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实现非营利组织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上海的社会大众和非营利组织内部成员的调查,发现非营利组织在组织运作、人员素质、资金来源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环境、协调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健全信息公开与外部监督、提高透明度等五个方面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上海 非营利组织 调查 发展对策
非营利组织(Non- profit Organizations, 缩写NPO)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近十几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已成为除市场和政府之外的又一种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弥补市场和政府失灵、提供公共服务和实现社会自治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是近代中国慈善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诞生地和慈善活动的主要发源地,民间社团曾非常活跃,如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幼协会等。本文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上海非营利组织在管理经营、财务运作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上海非营利组织的调查与存在的问题
(一)针对上海非营利组织的调查结果
1、针对社会大众对非营利组织的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公众的知晓度。43.4%的人表示了解程度一般;约34.91%的人表示不怎么了解;比较了解的占19.81%;完全不了解的人约占1.89%。
(2)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约66.98%的人认为非营利性组织对社会有一定作用;14.15%的人认为有明显的重要作用;13.21%的人认为非营利组织受限制大,基本不起作用;5.66%的人表示平时没有关注,感受不到什么作用。
(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52.63%的公众认为政府应该参与到非营利组织的经营中;47.37%的公众认为非营利组织应该独立于政府经营。
(4)非营利组织资金使用的透明度。52.63%的人认为不是很透明;26.32%的人认为透明度一般;21.05%的人认为目前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流向很不透明。受调查者100%的人认为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用不够透明。
(5)有关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法律法规。在参与调查者中,有52.63%的人根本不知道有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47.37%的人知道存在相关的法规,但是不了解。
(6)对非营利性组织捐赠意愿。尽管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于社会民众的捐赠所占比例不高,但6 成以上受调查者表示愿意向非营利性组织捐赠。
2、针对非营利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所做调查结果与分析
(1)资金的充足度。70%的调查者认为资金不足以维持公司日常的运营与发展。约30%的认为资金能够维持组织的日常运营和发展。
(2)资金管理上的透明度与公正度。45.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组织在资金管理上还是符合透明公正的、有相应的监督机制;25%认为很符合;有12.5%的人认为一般; 16.66%认为不符合或很不符合。
(3)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被调查中认为对资源、资金、专业人才缺乏和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导致注册难,政府对组织的作用认识不足的较多,各占了约30%;公民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组织间缺乏交流学习和互动的机制,约占2成;另外还有11.11%的人,认为组织行政化,官僚化倾向严重,效率不高是组织面临的问题。
(4)资金来源。32.1%的非营利组织的筹资方式最主要是与商业企业合作,从事经营活动获得收益;29.63%组织通过向受服务者收取分级标准费用及政府的资助、商业投资;在服务范围外开拓一些经营性的产业创收的有9.88%。而与企业进行公平的招投标竞争的只有3.7%。
(5)非营利组织的未来发展趋势。被调查的非营利组织的内部人员认为建立第三方监督机构、公开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在实现社会使命的前提下开展经营活动或资本运作来支持非营利性的活动、获得社会捐助或政府补助、与商业企业或公益创投进行互惠合作和竞争都很重要。
(二)上海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上海乃至全国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还是很不完善的,注册难、运行难等问题都让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保护受到了重大的限制。
2、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组织成长缓慢
我国的非营利性组织发展还很不成熟,人员编制体系也不完善,缺乏专业人员,并且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也有限,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3、组织的运行、财务以及日常工作的透明度不高
非营利性组织的运作、资金流向是否规范合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很多组织并未公开相关数据,导致公信力不足,捐资的人想了解自己的钱是否被充分利用,想捐资的人需要了解自己所捐资的组织是否可靠,然而由于资金流向不透明的问题,导致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不信任而不愿意捐赠。进而,非营利组织可能会由于资金的限制而影响了其运作与发展。
4、资金来源单一,活动受限
非营利性组织的经费来源大多是政府拨款,社会捐赠非常有限,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制约了其日常的运作与发展。
二、关于上海非营利性组织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法制环境
制定和完善非营利组织在登记、用地、资金、人事制度及税收制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将非营利组织管理推入法制轨道,让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有法可依,在法律条件下蓬勃发展。
(二)协调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自制能力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对政府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和规范业务主管单位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实现政社分开。业务主管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在组织、职能、活动方式、管理体制上应当有明确的划分。业务主管单位应该逐渐淡化对非营利组织的直接管理,其主要职责应当是规范和监管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而不是严格而具体的管制。非营利组织则应依照法律制度,积极关注群众的问题,通过民主选举、管理、监督,为社会奉献非营利组织的力量。 (三)倡导社会公众的捐赠意识,调动全社会力量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
通过鼓励个人和企业向非营利组织提供资金, 让人民群众关注并帮助非营利组织发展壮大。非营利组织在今后应该加强公益事业的宣传,倡导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让非营利组织不仅能为社会公众创造价值,更能唤起大家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责任的重视。
(四)健全信息公开与外部监督,提高透明度
一方面, 我国应该有明确的法规来规范非营利组织的信息公开活动, 包括信息公开的内容、途径、方式、时间及相关罚则。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 让公民参与非营利组织的决策、执行和反馈环节之中, 并通过公众听证会等方式增加非营利组织的透明度。与此同时,可以通过设立政府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管理,依法要求其公开募集资金投向和使用等信息。还可以通过,设立如会计事务所类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由其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评估,并定期公开披露相关信息。以增加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心,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积极发展职业化与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在西方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中的社会工作已迈上了专业和职业化的道路,我国对于非营利组织从业人员职业意识和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和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未来发展需要之间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加强非营利组织从业人员培训,让组织人员能够适应当今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需求,提高其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 从根本上推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为非营利组织的长远发展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①[美]保罗·C·纳特,罗伯特·W·巴可夫. 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邓国胜. 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研究. 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0期
③方博野,戴桂玉.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对策.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④蒋莎. 非营利组织失灵极其对策分析. 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第6期
⑤李培林,徐崇温,李林.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⑥陆道生,王慧敏,毕吕贵.非营利组织企业化运作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⑦任慧颖. 对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研究探讨——以中国青基会为个案.山东社会科学,2005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12ZZ179)〕
(葛红岩,1974年生,河南濮阳人,上海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文化、技术创新。方露月,1992年生,浙江省东阳人,上海金融学院人力资源专业)
关键词:上海 非营利组织 调查 发展对策
非营利组织(Non- profit Organizations, 缩写NPO)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近十几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得到了蓬勃发展,已成为除市场和政府之外的又一种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弥补市场和政府失灵、提供公共服务和实现社会自治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是近代中国慈善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诞生地和慈善活动的主要发源地,民间社团曾非常活跃,如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幼协会等。本文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上海非营利组织在管理经营、财务运作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上海非营利组织的调查与存在的问题
(一)针对上海非营利组织的调查结果
1、针对社会大众对非营利组织的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公众的知晓度。43.4%的人表示了解程度一般;约34.91%的人表示不怎么了解;比较了解的占19.81%;完全不了解的人约占1.89%。
(2)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约66.98%的人认为非营利性组织对社会有一定作用;14.15%的人认为有明显的重要作用;13.21%的人认为非营利组织受限制大,基本不起作用;5.66%的人表示平时没有关注,感受不到什么作用。
(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52.63%的公众认为政府应该参与到非营利组织的经营中;47.37%的公众认为非营利组织应该独立于政府经营。
(4)非营利组织资金使用的透明度。52.63%的人认为不是很透明;26.32%的人认为透明度一般;21.05%的人认为目前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流向很不透明。受调查者100%的人认为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用不够透明。
(5)有关对非营利性组织的法律法规。在参与调查者中,有52.63%的人根本不知道有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47.37%的人知道存在相关的法规,但是不了解。
(6)对非营利性组织捐赠意愿。尽管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于社会民众的捐赠所占比例不高,但6 成以上受调查者表示愿意向非营利性组织捐赠。
2、针对非营利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所做调查结果与分析
(1)资金的充足度。70%的调查者认为资金不足以维持公司日常的运营与发展。约30%的认为资金能够维持组织的日常运营和发展。
(2)资金管理上的透明度与公正度。45.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组织在资金管理上还是符合透明公正的、有相应的监督机制;25%认为很符合;有12.5%的人认为一般; 16.66%认为不符合或很不符合。
(3)非营利组织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被调查中认为对资源、资金、专业人才缺乏和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导致注册难,政府对组织的作用认识不足的较多,各占了约30%;公民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组织间缺乏交流学习和互动的机制,约占2成;另外还有11.11%的人,认为组织行政化,官僚化倾向严重,效率不高是组织面临的问题。
(4)资金来源。32.1%的非营利组织的筹资方式最主要是与商业企业合作,从事经营活动获得收益;29.63%组织通过向受服务者收取分级标准费用及政府的资助、商业投资;在服务范围外开拓一些经营性的产业创收的有9.88%。而与企业进行公平的招投标竞争的只有3.7%。
(5)非营利组织的未来发展趋势。被调查的非营利组织的内部人员认为建立第三方监督机构、公开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在实现社会使命的前提下开展经营活动或资本运作来支持非营利性的活动、获得社会捐助或政府补助、与商业企业或公益创投进行互惠合作和竞争都很重要。
(二)上海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上海乃至全国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还是很不完善的,注册难、运行难等问题都让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保护受到了重大的限制。
2、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组织成长缓慢
我国的非营利性组织发展还很不成熟,人员编制体系也不完善,缺乏专业人员,并且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也有限,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3、组织的运行、财务以及日常工作的透明度不高
非营利性组织的运作、资金流向是否规范合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很多组织并未公开相关数据,导致公信力不足,捐资的人想了解自己的钱是否被充分利用,想捐资的人需要了解自己所捐资的组织是否可靠,然而由于资金流向不透明的问题,导致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不信任而不愿意捐赠。进而,非营利组织可能会由于资金的限制而影响了其运作与发展。
4、资金来源单一,活动受限
非营利性组织的经费来源大多是政府拨款,社会捐赠非常有限,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制约了其日常的运作与发展。
二、关于上海非营利性组织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法制环境
制定和完善非营利组织在登记、用地、资金、人事制度及税收制度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将非营利组织管理推入法制轨道,让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有法可依,在法律条件下蓬勃发展。
(二)协调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自制能力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对政府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和规范业务主管单位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实现政社分开。业务主管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在组织、职能、活动方式、管理体制上应当有明确的划分。业务主管单位应该逐渐淡化对非营利组织的直接管理,其主要职责应当是规范和监管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而不是严格而具体的管制。非营利组织则应依照法律制度,积极关注群众的问题,通过民主选举、管理、监督,为社会奉献非营利组织的力量。 (三)倡导社会公众的捐赠意识,调动全社会力量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
通过鼓励个人和企业向非营利组织提供资金, 让人民群众关注并帮助非营利组织发展壮大。非营利组织在今后应该加强公益事业的宣传,倡导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让非营利组织不仅能为社会公众创造价值,更能唤起大家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责任的重视。
(四)健全信息公开与外部监督,提高透明度
一方面, 我国应该有明确的法规来规范非营利组织的信息公开活动, 包括信息公开的内容、途径、方式、时间及相关罚则。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 让公民参与非营利组织的决策、执行和反馈环节之中, 并通过公众听证会等方式增加非营利组织的透明度。与此同时,可以通过设立政府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管理,依法要求其公开募集资金投向和使用等信息。还可以通过,设立如会计事务所类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由其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评估,并定期公开披露相关信息。以增加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心,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积极发展职业化与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在西方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中的社会工作已迈上了专业和职业化的道路,我国对于非营利组织从业人员职业意识和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和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未来发展需要之间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加强非营利组织从业人员培训,让组织人员能够适应当今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需求,提高其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 从根本上推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为非营利组织的长远发展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①[美]保罗·C·纳特,罗伯特·W·巴可夫. 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邓国胜. 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研究. 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0期
③方博野,戴桂玉.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对策.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④蒋莎. 非营利组织失灵极其对策分析. 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第6期
⑤李培林,徐崇温,李林.当代西方社会的非营利组织.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⑥陆道生,王慧敏,毕吕贵.非营利组织企业化运作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⑦任慧颖. 对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研究探讨——以中国青基会为个案.山东社会科学,2005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12ZZ179)〕
(葛红岩,1974年生,河南濮阳人,上海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文化、技术创新。方露月,1992年生,浙江省东阳人,上海金融学院人力资源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