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茅台职工医院位于贵州仁怀市茅台镇,是茅台集团出资建设的项目。该项目总用地面积为74972㎡,总建筑面积为139000㎡,地上13层,地下2层。一期规划800床,建一体化的医疗大楼,二期为住院大楼和康复养老病房。
针对周围山地地形,如何在复杂的山地条件下科学合理的设计医院流程?如何用山地环境的特点来应对医疗环境设计?茅台职工医院从以下5方面进行了设计探索——
分层驻台,应对高差地形
茅台职工医院所处的山地环境中,医疗功能与地形高差是主要解决的矛盾。医院设计初期,通过对使用场地上的高差分析,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约15m。对此高差,一般通过分层驻台的方式平整用地,但由于医院建筑内部功能复杂,流线较多,院感和无障碍设计要求严格,因此避开用地坡度较大、坡向不利的区域,选择相对平坦的位置,形成相对完整的2~3个平台,从而避免因分台过多带来的交通不便。
另外,在设计中选择了一个适宜的标高对地形进行整合,而标高在该医院中是非常重要的建设依据。
医院主体建筑位于用地较为平坦宽敞的北端,该区域与北侧道路中段标高基本相平,且高于西侧道路和其南侧的区域标高,有利于形成具有较强视觉效果的沿街立面形象,同时在南侧设置地下室,利用南北高差减少土石方量,可形成侧窗的通风和采光。
大集中、小分散式布局
依据山地高差的特点,医院整体采用一体化集中布局,将整个医院主要的功能区,门诊、急诊、医技、住院等完整紧凑地设计到一个单体建筑物内。该布局不仅保持了院内各功能空间之间的紧密性,达到缩短交通距离,缓解运输压力,避免交叉感染,方便医护人员的工作和患者就诊的目的,而且为医院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功能空间设置上,结合山地天然的生态绿色条件,使空间中的患者感受良好的疗愈环境。医院首层或以上标高地设置门诊和部分医技用房,以打造良好的光照和绿化环境。大型设备医技空间如放射科、核医学科等设置在地下层,利用台地高差,将采光通风从医院侧面引入到内部。如此,通过集中式布局将外部联系转为建筑的内部联系,有效解决医院内无障碍设计问题。
医院中的感染科、病房等功能空间采用分散布局方式,局部采用连廊与主体连接,充分实现无障碍交通联系,有效减小了患者群之间的交叉感染。
医疗空间功能,上下通达的横向交通
在无障碍设计上,以保证医院内流线的通达性、便利性和安全性为设计原则。医院的山地地形决定了院内医疗空间功能需采取上下通达的横向交通设计,据此入口选取在标高较高的位置,即地势较高的用地北侧,以期从“高”点入,实现功能“降”式。在医院用地较为紧张的现状下,将医疗功能竖向集中设置,不增加垂直和水平流线,较大节约门诊建筑基底,扩大景观绿化面积。
针对医院门诊入口人车密集、高低道路的特点,设计中利用地形,在门诊楼前设置一个舒适安全的入口广场对各流线进行分流,起到保障人、车快速、安全到达医院内部的作用,实现无障碍通行。并利用地形高差在低标高点处设置可同层平进的出入口,解决大量人流集散问题。
患者进入医院门诊大厅后,身处于门诊医技楼竖向高度的中间位置,可上可下进入各医疗单元,缩短了患者就诊流线,减小了单向交通流线的压力,提高了医疗效率,有效地控制了门诊医技楼的高度。
分层入口,多元分流
在入口设计中,基于医院集中式的布局特点,入口不宜多、相近,因此设计充分利用高差,形成多个接地层,最终采用分层入口、多元分流的设计方法。从入口广场的标高层可以分别进入普通门诊、急诊、体检、儿科、儿保等部分,而利用地形高差在低于广场9m处的标高层设置住院入口,低于广场12m处设置后勤管理出入口,并分别布置了入口广场,这样使得各个流线的出入口有序、自然分开,同时又避免人流过于集中,缓解交通压力。
绿色环境,退台式景观
在医院的环境设计中,充分利用山地环境的特殊性,依据医院所处山地的坡度,采用退台、架空、弱化转角等处理方式,将绿色环境引入建筑内部,使建筑与环境彼此融合,丰富了医院空间层次,创造独特景观,在城市界面又形成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形象。
根据医院活动人群的视线和行为特点,利用不同标高的界面形成了退台式的特色景观,使不同标高平缓过度,舒缓了视线关系,同时结合健身设施,为患者打造了具有趣味性的康复休憩场所,既节约了用地,又丰富了空间效果。而更具实际效用的是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视野和生态环境,缓解紧张亢奋的情绪,对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能起到间接的治疗作用。 (编辑 刘鲁)
针对周围山地地形,如何在复杂的山地条件下科学合理的设计医院流程?如何用山地环境的特点来应对医疗环境设计?茅台职工医院从以下5方面进行了设计探索——
分层驻台,应对高差地形
茅台职工医院所处的山地环境中,医疗功能与地形高差是主要解决的矛盾。医院设计初期,通过对使用场地上的高差分析,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约15m。对此高差,一般通过分层驻台的方式平整用地,但由于医院建筑内部功能复杂,流线较多,院感和无障碍设计要求严格,因此避开用地坡度较大、坡向不利的区域,选择相对平坦的位置,形成相对完整的2~3个平台,从而避免因分台过多带来的交通不便。
另外,在设计中选择了一个适宜的标高对地形进行整合,而标高在该医院中是非常重要的建设依据。
医院主体建筑位于用地较为平坦宽敞的北端,该区域与北侧道路中段标高基本相平,且高于西侧道路和其南侧的区域标高,有利于形成具有较强视觉效果的沿街立面形象,同时在南侧设置地下室,利用南北高差减少土石方量,可形成侧窗的通风和采光。
大集中、小分散式布局
依据山地高差的特点,医院整体采用一体化集中布局,将整个医院主要的功能区,门诊、急诊、医技、住院等完整紧凑地设计到一个单体建筑物内。该布局不仅保持了院内各功能空间之间的紧密性,达到缩短交通距离,缓解运输压力,避免交叉感染,方便医护人员的工作和患者就诊的目的,而且为医院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功能空间设置上,结合山地天然的生态绿色条件,使空间中的患者感受良好的疗愈环境。医院首层或以上标高地设置门诊和部分医技用房,以打造良好的光照和绿化环境。大型设备医技空间如放射科、核医学科等设置在地下层,利用台地高差,将采光通风从医院侧面引入到内部。如此,通过集中式布局将外部联系转为建筑的内部联系,有效解决医院内无障碍设计问题。
医院中的感染科、病房等功能空间采用分散布局方式,局部采用连廊与主体连接,充分实现无障碍交通联系,有效减小了患者群之间的交叉感染。
医疗空间功能,上下通达的横向交通
在无障碍设计上,以保证医院内流线的通达性、便利性和安全性为设计原则。医院的山地地形决定了院内医疗空间功能需采取上下通达的横向交通设计,据此入口选取在标高较高的位置,即地势较高的用地北侧,以期从“高”点入,实现功能“降”式。在医院用地较为紧张的现状下,将医疗功能竖向集中设置,不增加垂直和水平流线,较大节约门诊建筑基底,扩大景观绿化面积。
针对医院门诊入口人车密集、高低道路的特点,设计中利用地形,在门诊楼前设置一个舒适安全的入口广场对各流线进行分流,起到保障人、车快速、安全到达医院内部的作用,实现无障碍通行。并利用地形高差在低标高点处设置可同层平进的出入口,解决大量人流集散问题。
患者进入医院门诊大厅后,身处于门诊医技楼竖向高度的中间位置,可上可下进入各医疗单元,缩短了患者就诊流线,减小了单向交通流线的压力,提高了医疗效率,有效地控制了门诊医技楼的高度。
分层入口,多元分流
在入口设计中,基于医院集中式的布局特点,入口不宜多、相近,因此设计充分利用高差,形成多个接地层,最终采用分层入口、多元分流的设计方法。从入口广场的标高层可以分别进入普通门诊、急诊、体检、儿科、儿保等部分,而利用地形高差在低于广场9m处的标高层设置住院入口,低于广场12m处设置后勤管理出入口,并分别布置了入口广场,这样使得各个流线的出入口有序、自然分开,同时又避免人流过于集中,缓解交通压力。
绿色环境,退台式景观
在医院的环境设计中,充分利用山地环境的特殊性,依据医院所处山地的坡度,采用退台、架空、弱化转角等处理方式,将绿色环境引入建筑内部,使建筑与环境彼此融合,丰富了医院空间层次,创造独特景观,在城市界面又形成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形象。
根据医院活动人群的视线和行为特点,利用不同标高的界面形成了退台式的特色景观,使不同标高平缓过度,舒缓了视线关系,同时结合健身设施,为患者打造了具有趣味性的康复休憩场所,既节约了用地,又丰富了空间效果。而更具实际效用的是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视野和生态环境,缓解紧张亢奋的情绪,对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能起到间接的治疗作用。 (编辑 刘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