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课兼具美学性、文学性、人文性和寓德性于一身,组织、教学方式灵活多变。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时空都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如何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将学生引入一个更加精彩的学习世界,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激活 多媒体 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教育的主流趋势,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述一下多媒体对我们教学中的帮助。
一、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声、光、电的有机融合所营造的情境中以一种忘我的状态进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例如:我们在上《海上日出》这一课时,过去总是局泥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的讲述对于从未见过大海更未见过海上日出的乡村孩子来说,要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在上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电脑对有关大海及海上日出的情形进行剪辑,然后在课堂上择机为学生放送,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通过媒体的形式,了解大海,了解海上日出,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诸如此类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学产生更大的效益。
二、激活教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顾名思义,在教学活动中,既有教的因素,也有学的因素,是一个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学互动的效果决定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想了许多办法来促进教学的双边互动,如卡片式、游戏式、问答式等,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互动无疑会因为其单调性而被逐渐否定。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促进这种互动,则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多元化。如: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出示有关穷人生活、生产场景的图片、录像、影视等,并随机提出有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抓住教学契机,适时地提出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讨论。这样,我们就能够实现学生、媒体、教师之间的三边互动,极大地丰富教学的内涵,延伸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更开阔的眼界、更活跃的思维。
三、激活教材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所以备受推崇,还在于它在活化、细化、具体化、形象化教学内容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一堂语文课,离不开教学的载体——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依存于教学内容来开展。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教材内容的表达方式,使原来仅靠教材文字和图片来表达的教学内容变成能够引起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多媒体声像材料来展示给学生。如:在教学《望天门山》这一首古诗时,学生对于古诗精炼的词句可能很难达到理解透彻的程度,虽然教材给出的材料中有一张图片,但是区区一张静态的图片又怎么能够将长江冲破天门出奔流东去的气势描述得呼之欲出呢?这时,我们不妨试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演绎这首精彩的古诗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长江的大气、浩气和生气,在看长江汹涌东流的同时,配以古诗荡气回肠的吟诵,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言自喻了。
四、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勿庸置疑,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充分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深度、广度、活跃度的过程。对于激活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过去我们积累了很多极有价值的经验,如在数学教学中的变式练习、语文教学中口语练习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引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激活就多了一条光明大道。如:在教学《心愿》这一课时,教师可根据独立阅读课文的特点,制作好课件,在声光电给学生造成强大冲击的同时,向学生适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断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欣赏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在创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最终理解和平和友谊是世界的主旋律、人民的心声,并产生一种为世界合平、国家富强而学习的崇高的使命感。
综上所述,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流于形式,不见实效,只有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合理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切不可画蛇添足,勉强为之。
(接上页)程,读、查只是学习语言的一个环节。
在学习语言方面教师以前往往这样要求:"速度一下文章,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扫除文字障碍。""文字障碍"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当然得扫除。可是作者为什么那么令人讨厌,总要写一些"文字障碍"呢?编者怎么也不长眼,专挑一些"障碍"多的东西来难为人呢?而且,这些"文字障碍"都是事先规定好了的,只能是师定的这些(只是课本规定所掌握词语的翻版),不能是"生学"的那些。
其实,学习语言不仅仅是读一读、查一查,也并非只是那种全班整齐划一的只学习"师定"的词语。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人的语言基础、文字积累情况不一样,也就有不同的积累需求。如果这样说:"读过文章,同学们在字词方面哪些新朋友?誰能把它们写到黑板上让大家都认识一下?"现在语言文字成了"朋友",谁不愿意多交几个字词朋友呢?老师还让同学们把新认识的字词朋友介绍给大家,谁不抢着做这个贡献呢?对于生字词,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应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确立应该掌握的词语。
就语言学习的流程看,也是一个由外而内吸收消化的心理变化过程。对中学生而言,一般来说应该经过这样几个环节和阶段:要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要能写出自己所遇到的生僻词语→要能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这些词特定的含义(当然理解方法多种多样,象查词典、结合生活体验理解,结合语境理解、同义词以词解词等)→结合自己的生活,在造句、写作的应用中将这些词语内化为自己的学识素养。
或许有人会担心,这样的要求对初中生来说是不是过高?我也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自学的习惯,这种学习语言的习惯,也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我相信,只要真正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只要讲学习得主动权还给学生,只要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浓郁的学习氛围,只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早打算、早动手、循序渐进,学生自然会朝着自主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激活 多媒体 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教育的主流趋势,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述一下多媒体对我们教学中的帮助。
一、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声、光、电的有机融合所营造的情境中以一种忘我的状态进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例如:我们在上《海上日出》这一课时,过去总是局泥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的讲述对于从未见过大海更未见过海上日出的乡村孩子来说,要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在上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电脑对有关大海及海上日出的情形进行剪辑,然后在课堂上择机为学生放送,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通过媒体的形式,了解大海,了解海上日出,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诸如此类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学产生更大的效益。
二、激活教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顾名思义,在教学活动中,既有教的因素,也有学的因素,是一个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学互动的效果决定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想了许多办法来促进教学的双边互动,如卡片式、游戏式、问答式等,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互动无疑会因为其单调性而被逐渐否定。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促进这种互动,则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多元化。如:在教学《穷人》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出示有关穷人生活、生产场景的图片、录像、影视等,并随机提出有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抓住教学契机,适时地提出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和讨论。这样,我们就能够实现学生、媒体、教师之间的三边互动,极大地丰富教学的内涵,延伸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更开阔的眼界、更活跃的思维。
三、激活教材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之所以备受推崇,还在于它在活化、细化、具体化、形象化教学内容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一堂语文课,离不开教学的载体——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依存于教学内容来开展。课堂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教材内容的表达方式,使原来仅靠教材文字和图片来表达的教学内容变成能够引起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多媒体声像材料来展示给学生。如:在教学《望天门山》这一首古诗时,学生对于古诗精炼的词句可能很难达到理解透彻的程度,虽然教材给出的材料中有一张图片,但是区区一张静态的图片又怎么能够将长江冲破天门出奔流东去的气势描述得呼之欲出呢?这时,我们不妨试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演绎这首精彩的古诗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长江的大气、浩气和生气,在看长江汹涌东流的同时,配以古诗荡气回肠的吟诵,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不言自喻了。
四、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勿庸置疑,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充分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深度、广度、活跃度的过程。对于激活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过去我们积累了很多极有价值的经验,如在数学教学中的变式练习、语文教学中口语练习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引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激活就多了一条光明大道。如:在教学《心愿》这一课时,教师可根据独立阅读课文的特点,制作好课件,在声光电给学生造成强大冲击的同时,向学生适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断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欣赏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在创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最终理解和平和友谊是世界的主旋律、人民的心声,并产生一种为世界合平、国家富强而学习的崇高的使命感。
综上所述,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流于形式,不见实效,只有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合理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切不可画蛇添足,勉强为之。
(接上页)程,读、查只是学习语言的一个环节。
在学习语言方面教师以前往往这样要求:"速度一下文章,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扫除文字障碍。""文字障碍"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当然得扫除。可是作者为什么那么令人讨厌,总要写一些"文字障碍"呢?编者怎么也不长眼,专挑一些"障碍"多的东西来难为人呢?而且,这些"文字障碍"都是事先规定好了的,只能是师定的这些(只是课本规定所掌握词语的翻版),不能是"生学"的那些。
其实,学习语言不仅仅是读一读、查一查,也并非只是那种全班整齐划一的只学习"师定"的词语。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语文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人的语言基础、文字积累情况不一样,也就有不同的积累需求。如果这样说:"读过文章,同学们在字词方面哪些新朋友?誰能把它们写到黑板上让大家都认识一下?"现在语言文字成了"朋友",谁不愿意多交几个字词朋友呢?老师还让同学们把新认识的字词朋友介绍给大家,谁不抢着做这个贡献呢?对于生字词,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应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确立应该掌握的词语。
就语言学习的流程看,也是一个由外而内吸收消化的心理变化过程。对中学生而言,一般来说应该经过这样几个环节和阶段:要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要能写出自己所遇到的生僻词语→要能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这些词特定的含义(当然理解方法多种多样,象查词典、结合生活体验理解,结合语境理解、同义词以词解词等)→结合自己的生活,在造句、写作的应用中将这些词语内化为自己的学识素养。
或许有人会担心,这样的要求对初中生来说是不是过高?我也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自学的习惯,这种学习语言的习惯,也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我相信,只要真正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只要讲学习得主动权还给学生,只要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浓郁的学习氛围,只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早打算、早动手、循序渐进,学生自然会朝着自主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