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领舞者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xo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画对我来说就像漫步在一条陌生的小径。在每一条所经过的路上,我希望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约翰
  约翰·阿萨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浪漫型画家,他已不再着迷于描绘那些妇女、儿童在阳光下、花园里或海滩上的场景,以裸体女性为主的素材成为他艺术创作中的最爱。他是第一个在洛杉矶Paideia画廊展示了裸体绘画的人。这些年来他不停地创作,已完成超过100多个舞者的画作。这些新的画作有着鲜艳色调的背景,被称为“现代和前卫的抽象艺术”。
  约翰曾经几次患有抑郁症,并接受心理医生的谈话治疗和药物治疗,但是他最终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一
  虽然他已年逾古稀,但仍以十足的信心和敏锐的头脑在艺术创作。他不断尝试新的艺术领域并取得成功和突破,有时会一周连续工作7天在画布上倾诉他内心的激情。
  他这种终身求新、勤奋不懈的精神,不仅是中国艺术家们需要借鉴的,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访谈
  
  达舒:约翰先生您好,认识您很荣幸,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媒体《焦点》的采访。作为一位艺术家,您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给我们中国读者观众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
  约翰:艺术是一种表达,我希望我的画能给读者缓解生活中一切厌倦的事情。给予他们生活的激情,让他们对生命更加热爱。
  达舒:您觉得在生活中,是什么动力让你不断前进?
  约翰:是创新的欲望,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是一月以前的我了,这就是我的绘画不断保持发展的原因,我想一个人不管是做什么工作,取得进步都应该是一个内心自发的过程。一个画家如果只局限于某一个熟知的领域,那么他的进步会受一定的局限。我必须不断推进我的艺术,超越自己原来的熟知的领域,通过创新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视野和水平。
  达舒:都说忧郁是艺术家的独特气质,也是艺术的灵感之源,您是否也有过心情状态忧郁的经历?是否遭遇过痛苦的创作瓶颈期呢?
  约翰:是啊,过去的我曾感到厌倦,精神状态非常消沉,有时候甚至需要医生的照顾。绘画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自我治疗,我就是经过创作的过程来治疗自己的抑郁。在创作之前,潜意识里不断萌动,想要喷发出来的原始精神是一种痛苦,通过激情的绘画得到释放,创作给我快乐的享受。
  达舒:通过艺术创作来释放潜意识的痛苦,把原始精神转化为作品就是一种快乐,请问您在艺术方面的永恒追求是什么呢?
  约翰:我追求的仿佛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内在思想,它无影无形,可能导致悲伤的渴望,而那是一种稀有的天才的思想,它给你的收获的是精神的愉悦。
  达舒:您的作品非常富有创意和激情,您目前主要进行哪方面的创作?
  约翰:画人物画,对我来说,就像人们感受生活,寻找真理和生命意义的感觉。通过绘画创作,我能够体会到生命的热度和能量,这种感觉可以给人以生的力量,是一种积极的信息,传达出对自己和他人的鼓舞。
  达舒:您的人物画为什么很多都是舞蹈演员?
  约翰:我画很多舞蹈演员,因为我对她们和她们的职业非常尊重。舞蹈演员不仅仅具有优美的形体,他们的形体美是依托其训练有素的肉体之上并通过心灵对美的感受表现出来,代表着一种生命的健康力量。
  达舒:能够具体谈谈您在绘画创作时的感受吗?
  约翰:绘画的过程就像一场舞剧。我是领舞者,画布是我的伙伴,我丢一些颜料在画布上,我起舞时,伙伴们的配合和反馈给我感觉和激情。就像在创作过程中,我和色彩一起在跳舞,两者的配合默契非常重要。
  达舒:啊,这种感觉太妙了!您完全是天马行空地凭借灵感的潜意识在创作。但那有没有遇到过你的伙伴反馈给您的感觉不是您所想要表达的呢?
  约翰:一般来说,我和我的绘画伙伴是心有灵犀的,但如果给我的是我不喜欢的反馈,我会再去创新,尝试别的东西,以保持舞跳下去。
  达舒:您怎样看待在创作中的成功与失败?
  约翰:成功都是暂时的,是对一段时期失败的总结和奖赏。
  绘画是反复的实验,不断从失败中得到暂时的正确。我以潜在的能量去创新,使笔发挥剑一样作用,刷以内心愤怒的感觉,绘以内在兴奋的激情,赋予画布于灵魂。
  遭遇到暂时的失败能激发出更强的创作能量,我相信这些能量不断积累,最终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成功。
  达舒:谢谢您和我们分享您的艺术创作理念和个人感受,希望您是生活中和绘画界永远的领舞者,永保领舞者的能量!
  期待您能到中国来举办画展,让更多的中国朋友欣赏到您的作品,感受您的精神!
其他文献
你感受过,从浩渺的天堂,忽然堕落地狱吗?  你目睹过,人的肉体在你的眼前,活生生地燃成灰烬吗?  你喝下过,自己亲人的骨灰,并在掺和着尸骨的河水中沐浴吗?  恒河的死祭,能告诉你这些感受。  曾几次在噩梦中惊醒,梦中又目睹了恒河边上的死祭。这场既是死亡又是永生的隆重仪式,使我惧怕又渴望,迷失在轮回的十字路口。  “大家看前面,这是我们印度的火葬坛”。那天在恒河,船在我毫无准备之中,已划入举世闻名的
期刊
释迦牟尼悟道的这棵伟大的菩提树,经过时光的荡涤,已经将此地带动成了印度最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菩提伽耶。  佛陀顿悟的那棵树在2000多年中两次遭到砍伐,一次遭遇风暴,但都生出新芽。其中一枝被阿育王的女儿带到了锡兰的阿努拉达普拉,并在那里繁衍成一棵大树。当菩提伽耶的菩提树枯萎后,信徒们又从锡兰的那棵树上截取了一段树枝,栽种在这里。到了19世纪,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Alexander Cunning
期刊
“看,就是这个地方!昨天发生骚乱阻堵时,有两个骑摩托车的过路人,被上百个骚乱的人围聚,活活地被打死。”  顿时,车内的气氛更為紧张起来。导游皱着眉头,神色不安地指着车窗外仍是一片混乱的街道,对我们说:“当时,这两个路人,见到路面上被围堵,已转车头准备返回,但终究未能逃脱。”  “警察、政府不管吗?”我们不解地追问。“我们印度好像没有司法制度可遵循。将这打架的上百人都抓到监狱里,关起来,询问谁是凶手
期刊
一大早,莲婆太就走出家门,向后山上走去。有一条大路直接通向后山,但是她不走,却绕着老村道走。她习惯走这条路,从年轻时候就这样走,到老了也没有忘记这条路。当然,这条路也已经变得很多,甚至说变得完全两个样了。但莲婆太还是认得方向。  在莲婆太的记忆中,从村口出去,可以看见一个大池塘。这是客家围的风水池,池塘里种着藕也养着鱼,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池塘的水是浅绿色的,傍晚太阳下山了,水就变成深蓝色了。目光
期刊
我们原本是相亲相爱的。泰戈尔说过。  1983年,我们相识;八四年,我们组社、命名;八五年,我们分开三地“各奔前程”,一别四年。八九年以后,我们又再聚首,仿佛未曾分开。彼时每颗心都已经各自沉重,朝着往后的国际国家民族政党事业和爱情以及家庭的方向,开始了波折,常有波澜起伏,时有波涛壮阔。而我们,心底依然相亲相爱。几乎每一个白天或者夜晚,你们的影子都会从我的脑中掠过。  那时候我们都还小,都还不懂得如
期刊
它山会馆掩隐在孤山东巅的万绿丛花中,周围围聚着西泠风月、苏堤春晓、平湖秋月、南屏晚钟、西泠印社、省博物馆等名胜,是文人名士流连荟萃之地。  会馆面对西湖,绿树环抱,湖光山色,堪称是一个远离都市喧嚣,品茶论道的绝佳去处,在此,世俗间的种种顷刻间都会化作云烟。  会所之地原是南宋时期的“敬一书院”,书院外的白墙有“一片云”题词。据传当年康熙下江南,站在保傲山顶,远眺“敬一书院”,烟雨间书院的墙壁隐隐闪
期刊
早上打开微博,陡然跳出一条噩耗——老同学史铁生走了。  他的离去,我其实有预感,但此时此刻,还是像遭遇了雷击。不敢给铁生夫人希米打电话,对于哀毁中的亲人,轮番吊唁更像一种折磨。我自问无力抚平她的创痛,踌躇再三,致电一位密友转达慰问,她当时正在现场,说我的选项很正确。  有人说,中学同学的友谊是最长久的;还有人说,真正的知交无须终日厮磨。这两句话,足以概括铁生与我的关系。每年有数的几次老友聚会,只要
期刊
墨竹,在中国画中历史悠久、艺术造诣之高,早已为世界艺坛所公认。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竹题材。竹本身有着高风亮节、超凡脱俗的形象,有着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有着宁折不弯的精神。书画之道有着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画竹者非君子不可也。初学画时,或一些文人墨客都能抹上几笔墨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年龄的增长、修养的变化,画竹者已寥寥无几。  年近60的陈士奎先生,画竹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他自幼喜爱绘画,
期刊
与张卫民相识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文革”时杭州大学有几位学文科的青年学子非常喜爱画画,他们居然游离于运动之外,潜心于连环画创作(当时中国画已被批判,而连环画则是被允许的画种),并经常来美院求教,卫民便是其中一位,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参与编辑的《工农兵画报》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份连环画报,卫民经常来投稿,作品发表也较多。他的画出手似乎并不太快,但画得用心而严谨,还常会使人感到在平稳中透出一种
期刊
15年前我开始动手画三毛,那时中国的漫画工作者似乎还甚少尝试不用文字对白的漫画创作;就是读者似乎也没有养成欣赏不用文字说明的漫画的风气。特别是长篇连载的漫画,作者似平必须添上若干文字以补画笔的不足,而读者也似乎习惯于通过文字的媒介来了解画面的意义。  我画三毛,当然是一个冒险的尝试!我想尽可能减少借助文字的帮助,要让读者从我的画笔带来的线条去知道他所要知道的。但我对人生的体验太少,就拿我所要创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