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我结合当今社会需求和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进行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自主学习研究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要坚持课堂民主、气氛活跃,注重微笑教育,使学生的尊严、创造、潜能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实现;与学生要平等对话,适时鼓励评价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营造和谐氛围还应当注意把握“度”,区分好“气氛活跃”与“乱”的关系。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当然,对学习纪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是一个主动认识的过程,那么怎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如何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呢?在教学导入时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也可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内容和求知欲心理之间要制造一种吸引力,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氛围之中,只有那些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劳动过程,教师要给予重视和鼓励,对其自学成果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他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例如我在安排课文预习时,引导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解决生字词的障碍,可以是自己查字典,也可以小组合作处理,资源共享。检查结果时教师可以采取个人的汇报比赛、小组内合作的汇报与比赛等形式,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劳动后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语音的幽默和活动的趣味性,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
二、倡导个性化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上,学生可采用自主选择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相互结合。自主选择学习——选择的过程实质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1、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课文中出现关系并列、主次分明的段落进行朗读或理解。例如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在文章重点的并列部分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自主学习,然后再和大家交流,这样,自己的收获变成了大家的收获,大家的收获也变成了自己的收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2、学生自主选择练习,能照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体现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3、学生自主选择学法。例如在识字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然后再和大家交流。其实质是学生寻找合理方法进行自学的过程。4、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能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熟练的合作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班级教学的补充和改进,可以给学生提供开阔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组合作表达能体现学生不同的创新能力,蕴涵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小组合作讨论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主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可以就某一同学的发言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也可以就各小组内同学的发言进行讨论,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恰当激励评价,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要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这样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所以恰当合理的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肯定,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自主的信心。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上,教师也可以暂缓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解答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展示有足够的耐心,消除急躁情绪,以防止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多角度实践,丰富自主学习的形式
角色实践——教师根据教学特点和课文内容特点,让学生和教材中的人物进行转换,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真切地感受课文人物的情感和课文情境,创造性地应用课文中的语言片段。还可以让学生与教师进行角色转换,使学生有发挥才能的机会和空间。
文图实践——“美的创造是以创造审美价值为目的的”,语文课本身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以绘画帮助理解,其效果不逊于教师的讲解。
思维转换——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在得出结论后,必须用具体的课文内容加以说明,这从教学方法上完成了从抽象思维训练到形象思维训练的转换。从语言上能引起学生争论的地方,都可以进行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两种思维间的转换,反复多次进行,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要坚持课堂民主、气氛活跃,注重微笑教育,使学生的尊严、创造、潜能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实现;与学生要平等对话,适时鼓励评价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营造和谐氛围还应当注意把握“度”,区分好“气氛活跃”与“乱”的关系。只要学生围绕“学”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无暇开小差。当然,对学习纪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是一个主动认识的过程,那么怎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如何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呢?在教学导入时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也可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相关的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内容和求知欲心理之间要制造一种吸引力,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氛围之中,只有那些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劳动过程,教师要给予重视和鼓励,对其自学成果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他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例如我在安排课文预习时,引导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解决生字词的障碍,可以是自己查字典,也可以小组合作处理,资源共享。检查结果时教师可以采取个人的汇报比赛、小组内合作的汇报与比赛等形式,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劳动后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语音的幽默和活动的趣味性,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
二、倡导个性化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上,学生可采用自主选择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相互结合。自主选择学习——选择的过程实质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1、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课文中出现关系并列、主次分明的段落进行朗读或理解。例如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在文章重点的并列部分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自主学习,然后再和大家交流,这样,自己的收获变成了大家的收获,大家的收获也变成了自己的收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2、学生自主选择练习,能照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体现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3、学生自主选择学法。例如在识字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然后再和大家交流。其实质是学生寻找合理方法进行自学的过程。4、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能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熟练的合作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班级教学的补充和改进,可以给学生提供开阔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组合作表达能体现学生不同的创新能力,蕴涵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小组合作讨论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主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可以就某一同学的发言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也可以就各小组内同学的发言进行讨论,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恰当激励评价,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要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这样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所以恰当合理的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肯定,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自主的信心。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上,教师也可以暂缓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解答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展示有足够的耐心,消除急躁情绪,以防止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多角度实践,丰富自主学习的形式
角色实践——教师根据教学特点和课文内容特点,让学生和教材中的人物进行转换,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真切地感受课文人物的情感和课文情境,创造性地应用课文中的语言片段。还可以让学生与教师进行角色转换,使学生有发挥才能的机会和空间。
文图实践——“美的创造是以创造审美价值为目的的”,语文课本身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以绘画帮助理解,其效果不逊于教师的讲解。
思维转换——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在得出结论后,必须用具体的课文内容加以说明,这从教学方法上完成了从抽象思维训练到形象思维训练的转换。从语言上能引起学生争论的地方,都可以进行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两种思维间的转换,反复多次进行,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