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深入理解和高度重视,家校合作共育已逐渐成为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家庭和学校对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地方,两种教育力量相互合作、齐头并进,方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各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实施了不少举措,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关键词:家校合作;实施;问题
学校作为一种教育场所,古已有之,历来被视为育人的专业和专一场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不仅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很大的转变,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繁荣。人们的教育理念从以往单一的依靠学校教育,逐渐转变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滋养、共同教育。
一、构建家校合作的时代性
黄河清先生这样定义“家校合作”:“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1]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时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2019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提出了《多方合力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着力构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良性互补关系》的提案。[3]
可见,家校合作已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也逐渐成为教育专家研究的新方向,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由于家校合作在我国发展较晚,虽然许多学校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小学家校合作的实施现状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学校和家庭一致行动,才能实现儿童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学校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但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限制,人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现实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送孩子进学校,就将教育的事全然寄托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很多最需要陪伴的低年段孩子也是如此。所谓“养育”,“养”早已不是难事,但如何“育”,却是很多家长缺失的。因而,需要学校引导家长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家校合作。
1.理论指导
学校定期举办家庭学校合作共育的理论讲座与专业培训,提高家长家校合作的理论水平和思维意识。让家长在思想观念上认知家校合作共育,明确家校合作共育的重大意义,明确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与意义。
在开学前,学校先对家长进行集体讲座培训。让家长“先上学”,直观感受到学生的教学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密切配合,提升家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水平。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讲座培训。学生的成长只有一次,面对成长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家长并不能直接看到现象后隐藏的本质问题,不能全部完美的解决。这就需要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以及有相关研究经验的专家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
2.过程参与
家校合作是学校和家庭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过程。通过鼓励家长进行过程参与,能够激发家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学校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家校合作共育”评比活动,积极选拔表彰优秀的家校共育家庭。被推选出的家庭,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采访,将其与学校合作共育的案例在线上、线下通过官微推荐、家长进课堂等方式进行榜样推荐和智慧分享。以发挥榜样作用,激发更多的家长们提升家校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性。
其次,“开放日”、“亲自活动”、“家长义工”等也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这一过程的不错方法。家长通过到校的亲自体验与观察,能清楚直观的看到学生在学校的状态与表现,以方便自己与老师进行沟通,也便于制定在家庭这一教育场中的教育规划。
三、小学家校合作面临的困境
(一)家长配合度低
学校与家庭保持一致性方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但目前在家校合作存在很大的难题在于,家长和老师之间并未形成双向沟通的教育思想,家长缺乏配合家校合作的主动性。因而,家长和老师之间很难达成合作共育的教育理念,致使家校合作共育的效率低下。
为此,家长要明确孩子的教育是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的,缺一不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长环境,是教育孩子基础。家长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力量,对家校合作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而,家长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主动关心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与学校保持教育目标和教育思路的一致性,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建言献策,配合班主任及其他老师的工作。二者认清自己在家校合作共育中的角色,才有合作的理念和基础。
(二)教师因素不足
一般情况下,教师属于家校沟通的发起者,作为发起者,教师自身因素的不足,往往会导致低效的家校沟通。教师因素包括教师自身因素,如:家校合作的思想意识,家校沟通的能力等;以及影响教师的因素,如:社会舆论、法律规定、评估体系等。
教师自身因素,则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以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和沟通能力。在沟通过程中要明确自己在家校共育中的角色定位不是“一刀切”式的管理角色。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转变对家长的观念,耐心倾听家长的表达,为良好的家校合作牵好头。影响教师的因素则相对复杂,需要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只有弥补了教师这两方面因素的不足才能使老师真正牵好家校合作共育的头。
(三)家校合作方式单一与滞后
有研究者称,“反观国内许多中小学家校联系还停滞在家长开放日(通常是白天学生上课时间)、电话交流或家访等活动联系阶段,特别是工作日开展的相关活动,既影响家长的日常工作,家长的出席率较低,这样学校无法将必要的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家长。” [4] “家长或教师,甚至是双方认为家校合作合理,并表示愿意开展相关合作活动,但是迫于时间、精力等各种条件限制,往往仅是偶尔开展合作,难以持续积极深入交流合作,进而将合作变成一种点缀。”[5] 1.家校沟通的媒介单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家校沟通的方式逐渐从线下转搬到了线上。家校沟通主要使用QQ、微信、電话等互联网媒介,传统的家访早已忘诸云外,致使沟通方式单一,缺少多样化。线上的沟通确实为老师减少了不少工作负担,但仅凭网络中的只言片语,老师很难真正摸清学生在家的真实情况,家长也难以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往往会造成家校沟通的效果不理想。久之,会造成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信息错位,这也是目前小学阶段常出现的一种情况。
2.家校沟通的重点单一
素质教育未能真实落地,“分数”依旧是家校沟通的重点。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起步的重要阶段,其个性发展的重要性远高于分数,家校之间的沟通应避免分数的局限,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养成。
3.家校沟通的时间滞后
部分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呈现出一种“告状式”家校沟通。这种“告状式”沟通只有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会出现。此时的家校沟通,已明显表现出了滞后性。此时,老师将学生在学校的“不良”表现全部诉诸家长。使家长从老师处接收到的皆是学生在校的“不良”表现,却并未看到学生在校时表现良好的另一面,导致家长与老师的信息不对等。反而不利于家校合作共育的开展,会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四)社区教育的缺位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爱普斯坦提出的“交叠影响域理论” (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首次将社区纳入家校合作的范围。认为社区和学校、家庭都是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都对学生的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三者之间要保持一致的目标与行动。
目前,家校合作还局限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社区的教育作用未能全面纳入进来。而家庭和学校都处于社区之中,直接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社区里有许多的企事业单位或者文化单位,大多单位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质和关心下一代的职能;还有许多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居民。因而,应努力将家校合作向社区延伸,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成立一些组织机构,方便协调调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案例,弥补社区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缺位。以以优化家庭教育、社区环境,为学生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力量。
目前,家校合作共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方向,许多人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但仍要保持清醒,看到目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家校合作”,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河清· 家校合作导论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授权发布: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3]微言教育[EB]·教育部政务新媒体,2019:03。
[4]马忠虎· 基础教育新概念一家校合作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5]黄清河、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新探 [J],2016:12。
关键词:家校合作;实施;问题
学校作为一种教育场所,古已有之,历来被视为育人的专业和专一场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不仅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很大的转变,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繁荣。人们的教育理念从以往单一的依靠学校教育,逐渐转变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滋养、共同教育。
一、构建家校合作的时代性
黄河清先生这样定义“家校合作”:“家庭与学校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1]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时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2019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提出了《多方合力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着力构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良性互补关系》的提案。[3]
可见,家校合作已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也逐渐成为教育专家研究的新方向,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但由于家校合作在我国发展较晚,虽然许多学校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小学家校合作的实施现状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学校和家庭一致行动,才能实现儿童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学校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但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限制,人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现实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送孩子进学校,就将教育的事全然寄托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很多最需要陪伴的低年段孩子也是如此。所谓“养育”,“养”早已不是难事,但如何“育”,却是很多家长缺失的。因而,需要学校引导家长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家校合作。
1.理论指导
学校定期举办家庭学校合作共育的理论讲座与专业培训,提高家长家校合作的理论水平和思维意识。让家长在思想观念上认知家校合作共育,明确家校合作共育的重大意义,明确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与意义。
在开学前,学校先对家长进行集体讲座培训。让家长“先上学”,直观感受到学生的教学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密切配合,提升家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水平。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讲座培训。学生的成长只有一次,面对成长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家长并不能直接看到现象后隐藏的本质问题,不能全部完美的解决。这就需要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以及有相关研究经验的专家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
2.过程参与
家校合作是学校和家庭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过程。通过鼓励家长进行过程参与,能够激发家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学校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家校合作共育”评比活动,积极选拔表彰优秀的家校共育家庭。被推选出的家庭,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采访,将其与学校合作共育的案例在线上、线下通过官微推荐、家长进课堂等方式进行榜样推荐和智慧分享。以发挥榜样作用,激发更多的家长们提升家校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性。
其次,“开放日”、“亲自活动”、“家长义工”等也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这一过程的不错方法。家长通过到校的亲自体验与观察,能清楚直观的看到学生在学校的状态与表现,以方便自己与老师进行沟通,也便于制定在家庭这一教育场中的教育规划。
三、小学家校合作面临的困境
(一)家长配合度低
学校与家庭保持一致性方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但目前在家校合作存在很大的难题在于,家长和老师之间并未形成双向沟通的教育思想,家长缺乏配合家校合作的主动性。因而,家长和老师之间很难达成合作共育的教育理念,致使家校合作共育的效率低下。
为此,家长要明确孩子的教育是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的,缺一不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成长环境,是教育孩子基础。家长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力量,对家校合作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而,家长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主动关心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与学校保持教育目标和教育思路的一致性,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建言献策,配合班主任及其他老师的工作。二者认清自己在家校合作共育中的角色,才有合作的理念和基础。
(二)教师因素不足
一般情况下,教师属于家校沟通的发起者,作为发起者,教师自身因素的不足,往往会导致低效的家校沟通。教师因素包括教师自身因素,如:家校合作的思想意识,家校沟通的能力等;以及影响教师的因素,如:社会舆论、法律规定、评估体系等。
教师自身因素,则需要老师不断学习以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和沟通能力。在沟通过程中要明确自己在家校共育中的角色定位不是“一刀切”式的管理角色。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转变对家长的观念,耐心倾听家长的表达,为良好的家校合作牵好头。影响教师的因素则相对复杂,需要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只有弥补了教师这两方面因素的不足才能使老师真正牵好家校合作共育的头。
(三)家校合作方式单一与滞后
有研究者称,“反观国内许多中小学家校联系还停滞在家长开放日(通常是白天学生上课时间)、电话交流或家访等活动联系阶段,特别是工作日开展的相关活动,既影响家长的日常工作,家长的出席率较低,这样学校无法将必要的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家长。” [4] “家长或教师,甚至是双方认为家校合作合理,并表示愿意开展相关合作活动,但是迫于时间、精力等各种条件限制,往往仅是偶尔开展合作,难以持续积极深入交流合作,进而将合作变成一种点缀。”[5] 1.家校沟通的媒介单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家校沟通的方式逐渐从线下转搬到了线上。家校沟通主要使用QQ、微信、電话等互联网媒介,传统的家访早已忘诸云外,致使沟通方式单一,缺少多样化。线上的沟通确实为老师减少了不少工作负担,但仅凭网络中的只言片语,老师很难真正摸清学生在家的真实情况,家长也难以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往往会造成家校沟通的效果不理想。久之,会造成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信息错位,这也是目前小学阶段常出现的一种情况。
2.家校沟通的重点单一
素质教育未能真实落地,“分数”依旧是家校沟通的重点。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起步的重要阶段,其个性发展的重要性远高于分数,家校之间的沟通应避免分数的局限,着眼于学生人格的养成。
3.家校沟通的时间滞后
部分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呈现出一种“告状式”家校沟通。这种“告状式”沟通只有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会出现。此时的家校沟通,已明显表现出了滞后性。此时,老师将学生在学校的“不良”表现全部诉诸家长。使家长从老师处接收到的皆是学生在校的“不良”表现,却并未看到学生在校时表现良好的另一面,导致家长与老师的信息不对等。反而不利于家校合作共育的开展,会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四)社区教育的缺位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学者爱普斯坦提出的“交叠影响域理论” (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首次将社区纳入家校合作的范围。认为社区和学校、家庭都是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都对学生的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三者之间要保持一致的目标与行动。
目前,家校合作还局限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社区的教育作用未能全面纳入进来。而家庭和学校都处于社区之中,直接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社区里有许多的企事业单位或者文化单位,大多单位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质和关心下一代的职能;还有许多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居民。因而,应努力将家校合作向社区延伸,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成立一些组织机构,方便协调调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案例,弥补社区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缺位。以以优化家庭教育、社区环境,为学生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力量。
目前,家校合作共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方向,许多人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但仍要保持清醒,看到目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进行“家校合作”,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河清· 家校合作导论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授权发布: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3]微言教育[EB]·教育部政务新媒体,2019:03。
[4]马忠虎· 基础教育新概念一家校合作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5]黄清河、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新探 [J],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