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衡水中学的经验饱含着对当今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一次挑战,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的成功典型,又是对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的一次检阅、总结和理论升华。我们学习衡水中学的经验,领会衡水中学的精神,为的就是结合自身实际落实衡水实践。
一、以德立校,以德兴校
1.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最基本保证
师德之高低,决定了教师敬业爱岗精神的强烈程度,决定了其教育教学成果的优劣,是学校兴衰荣辱的关键。在商品经济风起云涌的今天,师德问题更显得突出。而衡水中学却能做到一枝独秀,用师德教育贯穿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对一所学校而言,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如何挖掘其潜力,如何优化配置这些资产,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衡水中学的“让老师远离庸俗,远离铜臭,远离低级趣味”“让老师永远有追求,永远带着研究和思考的目光观察学校的一切现象”实在是个了不起的创举。通过一系列师德教育,使广大教师从心底明白了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精神境界,使教师焕发出伟大的人格魅力。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来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同时也促进了自己的学科教学,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系统的师德教育的开展是培养这种精神追求的有效手段。恰当的目标位置,合理的竞争机制,广泛而正确的舆论导向,公正的评价体系,合乎德育标准的奖励机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从而构建了一个素质教育的理论大厦。衡水中学在全体教师的心中牢固地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
2.树立以“工作评价人”的原则
以工作评价人,是形成良好的师德舆论导向的关键一环,是最客观地促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想让教师远离庸俗与低级趣味,建立高尚的修养,就须确立“以工作评价人”的原则,让人际关系透明、简洁,不要让繁琐的世事干扰工作精力和挫伤积极性。这个原则自然净化了教师的心灵,纯化了教师的队伍,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教育质量。“以工作评价人”的原则具体体现在教师千分考核制度之中,通过对教师师德、日常行为、工作成绩的量化考核,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做出了公正的答案,既提高了学校领导的威望,又提高了教师的修养。
3.开展“育教师,创名校”工程
“育教师”分为四步:第一步,从青年教师抓起,建立青年教师听课制,每周至少听课7节;青年教师业务学习制,每天至少写500字读书笔记;青年教师考试制,每学期至少跟学生参加期中、期末考试。第二步,中青年教师公开课制度,每学期每人至少2节公开课;骨干教师讲示范课制度,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2节示范课。第三步,评选学科带头人,凭工作,论成绩,不论资排辈。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上光荣榜,全校师生大会表彰。第四步,给予学校特别津贴,使“名师”不仅在精神上,也在物质上受到奖励,不仅在学校中,也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工程”极大促进了教师的师德教育。
“创名校”就是要创建“适合农村特色的名校 ”。在现有的师资、物质条件下,以艰苦朴素、团结勤奋、扎实苦干为资本,全力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全力向国家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解放学生,发展能力
衡水中学生动活泼的素质教育不仅是因为教师有高尚的师德修养,还因为他们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衡水中学认为:学生是主体,客观世界是客体,教师是媒体。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回顾以往应试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我认为错就错在“片面追求”上,“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标志之一,本身并没有错。批判应试教育,就是因为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天性,抛弃了学生的能力,一味跟着考试转,一味追求升学率。而衡水中学的素质教育则是着眼于解放学生、发展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下,让教师真正成为“导演”。学生整体能力提高了,升学率也随之上去了。
要想解放学生,发展能力,前提是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外表看起来相似的教学过程,因为其指导思想、教学观念不同,其实质就不一样,其结局也不一样。因为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终身发展视为教学目标,将教学过程定义为“通过大量的基本事实,运用科学的研究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途径。这样的指导思想必然带来课堂的活泼和学生思维的解放。因为学生无须为应试而担心,无须为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而担心,无任何心理负担地、充满兴趣地探讨书本中知识的形成。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教师顾虑重重,思想守旧;学生被动听知识,埋头练习。有限的精讲少讲也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应付检查,最终的教学过程仍然是题海战术,苦讲苦练……课堂教学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为此在深入学习衡水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以下措施:
1.全力更新教学观念。
2.我校先后四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国教育报》中关于衡水中学的报道和有关衡水中学的考察资料,以年级组为单位,分头讨论衡水的教学观念,每人写出不少于500字的心得体会,逐步统一了教师的思想认识,明确了继续加强“两主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了教师的“媒介”职责。教师一致认为,我校普通班较多,组织教学时应当降低起点,降低难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班级的实际,分别采取讨论式或启发式教学。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教师备课期间多储备相关的知识,事先确定好重点以及具体的授课技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少讲,积极引导,放手发动学生,鼓励学生讲出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登讲台。
3.在示范课、优质课的评价体系上,也将讨论式教学列为主要标准之一,由此来推动讨论式教学向全面和优质两个方面发展。
衡水之行,犹如一场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教改的新气息,在深入学习衡水经验时,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正确把握现代教育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不因循守旧,肯于动脑,敢闯敢干,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干好,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发展。
一、以德立校,以德兴校
1.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最基本保证
师德之高低,决定了教师敬业爱岗精神的强烈程度,决定了其教育教学成果的优劣,是学校兴衰荣辱的关键。在商品经济风起云涌的今天,师德问题更显得突出。而衡水中学却能做到一枝独秀,用师德教育贯穿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对一所学校而言,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如何挖掘其潜力,如何优化配置这些资产,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衡水中学的“让老师远离庸俗,远离铜臭,远离低级趣味”“让老师永远有追求,永远带着研究和思考的目光观察学校的一切现象”实在是个了不起的创举。通过一系列师德教育,使广大教师从心底明白了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精神境界,使教师焕发出伟大的人格魅力。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来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同时也促进了自己的学科教学,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系统的师德教育的开展是培养这种精神追求的有效手段。恰当的目标位置,合理的竞争机制,广泛而正确的舆论导向,公正的评价体系,合乎德育标准的奖励机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从而构建了一个素质教育的理论大厦。衡水中学在全体教师的心中牢固地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
2.树立以“工作评价人”的原则
以工作评价人,是形成良好的师德舆论导向的关键一环,是最客观地促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想让教师远离庸俗与低级趣味,建立高尚的修养,就须确立“以工作评价人”的原则,让人际关系透明、简洁,不要让繁琐的世事干扰工作精力和挫伤积极性。这个原则自然净化了教师的心灵,纯化了教师的队伍,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教育质量。“以工作评价人”的原则具体体现在教师千分考核制度之中,通过对教师师德、日常行为、工作成绩的量化考核,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做出了公正的答案,既提高了学校领导的威望,又提高了教师的修养。
3.开展“育教师,创名校”工程
“育教师”分为四步:第一步,从青年教师抓起,建立青年教师听课制,每周至少听课7节;青年教师业务学习制,每天至少写500字读书笔记;青年教师考试制,每学期至少跟学生参加期中、期末考试。第二步,中青年教师公开课制度,每学期每人至少2节公开课;骨干教师讲示范课制度,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2节示范课。第三步,评选学科带头人,凭工作,论成绩,不论资排辈。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上光荣榜,全校师生大会表彰。第四步,给予学校特别津贴,使“名师”不仅在精神上,也在物质上受到奖励,不仅在学校中,也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工程”极大促进了教师的师德教育。
“创名校”就是要创建“适合农村特色的名校 ”。在现有的师资、物质条件下,以艰苦朴素、团结勤奋、扎实苦干为资本,全力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全力向国家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解放学生,发展能力
衡水中学生动活泼的素质教育不仅是因为教师有高尚的师德修养,还因为他们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衡水中学认为:学生是主体,客观世界是客体,教师是媒体。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渠道在课堂。回顾以往应试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我认为错就错在“片面追求”上,“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优劣的标志之一,本身并没有错。批判应试教育,就是因为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天性,抛弃了学生的能力,一味跟着考试转,一味追求升学率。而衡水中学的素质教育则是着眼于解放学生、发展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下,让教师真正成为“导演”。学生整体能力提高了,升学率也随之上去了。
要想解放学生,发展能力,前提是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外表看起来相似的教学过程,因为其指导思想、教学观念不同,其实质就不一样,其结局也不一样。因为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终身发展视为教学目标,将教学过程定义为“通过大量的基本事实,运用科学的研究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途径。这样的指导思想必然带来课堂的活泼和学生思维的解放。因为学生无须为应试而担心,无须为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而担心,无任何心理负担地、充满兴趣地探讨书本中知识的形成。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教师顾虑重重,思想守旧;学生被动听知识,埋头练习。有限的精讲少讲也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应付检查,最终的教学过程仍然是题海战术,苦讲苦练……课堂教学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为此在深入学习衡水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以下措施:
1.全力更新教学观念。
2.我校先后四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国教育报》中关于衡水中学的报道和有关衡水中学的考察资料,以年级组为单位,分头讨论衡水的教学观念,每人写出不少于500字的心得体会,逐步统一了教师的思想认识,明确了继续加强“两主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了教师的“媒介”职责。教师一致认为,我校普通班较多,组织教学时应当降低起点,降低难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班级的实际,分别采取讨论式或启发式教学。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教师备课期间多储备相关的知识,事先确定好重点以及具体的授课技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少讲,积极引导,放手发动学生,鼓励学生讲出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登讲台。
3.在示范课、优质课的评价体系上,也将讨论式教学列为主要标准之一,由此来推动讨论式教学向全面和优质两个方面发展。
衡水之行,犹如一场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教改的新气息,在深入学习衡水经验时,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正确把握现代教育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不因循守旧,肯于动脑,敢闯敢干,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干好,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