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的本质是个性化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亲历阅读实践,留下阅读印记,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而阅读时写批注,记录自己初读后的所思、所悟、所疑,留下思维的痕迹,阅读可以走得更远。
一、“火眼金睛”寻找精彩之处
一篇好的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处。读课文时要带着像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星”去发现,好词语、四字词、关联词、反义词、近义词、优美语句、特别的句式等等,都是精彩发现。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用得精妙的字词。这些字词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品评批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字词引导学生推敲揣摩,品评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确巧妙,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圓盘之间冒出来”。教师先提示:“冒”用得真好。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冒”的字面意思;接着,让学生换用长、钻、露等字,加以比较揣摩;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句,体会句子描写的景象:怎样的长才是“冒”?体会“冒”字的妙处。至此,对“冒”字的品评水到渠成,对批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师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寻找发现文中其他用得好的字词,由词意入手,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作用,题写批注。
二、“心灵碰撞”产生矛盾疑问之处
读到课文中一些不懂的语句,不明白的地方,觉得前后有矛盾的段落,就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这就是“矛盾疑问”。批注的语言要简洁、精练,不能太繁琐,用一个词或短句概括,做到言简意赅。同样示范是最重要的!有了示范学生就有法可依,会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学习课文《触摸春天》时,文中有个段落: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学生读到这里,不禁产生了疑问:安静不是盲童吗?怎么还能张望呢?我马上让学生写下来,做好批注,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他们的“矛盾疑问”。
三、发散思维,生发联想
读到文本中的某一词语、句子或段落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以往的阅读经验,联想到了生活中、书中等其他的词语、名言、故事、文章或诗歌等等,生发出一些类似的感受、表达方式等等。
如在学习课文《乡下人家》时,学习“鸡鸭觅食”这个场景,学生联想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诗句。这类批注最难,学生往往要经历比较深层的思维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融会贯通。这类批注也是最具有个性化的,最精彩的。最能给人以启迪的。我对于这一点还在尝试,发现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四、拓展延伸,追加精彩之笔
长期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要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言有尽而意未尽”是许多文章采用的收篇写法。不少课文结尾处会留下不少的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我们可以在此安排扩展性的批注,进行适当的练笔,延伸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稻草人》这篇课文结尾写道:“他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又只能换来眼泪和叹气,禁不住低头哭了。”到了稻谷收割季节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结尾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遐想的余地。此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让学生的思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写下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忧伤地写道:“到了收割季节,老妇人终于发现自己辛苦了一年的稻穗、赖以生存的稻穗,就这么打水漂了。扑通一声,这个可怜的、无依无靠的老太太倒下了……”也有学生乐观地写道:“有一天,稻草人感动了一位有魔力的小天使,小天使施了小魔法,把小蛾全变走了,老妇人这年终于可以坐等丰收了。”学生思维飞跃,课后批注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无限。
在阅读中“携手批注”,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一边批注一边阅读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发展了思维,养成了阅读习惯,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阅读走得更远。
一、“火眼金睛”寻找精彩之处
一篇好的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处。读课文时要带着像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星”去发现,好词语、四字词、关联词、反义词、近义词、优美语句、特别的句式等等,都是精彩发现。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用得精妙的字词。这些字词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品评批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字词引导学生推敲揣摩,品评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确巧妙,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圓盘之间冒出来”。教师先提示:“冒”用得真好。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冒”的字面意思;接着,让学生换用长、钻、露等字,加以比较揣摩;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句,体会句子描写的景象:怎样的长才是“冒”?体会“冒”字的妙处。至此,对“冒”字的品评水到渠成,对批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师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寻找发现文中其他用得好的字词,由词意入手,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作用,题写批注。
二、“心灵碰撞”产生矛盾疑问之处
读到课文中一些不懂的语句,不明白的地方,觉得前后有矛盾的段落,就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这就是“矛盾疑问”。批注的语言要简洁、精练,不能太繁琐,用一个词或短句概括,做到言简意赅。同样示范是最重要的!有了示范学生就有法可依,会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学习课文《触摸春天》时,文中有个段落: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学生读到这里,不禁产生了疑问:安静不是盲童吗?怎么还能张望呢?我马上让学生写下来,做好批注,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他们的“矛盾疑问”。
三、发散思维,生发联想
读到文本中的某一词语、句子或段落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以往的阅读经验,联想到了生活中、书中等其他的词语、名言、故事、文章或诗歌等等,生发出一些类似的感受、表达方式等等。
如在学习课文《乡下人家》时,学习“鸡鸭觅食”这个场景,学生联想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诗句。这类批注最难,学生往往要经历比较深层的思维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融会贯通。这类批注也是最具有个性化的,最精彩的。最能给人以启迪的。我对于这一点还在尝试,发现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四、拓展延伸,追加精彩之笔
长期的语文教学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要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言有尽而意未尽”是许多文章采用的收篇写法。不少课文结尾处会留下不少的悬念,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我们可以在此安排扩展性的批注,进行适当的练笔,延伸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稻草人》这篇课文结尾写道:“他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又只能换来眼泪和叹气,禁不住低头哭了。”到了稻谷收割季节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结尾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遐想的余地。此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让学生的思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写下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忧伤地写道:“到了收割季节,老妇人终于发现自己辛苦了一年的稻穗、赖以生存的稻穗,就这么打水漂了。扑通一声,这个可怜的、无依无靠的老太太倒下了……”也有学生乐观地写道:“有一天,稻草人感动了一位有魔力的小天使,小天使施了小魔法,把小蛾全变走了,老妇人这年终于可以坐等丰收了。”学生思维飞跃,课后批注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无限。
在阅读中“携手批注”,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一边批注一边阅读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发展了思维,养成了阅读习惯,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阅读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