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内镜及影像检查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疾病,且临床表现多样性,极易引起误诊。多数研究认为,内镜及影像表现对该病诊断无特异性,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07年12月确诊为EG10例患者的内镜及影像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胃癌在我国发病率高,居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首。进展期胃癌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仅40%-60%。早期胃癌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然而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一直较低。因此,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是提高胃癌生存的关键。现将我院7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2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早期胃癌的认识。
患者男,68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伴体重下降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饮食尚可,就诊前1个月体重下降约5kg。入院查体:无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上腹部压痛,肝脾未触及。血常规正常,蛋白芯片检测12项肿瘤标志物均在正常范围。胃镜检查(图1):见胃窦黏膜有片状糜烂出血,胃体大弯侧见一直径约1cm的肚脐样堤状隆起,中心深凹,活检极易出血,质软。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静脉曲张位置、直径、出血风险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进行分型(LDRf分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381例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内镜下急诊治疗患者,对静脉曲张位置、直径和出血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尝试进行LDRf分型。结果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好发于食管中下段,不同直径的曲张静脉均有出血,曲张静脉多见有红色征。所有患者均可进行LDRf分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中,Rf1共计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消化内镜设备的改良以及内镜诊疗技术的进步,老年患者接受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的机会亦随之增加;我国开展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已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必要对老年人群的消化内镜操作技术进行总结和规范,以提高我们的诊治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把老年定义为年龄≥65岁,这一人群全身各脏器机能逐渐低下,各种各样基础疾病患者的比例增高。
目的通过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结合高分辨率放大内镜,描述正常及胃黏膜病变的特征性改变,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及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2例消化不良患者及5例正常志愿者,在内镜检查中分别于胃窦及胃体部行放大内镜及FICE观察,对胃黏膜按胃小凹形态做出相应分型(Ⅰ~Ⅲ型),并行快速尿素酶^13C-尿素呼气试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胃窦及胃体FICE下的分型对诊断H.pyl
EUS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分期及隆起性病变、胰腺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的临床价值,微探头超声目前主要应用于上消化道疾病诊断。现将我院经微探头超声检查结直肠病变的结果报道如下。
发现与切除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一直是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最早是由1973年Dyhle等。“首先报道的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切除结肠无蒂息肉的方法发展而来,1984年多田正弘等旧’首次将该技术用于诊治早期胃癌,并将之命名为“剥脱活检术(stripbiopsy)”,又称“内镜黏膜切除术”。
患者男,65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5年前来就诊。患者疼痛每年发作10余次,常在空腹时出现,呈隐痛,进食后消失;偶有疼痛伴出汗,一般持续数分钟;起病后无腹胀和呕吐,不伴反酸,食欲正常;大便秘结,无黑便。半个月前外院胃镜检查发现胃窦有1枚较大息肉,约4.5cm×5.5cm.见图1。
胃柿石是常见的植物性胃石,临床上常并发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等,治疗上通常采用胃镜下机械碎石、激光碎石等,我院2004年6月-2008年6月期间应用胆道取石网篮改制成的碎石篮在胃镜直视下机械碎石治疗胃柿石4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近年ERCP适应证、难度分级、术后并发症及严重程度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总结了上海长海医院2001年和2007年2374例ERCP临床资料(2001年966例,2007年1408例)。比较了两组患者基本信息、ERCP适应证、操作难度、成功率、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相隔5年的2个自然年中,2007年比2001年因胆道结石行ERCP的患者明显下降(49.3%比59.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