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中共河南党组织积极开展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在全省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河南党组织积极配合挺进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与周边各省军民一起,在河南与邻省交界地区先后创建了晋冀豫、晋豫边、冀鲁豫、豫皖苏、豫鄂边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组成统一的中原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并最终迎来了八年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围绕抗日战争的进行,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开创了以培养大批抗日干部为主要任务的革命教育事业。中原抗日根据地创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其中豫鄂边区的洪山公学,是整个根据地规模最大的干部学校,培养了大批抗敌力量,成为革命干部成长的摇篮,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一、抗大式的流动学校
洪山公学由豫鄂边区党委于1941年创办,1945年9月日本投降以后结束,首任校长是新四军第五师副政委、豫鄂边区党委代理书记陈少敏,早期以行政、银行、财经等训练班为主。1943年,学校改由边区行署领导,行署教育处处长李实兼任校长,分设行政、教育、经济三个系。经济系又分银行、会计、税务三个班。学员除了少数调干生外,多系来自沦陷区和国统区的知识青年,也有边区政府和部队抽调来的红小鬼和青年战士,还有抗日军烈属的子女。课程设有政治、语文、历史、数学、物理、教育理论(教育概论、教育法)、教育行政等。洪山公学是一所延安抗大式的学校,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培养干部,是豫鄂边区政府创办的一所高等学府。
豫鄂边区由于长期处在敌、伪、顽夹击的战争形势下,环境十分险恶,战争使学校一直处于流动状态。学校随着战争进展随时夜行军转移教学,师生们过着没有固定校址的游击生活,只能是流动上课,住的是老百姓的草屋、平房或祠堂、庙宇,以农舍、山坡、田间地头为校址。只要不下雨,学员一般都在野外上课,通常是背包当凳子,大腿做桌子,以树枝、土块为粉笔。许多时候,上课用的“黑板”是从老百姓那里借来的门板。学员这样形容他们的生活: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
每天早晨军号一响,大家就迅速起床打好背包,到池塘边洗脸刷牙,然后背着背包跑步训练。早餐后开始上课。第一堂课是学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学唱《新四军军歌》《抗大校歌》。课堂教学内容有抗日方针和施政纲领、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和反霸斗争、减租减息等政策以及文化课。
老师讲课大多时候没有粉笔,用硬黄泥块在墙上写字。学习资料是用钢板刻蜡纸后,再用油印机印成。偶尔从敌占区买来一批自来水笔,一人发一支,大家都会非常高兴。笔记本则是发的很粗糙的纸,由学员自己裁好后订成。学员们为有三件宝而自豪:一支钢笔——写作业、听报告、记笔记和写发言稿;一个搪瓷缸——漱口、喝水、吃饭、文娱道具全用它;一床棉布夹被——春秋当被盖,夏天当蚊帐,冬天塞点棉花能御寒,行军是背包,听课是凳子。
学校没隔几天就转移一次,发现紧急情况时,一天之内甚至转移两三次。即使刮风下雨下大雪,也照常行军。没有胶鞋,只能穿布鞋和自编的草鞋,许多同志的脚走得起了泡,也没有一人叫苦。情况紧急时,晚上学员两人一班轮流放哨。
在那动荡的战争年月,最苦的是雨天行军,最难的是夜行军,最怕的是行军掉队。如果行军掉队了,不是被山沟里的狼吃掉,就是被土匪、敌人杀害。每次行军,师生们相互关照。走一段路,领导总是向后面传口令:“跟上没有?”后面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往后面传递,直到最后一名回令:“跟上了!”然后再一个接一个地往前回令,直到领导收到口令为止。如果传下去的口令没有回音或者回音是差几个,领导就立即派人去寻找或者等候。在那战斗的年月,随着敌情的变化,学校师生经历过不少的夜行军。学员们在夜行军中,一次比一次沉着、勇敢、镇定,锻炼了革命意志。
学员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顾生命时刻受到日寇的威胁,依旧顽强刻苦地学习。学习生活有早训练、晚唱歌,上课、讨论或自习,每周还有一次生活检讨会。生活检讨会上,谈思想认识、谈学习收获、检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执行情况等,贯穿着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时还积极配合前线部队救护伤员。学员们一个个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革命的英雄气概。
二、鲜活生动的教学
在洪山公学,陈少敏校长是每个学员心目中的偶像。1939年,陈少敏与李先念等率部南下创建豫鄂抗日根据地。陈少敏先后任中共鄂中区委书记、豫鄂边区党委书记、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政委和第五师副政委、中共中央中原局组织部长等重要职务,并与李先念一起创立新四军第五师。战士们和乡亲们谈起她来,个个伸出大拇指,说她两手能同时打枪,百发百中。而敌人听到她的名字则闻风丧胆,噤若寒蝉。当时,边区曾流传着“陈大姐一到,老百姓开门睡觉”的歌谣。边区还生产了一种“女将军”牌香烟,烟盒上的画面便是陈少敏跃马举枪的形象。毛泽东曾称赞陈少敏是“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沙场上,她又是一员杰出的女将。陈少敏校长是学员们思想成长最生动鲜活的学习教材,陈大姐指挥战斗和爱兵的故事,感动着、启发着学员们的思想,激励着他们成长。
洪山公学的教员一部分来自陕北公学,其他大多来自沦陷区与国统区。李实处长、习东光副处长皆兼任课程。很多时候他们自编教材,教学认真,能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让学员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丰富有关国际形势知识,了解中国抗战现状,提升文化素养与军事素养,为学员日后在抗日战场从事行政和军事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李实校长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革命经验丰富,知识渊博,亲自给学员们讲“社会发展史”“近代史”或“现代史”等课。每次讲课,他只写几十或百多字的讲授提纲,据此联系社会实际和当时的学生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讲解得很透彻,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政治课堂上,教员向学员们介绍当时的国际形势:中、苏、美、英、法等国是同盟国,是代表正义一方反战的国家;而日、意、德属轴心国,是充满野心、发动侵略战争的敌国。教员告诉学员,二战开始以来,欧洲许多国家已经被法西斯侵占,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主自由的法兰西共和国成了德国军人的游乐园地,但只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团结一心,与法西斯作殊死斗争,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教员更是帮助学员了解中国的抗战形势,使学员们树立“跟党走,投入抗日战场,抗击日寇,同顽固派作斗争”的坚定决心。教员们还专门介绍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近代历史,让学员心中有“史”,增强改变中国面貌、投身于抗日洪流战胜日寇的信心。豫鄂边区新五师主办的《挺进报》《七七报》《老百姓》《新民主》等报刊一到,学员们个个争相阅读。教员在课堂上举办“读报竞赛”,辅导学员学习理解报刊上的文章。
洪山公学在对培养大多没摸过枪的学员的军事素质上下了大工夫。在课堂上,军事教员讲解射击基本原理,战场上常见的“中正”式步枪、日本“三八”大盖等枪械的结构、保养方法、射击要领等。针对侵华日军在战场上大量使用化学武器的现状,军事教员有针对性地向学员介绍应对催泪弹、瓦斯弹等毒气弹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员还组织学员在野外实战演习。
讲自然科学的教员,在没有实验器材的条件下,结合实际,尽可能让学员有直观感。例如,在物理课讲光学时,老师要一个学员从老百姓家里借个碗,盛满清水,在室外背对太阳站着,往空中一口一口地喷水,天空中细小的水珠经太阳光照射发生折射和反射作用,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成为一条美丽的小彩虹,从而讲光的本性、变化和折射率等。这样,不仅使学员们懂得了自然界雨后彩虹形成的原理,更重要的是使学员们懂得了许多光学知识。在师资缺乏的情况下,有时则由班上文化程度高的学员代为讲课,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相长。
三、严肃活泼的供给制生活
洪山公学像抗大一样,有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的良好校风。教职员工政治上一律平等,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体贴、同甘共苦。在生死关头,同志们为了战友舍生忘死,但在原则问题上却是一丝不苟。
学员们在校一律是统一军装,实行军事化管理,全校师生的生活待遇一律享受边区的供给制。进公学的第一天,校部给每个学员发一套灰色粗布军服,还有军帽、草鞋、被子、搪瓷缸和毛巾、牙刷、牙粉(那时很少用牙膏)等日用品。师生生活十分艰苦,每人每天糙米一斤半,食油半两,每月发津贴0.2元。一般时节自己种南瓜、冬瓜、土豆等蔬菜。蔬菜不足时,师生们则自己上山去摘些野菜或到河沟中摸虾、捉鱼改善生活。师生们多是露天就餐。8个人蹲下一围就算一桌,吃的是糙米饭,菜是土豆、冬瓜、白菜、萝卜,有时是一盆豆腐,逢年过节才吃一顿鱼或粉蒸肉。有时困难到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但从未有人叫过苦,学校的规章制度,大家都能自觉遵守。在劳动时,大家有说有笑;休息时,抗战歌声响彻云霄,走路都是蹦蹦跳跳。洪亮的校歌也时常在山涧回荡:
大洪山上集合了一群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承担。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活泼严肃,是我们的作风。同志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是我们的传统。向洪山之峰,狂暴怒吼,把日寇驱逐于国门之东,向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师生们常年过着集体生活,教员如同父母,同学就是兄弟姐妹。不但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在艰苦的战斗环境里,大家战斗在一起。有时过敌人封锁线,教员像父母一样照顾着体弱或有病的同学。有时夜宿山冈、森林或庄稼地,同学们则依偎在一起亲如兄弟姐妹,形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的集体。
在战火中成长的洪山公学,成为革命的熔炉,为新四军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后备力量。广大学员在洪山公学这个革命摇篮与熔炉中,确立了马列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德,迅速成长为英勇的战士,在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原革命根据地和延安一样,把干部摆在首要位置。为培养干部,中原革命根据地还创办了豫西省委党员干部训练班、新乡八路军联络处军政干部训练班、竹沟军政教导队、抗大四分校、抗大十分校等,为革命战争培养了大批的抗日干部。干部教育的主题是学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统一了干部的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适合战时需要的人才,对边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改善,对人民生活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人们在这儿学习理论,期待着未来,期待着一个新的理想社会的到来。
(本栏责编 流 水)
一、抗大式的流动学校
洪山公学由豫鄂边区党委于1941年创办,1945年9月日本投降以后结束,首任校长是新四军第五师副政委、豫鄂边区党委代理书记陈少敏,早期以行政、银行、财经等训练班为主。1943年,学校改由边区行署领导,行署教育处处长李实兼任校长,分设行政、教育、经济三个系。经济系又分银行、会计、税务三个班。学员除了少数调干生外,多系来自沦陷区和国统区的知识青年,也有边区政府和部队抽调来的红小鬼和青年战士,还有抗日军烈属的子女。课程设有政治、语文、历史、数学、物理、教育理论(教育概论、教育法)、教育行政等。洪山公学是一所延安抗大式的学校,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培养干部,是豫鄂边区政府创办的一所高等学府。
豫鄂边区由于长期处在敌、伪、顽夹击的战争形势下,环境十分险恶,战争使学校一直处于流动状态。学校随着战争进展随时夜行军转移教学,师生们过着没有固定校址的游击生活,只能是流动上课,住的是老百姓的草屋、平房或祠堂、庙宇,以农舍、山坡、田间地头为校址。只要不下雨,学员一般都在野外上课,通常是背包当凳子,大腿做桌子,以树枝、土块为粉笔。许多时候,上课用的“黑板”是从老百姓那里借来的门板。学员这样形容他们的生活: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
每天早晨军号一响,大家就迅速起床打好背包,到池塘边洗脸刷牙,然后背着背包跑步训练。早餐后开始上课。第一堂课是学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学唱《新四军军歌》《抗大校歌》。课堂教学内容有抗日方针和施政纲领、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和反霸斗争、减租减息等政策以及文化课。
老师讲课大多时候没有粉笔,用硬黄泥块在墙上写字。学习资料是用钢板刻蜡纸后,再用油印机印成。偶尔从敌占区买来一批自来水笔,一人发一支,大家都会非常高兴。笔记本则是发的很粗糙的纸,由学员自己裁好后订成。学员们为有三件宝而自豪:一支钢笔——写作业、听报告、记笔记和写发言稿;一个搪瓷缸——漱口、喝水、吃饭、文娱道具全用它;一床棉布夹被——春秋当被盖,夏天当蚊帐,冬天塞点棉花能御寒,行军是背包,听课是凳子。
学校没隔几天就转移一次,发现紧急情况时,一天之内甚至转移两三次。即使刮风下雨下大雪,也照常行军。没有胶鞋,只能穿布鞋和自编的草鞋,许多同志的脚走得起了泡,也没有一人叫苦。情况紧急时,晚上学员两人一班轮流放哨。
在那动荡的战争年月,最苦的是雨天行军,最难的是夜行军,最怕的是行军掉队。如果行军掉队了,不是被山沟里的狼吃掉,就是被土匪、敌人杀害。每次行军,师生们相互关照。走一段路,领导总是向后面传口令:“跟上没有?”后面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往后面传递,直到最后一名回令:“跟上了!”然后再一个接一个地往前回令,直到领导收到口令为止。如果传下去的口令没有回音或者回音是差几个,领导就立即派人去寻找或者等候。在那战斗的年月,随着敌情的变化,学校师生经历过不少的夜行军。学员们在夜行军中,一次比一次沉着、勇敢、镇定,锻炼了革命意志。
学员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顾生命时刻受到日寇的威胁,依旧顽强刻苦地学习。学习生活有早训练、晚唱歌,上课、讨论或自习,每周还有一次生活检讨会。生活检讨会上,谈思想认识、谈学习收获、检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执行情况等,贯穿着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时还积极配合前线部队救护伤员。学员们一个个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革命的英雄气概。
二、鲜活生动的教学
在洪山公学,陈少敏校长是每个学员心目中的偶像。1939年,陈少敏与李先念等率部南下创建豫鄂抗日根据地。陈少敏先后任中共鄂中区委书记、豫鄂边区党委书记、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政委和第五师副政委、中共中央中原局组织部长等重要职务,并与李先念一起创立新四军第五师。战士们和乡亲们谈起她来,个个伸出大拇指,说她两手能同时打枪,百发百中。而敌人听到她的名字则闻风丧胆,噤若寒蝉。当时,边区曾流传着“陈大姐一到,老百姓开门睡觉”的歌谣。边区还生产了一种“女将军”牌香烟,烟盒上的画面便是陈少敏跃马举枪的形象。毛泽东曾称赞陈少敏是“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沙场上,她又是一员杰出的女将。陈少敏校长是学员们思想成长最生动鲜活的学习教材,陈大姐指挥战斗和爱兵的故事,感动着、启发着学员们的思想,激励着他们成长。
洪山公学的教员一部分来自陕北公学,其他大多来自沦陷区与国统区。李实处长、习东光副处长皆兼任课程。很多时候他们自编教材,教学认真,能针对学员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让学员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丰富有关国际形势知识,了解中国抗战现状,提升文化素养与军事素养,为学员日后在抗日战场从事行政和军事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李实校长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革命经验丰富,知识渊博,亲自给学员们讲“社会发展史”“近代史”或“现代史”等课。每次讲课,他只写几十或百多字的讲授提纲,据此联系社会实际和当时的学生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讲解得很透彻,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政治课堂上,教员向学员们介绍当时的国际形势:中、苏、美、英、法等国是同盟国,是代表正义一方反战的国家;而日、意、德属轴心国,是充满野心、发动侵略战争的敌国。教员告诉学员,二战开始以来,欧洲许多国家已经被法西斯侵占,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主自由的法兰西共和国成了德国军人的游乐园地,但只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团结一心,与法西斯作殊死斗争,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教员更是帮助学员了解中国的抗战形势,使学员们树立“跟党走,投入抗日战场,抗击日寇,同顽固派作斗争”的坚定决心。教员们还专门介绍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近代历史,让学员心中有“史”,增强改变中国面貌、投身于抗日洪流战胜日寇的信心。豫鄂边区新五师主办的《挺进报》《七七报》《老百姓》《新民主》等报刊一到,学员们个个争相阅读。教员在课堂上举办“读报竞赛”,辅导学员学习理解报刊上的文章。
洪山公学在对培养大多没摸过枪的学员的军事素质上下了大工夫。在课堂上,军事教员讲解射击基本原理,战场上常见的“中正”式步枪、日本“三八”大盖等枪械的结构、保养方法、射击要领等。针对侵华日军在战场上大量使用化学武器的现状,军事教员有针对性地向学员介绍应对催泪弹、瓦斯弹等毒气弹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员还组织学员在野外实战演习。
讲自然科学的教员,在没有实验器材的条件下,结合实际,尽可能让学员有直观感。例如,在物理课讲光学时,老师要一个学员从老百姓家里借个碗,盛满清水,在室外背对太阳站着,往空中一口一口地喷水,天空中细小的水珠经太阳光照射发生折射和反射作用,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成为一条美丽的小彩虹,从而讲光的本性、变化和折射率等。这样,不仅使学员们懂得了自然界雨后彩虹形成的原理,更重要的是使学员们懂得了许多光学知识。在师资缺乏的情况下,有时则由班上文化程度高的学员代为讲课,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相长。
三、严肃活泼的供给制生活
洪山公学像抗大一样,有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的良好校风。教职员工政治上一律平等,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体贴、同甘共苦。在生死关头,同志们为了战友舍生忘死,但在原则问题上却是一丝不苟。
学员们在校一律是统一军装,实行军事化管理,全校师生的生活待遇一律享受边区的供给制。进公学的第一天,校部给每个学员发一套灰色粗布军服,还有军帽、草鞋、被子、搪瓷缸和毛巾、牙刷、牙粉(那时很少用牙膏)等日用品。师生生活十分艰苦,每人每天糙米一斤半,食油半两,每月发津贴0.2元。一般时节自己种南瓜、冬瓜、土豆等蔬菜。蔬菜不足时,师生们则自己上山去摘些野菜或到河沟中摸虾、捉鱼改善生活。师生们多是露天就餐。8个人蹲下一围就算一桌,吃的是糙米饭,菜是土豆、冬瓜、白菜、萝卜,有时是一盆豆腐,逢年过节才吃一顿鱼或粉蒸肉。有时困难到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但从未有人叫过苦,学校的规章制度,大家都能自觉遵守。在劳动时,大家有说有笑;休息时,抗战歌声响彻云霄,走路都是蹦蹦跳跳。洪亮的校歌也时常在山涧回荡:
大洪山上集合了一群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承担。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活泼严肃,是我们的作风。同志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是我们的传统。向洪山之峰,狂暴怒吼,把日寇驱逐于国门之东,向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师生们常年过着集体生活,教员如同父母,同学就是兄弟姐妹。不但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在艰苦的战斗环境里,大家战斗在一起。有时过敌人封锁线,教员像父母一样照顾着体弱或有病的同学。有时夜宿山冈、森林或庄稼地,同学们则依偎在一起亲如兄弟姐妹,形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的集体。
在战火中成长的洪山公学,成为革命的熔炉,为新四军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后备力量。广大学员在洪山公学这个革命摇篮与熔炉中,确立了马列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德,迅速成长为英勇的战士,在抗日战场和解放战场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原革命根据地和延安一样,把干部摆在首要位置。为培养干部,中原革命根据地还创办了豫西省委党员干部训练班、新乡八路军联络处军政干部训练班、竹沟军政教导队、抗大四分校、抗大十分校等,为革命战争培养了大批的抗日干部。干部教育的主题是学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统一了干部的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适合战时需要的人才,对边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改善,对人民生活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人们在这儿学习理论,期待着未来,期待着一个新的理想社会的到来。
(本栏责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