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当前不合理用药问题,总结第三方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3月我院门诊部开出的1000份药物处方资料,统计分析不合理用药表现和所占比例。结果: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药物选用不当、配伍禁忌不合理、中西药不合理应用,其中,配伍禁忌不合理所占比重最大。
【关键词】 不合理用药 配伍禁忌 对策
临床不合理用药是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的医疗问题之一,不论是从医疗资源浪费角度来讲,还是从不良用药所导致的医源性疾病增加来讲,不合理用药的代价都是巨大的[1]。因此,只有深入分析不合理用药原因,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为分析当前不合理用药原因,推行合理用药对策,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3月我院门诊部开出的1000份药物处方资料,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2月-2014年3月我院门诊部开出的1000份处方资料,统计分析不合理用药表现和所占比例。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不合理用药表现 1000份药物处方中,药物选用不当67份,占6.7%,配伍禁忌不合理91份,占9.1%,中西药不合理应用18份,占1.8%,可见,出现次数最多的不合理用药表现为配伍禁忌不合理。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不合理用药评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5年召开的合理用药专家会议上,首次提出合理用药定义:“患者所接受的药物适合他们的临床治疗所需,且药物剂量符合个体需求和疗程要求,药价最为低廉,”。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际药学界就合理用药问题给出了一个更加完整、科学的定义:“以当代疾病和药物系统知识理论为基础,安全、适当、有效、经济地适用药物,此为合理用药”[2]。通过上述合理用药的定义,可以概括出不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1)药物处方不符合医学原理,且并不完全安全有效。(2)没有综合考虑药物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在某一方面上是不合理的;(3)有可能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或没有考虑到患者用药禁忌症以及患者药物耐受度。(4)没有向患者提供详尽、客观、真实的药物信息。(5)用药过程中没有适当观察患者服药反应和意外药物作用。
3.2 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3.2.1 医生原因
医生原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指个别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其药物处方权滥开药物,不仅浪费了医药资源,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客观因素指部分医生存在药物、疾病知识存储不足,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疗效特点不够了解。
3.2.2 患者原因
有些患者对药物依从性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在用药过程中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医生所开的药物治疗方案之上,导致正确用药方案无法实施。
3.2.3 环境原因
当前阶段医疗机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治疗需求,医患比例严重失调,这种现象在基层医院中更加严重。每个医护人员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的患者,繁忙的医务工作使医护人员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分析所开处方的合理性,用药宣导和监督力度也不够[3-4]。
3.2.4 药物原因
当前以医疗机构为中心形成一条隐形利益链,“以药养医”现象普遍存在。
3.2.5 企业原因
药物生产企业通过广告宣传向患者灌输高价、高效药物,甚至误导消费者[5]。
3.2.6 法律原因
有关药品法规不健全,现有法规执行力不够。
3.3 不合理用药表现
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药物选用不当、配伍禁忌不合理、中西药不合理应用三大方面。正如本次研究中,药物选用不当、配伍禁忌不合理、中西药不合理应用所占比例分别为6.7%、9.1%、1.8%,其中,配伍禁忌不合理出现次数最多。
3.4 不合理用药干预对策
3.4.1 加强医护人员管理提高其职业素养
合理用药的关键在于药师,因此,医院应当致力于临床医师药学水平和药学素养的提高,通过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不断强化临床医师的合理用药意识,从根本上杜绝滥开药物的行为。临床医师在开具药物处方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患者的诉求,对于经济状况不好的患者,应当综合考虑疗效和经济两方面。医院应当成立专门的药物监察组,主动引导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的行为,对责任人员给予沟通劝诫,对情节严重的医护人员给予必要的惩戒措施。医疗行业内部应当对用药管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可以呼吁医疗监管机构加强监察力度,另一方面可以积极推动职业规范的建立,
3.4.2 推进用药规范制度的建立
用药规范制度的建立需要全面考虑整个用药流程。药品采购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药物采购目录和药物处方集进行。用药阶段,应当由医院内部设立的监管组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比例不得小于15%,对于联合用药、大剂量抗生药物的药物处方需交由处方组集体审核,待审核通过后才可开出处方。在药品储存保管中,可以实行先进的FIFO仓储管理制度(先进先出制度)确保药物能够在有效期内合理使用。
3.4.3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能动作用
临床药师是药物处方的直接开具者,其对药学信息和敏感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医护人员,因此,医院应当充分调动临床药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将其工作领域拓展到临床用药监测和药物信息咨询中,对于不确定的药品处方,需要组织专业药师、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用药汇总,协助完成患者用药方案的制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用药合理性。此外,临床药师应当根据药代动力学相关知识制定具体用药剂量和用药疗程,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按照临床药师制定的科学用药方案指导患者用药。
综上所述,本次开展不合理用药研究的目的在于以患者为中心,结合当前不合理用药现状,根据临床药学理论知识,制定出合理干预对策,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因此,针对医疗机构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可行性干预对策,改善当前不合理用药现状。
参考文献
[1] 温晓娜,刘文生,毛静怡,等.本院不合理用药处方构成帕累托图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9):687-689.
[2] 崔小花,王莉,成岚,等.鱼腥草注射液临床不合理用药不良事件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3):407-412.
[3] 黄志军,刘秋琼,李桃,等.某院2008年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调查与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9):1909-1910.
[4]张雷.我院门诊中成药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成药,2014,36(10):2229-2231.
[5] 张春铜,刘杰,陈秀英,等.不合理用药致药物不良反应典型案例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29(11):1469-1472.
【关键词】 不合理用药 配伍禁忌 对策
临床不合理用药是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的医疗问题之一,不论是从医疗资源浪费角度来讲,还是从不良用药所导致的医源性疾病增加来讲,不合理用药的代价都是巨大的[1]。因此,只有深入分析不合理用药原因,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为分析当前不合理用药原因,推行合理用药对策,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3月我院门诊部开出的1000份药物处方资料,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2月-2014年3月我院门诊部开出的1000份处方资料,统计分析不合理用药表现和所占比例。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不合理用药表现 1000份药物处方中,药物选用不当67份,占6.7%,配伍禁忌不合理91份,占9.1%,中西药不合理应用18份,占1.8%,可见,出现次数最多的不合理用药表现为配伍禁忌不合理。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不合理用药评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5年召开的合理用药专家会议上,首次提出合理用药定义:“患者所接受的药物适合他们的临床治疗所需,且药物剂量符合个体需求和疗程要求,药价最为低廉,”。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际药学界就合理用药问题给出了一个更加完整、科学的定义:“以当代疾病和药物系统知识理论为基础,安全、适当、有效、经济地适用药物,此为合理用药”[2]。通过上述合理用药的定义,可以概括出不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1)药物处方不符合医学原理,且并不完全安全有效。(2)没有综合考虑药物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在某一方面上是不合理的;(3)有可能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或没有考虑到患者用药禁忌症以及患者药物耐受度。(4)没有向患者提供详尽、客观、真实的药物信息。(5)用药过程中没有适当观察患者服药反应和意外药物作用。
3.2 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3.2.1 医生原因
医生原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指个别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其药物处方权滥开药物,不仅浪费了医药资源,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客观因素指部分医生存在药物、疾病知识存储不足,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疗效特点不够了解。
3.2.2 患者原因
有些患者对药物依从性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在用药过程中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医生所开的药物治疗方案之上,导致正确用药方案无法实施。
3.2.3 环境原因
当前阶段医疗机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治疗需求,医患比例严重失调,这种现象在基层医院中更加严重。每个医护人员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的患者,繁忙的医务工作使医护人员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分析所开处方的合理性,用药宣导和监督力度也不够[3-4]。
3.2.4 药物原因
当前以医疗机构为中心形成一条隐形利益链,“以药养医”现象普遍存在。
3.2.5 企业原因
药物生产企业通过广告宣传向患者灌输高价、高效药物,甚至误导消费者[5]。
3.2.6 法律原因
有关药品法规不健全,现有法规执行力不够。
3.3 不合理用药表现
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药物选用不当、配伍禁忌不合理、中西药不合理应用三大方面。正如本次研究中,药物选用不当、配伍禁忌不合理、中西药不合理应用所占比例分别为6.7%、9.1%、1.8%,其中,配伍禁忌不合理出现次数最多。
3.4 不合理用药干预对策
3.4.1 加强医护人员管理提高其职业素养
合理用药的关键在于药师,因此,医院应当致力于临床医师药学水平和药学素养的提高,通过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不断强化临床医师的合理用药意识,从根本上杜绝滥开药物的行为。临床医师在开具药物处方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患者的诉求,对于经济状况不好的患者,应当综合考虑疗效和经济两方面。医院应当成立专门的药物监察组,主动引导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的行为,对责任人员给予沟通劝诫,对情节严重的医护人员给予必要的惩戒措施。医疗行业内部应当对用药管理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可以呼吁医疗监管机构加强监察力度,另一方面可以积极推动职业规范的建立,
3.4.2 推进用药规范制度的建立
用药规范制度的建立需要全面考虑整个用药流程。药品采购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药物采购目录和药物处方集进行。用药阶段,应当由医院内部设立的监管组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比例不得小于15%,对于联合用药、大剂量抗生药物的药物处方需交由处方组集体审核,待审核通过后才可开出处方。在药品储存保管中,可以实行先进的FIFO仓储管理制度(先进先出制度)确保药物能够在有效期内合理使用。
3.4.3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能动作用
临床药师是药物处方的直接开具者,其对药学信息和敏感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医护人员,因此,医院应当充分调动临床药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将其工作领域拓展到临床用药监测和药物信息咨询中,对于不确定的药品处方,需要组织专业药师、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用药汇总,协助完成患者用药方案的制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用药合理性。此外,临床药师应当根据药代动力学相关知识制定具体用药剂量和用药疗程,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按照临床药师制定的科学用药方案指导患者用药。
综上所述,本次开展不合理用药研究的目的在于以患者为中心,结合当前不合理用药现状,根据临床药学理论知识,制定出合理干预对策,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因此,针对医疗机构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可行性干预对策,改善当前不合理用药现状。
参考文献
[1] 温晓娜,刘文生,毛静怡,等.本院不合理用药处方构成帕累托图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9):687-689.
[2] 崔小花,王莉,成岚,等.鱼腥草注射液临床不合理用药不良事件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3):407-412.
[3] 黄志军,刘秋琼,李桃,等.某院2008年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调查与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9):1909-1910.
[4]张雷.我院门诊中成药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成药,2014,36(10):2229-2231.
[5] 张春铜,刘杰,陈秀英,等.不合理用药致药物不良反应典型案例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29(11):1469-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