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个学生都是不成熟的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在知识的生成处捕捉错误,可以促使学生对核心概念进一步理解;在知识的交叉处捕捉错误,可促使学生发现相似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知识的拓展处捕捉错误,可促使学生的思维从浅表走向深入,从呆板走向灵活。
[关键词]捕捉错误 数学课堂 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90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错误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面对这种资源,教师应充分认识其价值,对其进行探索和实践,让它成为精彩课堂的“催化剂”。
一、在知识生成处捕捉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不是把知识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难免会出现认知错误。
【教学片断】师:刚才同学们的制作材料不同,制作方法也不同,图形的大小又不一样,可它们为什么都是三角形呢?
生1:因为它们都有三条边。
生2:有三条边的图形不一定就是三角形。(生2画出图1)看看,这个是三角形吗?
生3:有三条边而且有三个角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生4:你说的也不对,我画给你看。(如图2)
生5:三条边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4:这两个图形不都是由三条边组成的吗?
生6: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学生都表示同意;教师画出了图3)
生6: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三角形概念的建构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上述教学却使学生对于“围成”和“三条线段”领会到位而深刻。当学生的认识比较片面时,教师通过反例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理解的不完善,进而提出改进的策略,最终领会概念的本质。
二、在知识交叉处捕捉
许多知识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认识偏差,从而导致错误的产生。
【教学片断】题目:一根铁丝,第一次剪去它的4/7,第二次剪去4/7米。两次剪去的长度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两根一样长 D.无法比较
生1:D!肯定是D!
生2:题目中没有说铁丝的长度是多少,无法比较。
生3:它应该有多种可能性。当铁丝等于1米时,两次剪去的一样长;当铁丝小于1米时,第二次剪去的长;当铁丝大于1米时,第一次剪去的长。
师:真是这样吗?真的有这几种可能吗?
生4:我们被题目骗了,第一次剪去了铁丝的4/7,第二次最多只能剪这根铁丝的3/7。(学生都恍然大悟)
……
分率和量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当学生在此处发生错误时,教师敏锐地加以捕捉,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资源来使用。在这里,教师将思考、辩论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
三、在知识拓展处捕捉
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低不一,因此在知识的拓展阶段他们往往会出现一些料想不到的错误,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得到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片断】一次小学生实验操作比赛由五名评委打分,记分时,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出平均分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下面是7号选手的成绩记分单,请填出第五位评委给他的打分。
生1:我先求出5个评委的总成绩,然后减去其他4个人的,也就得到了第五位评委的得分了。
生2:不对,题目中说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
生3:这个82并不是5个人的平均分,而是3个人的平均分。
生4:可是,你怎么就知道要去掉哪个呢?
生5:难道第五位评委就不可能是最高分和最低分?
师:大家想想,这四名评委打的分哪两个是有效的?
生6:评委2和评委4打的分数一定是有效的!
……
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的错误解答呈现出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深刻理解。题目中哪些是有效数据,哪些是无效数据,通过学生的理性分析,深度对话,终于“真相大白”。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及时发现其背后的教育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思辨、探究、发现。这样,课堂就会因这些美丽的错误而变得精彩!
(责编 童 夏)
[关键词]捕捉错误 数学课堂 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90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错误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资源,面对这种资源,教师应充分认识其价值,对其进行探索和实践,让它成为精彩课堂的“催化剂”。
一、在知识生成处捕捉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不是把知识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将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难免会出现认知错误。
【教学片断】师:刚才同学们的制作材料不同,制作方法也不同,图形的大小又不一样,可它们为什么都是三角形呢?
生1:因为它们都有三条边。
生2:有三条边的图形不一定就是三角形。(生2画出图1)看看,这个是三角形吗?
生3:有三条边而且有三个角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生4:你说的也不对,我画给你看。(如图2)
生5:三条边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4:这两个图形不都是由三条边组成的吗?
生6: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学生都表示同意;教师画出了图3)
生6: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三角形概念的建构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上述教学却使学生对于“围成”和“三条线段”领会到位而深刻。当学生的认识比较片面时,教师通过反例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理解的不完善,进而提出改进的策略,最终领会概念的本质。
二、在知识交叉处捕捉
许多知识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认识偏差,从而导致错误的产生。
【教学片断】题目:一根铁丝,第一次剪去它的4/7,第二次剪去4/7米。两次剪去的长度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两根一样长 D.无法比较
生1:D!肯定是D!
生2:题目中没有说铁丝的长度是多少,无法比较。
生3:它应该有多种可能性。当铁丝等于1米时,两次剪去的一样长;当铁丝小于1米时,第二次剪去的长;当铁丝大于1米时,第一次剪去的长。
师:真是这样吗?真的有这几种可能吗?
生4:我们被题目骗了,第一次剪去了铁丝的4/7,第二次最多只能剪这根铁丝的3/7。(学生都恍然大悟)
……
分率和量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当学生在此处发生错误时,教师敏锐地加以捕捉,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资源来使用。在这里,教师将思考、辩论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
三、在知识拓展处捕捉
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低不一,因此在知识的拓展阶段他们往往会出现一些料想不到的错误,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得到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片断】一次小学生实验操作比赛由五名评委打分,记分时,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出平均分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下面是7号选手的成绩记分单,请填出第五位评委给他的打分。
生1:我先求出5个评委的总成绩,然后减去其他4个人的,也就得到了第五位评委的得分了。
生2:不对,题目中说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
生3:这个82并不是5个人的平均分,而是3个人的平均分。
生4:可是,你怎么就知道要去掉哪个呢?
生5:难道第五位评委就不可能是最高分和最低分?
师:大家想想,这四名评委打的分哪两个是有效的?
生6:评委2和评委4打的分数一定是有效的!
……
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的错误解答呈现出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深刻理解。题目中哪些是有效数据,哪些是无效数据,通过学生的理性分析,深度对话,终于“真相大白”。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及时发现其背后的教育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思辨、探究、发现。这样,课堂就会因这些美丽的错误而变得精彩!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