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童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编排了众多渗透传统文化的经典童谣,学生在趣读童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但要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内心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提出“1 X教学策略”在童谣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以教材童谣为“1”,趣读童谣感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拓展阅读,以“拓展绘本传承传统文化和联系生活链接传统文化”为“X”,多角度,全方位的拓展,将学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既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从而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谣教学;1 X教学策略;传统文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反映了我国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产。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在教育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实践。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而童谣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编排了众多渗透传统文化的经典童谣,如,《剪窗花》《春节童谣》等,琅琅上口的童谣,节奏明快、内容有趣,不仅易于儿童积累背诵,更利于对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春节童谣》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传统佳节春节习俗的美好;《剪窗花》让儿童了解剪纸这一瑰丽的民间艺术;《孙悟空打妖怪》为兒童开启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期待。学生在趣读童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但要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内心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提出“1 X教学策略”在童谣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以教材童谣为“1”,趣读童谣感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拓展阅读,以“拓展绘本传承传统文化和联系生活链接传统文化”为“X”,多角度,全方位的拓展,将学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既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从而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趣读童谣,感悟传统文化
童谣是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歌谣,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朗朗上口,有趣又好玩,统编教材将经典童谣编入教材,在学生的朗朗书声中,通过趣读童谣我们可以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统编教材一上第八单元“和大人一起读”《春节童谣》就是一首经典的蕴含丰厚的传统文化因子的童谣。教材中的童谣作为1 X阅读策略中的基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阅读的生长点。《春节童谣》虽然是语文园地中的“和大人一起读”,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教学中仍然有着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了解童谣的内容。教学中笔者在初读环节引导学生读准童谣,了解童谣的内容,走进童谣。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朗读,教学中示范朗读必不可少,紧接着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开火车读,小组展示读,多种多样的趣读中让学生走进童谣,了解童谣的内容是写了从腊八到大年初二之间,人们迎接新年的传统习俗。“趣读”有助于学生理解童谣,了解传统文化,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了童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学生拍手读,男女生合作打着节奏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受到童谣的独特魅力。
二、拓展绘本,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下转第5版)(上接第4版)出,要提倡当代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小学语文界泰斗周一贯先生提出:“必然要求阅读教学从过渡依赖课本,教学内容狭窄,教学形式单一的束缚中走出来,向‘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方向奋力前行,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好地彰显课程的自身价值。”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统编教材“和大人一起”中童谣的教学就是语文人文性的最佳体现。因此,教学中笔者提出“1 X”教学策略,在趣读童谣的基础上拓展绘本阅读。笔者在教学“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中腊八节的习俗时,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腊八”“腊八粥”腊八习俗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教师适时的拓展绘本《腊八节的故事》,讲述习俗腊八粥就是用各种米和豆子:白米、黄米、江米……红豆、绿豆、芸豆……还可以加上大枣、花生等熬成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腊八粥中的桂圆象征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等让学生在阅读绘本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在故事的关键处教师戛然而止,抛出问题:腊八的习俗有个传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瞌睡虫”和“没底锅”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就会在课外寻找绘本阅读,这就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自然延伸。拓展绘本传承文化是在学生不熟悉的地方巧妙的运用绘本来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十三,吃糖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无数个小问号,“糖瓜”是什么呢?糖瓜是一种什么样的瓜?”原来吃糖瓜的习俗跟灶王爷的故事有关,于是教师引入绘本《灶王爷》,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糖瓜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展现了古代人民朴实而美好的愿望。绘本的引入,丰富了童谣的内容,增添了学生阅读的趣味,1 X阅读策略中这种“ ”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必要的互补,和谐的融合,关键的拓展,建构的合力,是“1 1>2”的“ ”,一年级教学中教材内容与绘本的“ ”就是课内与课外的完美融合。
三、联系生活,链接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在课本中,绘本中,更是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阅读也不仅仅是课内、课外的阅读,更是生活即是阅读。童谣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的象征。教学中“二十五,磨豆腐”中借助生活中“石磨”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磨”,这种表面有磨痕的石盘,人们用它把黄豆磨成豆浆,然后在做成豆腐。紧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为什么我们说“二十五,磨豆腐”而不是做其他的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豆腐的“fu”读成二声就是“福”,读成四声就是“富”,过年磨豆腐就是表示家家户户都有福,家家户户都富裕。这和我们现在新年写“福”字有着同样的意义。这也是我国汉字独有的传统魅力,无形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同时《春节童谣》是一首北京地区的经典童谣,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不同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名族也会有不同的春节童谣,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习俗,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拓展生活,去了解自己所在地方的春节习俗,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到的“迎春花市”“利是封”等广州春节习俗,一时激起学生的兴趣,从书本到生活,这就是阅读教学中“阅读1 X”教学策略的独特魅力。
纵观统编教材,编者在编排上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元素,这是一个风向标,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传承和振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以此为己任,认真解读教材,了解教材背后厚重的文化背景,使语文教学有深度有厚度,更有民族文化的温度。让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单一走向纵深,从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开始走向有深度的有广度的阅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谣教学;1 X教学策略;传统文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反映了我国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产。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在教育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实践。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而童谣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编排了众多渗透传统文化的经典童谣,如,《剪窗花》《春节童谣》等,琅琅上口的童谣,节奏明快、内容有趣,不仅易于儿童积累背诵,更利于对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春节童谣》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传统佳节春节习俗的美好;《剪窗花》让儿童了解剪纸这一瑰丽的民间艺术;《孙悟空打妖怪》为兒童开启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期待。学生在趣读童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但要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内心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提出“1 X教学策略”在童谣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以教材童谣为“1”,趣读童谣感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拓展阅读,以“拓展绘本传承传统文化和联系生活链接传统文化”为“X”,多角度,全方位的拓展,将学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既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从而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趣读童谣,感悟传统文化
童谣是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歌谣,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朗朗上口,有趣又好玩,统编教材将经典童谣编入教材,在学生的朗朗书声中,通过趣读童谣我们可以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统编教材一上第八单元“和大人一起读”《春节童谣》就是一首经典的蕴含丰厚的传统文化因子的童谣。教材中的童谣作为1 X阅读策略中的基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阅读的生长点。《春节童谣》虽然是语文园地中的“和大人一起读”,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教学中仍然有着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了解童谣的内容。教学中笔者在初读环节引导学生读准童谣,了解童谣的内容,走进童谣。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朗读,教学中示范朗读必不可少,紧接着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开火车读,小组展示读,多种多样的趣读中让学生走进童谣,了解童谣的内容是写了从腊八到大年初二之间,人们迎接新年的传统习俗。“趣读”有助于学生理解童谣,了解传统文化,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了童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学生拍手读,男女生合作打着节奏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受到童谣的独特魅力。
二、拓展绘本,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下转第5版)(上接第4版)出,要提倡当代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小学语文界泰斗周一贯先生提出:“必然要求阅读教学从过渡依赖课本,教学内容狭窄,教学形式单一的束缚中走出来,向‘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方向奋力前行,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好地彰显课程的自身价值。”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统编教材“和大人一起”中童谣的教学就是语文人文性的最佳体现。因此,教学中笔者提出“1 X”教学策略,在趣读童谣的基础上拓展绘本阅读。笔者在教学“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中腊八节的习俗时,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腊八”“腊八粥”腊八习俗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教师适时的拓展绘本《腊八节的故事》,讲述习俗腊八粥就是用各种米和豆子:白米、黄米、江米……红豆、绿豆、芸豆……还可以加上大枣、花生等熬成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腊八粥中的桂圆象征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等让学生在阅读绘本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在故事的关键处教师戛然而止,抛出问题:腊八的习俗有个传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瞌睡虫”和“没底锅”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就会在课外寻找绘本阅读,这就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自然延伸。拓展绘本传承文化是在学生不熟悉的地方巧妙的运用绘本来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十三,吃糖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无数个小问号,“糖瓜”是什么呢?糖瓜是一种什么样的瓜?”原来吃糖瓜的习俗跟灶王爷的故事有关,于是教师引入绘本《灶王爷》,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糖瓜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展现了古代人民朴实而美好的愿望。绘本的引入,丰富了童谣的内容,增添了学生阅读的趣味,1 X阅读策略中这种“ ”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必要的互补,和谐的融合,关键的拓展,建构的合力,是“1 1>2”的“ ”,一年级教学中教材内容与绘本的“ ”就是课内与课外的完美融合。
三、联系生活,链接传统文化
中国作为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在课本中,绘本中,更是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阅读也不仅仅是课内、课外的阅读,更是生活即是阅读。童谣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的象征。教学中“二十五,磨豆腐”中借助生活中“石磨”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磨”,这种表面有磨痕的石盘,人们用它把黄豆磨成豆浆,然后在做成豆腐。紧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为什么我们说“二十五,磨豆腐”而不是做其他的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豆腐的“fu”读成二声就是“福”,读成四声就是“富”,过年磨豆腐就是表示家家户户都有福,家家户户都富裕。这和我们现在新年写“福”字有着同样的意义。这也是我国汉字独有的传统魅力,无形中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同时《春节童谣》是一首北京地区的经典童谣,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不同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名族也会有不同的春节童谣,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习俗,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拓展生活,去了解自己所在地方的春节习俗,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到的“迎春花市”“利是封”等广州春节习俗,一时激起学生的兴趣,从书本到生活,这就是阅读教学中“阅读1 X”教学策略的独特魅力。
纵观统编教材,编者在编排上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元素,这是一个风向标,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传承和振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以此为己任,认真解读教材,了解教材背后厚重的文化背景,使语文教学有深度有厚度,更有民族文化的温度。让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单一走向纵深,从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开始走向有深度的有广度的阅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