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商品混凝土具体的事项进行阐述,供工程技术人员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思考,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流程。
【关键词】 商品混凝土;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建筑业工业化程度的推进,集中预拌混凝土或混凝土商品化运作,越来越受到建筑商们和政府的青睐,混凝土的商品化供应减少了城市施工噪音到来的影响,减少了给环境卫生造成的破坏,提高了施工速度,加快了工程进度,节约了资源与成本,节省了施工场地,同时集中预拌混凝土的工业化生产,形成了一条产业链,由于市场需求巨大,政府强制实施,这样的产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为解决就业、增加国民经济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混凝土的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为社会直接的、间接的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这一产业的兴起在交通运输业和军事领域意义非凡。
一、商品混凝土的概述
商品混凝土预拌的兴起,直接受益者是预拌生产企业,在节约水泥资源的前提下,保证了混凝土强度,经济效益显著,投资一条中等规模的生产线,1.5年至2年准能收回投资,年回报率达50%以上,这么高的回报率无非是得益于市场需求和投入产出的差额之大,也和政府的强制性使用商品混凝土分不开,同混凝土的拌和配合比中过分的节省胶凝材料分不开。由于存在这种局面,带来了诸多的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严重的影响着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值得广大建筑行业技术人员关注与研究,究其原因提出要求,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为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更好的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政府在系统的管理这些混凝土预拌企业方面除了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外,疏忽了對其过程的管理。所以一方面强制性的要求各施工项目使用商品混凝土,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另一方面根本就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与管理体系,也没有确定直接管理部门,现阶段基本上是处于松散状态,对商品混凝土企业的行为约束只是结果上的表面指标,更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保证,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商品混凝土所造成的质量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建筑产品的质量,使得其前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商品混凝土普遍存在建筑构件不规则状开裂现象,并且所产生裂缝的是贯穿缝;混凝土成型后浮浆过厚,无意中减少了混凝土的有效尺寸;高标号混凝土使用不匹配的低标号水泥;超过终凝时间没有严格的做降低标号或报废处理;施工人员随意的向混凝土中加水;添加剂的掺入量控制不严等等。
商品混凝土在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程实体管理中只检测检查了其强度和抗渗等级,配合比审批、水泥最低用量、拌和料的掺量、拌和设备的精准计量控制措施、水灰比的控制、添加剂的技术分析、砂石料、拌和料等等都没有具体措施进行系统的质量控制和流程控制。
二、目前商品混凝土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政府强制性使用商品混凝土,使用单位别无选择,每一个地区由于政府干预,仅仅容许几家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一旦这几家企业联盟,价格上、产品供应上很容易形成垄断,事实也是如此。商品混凝土的价格普遍高于自拌混凝土价格50-60元/立方米,增加了建安成本,建安企业或建设单位用增加造价买回了进度。
2、由于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的终极目的是利益最大化,为了获利,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最大限度的增大拌和料的掺量,比如粉煤灰和矿粉,代替水泥成为胶凝材料,根据国家有关规范不能高于25%,可是在其配合比报告中远远高于此比例,而在实际掺和中比配合比报告更高,政府职能部门也没有硬性的明确水泥最低用量,虽然抗压强度每次检测试验都能达到,经分析强度的达到完全是通过使用添加剂实现的,好比牛奶里添加三聚氢氨,增加了牛奶的表观质量,牛奶中隐藏非常大的毒性,这样的配比所导致的后果是混凝土普遍开裂,并且是通缝,特别是混凝土楼面非常严重,由于粉煤灰和矿粉的过量掺入导致混凝土构件表面浮浆过厚,混凝土构件的有效几何尺寸得不到保证,由于构件裂缝在使用功能上会造成漏水,在结构安全上钢筋慢慢的被氧化会造成受力构件断裂,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并且楼板等构件开裂在人们的心目中习以为常,只要是商品混凝土是可以开裂的,多么危险的信号!
3、由于配合比政府不做硬性的审查(原工地自拌混凝土的配合比是要通过配合比试验的,并且由试验室下达配合比通知),没有做出具体的检测检查规定,使得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随意性非常之大,最终添加剂用量控制不了,拌和料控制不了,水灰比控制不了。用底标号水泥造出高标号混凝土,比如用C32.5水泥配C50以上混凝土,这是怎么能实现呢?理论上很简单,就是降低水灰比,但是这种盲目的降低所导致的问题就是初凝和终凝时间提前,造成混凝土构件在浇注之时就报废。
4、混凝土运至工地后,有些混凝土在现场3个小时以上都使用不完,继续按同标号使用的现象很多,施工人员一拼到混凝土变硬就加水,商品混凝土企业根本就不心愿拉回重新拌和,也没有做降低标号处理,直接危害的是建筑产品的质量。
5、混凝土送至工地后量差大,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自定为3%,国家又没有相应的规定,直接侵害了使用方利益。
以上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所造成的,一旦是出现了质量问题混凝土供应商绝对会推卸责任,强调是施工不得当造成,施工单位肯定会提出是混凝土本身的质量问题。他们之间有扯不清扯不完的皮,最后承担责任是的建设单位,建设单位确实有苦难言。
三、加强商品混凝土管理的有效措施
1、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的原材料必须定期送检。包括添加剂等。
2、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要经过相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与批准,并且制订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实际配合拌合操作。
3、高标号混凝土等在技术丛面上应做出具体规定,不得使用底标号水泥配置高标号混凝土。
4、混凝土的水灰比应建立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上,保证其和易性和凝结时间。
5、明确规定混凝土送至施工现成后,多长时间没有浇注完毕的,一律做降低标号或报废处理。
6、施工现场如果施工单位加水,必须做出严厉的处罚和处理措施。
7、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如果违反了相应规定,必需承担全部损失及相关责任。
8、合理确定混凝土的场外运输损耗。
9、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商品混凝土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机构除了具有相应的行政执法职能外还应具有技术层面的管理职能。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品混凝土必将更广泛的应用到工程建设领域,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通过加强对商品混凝土配制强度和配合比的管理,加强对商品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的管理,加强对商品混凝土长距离运送的管理,规范使用粉煤灰,定期校验用水计量装置,预防发生商品混凝土质量事故。
参考文献:
[1]姬会君.浅析商品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和检测[J].科技信息,2013(03):360-361.
[2]陈江涌.商品混凝土行业并购整合工作浅析[J].商品混凝土,2013(01):10-11.
[3]王俊,李应军.浅析商品混凝土防裂的早期养护[J].治淮,2013(02):35-36.
【关键词】 商品混凝土;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随着建筑业工业化程度的推进,集中预拌混凝土或混凝土商品化运作,越来越受到建筑商们和政府的青睐,混凝土的商品化供应减少了城市施工噪音到来的影响,减少了给环境卫生造成的破坏,提高了施工速度,加快了工程进度,节约了资源与成本,节省了施工场地,同时集中预拌混凝土的工业化生产,形成了一条产业链,由于市场需求巨大,政府强制实施,这样的产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为解决就业、增加国民经济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混凝土的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为社会直接的、间接的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这一产业的兴起在交通运输业和军事领域意义非凡。
一、商品混凝土的概述
商品混凝土预拌的兴起,直接受益者是预拌生产企业,在节约水泥资源的前提下,保证了混凝土强度,经济效益显著,投资一条中等规模的生产线,1.5年至2年准能收回投资,年回报率达50%以上,这么高的回报率无非是得益于市场需求和投入产出的差额之大,也和政府的强制性使用商品混凝土分不开,同混凝土的拌和配合比中过分的节省胶凝材料分不开。由于存在这种局面,带来了诸多的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严重的影响着使用功能和结构安全,值得广大建筑行业技术人员关注与研究,究其原因提出要求,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为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更好的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政府在系统的管理这些混凝土预拌企业方面除了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外,疏忽了對其过程的管理。所以一方面强制性的要求各施工项目使用商品混凝土,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另一方面根本就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与管理体系,也没有确定直接管理部门,现阶段基本上是处于松散状态,对商品混凝土企业的行为约束只是结果上的表面指标,更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保证,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商品混凝土所造成的质量问题会严重影响到建筑产品的质量,使得其前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商品混凝土普遍存在建筑构件不规则状开裂现象,并且所产生裂缝的是贯穿缝;混凝土成型后浮浆过厚,无意中减少了混凝土的有效尺寸;高标号混凝土使用不匹配的低标号水泥;超过终凝时间没有严格的做降低标号或报废处理;施工人员随意的向混凝土中加水;添加剂的掺入量控制不严等等。
商品混凝土在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程实体管理中只检测检查了其强度和抗渗等级,配合比审批、水泥最低用量、拌和料的掺量、拌和设备的精准计量控制措施、水灰比的控制、添加剂的技术分析、砂石料、拌和料等等都没有具体措施进行系统的质量控制和流程控制。
二、目前商品混凝土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政府强制性使用商品混凝土,使用单位别无选择,每一个地区由于政府干预,仅仅容许几家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一旦这几家企业联盟,价格上、产品供应上很容易形成垄断,事实也是如此。商品混凝土的价格普遍高于自拌混凝土价格50-60元/立方米,增加了建安成本,建安企业或建设单位用增加造价买回了进度。
2、由于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的终极目的是利益最大化,为了获利,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最大限度的增大拌和料的掺量,比如粉煤灰和矿粉,代替水泥成为胶凝材料,根据国家有关规范不能高于25%,可是在其配合比报告中远远高于此比例,而在实际掺和中比配合比报告更高,政府职能部门也没有硬性的明确水泥最低用量,虽然抗压强度每次检测试验都能达到,经分析强度的达到完全是通过使用添加剂实现的,好比牛奶里添加三聚氢氨,增加了牛奶的表观质量,牛奶中隐藏非常大的毒性,这样的配比所导致的后果是混凝土普遍开裂,并且是通缝,特别是混凝土楼面非常严重,由于粉煤灰和矿粉的过量掺入导致混凝土构件表面浮浆过厚,混凝土构件的有效几何尺寸得不到保证,由于构件裂缝在使用功能上会造成漏水,在结构安全上钢筋慢慢的被氧化会造成受力构件断裂,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并且楼板等构件开裂在人们的心目中习以为常,只要是商品混凝土是可以开裂的,多么危险的信号!
3、由于配合比政府不做硬性的审查(原工地自拌混凝土的配合比是要通过配合比试验的,并且由试验室下达配合比通知),没有做出具体的检测检查规定,使得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随意性非常之大,最终添加剂用量控制不了,拌和料控制不了,水灰比控制不了。用底标号水泥造出高标号混凝土,比如用C32.5水泥配C50以上混凝土,这是怎么能实现呢?理论上很简单,就是降低水灰比,但是这种盲目的降低所导致的问题就是初凝和终凝时间提前,造成混凝土构件在浇注之时就报废。
4、混凝土运至工地后,有些混凝土在现场3个小时以上都使用不完,继续按同标号使用的现象很多,施工人员一拼到混凝土变硬就加水,商品混凝土企业根本就不心愿拉回重新拌和,也没有做降低标号处理,直接危害的是建筑产品的质量。
5、混凝土送至工地后量差大,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自定为3%,国家又没有相应的规定,直接侵害了使用方利益。
以上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所造成的,一旦是出现了质量问题混凝土供应商绝对会推卸责任,强调是施工不得当造成,施工单位肯定会提出是混凝土本身的质量问题。他们之间有扯不清扯不完的皮,最后承担责任是的建设单位,建设单位确实有苦难言。
三、加强商品混凝土管理的有效措施
1、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的原材料必须定期送检。包括添加剂等。
2、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要经过相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与批准,并且制订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实际配合拌合操作。
3、高标号混凝土等在技术丛面上应做出具体规定,不得使用底标号水泥配置高标号混凝土。
4、混凝土的水灰比应建立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上,保证其和易性和凝结时间。
5、明确规定混凝土送至施工现成后,多长时间没有浇注完毕的,一律做降低标号或报废处理。
6、施工现场如果施工单位加水,必须做出严厉的处罚和处理措施。
7、商品混凝土供应企业如果违反了相应规定,必需承担全部损失及相关责任。
8、合理确定混凝土的场外运输损耗。
9、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商品混凝土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机构除了具有相应的行政执法职能外还应具有技术层面的管理职能。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品混凝土必将更广泛的应用到工程建设领域,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通过加强对商品混凝土配制强度和配合比的管理,加强对商品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的管理,加强对商品混凝土长距离运送的管理,规范使用粉煤灰,定期校验用水计量装置,预防发生商品混凝土质量事故。
参考文献:
[1]姬会君.浅析商品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和检测[J].科技信息,2013(03):360-361.
[2]陈江涌.商品混凝土行业并购整合工作浅析[J].商品混凝土,2013(01):10-11.
[3]王俊,李应军.浅析商品混凝土防裂的早期养护[J].治淮,2013(0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