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素以疗养胜地著称的日内瓦还是寒气逼人,但是迟来的春意丝毫没有赶走洋溢在汽车商们脸上的热情。2005年3月1日,第75届日内瓦国际车展在各大汽车展销商们的簇拥下,隆重开幕。世界著名的汽车公司都纷纷亮出自己精心设计的“震山”新作,竭力吸引人们的眼球。借着这个著名会展品牌百年庆典的东风,车展的场面隆重而热烈。动感而刺眼的灯光,摆放密集而又奇形怪状的汽车,各路汽车大腕的频频亮相,似乎想借此走出去年世界汽车市场的阴霾。
2004:东边日出西边雨
2004年,全球汽车产业还是延续了2003年的发展态势,地区销售趋势和增长速度表现明显。虽然较上年有所回升,但是由于各个汽车厂家在价格上的相互拼杀,悲喜各有不同:欧、美、日成熟市场表现差强人意;亚洲、东欧等新兴市场蓬勃发展。
各路汽车诸侯施展浑身解数,但大都掏钱赚吆喝,只卖车不赚钱。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在全球各大汽车公司中,只有丰田赢利。并且,在此利好趋势的影响下,丰田的气势更是直逼执掌全球汽车牛耳的通用。难怪通用集团董事长瓦格纳在今年1月底特律北美国际汽车展的Cobo展览馆里,面对全球6000多名媒体记者的镜头和话筒狠狠地说:“通用发誓要击败丰田!”一片肃杀之气油然而生。
北美市场:丰田抢滩美国
美国是世界最大、最成熟的汽车市场,它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了北美汽车市场的发展。在北美市场,虽然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2004年所占的市场份额继续领先,但是销量却出现了下滑。市场占有率也由2003年的60%下降到58.7%。仅仅1.3个百分点,就宣告了三大汽车公司在北美汽车市场统治地位的逐渐沦丧。造成这个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以丰田为首的日本、韩国、欧洲汽车品牌的抢滩。
2004年,日本汽车品牌在北美的市场出尽了风头,占有率继续提高,共销售468万辆,由29%增加到30.4%。欧洲汽车品牌共销售103万辆,韩国汽车品牌共销售63万辆,相比上年的市场份额都有回升。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为了阻止以丰田为首者的“入侵”,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都采取了推出更多新车的办法来遏止,但是仍然无法挽救销量不断下滑的命运。三大公司中,只有克莱斯勒因为300C的畅销,销量有所增长,其它两家公司都处在了劣势。日本品牌在北美市场使出的一记记“闷拳”,使得三大汽车公司没有还手之工,只有招架之力了。
2004年,丰田汽车公司在美国的汽车销量47年来第一次超过了200万辆,比上年增长了10%。据市场调查公司CSM环球公司的预测,到2009年,包括凌志与scion两种品牌在内,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将达到14.1%,将领先戴姆勒·克莱斯勒成为北美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2004年,本田汽车公司在美国的汽车销量达140万辆,全年销量增长3%。这个是本田在美国市场连续11年取得销量增长。
面对日产车的咄咄逼人之势,一连推出29款新车的通用,伙同难兄难弟福特和克莱斯勒一起,采用“促销”的手段来笼络顾客。根据CSM的统计,2004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为刺激消费者买车,共投入600亿美元用于提供折扣和优惠,远高于2003年的500亿美元,并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而在1994年,这一数字仅为11亿美元。目前,90%的新车都采用了不同促销手段,而10年前只有10%。
在竞争激烈的北美汽车市场,“美日争峰”分食市场的状态虽然已经初现端倪,但明争暗斗仍然在继续,而现在的这个结果也绝不会是最后的结果。
欧洲市场:继续在低迷中徘徊
由于经济的原因,2004年欧洲汽车市场被业界认为是美国的翻版,甚至还有专家认为其表现还不如美国市场。2004年,欧洲汽车销量1533.7418万辆,比2003年的1507.3418万辆仅仅增加了26.4万辆,全年增幅也只有1.8%。相比2002年到2003年6%的增长幅度,这个销售成绩真是让欧洲的汽车大腕们感到汗颜和心慌。
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德国,已经是连续第5个年头没有起色了。2004年全年销量只有326.6826万辆,仅仅比2003年323.6938万辆的销量多出0.9%的增长幅度。难怪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会长戈特沙尔克忧心忡忡地说,目前汽车业形势十分严峻。
欧洲汽车市场主要国家之一的英国,2004年全年的汽车销量甚至出现了-0.5%的负增长。偌大的大不列颠王国全年“消化”掉的汽车比2003年少了接近1.2万辆。
2004年持续低迷的欧洲汽车市场,一定程度上也是欧洲各大汽车公司状况的真实反映。
德国的著名汽车巨头大众、奔驰和他的国家的汽车市场一样,也没有从不景气的阴影中挣脱出来。大众公司由于居高不下的成本,导致了他在欧洲乃至全球汽车市场竞争力的削弱,包括商用车辆在内,大众公司生产的汽车平均每辆要亏损50欧元。
德国另一家汽车公司戴姆勒一奔驰公司也是同病相怜。曾经以大手笔强势收购的三菱公司,不但未像当初想象的那样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反而成为他的一个大累赘。三菱公司因为召回、质量问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发展。虽然奔驰公司适时从其中全身而退,但给整个公司带来的后遗症却是明显的、严重的。
尽管2004年欧洲汽车市场的现实状况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从整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像作为欧洲主要汽车市场的法国、西班牙,2004年的销量增长幅度就分别达到了7%和9.8%,成为2004年欧洲汽车市场少有的亮点,也给惨淡经营了一年的欧洲汽车市场些许的安慰。
亚洲市场:增长势头喜人
2004年,虽然亚洲汽车市场也出现过大的波动,但是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汽车大腕和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汽车新兴力量表现喜人,整体延续了2003年的增长势头。亚洲汽车市场被业界认为是全球汽车业发展最快的市场,也是全球汽车厂商最看好的市场。
2004年,日本汽车企业可谓是亚洲最为意气风发的主角之一了。除了继续和美国企业在北美市场上针锋相对以外,日本国内的汽车市场也稍有复苏的迹象,全年累计销售乘用车396.2232万辆,虽然比2003年的402.7315万辆有所下降,但是整个汽车的全年销售量上涨了0.4%。
2004年,韩国市场的销售量下降了17%,出口量则上升了42%。
印度不断改善的经济环境带来了汽车市场的繁荣,2004年的销售额扩大了20%。
中国市场在经历了2003年“井喷”式发展后,2004年尽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增长速度和潜力在全世界仍是屈指可数。根据权威部门统计,200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为507.05万辆和507.1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14.11%和15.5%。这个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国际汽车业的增长速度。虽然产销增幅较上年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在2003年400万辆左右规模的基础上仍能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和70多万辆的绝对增量,足以证明,2004年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运行仍然处于正常且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中,是一个容量和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
另外,东南亚汽车市场在金融危机后一直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泰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市场也越来越受到全球汽车厂商的关注。2004年整个东南亚汽车市场的增长幅度都保持在16%以上。
汽车业顾问公司Autopolis的一位汽车专家预计:“在未来的15年中,亚洲汽车市场在全球汽车业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汽车厂商纷纷进驻,在这块‘黄金宝地’抢占一席之地。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看好。” 2005:哪家欢喜哪家忧?
从白雪皑皑的底特律到春意盎然的日内瓦,短短三个月,包括通用、大众、克莱斯勒、宝马和雪铁龙等国际知名汽车公司在内,都纷纷推出了自己面向2005年的多种新车型。
宝马公司伴随着底特律纷飞的雪花,推出了配备新型6缸发动机和4驱装置的“宝马5系列”,以期激活低迷的德国车市。
来自亚洲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同样忙碌。丰田汽车的雷克萨斯品牌将发布新一代雷克萨斯IS轿车。
作为美国汽车工业的两个代表之一,通用汽车在日内瓦车展推出了凯迪拉克BLS车型。这款前轮驱动入门级豪华轿车,目标直指欧洲市场。凯迪拉克BLS将在通用汽车进军全球豪华车市场的过程中,充当“急先锋”。
另外,由于在家门口的缘故,大部分欧洲公司也近水楼台,梅赛德斯奔驰B级、大众汽车的新帕萨特、欧宝Zafira,都成了会展的宠儿。
北美市场:压力成为关键词
2005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美汽车市场的竞争环境近乎“惨烈”。价格战延续去年的激烈不说,还要应付日本汽车企业的大举“抢滩”。
通用、福特继续承受着来自日本品牌的巨大压力。为此,通用、福特已经宣布,减少2005年第一季度的产量。相反,日本四大汽车公司却提高了2005年在美国的产量,日本企业“趁火打劫”,进军北美市场的心情之急可见一斑。而且,聪明的日本企业从不跟风采用诸如降价、促销的手段来提高销售量。他们将会把大把大把的钱花在做广告提高品牌的暴光度上,在美国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国家,无疑是最有效地加深品牌印象的捷径。这样,通用和福特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再者,作为日本品牌在北美市场的最大的对手——大众也被很多问题困扰。近几年来,美元对欧元贬值给大众带来了重创。大众公司不愿意在美国提供那些蚕食利润的无息贷款或现金折扣,于是在套汇方面没有灵活性的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但要在每辆车上多花上千美元,还会影响他们在北美市场的份额。就像大众老迈的帕萨特已经在美国市场上不怎么受欢迎了,却还要坚持到2006年一样,大众在北美市场推出新车的脚步,缓慢而又沉重。看到这些,也许只有他的对手日产汽车偷着乐了。
欧洲市场:利好消息不断
2000年到2004年,欧洲汽车市场一直处在相对萧条的状态。但就像股市,经过长时间的熊市以后,必定会出现牛市一样,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预计欧洲汽车市场从今年起会有一个比较看好的攀升。
德国似乎是受美国促销风的影响,成为了2004年欧洲车市促销力度最强的市场之一。在德国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趋势下,相信今年这种方式还要继续下去,而这个也使得同档次车型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2004年在欧洲车市斗得你死我活的高尔夫和欧宝的雅特(Astra),今年还将增加新对手。福特的新福克斯(Focus)和雪铁龙C4,摩拳擦掌相继加入战团抢占市场份额,其生存艰难可想而知。
作为欧洲第三大市场的意大利,由于今年菲亚特计划最早发布的新车型Punto要等到下半年才上市,所以,依赖去年菲亚特发布的多款新车型而增长的销量,可能就要打个折扣了。
法国市场今年最期待的就是,本土两大制造商雷诺和标致-雪铁龙能夺回更多的市场份额,从1980年两家制造商在法国市场占到77%的份额降到去年的60%,这个降低一直是两家制造商心头的“硬伤”。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今年似乎还没有到两家制造商收复失地的最佳时机。
2004年英国汽车销量的负增长,西班牙汽车销量的高增长都是欧洲车市的看点。今年,英国人一定会“知耻而后勇”,绝对不会还是负增长。而西班牙这个欧洲车市的新锐,2004年积聚的强势发展的良好势头可能还会继续。
2005年欧洲经济还在复苏阶段,货币贬值的压力正在减弱,利率也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这些综合经济因素对欧洲汽车市场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亚洲市场: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亚洲市场,虽然日本企业在国外表现抢眼,但是国内市场还是比较冷落的。日本汽车市场在今年复苏步伐将依旧缓慢,消费者对新车的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增长。今年,日本汽车制造商推出的一些新产品或许能够帮助他们提高销售量——丰田可以通过新威姿车型、本田可以通过新飞度车型获利。
韩国的五大汽车制造商纷纷推出新车型,扩大海外出口计划,试图以此来改变2004年延续下来的萧条的国内市场。
由于东南亚地区的市场需求,引发了外商在东盟市场的投资热情,这种热情在2005年还将继续。预计在2005年,这个地区仍然是投资者衷情的热土。
尽管过去一年中国的车市被认为是“冷”到了拐点,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世界各个知名的汽车公司对他的青睐。比如奔驰、宝马等世界著名品牌的相继在中国生产,都预示了今年的中国,还是众人争夺的一块“香饽饽”。
当然,在政府限制消费信贷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在各大品牌相继登陆中国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的汽车市场今年将有可能继续降温。同时,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价格战也会越来越被演绎得出神入化,也越来越激烈。
2004:东边日出西边雨
2004年,全球汽车产业还是延续了2003年的发展态势,地区销售趋势和增长速度表现明显。虽然较上年有所回升,但是由于各个汽车厂家在价格上的相互拼杀,悲喜各有不同:欧、美、日成熟市场表现差强人意;亚洲、东欧等新兴市场蓬勃发展。
各路汽车诸侯施展浑身解数,但大都掏钱赚吆喝,只卖车不赚钱。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在全球各大汽车公司中,只有丰田赢利。并且,在此利好趋势的影响下,丰田的气势更是直逼执掌全球汽车牛耳的通用。难怪通用集团董事长瓦格纳在今年1月底特律北美国际汽车展的Cobo展览馆里,面对全球6000多名媒体记者的镜头和话筒狠狠地说:“通用发誓要击败丰田!”一片肃杀之气油然而生。
北美市场:丰田抢滩美国
美国是世界最大、最成熟的汽车市场,它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了北美汽车市场的发展。在北美市场,虽然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2004年所占的市场份额继续领先,但是销量却出现了下滑。市场占有率也由2003年的60%下降到58.7%。仅仅1.3个百分点,就宣告了三大汽车公司在北美汽车市场统治地位的逐渐沦丧。造成这个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以丰田为首的日本、韩国、欧洲汽车品牌的抢滩。
2004年,日本汽车品牌在北美的市场出尽了风头,占有率继续提高,共销售468万辆,由29%增加到30.4%。欧洲汽车品牌共销售103万辆,韩国汽车品牌共销售63万辆,相比上年的市场份额都有回升。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为了阻止以丰田为首者的“入侵”,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都采取了推出更多新车的办法来遏止,但是仍然无法挽救销量不断下滑的命运。三大公司中,只有克莱斯勒因为300C的畅销,销量有所增长,其它两家公司都处在了劣势。日本品牌在北美市场使出的一记记“闷拳”,使得三大汽车公司没有还手之工,只有招架之力了。
2004年,丰田汽车公司在美国的汽车销量47年来第一次超过了200万辆,比上年增长了10%。据市场调查公司CSM环球公司的预测,到2009年,包括凌志与scion两种品牌在内,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将达到14.1%,将领先戴姆勒·克莱斯勒成为北美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2004年,本田汽车公司在美国的汽车销量达140万辆,全年销量增长3%。这个是本田在美国市场连续11年取得销量增长。
面对日产车的咄咄逼人之势,一连推出29款新车的通用,伙同难兄难弟福特和克莱斯勒一起,采用“促销”的手段来笼络顾客。根据CSM的统计,2004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为刺激消费者买车,共投入600亿美元用于提供折扣和优惠,远高于2003年的500亿美元,并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而在1994年,这一数字仅为11亿美元。目前,90%的新车都采用了不同促销手段,而10年前只有10%。
在竞争激烈的北美汽车市场,“美日争峰”分食市场的状态虽然已经初现端倪,但明争暗斗仍然在继续,而现在的这个结果也绝不会是最后的结果。
欧洲市场:继续在低迷中徘徊
由于经济的原因,2004年欧洲汽车市场被业界认为是美国的翻版,甚至还有专家认为其表现还不如美国市场。2004年,欧洲汽车销量1533.7418万辆,比2003年的1507.3418万辆仅仅增加了26.4万辆,全年增幅也只有1.8%。相比2002年到2003年6%的增长幅度,这个销售成绩真是让欧洲的汽车大腕们感到汗颜和心慌。
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德国,已经是连续第5个年头没有起色了。2004年全年销量只有326.6826万辆,仅仅比2003年323.6938万辆的销量多出0.9%的增长幅度。难怪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会长戈特沙尔克忧心忡忡地说,目前汽车业形势十分严峻。
欧洲汽车市场主要国家之一的英国,2004年全年的汽车销量甚至出现了-0.5%的负增长。偌大的大不列颠王国全年“消化”掉的汽车比2003年少了接近1.2万辆。
2004年持续低迷的欧洲汽车市场,一定程度上也是欧洲各大汽车公司状况的真实反映。
德国的著名汽车巨头大众、奔驰和他的国家的汽车市场一样,也没有从不景气的阴影中挣脱出来。大众公司由于居高不下的成本,导致了他在欧洲乃至全球汽车市场竞争力的削弱,包括商用车辆在内,大众公司生产的汽车平均每辆要亏损50欧元。
德国另一家汽车公司戴姆勒一奔驰公司也是同病相怜。曾经以大手笔强势收购的三菱公司,不但未像当初想象的那样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反而成为他的一个大累赘。三菱公司因为召回、质量问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正常发展。虽然奔驰公司适时从其中全身而退,但给整个公司带来的后遗症却是明显的、严重的。
尽管2004年欧洲汽车市场的现实状况不是很令人满意,但是从整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像作为欧洲主要汽车市场的法国、西班牙,2004年的销量增长幅度就分别达到了7%和9.8%,成为2004年欧洲汽车市场少有的亮点,也给惨淡经营了一年的欧洲汽车市场些许的安慰。
亚洲市场:增长势头喜人
2004年,虽然亚洲汽车市场也出现过大的波动,但是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汽车大腕和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汽车新兴力量表现喜人,整体延续了2003年的增长势头。亚洲汽车市场被业界认为是全球汽车业发展最快的市场,也是全球汽车厂商最看好的市场。

2004年,日本汽车企业可谓是亚洲最为意气风发的主角之一了。除了继续和美国企业在北美市场上针锋相对以外,日本国内的汽车市场也稍有复苏的迹象,全年累计销售乘用车396.2232万辆,虽然比2003年的402.7315万辆有所下降,但是整个汽车的全年销售量上涨了0.4%。
2004年,韩国市场的销售量下降了17%,出口量则上升了42%。
印度不断改善的经济环境带来了汽车市场的繁荣,2004年的销售额扩大了20%。
中国市场在经历了2003年“井喷”式发展后,2004年尽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增长速度和潜力在全世界仍是屈指可数。根据权威部门统计,200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为507.05万辆和507.1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14.11%和15.5%。这个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国际汽车业的增长速度。虽然产销增幅较上年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在2003年400万辆左右规模的基础上仍能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和70多万辆的绝对增量,足以证明,2004年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运行仍然处于正常且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中,是一个容量和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
另外,东南亚汽车市场在金融危机后一直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泰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市场也越来越受到全球汽车厂商的关注。2004年整个东南亚汽车市场的增长幅度都保持在16%以上。
汽车业顾问公司Autopolis的一位汽车专家预计:“在未来的15年中,亚洲汽车市场在全球汽车业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汽车厂商纷纷进驻,在这块‘黄金宝地’抢占一席之地。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看好。” 2005:哪家欢喜哪家忧?
从白雪皑皑的底特律到春意盎然的日内瓦,短短三个月,包括通用、大众、克莱斯勒、宝马和雪铁龙等国际知名汽车公司在内,都纷纷推出了自己面向2005年的多种新车型。
宝马公司伴随着底特律纷飞的雪花,推出了配备新型6缸发动机和4驱装置的“宝马5系列”,以期激活低迷的德国车市。
来自亚洲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同样忙碌。丰田汽车的雷克萨斯品牌将发布新一代雷克萨斯IS轿车。
作为美国汽车工业的两个代表之一,通用汽车在日内瓦车展推出了凯迪拉克BLS车型。这款前轮驱动入门级豪华轿车,目标直指欧洲市场。凯迪拉克BLS将在通用汽车进军全球豪华车市场的过程中,充当“急先锋”。
另外,由于在家门口的缘故,大部分欧洲公司也近水楼台,梅赛德斯奔驰B级、大众汽车的新帕萨特、欧宝Zafira,都成了会展的宠儿。
北美市场:压力成为关键词
2005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美汽车市场的竞争环境近乎“惨烈”。价格战延续去年的激烈不说,还要应付日本汽车企业的大举“抢滩”。
通用、福特继续承受着来自日本品牌的巨大压力。为此,通用、福特已经宣布,减少2005年第一季度的产量。相反,日本四大汽车公司却提高了2005年在美国的产量,日本企业“趁火打劫”,进军北美市场的心情之急可见一斑。而且,聪明的日本企业从不跟风采用诸如降价、促销的手段来提高销售量。他们将会把大把大把的钱花在做广告提高品牌的暴光度上,在美国这样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国家,无疑是最有效地加深品牌印象的捷径。这样,通用和福特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再者,作为日本品牌在北美市场的最大的对手——大众也被很多问题困扰。近几年来,美元对欧元贬值给大众带来了重创。大众公司不愿意在美国提供那些蚕食利润的无息贷款或现金折扣,于是在套汇方面没有灵活性的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但要在每辆车上多花上千美元,还会影响他们在北美市场的份额。就像大众老迈的帕萨特已经在美国市场上不怎么受欢迎了,却还要坚持到2006年一样,大众在北美市场推出新车的脚步,缓慢而又沉重。看到这些,也许只有他的对手日产汽车偷着乐了。
欧洲市场:利好消息不断
2000年到2004年,欧洲汽车市场一直处在相对萧条的状态。但就像股市,经过长时间的熊市以后,必定会出现牛市一样,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预计欧洲汽车市场从今年起会有一个比较看好的攀升。
德国似乎是受美国促销风的影响,成为了2004年欧洲车市促销力度最强的市场之一。在德国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趋势下,相信今年这种方式还要继续下去,而这个也使得同档次车型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2004年在欧洲车市斗得你死我活的高尔夫和欧宝的雅特(Astra),今年还将增加新对手。福特的新福克斯(Focus)和雪铁龙C4,摩拳擦掌相继加入战团抢占市场份额,其生存艰难可想而知。
作为欧洲第三大市场的意大利,由于今年菲亚特计划最早发布的新车型Punto要等到下半年才上市,所以,依赖去年菲亚特发布的多款新车型而增长的销量,可能就要打个折扣了。
法国市场今年最期待的就是,本土两大制造商雷诺和标致-雪铁龙能夺回更多的市场份额,从1980年两家制造商在法国市场占到77%的份额降到去年的60%,这个降低一直是两家制造商心头的“硬伤”。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今年似乎还没有到两家制造商收复失地的最佳时机。
2004年英国汽车销量的负增长,西班牙汽车销量的高增长都是欧洲车市的看点。今年,英国人一定会“知耻而后勇”,绝对不会还是负增长。而西班牙这个欧洲车市的新锐,2004年积聚的强势发展的良好势头可能还会继续。
2005年欧洲经济还在复苏阶段,货币贬值的压力正在减弱,利率也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这些综合经济因素对欧洲汽车市场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亚洲市场: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亚洲市场,虽然日本企业在国外表现抢眼,但是国内市场还是比较冷落的。日本汽车市场在今年复苏步伐将依旧缓慢,消费者对新车的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增长。今年,日本汽车制造商推出的一些新产品或许能够帮助他们提高销售量——丰田可以通过新威姿车型、本田可以通过新飞度车型获利。

韩国的五大汽车制造商纷纷推出新车型,扩大海外出口计划,试图以此来改变2004年延续下来的萧条的国内市场。
由于东南亚地区的市场需求,引发了外商在东盟市场的投资热情,这种热情在2005年还将继续。预计在2005年,这个地区仍然是投资者衷情的热土。
尽管过去一年中国的车市被认为是“冷”到了拐点,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世界各个知名的汽车公司对他的青睐。比如奔驰、宝马等世界著名品牌的相继在中国生产,都预示了今年的中国,还是众人争夺的一块“香饽饽”。
当然,在政府限制消费信贷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在各大品牌相继登陆中国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的汽车市场今年将有可能继续降温。同时,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价格战也会越来越被演绎得出神入化,也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