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历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我深刻认识到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勾背考打”等非常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非常不合时宜了,或者用一句时髦的广告语说:“你OUT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当今的教育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在我国搞课程改革的今天,创新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的交流对话中,智慧的引领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就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挖掘学生的一切潜能,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在历史教学中一直在努力思考和探索,不断进行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便在今后取得更大的进步。
首先,我在课前提问上设置了“参与式”提问法,使提问更具特色和魅力。例如:在课堂提问上,我改变了以往自己设置了多种类型的题目并将其展示在多媒体上,随后机械式地找一些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学习成绩优秀者很容易就答了出来,而一些“学困生”则像在听“天书”一样面无表情,目光茫然,甚至是在说笑、搞小动作中白白浪费了课堂提问这一宝贵的巩固知识阶段。而如今的我则是在课前让学生们每人设计一道题写在本子上,以备课堂提问用,所以学生们就认真看书,仔细选题,唯恐自己的习题选得不重要没有代表性或者其他同学选的习题自己不会做,所以全体学生就非常认真地看书、做笔记、听讲、做作业。然后我就从中挑选不同水平的学生到讲台上提问同学,并且选派与之水平相当的同学回答,效果非常的好。如此轮换三节课五十多名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发挥了自己的长处,都找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每个学生信心倍增,把上节课的重点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偶尔我还会适当表扬一句:“Very good!”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对重点知识掌握了,教学效率提高了。
其次,课堂上我改变了教学观念,真正从教师纯讲到学生纯听的模式中摆脱出来。有一位伟人说过:“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而教师要善于蹲下身来,以一颗慈爱而宽容的心去引导、启迪学生。”我将这种教学观念运用于教学上,使课堂活跃起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在讲河北人民出版社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这一课时,我充分挖掘爱表演的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演员”,在表演中其他的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观众”,由他们从另一种高度评判历史事件。例如在讲这一课时,我安排六名学生,分成两大派别即洋务派和顽固派,以表演小品的形式各自阐述“是否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到清政府最终采纳洋务派的建议……通过他们的表演,“观众们”非常容易地明白了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的原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其掌握了重点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的历史课让学生们不再感觉枯燥无味,真正感到好像历史就发生在昨天,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甚至经常期待下节历史课的早日到来。
最后,课堂上多让学生辩论、讨论以质疑、解疑。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到既动口、动手又动脑。例如在讲九年级上册《拿破仑帝国》时,我列出一道题目:“应当如何评价拿破仑?”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正方,另一组为反方。学生们开动脑筋挖空心思地搜集有关拿破仑的资料,把课本上没有的资料都搜集整理了出来,正反方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激烈的场面真不亚于大学生辩论会。最后我对此辩论进行了总结,全面概括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这种辩论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了解了课外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班级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学生们有了集体荣誉感。
总之,初中历史对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是一门“副科”,如何让初中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历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好课改命脉,吃透课程标准,想方设法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乐意学,觉得学历史有意思,那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会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责任编辑 庞丹丹)
我在历史教学中一直在努力思考和探索,不断进行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便在今后取得更大的进步。
首先,我在课前提问上设置了“参与式”提问法,使提问更具特色和魅力。例如:在课堂提问上,我改变了以往自己设置了多种类型的题目并将其展示在多媒体上,随后机械式地找一些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学习成绩优秀者很容易就答了出来,而一些“学困生”则像在听“天书”一样面无表情,目光茫然,甚至是在说笑、搞小动作中白白浪费了课堂提问这一宝贵的巩固知识阶段。而如今的我则是在课前让学生们每人设计一道题写在本子上,以备课堂提问用,所以学生们就认真看书,仔细选题,唯恐自己的习题选得不重要没有代表性或者其他同学选的习题自己不会做,所以全体学生就非常认真地看书、做笔记、听讲、做作业。然后我就从中挑选不同水平的学生到讲台上提问同学,并且选派与之水平相当的同学回答,效果非常的好。如此轮换三节课五十多名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发挥了自己的长处,都找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每个学生信心倍增,把上节课的重点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偶尔我还会适当表扬一句:“Very good!”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对重点知识掌握了,教学效率提高了。
其次,课堂上我改变了教学观念,真正从教师纯讲到学生纯听的模式中摆脱出来。有一位伟人说过:“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而教师要善于蹲下身来,以一颗慈爱而宽容的心去引导、启迪学生。”我将这种教学观念运用于教学上,使课堂活跃起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在讲河北人民出版社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这一课时,我充分挖掘爱表演的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演员”,在表演中其他的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观众”,由他们从另一种高度评判历史事件。例如在讲这一课时,我安排六名学生,分成两大派别即洋务派和顽固派,以表演小品的形式各自阐述“是否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到清政府最终采纳洋务派的建议……通过他们的表演,“观众们”非常容易地明白了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的原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其掌握了重点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样的历史课让学生们不再感觉枯燥无味,真正感到好像历史就发生在昨天,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甚至经常期待下节历史课的早日到来。
最后,课堂上多让学生辩论、讨论以质疑、解疑。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到既动口、动手又动脑。例如在讲九年级上册《拿破仑帝国》时,我列出一道题目:“应当如何评价拿破仑?”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正方,另一组为反方。学生们开动脑筋挖空心思地搜集有关拿破仑的资料,把课本上没有的资料都搜集整理了出来,正反方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激烈的场面真不亚于大学生辩论会。最后我对此辩论进行了总结,全面概括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这种辩论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了解了课外知识,掌握了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班级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学生们有了集体荣誉感。
总之,初中历史对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是一门“副科”,如何让初中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历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好课改命脉,吃透课程标准,想方设法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乐意学,觉得学历史有意思,那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会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