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角色冲突、工作负荷过重、教龄、组织认同感、个人差异以及个体需求等。面对职业倦怠,教师应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积极进行自我调节。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应对策略
一、 引言
有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行业中,例如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类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教师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社会责任大,教师本人及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很高,这就往往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处理工作中的许多压力,从而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了职业倦怠的心理。
另外,那些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 职业倦怠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职业倦怠,虽然各家表述略有差异,但是中外研究者基本形成了统一的看法,这里引用Maslach和Jackson对工作倦怠的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是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三、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一) 情绪耗竭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体验到一种长期的情绪耗竭,如经常的疲劳感,易怒,失落。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对诸如早晨必须起床上班或上课表现出恐惧或沮丧。有时还会感到无聊,空虚,对生活冷漠悲观。这种长期的情绪耗竭也使教师不能耐心对待学生,甚至对学生表现出消极、讥讽的态度。情感耗竭是工作倦怠的核心因素,耗竭对于心理健康有着最强的预测作用,并且对离职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二) 成就感降低
职业倦怠的教师明显感受到个人成就感降低。如,消极地评价自己,怀疑自己所做工作的贡献及其价值。这是出现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标志,对自尊和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教师的职责本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的个人价值感往往通过他们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但当教师们感觉无法再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加之教师职业的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没有达到教师本身的心理预期时,很多教师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
(三) 工作积极性缺失
那些经历着职业倦怠的教师通常在个人生活质量方面也都限于较低的水平,他们对于教学已经没有了新手教师的热情,很少投入精力去努力提高。相反,可能会花大量时间去寻找新的职业。
(四) 身心亚健康
处在职业倦怠期的教师身心健康往往处在灰色区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倦怠首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理问题,如头痛、关节疾病、高血压、肌肉酸痛和慢性疲劳等。其次,倦怠还有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之类的心理问题。职业倦怠的人,可能出现的生理表现有心率、呼吸和排汗的增加,心理和行为表现有易怒、脾气暴躁、失眠、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等。亚健康状态和职业倦怠之间又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四、 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
(一) 角色冲突
教师工作过程上产生的角色冲突使很多教师感到压力、紧张乃至倦怠。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有時教师还必须同时扮演两种截然相反的角色,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如果教师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压力就会随之产生。
(二) 工作负荷过重
从工作的投入来看,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偏低,久而久之老师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力甚至产生离职想法。例如在美国,26%的教师计划在未来5年内放弃教师这一职业,新任教师在5年任期内的退出率为40%~50%。
从工作的内容上看,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重复性很强的工作,教学内容的不断重复,教学方法的不断熟练,容易使人产生“不新鲜”的感觉,逐步丧失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求兴趣,诱发教师产生倦怠感。
(三) 倦怠和教龄的关系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有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和教龄密不可分的。我们把职称为特级和高级、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称为专家型教师;把职称为三级及在校毕业生,教龄在0~5年的教师称为新手型教师;而处于二者之间的即为熟手型教师。研究发现,从职业倦怠的总分来看,专家型教师优于新手和熟手型教师,这主要是表现在职业总倦怠、去个性化和缺乏成就感上,即专家得分显著低于新手和熟手,而新手和熟手无显著差异。
(四) 倦怠和组织认同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教师的组织认同感和教师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关系,组织认同度越高,教师的职业倦怠越低。其中,工龄5年左右是组织认同提升的一个明显拐点,0~4年工龄的组织认同度明显低于其他工龄组。因此,提高新手型教师的组织认同度,也是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新手型教师自身来说,就是要提高对学校的认可度和融入程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加深对学校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时刻关注学校的动态动向,把自己当成是学校的一员,与学校荣誉与共。
(五) 个体性格差异
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的A型性格和外控性格等都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症的折磨。A型性格是一种“工作狂”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情绪急躁、进取心强,在外界看来好像冲劲十足,就像永不断电的长效电池,实际上身心状况超支付出,易导致身心的倦怠。 (六) 个体需求失衡
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職场人际关系疏离、强烈认为组织待遇不公或是与组织的理念不和,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特别是高校的一些青年教师,他们基本都具备硕士、博士及以上学历,甚至很多是海外归国的优秀学子,他们在求学阶段长期处于佼佼者的地位。然而进入高校工作之后,由于工龄较短,职称较低,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就相对较低,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给他们的职业幸福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五、 应对策略
(一) 学会自我减压
一旦发现自己因为压力开始厌职,就应该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不妨记下几个可以发泄情绪、振作精神的地方,如小公园、书店、咖啡厅、保龄球场等。在双休日,还可约上三五知己去郊游、泡温泉、钓鱼、划艇等,教师们还可以好好利用寒暑假出去旅游散心,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这样,也许会使你的情绪放松,压力有所缓解。
(二) 适时进修、勇于创新
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环境的压力。世界上没有一条同样的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要让自己对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到倦怠,除了要有我们通常所说的责任感,还要抗拒机械的“搬砖”心理,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进步。在工作中经常尝试一些变革和突破,都会有效地缓解平台期厌职情绪,化不利为有利。
(三) 学会求助
遇到烦恼和困惑可以与家人和朋友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朋友一起出去游玩,既可以宣泄心理的负面情绪,又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如果发展到情绪严重低落和压抑,出现了抑郁倾向,或者躯体反应较为严重,出现相关的疾病体征,就应该寻求专业帮助。对于许多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来讲,主动寻求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专业的心理辅导可以及时缓解和改善心理问题,至少使其不会向心理障碍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M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et al. Job burnout[J].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1,(52):397-422.
[2]李永鑫,张阔,赵国祥.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34-238.
[3]李永鑫,高冬东,申继亮.教师倦怠与自尊、心理健康和离职意向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83-87.
[4]连榕.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心理特征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4,36(1):44-52.
[5]Wegge J, Dick R V, Fisher G K, et al. Work motivatio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wellbeing in call centre work[J]. Work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应对策略
一、 引言
有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行业中,例如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类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教师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社会责任大,教师本人及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很高,这就往往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处理工作中的许多压力,从而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了职业倦怠的心理。
另外,那些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 职业倦怠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职业倦怠,虽然各家表述略有差异,但是中外研究者基本形成了统一的看法,这里引用Maslach和Jackson对工作倦怠的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是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三、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
(一) 情绪耗竭
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体验到一种长期的情绪耗竭,如经常的疲劳感,易怒,失落。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对诸如早晨必须起床上班或上课表现出恐惧或沮丧。有时还会感到无聊,空虚,对生活冷漠悲观。这种长期的情绪耗竭也使教师不能耐心对待学生,甚至对学生表现出消极、讥讽的态度。情感耗竭是工作倦怠的核心因素,耗竭对于心理健康有着最强的预测作用,并且对离职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二) 成就感降低
职业倦怠的教师明显感受到个人成就感降低。如,消极地评价自己,怀疑自己所做工作的贡献及其价值。这是出现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标志,对自尊和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教师的职责本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的个人价值感往往通过他们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但当教师们感觉无法再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大变化,加之教师职业的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没有达到教师本身的心理预期时,很多教师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
(三) 工作积极性缺失
那些经历着职业倦怠的教师通常在个人生活质量方面也都限于较低的水平,他们对于教学已经没有了新手教师的热情,很少投入精力去努力提高。相反,可能会花大量时间去寻找新的职业。
(四) 身心亚健康
处在职业倦怠期的教师身心健康往往处在灰色区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倦怠首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理问题,如头痛、关节疾病、高血压、肌肉酸痛和慢性疲劳等。其次,倦怠还有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之类的心理问题。职业倦怠的人,可能出现的生理表现有心率、呼吸和排汗的增加,心理和行为表现有易怒、脾气暴躁、失眠、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等。亚健康状态和职业倦怠之间又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四、 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
(一) 角色冲突
教师工作过程上产生的角色冲突使很多教师感到压力、紧张乃至倦怠。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有時教师还必须同时扮演两种截然相反的角色,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如果教师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压力就会随之产生。
(二) 工作负荷过重
从工作的投入来看,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偏低,久而久之老师就会对教育工作失去兴趣和动力甚至产生离职想法。例如在美国,26%的教师计划在未来5年内放弃教师这一职业,新任教师在5年任期内的退出率为40%~50%。
从工作的内容上看,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重复性很强的工作,教学内容的不断重复,教学方法的不断熟练,容易使人产生“不新鲜”的感觉,逐步丧失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求兴趣,诱发教师产生倦怠感。
(三) 倦怠和教龄的关系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有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和教龄密不可分的。我们把职称为特级和高级、教龄在15年以上的教师称为专家型教师;把职称为三级及在校毕业生,教龄在0~5年的教师称为新手型教师;而处于二者之间的即为熟手型教师。研究发现,从职业倦怠的总分来看,专家型教师优于新手和熟手型教师,这主要是表现在职业总倦怠、去个性化和缺乏成就感上,即专家得分显著低于新手和熟手,而新手和熟手无显著差异。
(四) 倦怠和组织认同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教师的组织认同感和教师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关系,组织认同度越高,教师的职业倦怠越低。其中,工龄5年左右是组织认同提升的一个明显拐点,0~4年工龄的组织认同度明显低于其他工龄组。因此,提高新手型教师的组织认同度,也是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新手型教师自身来说,就是要提高对学校的认可度和融入程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加深对学校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时刻关注学校的动态动向,把自己当成是学校的一员,与学校荣誉与共。
(五) 个体性格差异
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的A型性格和外控性格等都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症的折磨。A型性格是一种“工作狂”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情绪急躁、进取心强,在外界看来好像冲劲十足,就像永不断电的长效电池,实际上身心状况超支付出,易导致身心的倦怠。 (六) 个体需求失衡
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職场人际关系疏离、强烈认为组织待遇不公或是与组织的理念不和,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特别是高校的一些青年教师,他们基本都具备硕士、博士及以上学历,甚至很多是海外归国的优秀学子,他们在求学阶段长期处于佼佼者的地位。然而进入高校工作之后,由于工龄较短,职称较低,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就相对较低,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给他们的职业幸福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五、 应对策略
(一) 学会自我减压
一旦发现自己因为压力开始厌职,就应该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不妨记下几个可以发泄情绪、振作精神的地方,如小公园、书店、咖啡厅、保龄球场等。在双休日,还可约上三五知己去郊游、泡温泉、钓鱼、划艇等,教师们还可以好好利用寒暑假出去旅游散心,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这样,也许会使你的情绪放松,压力有所缓解。
(二) 适时进修、勇于创新
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环境的压力。世界上没有一条同样的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要让自己对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到倦怠,除了要有我们通常所说的责任感,还要抗拒机械的“搬砖”心理,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进步。在工作中经常尝试一些变革和突破,都会有效地缓解平台期厌职情绪,化不利为有利。
(三) 学会求助
遇到烦恼和困惑可以与家人和朋友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朋友一起出去游玩,既可以宣泄心理的负面情绪,又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如果发展到情绪严重低落和压抑,出现了抑郁倾向,或者躯体反应较为严重,出现相关的疾病体征,就应该寻求专业帮助。对于许多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来讲,主动寻求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专业的心理辅导可以及时缓解和改善心理问题,至少使其不会向心理障碍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M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et al. Job burnout[J].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1,(52):397-422.
[2]李永鑫,张阔,赵国祥.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34-238.
[3]李永鑫,高冬东,申继亮.教师倦怠与自尊、心理健康和离职意向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83-87.
[4]连榕.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心理特征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4,36(1):44-52.
[5]Wegge J, Dick R V, Fisher G K, et al. Work motivation,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wellbeing in call centre work[J].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