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特点。语文教师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经典中多吸收营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厚积才能薄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引领学生学习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的过程中,重視加强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等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语文教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教材资源,突出传统文化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古诗文来体现的,主题涉及广泛,包括待人接物、孝敬父母、家国情怀、重诺守信、审美创造等美德,以及学习方法、认识方法等。如,《伤仲永》《为学》,告诉我们主观的努力有多重要;《陈太丘与友期》强调“信”和“礼”的重要性;《塞翁失马》《狼》《智子疑邻》,告诉我们生存的智慧;《愚公移山》告诉人们坚持的力量;《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要有质疑精神;《口技》《核舟记》给我们以审美的愉悦;《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岳阳楼记》《过零丁洋》,使我们感受到忠贞报国的热情;《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公输》使我们学会劝说的技巧等。
语文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或深度挖掘,或有效整合,或适度拓展,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如,我在研究古诗文备课时,发现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白的《行路难》、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四首诗词的作者面临的处境、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技巧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于是进行整合,搞了一个主题教学——“人生如何突围”。
二、优化教学设计,渗透传统文化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一个渐进的熏陶感染的过程,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完成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有选择地设计到课堂教学中,让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得到传承,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语言实践中得到提高。
如,我在执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生活中的莲花的认识,并列举出关于莲花的古诗文名句;在探究“莲”的形象环节时,适时地引导学生拓展了有关“莲”的文化知识。我国诗人歌咏莲的历史久远,从《诗经》中的莲花到屈原《离骚》中的莲花,人们常借莲花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美好情操,从周敦颐与佛教高僧的交往,到佛教中的莲花,再到周敦颐心中的莲花,让学生深刻领会和感悟了周敦颐笔下莲花形象的象征意义,也理解了中国文人心中的“莲花情结”。
三、开展语文活动,实践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要注重以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中,学习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活动的开展,首先要重视利用教材资源。如,我在开展语文活动时,经常采取辩论、改写、表演、歌唱、绘画、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传统文化产生对话,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
如,我在执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就词前小序中的“兼怀子由”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苏轼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探究苏轼和子由的感情到底有多深,探究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在执教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让学生仿拟课文写法,也用文言文写一篇自传,体现自己高洁的志趣和情怀;在执教《愚公移山》时,让学生表演课本剧。须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拓展教学资源,要防止多媒体技术的滥用,防止拓展过度,使语文课堂变成音乐、舞蹈、电影等非语文性质的欣赏课、活动课等。
此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成立各种传统文化社团和兴趣小组,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比赛、调查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增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创设优良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建设,能够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精神领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利用各种方式和方法,让教室这一小小的空间散发出浓厚的人文气息。一是积极建设物质环境,让学生每天耳濡目染。如,让学生每天在教室前黑板的两侧书写励志的古诗文名句,让学生每月更新一次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内容,在教室其他墙壁上张贴学生书写的书法作品等。二是大力建设班级精神环境,每节语文课前背诵古诗文中的励志名句,班级定期开展 以“走进经典,走近大师”读书与演讲、“班级国学小名士”等活动。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蓉江新区潭口中学(3414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引领学生学习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的过程中,重視加强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等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语文教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教材资源,突出传统文化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古诗文来体现的,主题涉及广泛,包括待人接物、孝敬父母、家国情怀、重诺守信、审美创造等美德,以及学习方法、认识方法等。如,《伤仲永》《为学》,告诉我们主观的努力有多重要;《陈太丘与友期》强调“信”和“礼”的重要性;《塞翁失马》《狼》《智子疑邻》,告诉我们生存的智慧;《愚公移山》告诉人们坚持的力量;《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要有质疑精神;《口技》《核舟记》给我们以审美的愉悦;《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岳阳楼记》《过零丁洋》,使我们感受到忠贞报国的热情;《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公输》使我们学会劝说的技巧等。
语文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或深度挖掘,或有效整合,或适度拓展,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如,我在研究古诗文备课时,发现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白的《行路难》、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四首诗词的作者面临的处境、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技巧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于是进行整合,搞了一个主题教学——“人生如何突围”。
二、优化教学设计,渗透传统文化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一个渐进的熏陶感染的过程,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完成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有选择地设计到课堂教学中,让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得到传承,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语言实践中得到提高。
如,我在执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生活中的莲花的认识,并列举出关于莲花的古诗文名句;在探究“莲”的形象环节时,适时地引导学生拓展了有关“莲”的文化知识。我国诗人歌咏莲的历史久远,从《诗经》中的莲花到屈原《离骚》中的莲花,人们常借莲花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美好情操,从周敦颐与佛教高僧的交往,到佛教中的莲花,再到周敦颐心中的莲花,让学生深刻领会和感悟了周敦颐笔下莲花形象的象征意义,也理解了中国文人心中的“莲花情结”。
三、开展语文活动,实践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要注重以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中,学习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活动的开展,首先要重视利用教材资源。如,我在开展语文活动时,经常采取辩论、改写、表演、歌唱、绘画、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传统文化产生对话,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
如,我在执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就词前小序中的“兼怀子由”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苏轼写作这首词的背景,探究苏轼和子由的感情到底有多深,探究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在执教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时,让学生仿拟课文写法,也用文言文写一篇自传,体现自己高洁的志趣和情怀;在执教《愚公移山》时,让学生表演课本剧。须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拓展教学资源,要防止多媒体技术的滥用,防止拓展过度,使语文课堂变成音乐、舞蹈、电影等非语文性质的欣赏课、活动课等。
此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成立各种传统文化社团和兴趣小组,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比赛、调查研究等活动,让学生增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创设优良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建设,能够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精神领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利用各种方式和方法,让教室这一小小的空间散发出浓厚的人文气息。一是积极建设物质环境,让学生每天耳濡目染。如,让学生每天在教室前黑板的两侧书写励志的古诗文名句,让学生每月更新一次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内容,在教室其他墙壁上张贴学生书写的书法作品等。二是大力建设班级精神环境,每节语文课前背诵古诗文中的励志名句,班级定期开展 以“走进经典,走近大师”读书与演讲、“班级国学小名士”等活动。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蓉江新区潭口中学(3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