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但凡去过贵州的,对这句话都不陌生。然而,我们这次行程,天公却异常作美,总在我们坐上车时下雨,一到景点便放晴了。
四月的贵州,气候宜人,很适合行走。尤其穿梭在山间林中,脚下流水潺潺,耳畔鸟鸣婉转,更觉凉意沁心。
来荔波,当然是奔着大小七孔景点去的。中国是桥的国度,无论到哪,只要有河便有桥,横斜清浅,卧波徜徉,惹人遐想。若把观赏大小七孔当作主菜佳肴的话,那沿途所遇美景都是各具特色的绝妙拼盘,令人胃口大开。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卧龙潭了。卧龙潭在小七孔景区内,潭面不大,从地表看它只是卧龙河的源头,近年又从这里筑坝引水发电后入响水河,成两河的总水源。因拦河坝形成的绿水深潭和滚水瀑布及传说的卧龙而得名。
未见其影,已闻其声。那声响仿若闷雷滚动,又好似虎啸龙吟。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快脚步,一路紧紧地追随而去。近了,近了,只见坝上雪崩似的滚水瀑布直泻而下,犹如千万头骏马并驾齐驱。从侧面看,又像极了织布机上挂下来的宽幅白练。跌落潭底的瀑布,还没容你眨眼,便裹挟着水流直往下游奔腾而去。令人称奇的是,任凭潭底如何翻腾激荡,潭面却依然镜子般澄澈平静,大有气定神闲、淡定从容的智者风范。
环顾卧龙潭,潭水在光线的折射下由浅入深呈淡蓝、明蓝、幽蓝。潭边怪石嶙峋,奇树林立,倒映在潭水中,色彩斑斓绚丽,置身其间,恍若画中游。难怪荔波小七孔有“小九寨”之美誉。
出了卧龙潭,沿途还撞见了错落有致的68级瀑布和跌水。沿高高低低的河床,瀑布顺流而下,水面时宽时窄,水流时而急促狂泻时而平坦舒缓,层层叠叠,淙淙哗哗。瀑布形态也是气象万千,或倾珠撒玉、堆雪积云,或如匹练飘逸、银河泻地,令人啧啧赞叹。真有68级?我们饶有兴致地走一段,数一数,数着数着,却怎么也数不过来了,只好作罢。回首再望,又觉那河床就是一架硕大的钢琴,瀑布在琴键上跳跃,奏响出天地间最动听的音符。我不由得想起伯牙子期的知音逸事,更觉眼前诗意盎然,美不胜收。
瀑布在尽头处绵延而去,我们激动的心情也得以稍稍平复。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小七孔桥,如果你见过北京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或者玉带桥,那眼前的这座七孔桥断然不会令你惊叹。的确,观其身极为普通,无非就是有着七个孔的石桥。但我想,它之所以令无数游客神往,定有其独特魅力之处。再说,刚刚来时的这一路奇景就足以惊艳了我们的目光。
导游说荔波这两天水位大,无法领略到小七孔桥的最美姿态。其实不然,就冲着它从悠远的道光年间走来,再加上那段美丽的传说,我就已深深爱上了这座桥。
原来,小七孔桥,也是当地传说中的“忠贞之桥”。我轻轻地从石桥的这头走到石桥的那头,聆听着桥下水流的声响,似有情人在絮絮低语。我的目光漫过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青苔,岁月的过往幻化成一朵最美的花,绽放在我内心最柔软的一角。
作别荔波,来到西江千户苗寨。这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建筑都是原汁原味的苗家吊脚楼。并不狭窄的青石板主街道,成了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各式店铺一个挨着一个,最吸引人的便是苗家银饰店。钻入一条幽深的巷子,遇见一家很有味道的银饰店。或许有缘,我一眼就相中了一个做旧工艺的手镯,雕刻着迎风摇曳的竹叶,古朴而有诗意,戴在腕上文雅又秀气。
登上观景台,举目远眺,千户苗寨的全景一览无余。绵密的吊脚楼,一层层,一间间,井然有序。时近傍晚,有些苗寨升起了袅袅炊烟,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只是有些心疼住在最高山头的那些人家,每天上下山,该要走多少石阶呀!为了感受最古朴的苗家吊脚楼,我们选择了一条游人出入较少的巷子。逼仄的巷子,高而陡的石阶,每拐一个弯就是一户人家。我留意到脚下的石块大都锃亮锃亮的,都是岁月打磨的痕迹呀。中途遇到一苗家小伙子,矮小的身材,大大的眼睛,笑容很阳光。我问他,家在哪里?他笑着指了指上面的山头。我又问,每天这样走辛苦不?他摇摇头,说习惯了就不觉得累了。说罢,他转身又拾级而上。我盯着他的背影看了很久,直至在我眼中消失,心头却不禁涌起一丝惆怅。
在千户苗寨提到吃,那就要首推糍粑和长桌宴了,一个是吃得有味,一个是吃得有趣。曾在很多地方吃过糍粑,但这里的糍粑很有特色,全是手工盅出来的。你会在小摊的旁边看见有一个石头容器,店主在那儿使出浑身力气,一锤接一锤地翻打黏黏的糯米糍粑,直到糍粑变得有弹性,又黏又糯为止。然后,切下一坨雪白的糍粑,轻轻一捏成窝窝头状,再在中间包上各种甜酥酥的坚果碎,比如花生碎末、黄豆粉、核桃白糖粒等等,包得满满的。包好之后,再把糍粑放在香香的黄豆粉里裹一圈。咬一口,哇,软绵绵,热乎乎,QQ弹弹的口感,配上各种香脆颗粒和粉末的輪番轰炸,简直好吃到一不小心会咬到自己的舌头!最后,我们体验了一席饶有风趣的长桌宴。还未进门,热情的苗家姑娘已列队迎客了,悠扬甜美的歌声和笑容一样明媚。大厅有多长,饭桌就有多长,菜不多,大抵都是地道的农家菜。但那么多人一溜儿对面而坐,中间摆一小火炉,热气腾腾的,好不快哉。若再喝上一碗地道的苗家米酒,简直不知身是客了。
此次贵州行中最隆重的一站,当属赫赫有名的黄果树瀑布。早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就读到过关于黄果树瀑布的文章,但百闻不如一见,此次亲密接触,终于目睹了她的美丽风采。
感觉前面见到的那些或大或小的瀑布都是伏笔,是为了引出这一场“视觉盛宴”!无论站在高处还是低处,从正面还是侧面,每个角度都震撼人心。在气势磅礴的瀑布前,所有的语言都已变得苍白无力,你唯有屏息凝视,静心聆听。你会发现,黄果树瀑布的每一滴水都在沸腾跳跃,都在彰显着生命的蓬勃力量。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令人心潮澎湃,血脉贲张,仿佛有一股神力在托举着我。尤其是瀑布飞溅的水珠打在我身上,让我有了一种飞起来的错觉。惊叹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一路走,一路拍,怎么也看不够,拍不够。最后,来到水帘洞。水帘洞实际上是黄果树瀑布内一个天然大溶洞,洞口比较狭窄,只容一人行走。洞中有几个洞口,正好对着飞流而下的大瀑布,因此这些洞口也就成了最佳的观瀑台。从洞口往外看,一片飘渺的白茫茫。耳边依然充斥着雷鸣般的轰响,不时有水滴滴在身上,凉丝丝的。有那么一瞬间,我感觉自己有了一股仙气。
最后一站,是青岩古镇。青岩古镇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与其他地方的古镇,尤其与江南古镇风格迥异。站在城门外遥望,城门左右两边的城墙逶迤而上,一面面旗帜迎风招展,气势雄伟。上得城墙,但见筑有敌楼、垛口、炮台,且全部用方块巨石筑就,一派青灰苍黑。拾级而上,有风穿过耳边,隐约夹杂着雷雷鼓声,还有那冲锋杀敌的嘶喊声、欢呼声。
青岩真大,像“迷魂阵”一样的石巷遍布全镇。依然撇开最热闹的主街道,我们徜徉在古镇幽深的巷陌间。那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由于本地依山傍岭,山多石多,勤劳智慧的苗家人就地取材,以石片当瓦、石块垒墙。大石屋连着小石屋,青苍苍一片,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线。由此想来,“青岩”的盎然古意首先来自苍然青石吧。
我们信步走进一条叫作“背街”的小巷,立即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空交错感。瞧,青石板铺的路,青石板垒的墙,墙上又青藤缠绕,红花烂漫,这何尝不是一条石板制成的时空隧道?人很少,巷子很安静。即便有游客走过,大家都轻言细语,生怕惊扰了这里的安宁。灿烂的阳光投射进来,打在人的脸上,为我们刻下了这一段时光特有的印记。
短暂而又愉快的贵州行结束了。多彩贵州,山美水美,从此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四月的贵州,气候宜人,很适合行走。尤其穿梭在山间林中,脚下流水潺潺,耳畔鸟鸣婉转,更觉凉意沁心。
来荔波,当然是奔着大小七孔景点去的。中国是桥的国度,无论到哪,只要有河便有桥,横斜清浅,卧波徜徉,惹人遐想。若把观赏大小七孔当作主菜佳肴的话,那沿途所遇美景都是各具特色的绝妙拼盘,令人胃口大开。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卧龙潭了。卧龙潭在小七孔景区内,潭面不大,从地表看它只是卧龙河的源头,近年又从这里筑坝引水发电后入响水河,成两河的总水源。因拦河坝形成的绿水深潭和滚水瀑布及传说的卧龙而得名。
未见其影,已闻其声。那声响仿若闷雷滚动,又好似虎啸龙吟。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快脚步,一路紧紧地追随而去。近了,近了,只见坝上雪崩似的滚水瀑布直泻而下,犹如千万头骏马并驾齐驱。从侧面看,又像极了织布机上挂下来的宽幅白练。跌落潭底的瀑布,还没容你眨眼,便裹挟着水流直往下游奔腾而去。令人称奇的是,任凭潭底如何翻腾激荡,潭面却依然镜子般澄澈平静,大有气定神闲、淡定从容的智者风范。
环顾卧龙潭,潭水在光线的折射下由浅入深呈淡蓝、明蓝、幽蓝。潭边怪石嶙峋,奇树林立,倒映在潭水中,色彩斑斓绚丽,置身其间,恍若画中游。难怪荔波小七孔有“小九寨”之美誉。
出了卧龙潭,沿途还撞见了错落有致的68级瀑布和跌水。沿高高低低的河床,瀑布顺流而下,水面时宽时窄,水流时而急促狂泻时而平坦舒缓,层层叠叠,淙淙哗哗。瀑布形态也是气象万千,或倾珠撒玉、堆雪积云,或如匹练飘逸、银河泻地,令人啧啧赞叹。真有68级?我们饶有兴致地走一段,数一数,数着数着,却怎么也数不过来了,只好作罢。回首再望,又觉那河床就是一架硕大的钢琴,瀑布在琴键上跳跃,奏响出天地间最动听的音符。我不由得想起伯牙子期的知音逸事,更觉眼前诗意盎然,美不胜收。
瀑布在尽头处绵延而去,我们激动的心情也得以稍稍平复。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小七孔桥,如果你见过北京颐和园里的十七孔桥或者玉带桥,那眼前的这座七孔桥断然不会令你惊叹。的确,观其身极为普通,无非就是有着七个孔的石桥。但我想,它之所以令无数游客神往,定有其独特魅力之处。再说,刚刚来时的这一路奇景就足以惊艳了我们的目光。
导游说荔波这两天水位大,无法领略到小七孔桥的最美姿态。其实不然,就冲着它从悠远的道光年间走来,再加上那段美丽的传说,我就已深深爱上了这座桥。
原来,小七孔桥,也是当地传说中的“忠贞之桥”。我轻轻地从石桥的这头走到石桥的那头,聆听着桥下水流的声响,似有情人在絮絮低语。我的目光漫过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青苔,岁月的过往幻化成一朵最美的花,绽放在我内心最柔软的一角。
作别荔波,来到西江千户苗寨。这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最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建筑都是原汁原味的苗家吊脚楼。并不狭窄的青石板主街道,成了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各式店铺一个挨着一个,最吸引人的便是苗家银饰店。钻入一条幽深的巷子,遇见一家很有味道的银饰店。或许有缘,我一眼就相中了一个做旧工艺的手镯,雕刻着迎风摇曳的竹叶,古朴而有诗意,戴在腕上文雅又秀气。
登上观景台,举目远眺,千户苗寨的全景一览无余。绵密的吊脚楼,一层层,一间间,井然有序。时近傍晚,有些苗寨升起了袅袅炊烟,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只是有些心疼住在最高山头的那些人家,每天上下山,该要走多少石阶呀!为了感受最古朴的苗家吊脚楼,我们选择了一条游人出入较少的巷子。逼仄的巷子,高而陡的石阶,每拐一个弯就是一户人家。我留意到脚下的石块大都锃亮锃亮的,都是岁月打磨的痕迹呀。中途遇到一苗家小伙子,矮小的身材,大大的眼睛,笑容很阳光。我问他,家在哪里?他笑着指了指上面的山头。我又问,每天这样走辛苦不?他摇摇头,说习惯了就不觉得累了。说罢,他转身又拾级而上。我盯着他的背影看了很久,直至在我眼中消失,心头却不禁涌起一丝惆怅。
在千户苗寨提到吃,那就要首推糍粑和长桌宴了,一个是吃得有味,一个是吃得有趣。曾在很多地方吃过糍粑,但这里的糍粑很有特色,全是手工盅出来的。你会在小摊的旁边看见有一个石头容器,店主在那儿使出浑身力气,一锤接一锤地翻打黏黏的糯米糍粑,直到糍粑变得有弹性,又黏又糯为止。然后,切下一坨雪白的糍粑,轻轻一捏成窝窝头状,再在中间包上各种甜酥酥的坚果碎,比如花生碎末、黄豆粉、核桃白糖粒等等,包得满满的。包好之后,再把糍粑放在香香的黄豆粉里裹一圈。咬一口,哇,软绵绵,热乎乎,QQ弹弹的口感,配上各种香脆颗粒和粉末的輪番轰炸,简直好吃到一不小心会咬到自己的舌头!最后,我们体验了一席饶有风趣的长桌宴。还未进门,热情的苗家姑娘已列队迎客了,悠扬甜美的歌声和笑容一样明媚。大厅有多长,饭桌就有多长,菜不多,大抵都是地道的农家菜。但那么多人一溜儿对面而坐,中间摆一小火炉,热气腾腾的,好不快哉。若再喝上一碗地道的苗家米酒,简直不知身是客了。
此次贵州行中最隆重的一站,当属赫赫有名的黄果树瀑布。早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就读到过关于黄果树瀑布的文章,但百闻不如一见,此次亲密接触,终于目睹了她的美丽风采。
感觉前面见到的那些或大或小的瀑布都是伏笔,是为了引出这一场“视觉盛宴”!无论站在高处还是低处,从正面还是侧面,每个角度都震撼人心。在气势磅礴的瀑布前,所有的语言都已变得苍白无力,你唯有屏息凝视,静心聆听。你会发现,黄果树瀑布的每一滴水都在沸腾跳跃,都在彰显着生命的蓬勃力量。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令人心潮澎湃,血脉贲张,仿佛有一股神力在托举着我。尤其是瀑布飞溅的水珠打在我身上,让我有了一种飞起来的错觉。惊叹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一路走,一路拍,怎么也看不够,拍不够。最后,来到水帘洞。水帘洞实际上是黄果树瀑布内一个天然大溶洞,洞口比较狭窄,只容一人行走。洞中有几个洞口,正好对着飞流而下的大瀑布,因此这些洞口也就成了最佳的观瀑台。从洞口往外看,一片飘渺的白茫茫。耳边依然充斥着雷鸣般的轰响,不时有水滴滴在身上,凉丝丝的。有那么一瞬间,我感觉自己有了一股仙气。
最后一站,是青岩古镇。青岩古镇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与其他地方的古镇,尤其与江南古镇风格迥异。站在城门外遥望,城门左右两边的城墙逶迤而上,一面面旗帜迎风招展,气势雄伟。上得城墙,但见筑有敌楼、垛口、炮台,且全部用方块巨石筑就,一派青灰苍黑。拾级而上,有风穿过耳边,隐约夹杂着雷雷鼓声,还有那冲锋杀敌的嘶喊声、欢呼声。
青岩真大,像“迷魂阵”一样的石巷遍布全镇。依然撇开最热闹的主街道,我们徜徉在古镇幽深的巷陌间。那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由于本地依山傍岭,山多石多,勤劳智慧的苗家人就地取材,以石片当瓦、石块垒墙。大石屋连着小石屋,青苍苍一片,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线。由此想来,“青岩”的盎然古意首先来自苍然青石吧。
我们信步走进一条叫作“背街”的小巷,立即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空交错感。瞧,青石板铺的路,青石板垒的墙,墙上又青藤缠绕,红花烂漫,这何尝不是一条石板制成的时空隧道?人很少,巷子很安静。即便有游客走过,大家都轻言细语,生怕惊扰了这里的安宁。灿烂的阳光投射进来,打在人的脸上,为我们刻下了这一段时光特有的印记。
短暂而又愉快的贵州行结束了。多彩贵州,山美水美,从此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