,有时甚至没有设置舞台,乐手与观众在同一平面之上,两者之间的距离感就会被消解。而音乐厅则必然会有一个突出的台面,与观众的距离相对也会远得多,但同时观众受到的干扰也比较少,会更纯粹地去欣赏音乐。此外,大家在音乐厅这种场合可能比较习惯欣赏古典音乐,而当演出内容变成爵士乐与室内乐的融合曲时,观众既能欣赏到爵士乐的魅力,又能同自己原有的观演经历联系起来,在感到新奇的同时又不会有所脱节。


“关于”爵士室内乐团演出

  ○ “所有的乐器都能演奏爵士乐”,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 我想,或许所有的乐器都能和爵士乐产生奇妙的艺术效应。此前,我曾将竖琴、马林巴引入爵士乐现场演奏中,目前我们“关于”爵士室内乐团则是将弦乐与爵士乐结合。我们成立乐队的初衷是将爵士乐和不同乐器编制、不同音乐风格进行融合。这次是弦乐,也许下一次就是民乐,也许再下次是电子音乐,这些都有可能。音乐虽有门类,但绝没有界限,爵士乐要试着同其他音乐艺术“玩”在一起,在融合尝试中探索新的风格。

Part 3:音乐与观众


  音乐总需要知音,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迎合与讨好观众。但音乐家需要和观众分享音乐的趣味,也就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
  ——张雄关


录音中的“关于”爵士室内乐团

  ○ 包括爵士室内乐在内,你尝试了很多具有实验性质的音乐,那你怎么衡量音乐的实验性、艺术性与观众接受度之间的关系?实验性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是在选择观众而非被观众选择吗?
  ● 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学生时代的想法比较简单,那时我倔强地认为自己的音乐不会改变,观众要来适应我的音乐。等走出学校到各种场合进行演出,真正和观众走得很近之后,我意识到,若是音乐只为自己弹奏,那是没有意义的。音乐总需要知音,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地迎合与讨好观众,但音乐家需要和观众分享音乐的趣味,也就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
  我的第二张专辑叫《挣扎》(Struggles),就是表达在音乐的艺术性与大众的接受度之间挣扎的状态。在最新的专辑《危险地带》(Dangerous Territory)中,我算是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可以让观众比较快速地接受我的音乐,同时这些音乐又符合我的艺术追求与创作标准。那么其实可以说,我的音乐是在选择观众,也会被观众选择。
  ○ 爵士乐在中国尚属于小众的音乐风格,你可以简单谈谈这个现状吗?
  ● 对于大家而言,“小众”这个词可能意味着没有市场,或是没有未来。但我觉得“小众”是一个特别宝贵的财富,甚至可以说,小众是爵士乐的一个优势,意味着爵士音乐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或许爵士乐之所以小众,是因為大家对爵士乐有着一些刻板印象,认为爵士乐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一种音乐。但在爵士乐最为红火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其实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所以,爵士乐从诞生时就不是一个形而上的音乐类型,而是十分贴近观众、非常生活化的音乐。
  爵士乐需要被更广泛地知晓,我们希望以不同的方式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去接触爵士乐。爵士室内乐或许能够提供给大众一个契机,让大家知道爵士乐并不仅仅是大家所本来认为的样子,它既可以和古典音乐融合,也可以在音乐厅奏响。
  ○ 一些听众认为爵士乐疏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想法是因为爵士乐具有一定的欣赏门槛吗?
  ● “门槛”这个东西可能存在,但它不应成为聆听、喜爱爵士乐的一个阻碍。就像之前说的,这种音乐在诞生时就没有规定聆听者需要掌握任何专业技巧,观众只需要去享受音乐,并不一定要去听懂音乐。
  当然,这牵扯到很多问题,不是独属于观众的困扰。比如说,虽然爵士乐和观众距离很近,但是音乐家依然需要同观众有更多的互动——不是在舞台上的互动,而是倾听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我在演出间歇时常常会暗自观察台下的观众,并在演出结束之后和一些观众聊上几句。观众最为直观的感受,恰恰抛却了乐理与技巧的束缚,彰显了音乐本来的力量。



  ○ 即使我们不懂乐理,亦不知晓艺术家们是否在即兴演奏,也很容易被爵士乐所打动。爵士乐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的情感力量呢?
  ● 音乐的旋律与节奏是极为重要的原因。另外,我从自己的舞台经验中发现,乐曲中真正打动观众的是音乐所生发的画面感。而爵士乐恰恰善于传达信息、营造氛围,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当然,现场演出的感染力也非常重要,爵士乐手的舞台表现力加上精心设计的灯光,可以将情感渲染力不断增强,观众脑海中的画面感会更加清晰,也就更容易打动观众。
  ○ 你刚才也提到了“刻板印象”这个词,而“音乐无界限”恰恰是您发起“关于”爵士室内乐团的灵感,那么你是否可以谈谈当下爵士乐在观众眼中的刻板印象和亟待突破的界限?
  ● 现在最为重要的,是为大众打造一个比较贴切的中国爵士乐形象。“关于”爵士室内乐团希望能够推动爵士乐的“院团化”,在如音乐厅、剧院这样的演出场所,由固定的班底进行跨越风格、挑战界限的一系列成体系的演出,给大众带来持续性的不同角度的刺激,这样便能逐渐消除对爵士乐现有听赏方式的刻板印象。
其他文献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7 年全球有十亿人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精神卫生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成为人类健康最突出的威胁。2019年6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全面部署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其中,“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被列为第五位重要课题。放眼当下,社会各界应行动起来,合理运用身边资源,整合专业指导意见,从多角度入手,共同关注心理健康。  就这一话题,我采访了目前在
期刊
“高树靡阴,独木不林”,这句话出自汉代文学家崔的《达旨》,意思是“树太高了没有树荫,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单薄,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成大事。  这正与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百人百场未来大师”系列音乐会的初心相契合:放下身段,卸下古典音乐阳春白雪、“高不可攀”的面具,用源源不断的新生代艺术家的高质量音乐会,让艺术真正地走近大众。  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坐落于上海奉贤新城森林公园内,东南面与
期刊
优雅、理性、均衡是古典主义的代名词,而浪漫主义则是对自我与激情的传达。看似格格不入的两种风格,却在旅法意大利小提琴家维奥蒂的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交融。这位小提琴家以丰富细腻的表达、轻巧典雅的风格和充满情趣的演奏影响了十九世纪的创作与小提琴演奏风格,人们将之称为“维奥蒂”风格。  维奥蒂(Giovanni Battista Viotti)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1755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地区
期刊
2021年5月23日,由福建省文化旅游厅、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福建省歌舞剧院、福建省音乐家协会、海峡交响乐团承办的2021中国交响乐峰会在福建福州举行。来自全国近八十家专业交响乐团和文化艺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汇集一堂,围绕着“特殊时期的中国交响乐”这一主题介绍经验、总结问题,共商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大计。  中国交响乐峰会自2005年起已成功举办过十六届,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业人士的高度
期刊
聚焦“新时代美育交响”百家讲堂庆祝建党百年  7月16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教委、中国乐器协会、中央音乐学院、华夏未来文化艺术基金会、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全国音乐教育服务合作平台联合主办的“2021国民音乐教育大会暨国际音乐生活展”在天津大礼堂开幕。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张崇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中国乐器协会理事长王世成,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浙闽,
期刊
2019年3月2日,由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大剧院“走进唱片里的世界”、上海音乐学院管风琴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大型管风琴作品《拂云鸣钟》分享会”于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隆重举行。作为中国第一部为管风琴、人声与打击乐队而作的多乐章协奏曲,《拂云鸣钟——张旭儒管风琴作品集》打破了管风琴固有的西方音乐叙事传统,融汇了东西方的音乐语言与文化元素,以管风琴为载体,诠释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该部作品在首届上海
期刊
2021年6月19日晚,第二届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决赛音乐会在苏州金鸡湖音乐厅隆重上演。最终,经过评委们的现场打分,来自中国的文子洋凭借作品《望川Ⅵ.姑苏》获得了本届作曲比赛的一等奖,同时赢得了十万元奖金。此外,刘欢(中国)的《狮子林》、马里奥·奥雅纳德尔(智利)的《天空之镜》分获二、三等奖;刘健(中国)的《鼓铮III》、竺天威(中国)的《四美图》、胡一轩(中国)的《独歌——为钢琴与管弦乐队而作》等
期刊
在我的师友圈中,有很多马勒迷。每当探讨起马勒的作品时,我总能在他们的双眸中捕捉到那四射的光芒。可惜的是,从前我并不理解这种痴迷,因为那些杂糅交织、厚重深刻、阴霾笼罩,乃至庞大冗长的音响片段既让我肃然起敬,也让我敬而远之——我的耳朵可以接受这些声音,直觉也告诉我在那充满戏剧张力的复杂音响背后必定蕴藏着什么,但由于缺乏相关研究和审美经验的积淀,我难以在聆听中真正体悟作品所蕴含的关乎自然、生死等方面的哲
期刊
一般而言,钢琴合作艺术(Collaborative Piano,又译为钢琴室内乐、协作钢琴、艺术指导、钢琴合作等,本文统称为“钢琴合作艺术”)是不同于钢琴独奏表演,主要以培养合作型钢琴演奏人才为目的的交叉型专业。历史地看,世界上第一个钢琴合作艺术专业由格温多琳·科多夫斯基(Gwendolyn Kodolfsy)教授于1947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成立。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许多知名音乐学院,如茱
期刊
十几年前,我是一个差生。以中考为例,数学、物理、化学加起来我考了119分。  我曾研究過,我为什么差,追本溯源到小学五年级时的转学。  起初是在新学校不适应,后来我发现新班主任根本不喜欢我。在路上碰见,我向她问好,她用鼻子哼哼,那架势仿佛寄人篱下的继女讨好地喊后母“妈妈”,得到的却是不耐烦。  我做错一道题是错,忘写某样作业是错,作文中出现一个新奇的比喻,“雪,是老天爷挠下的头皮屑”更是错。班主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