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课堂被冠以“索然无味”“枯燥乏味”等词已久,如何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为历史教师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当枯燥乏味的历史课本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遇时,教师的教学技巧就显得极为重要。文章通过联系实际、紧抓热点、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等方面论述了初中历史教师应如何运用教学技巧,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109
古语有云:“教未见趣,必不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促使他们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奥秘。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索。
一、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
笔者在教八年级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时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一次没有很重视这一课的教学。在上完一个班级之后,笔者自己也觉得有些无聊,于是在上第二个班级之前先搞了个小活动——我心目中最向往的大学。然后随机找了几位学生上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其中就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谈到了北京大学。她说:“之所以向往北大,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可以学习的内容和机会很多,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笔者瞬时就抓到了这堂课的契机,紧接着提问道:“那大家知道北大的前身是哪所大学吗?它又是怎么建立的?刚才这位同学说北大可供学习的内容和机会很多,那大家都知道北大设置了哪些科目吗?”这一系列的问题一提出来,下面的学生就讨论开了:北大什么时候建立的啊?怎么还有前身啊?不是一开始就叫“北京大学”吗?于是,笔者就趁机导入这一课的内容之一——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上完这一课的内容后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著名的北京大学还有这样一番历程。有些学生回家之后还去查阅了一些关于北大发展历程的资料,有些资料甚至是教师都不是很了解的内容。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出乎笔者的意料,学生显得兴致勃勃,期待再来一堂这样的课,而笔者也增长了不少关于北大的知识。
二、巧用社会生活热点问题
九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看待事物也有了自己的观点。所以笔者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课时就联系了当今世界关注的反恐问题。二战本身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学生通过学习目睹了日本、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再加上教师联系实际,深惡痛绝地斥责当今恐怖主义的危害时,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当今恐怖主义的憎恶之感以及对和平世界的向往之情,从而提高了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再如,笔者在讲授如何评价“古代科举制度”时,就先让学生谈谈当今的中考、高考制度。当然了,学生对考试可是“深恶痛绝”,他们一一地列举出考试的种种弊端,个个都“义愤填膺”。可是当笔者话锋一转:“那你们有什么特别的方法能够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吗?”学生们顿时鸦雀无声。有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自己想出的选拔方法,也很容易被其他学生指出了其存在的弊端。
如果每节课都能通过这种方式,紧密联系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拓宽了学生思路,也体现了“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这一教学目标。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如何,是教学改革关注的重要方面,也是评价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强烈兴趣。比如笔者在讲授丝绸之路时,想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可是如果光靠笔者讲解,课堂就显得没有什么趣味了。于是,笔者在上课前让几位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基础上编排一幕历史剧,让他们分别扮演中国人、西域人、阿拉伯人、欧洲人等,再现当时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学生看到这出戏是班级里的同学来扮演的,都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并且通过观看这样的历史剧,清楚地了解了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这样一条大致的路线。再如,在讲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样的课时,笔者就索性让学生课前进行一定的准备,上课时让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地上台像讲故事那样讲历史,让其他学生从中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即使有些学生准备得不尽如人意,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变得更加乐意学习历史,乐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也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如果每堂历史课都能像这样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学习氛围,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历史课重视起来,历史课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处于“副科”与“主科”之间的尴尬地位。当枯燥乏味的历史课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遇时,教师的教学技巧就显得极为重要。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历史学习成绩。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109
古语有云:“教未见趣,必不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促使他们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奥秘。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索。
一、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
笔者在教八年级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时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一次没有很重视这一课的教学。在上完一个班级之后,笔者自己也觉得有些无聊,于是在上第二个班级之前先搞了个小活动——我心目中最向往的大学。然后随机找了几位学生上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其中就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谈到了北京大学。她说:“之所以向往北大,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可以学习的内容和机会很多,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笔者瞬时就抓到了这堂课的契机,紧接着提问道:“那大家知道北大的前身是哪所大学吗?它又是怎么建立的?刚才这位同学说北大可供学习的内容和机会很多,那大家都知道北大设置了哪些科目吗?”这一系列的问题一提出来,下面的学生就讨论开了:北大什么时候建立的啊?怎么还有前身啊?不是一开始就叫“北京大学”吗?于是,笔者就趁机导入这一课的内容之一——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上完这一课的内容后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著名的北京大学还有这样一番历程。有些学生回家之后还去查阅了一些关于北大发展历程的资料,有些资料甚至是教师都不是很了解的内容。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出乎笔者的意料,学生显得兴致勃勃,期待再来一堂这样的课,而笔者也增长了不少关于北大的知识。
二、巧用社会生活热点问题
九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看待事物也有了自己的观点。所以笔者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课时就联系了当今世界关注的反恐问题。二战本身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学生通过学习目睹了日本、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再加上教师联系实际,深惡痛绝地斥责当今恐怖主义的危害时,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当今恐怖主义的憎恶之感以及对和平世界的向往之情,从而提高了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再如,笔者在讲授如何评价“古代科举制度”时,就先让学生谈谈当今的中考、高考制度。当然了,学生对考试可是“深恶痛绝”,他们一一地列举出考试的种种弊端,个个都“义愤填膺”。可是当笔者话锋一转:“那你们有什么特别的方法能够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吗?”学生们顿时鸦雀无声。有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自己想出的选拔方法,也很容易被其他学生指出了其存在的弊端。
如果每节课都能通过这种方式,紧密联系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拓宽了学生思路,也体现了“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这一教学目标。
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如何,是教学改革关注的重要方面,也是评价一堂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强烈兴趣。比如笔者在讲授丝绸之路时,想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可是如果光靠笔者讲解,课堂就显得没有什么趣味了。于是,笔者在上课前让几位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基础上编排一幕历史剧,让他们分别扮演中国人、西域人、阿拉伯人、欧洲人等,再现当时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学生看到这出戏是班级里的同学来扮演的,都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并且通过观看这样的历史剧,清楚地了解了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这样一条大致的路线。再如,在讲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样的课时,笔者就索性让学生课前进行一定的准备,上课时让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地上台像讲故事那样讲历史,让其他学生从中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即使有些学生准备得不尽如人意,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变得更加乐意学习历史,乐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也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如果每堂历史课都能像这样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学习氛围,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历史课重视起来,历史课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处于“副科”与“主科”之间的尴尬地位。当枯燥乏味的历史课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遇时,教师的教学技巧就显得极为重要。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历史学习成绩。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