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3948706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途径分为设问、导问、寻疑、析疑四个阶段。所谓设问是教师示范式的发问, 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内容,合理的顺序。设问的目的是导问,导问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问与导问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寻疑与析疑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是学生提问能力提高的过程,是关于提问的原理和动态迁移的过程,也是学生主体意识与创造意识得到唤醒和实现的过程。
  一、明确目标,巧设问题
  漫无目的的为问而问,看似课堂热闹,实则费时多 。正确的做法是在教学中教师以设问来代替一般性的提问。设问与提问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有明确的目标。设问的目的不光是为了检查复习,为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教师应唤醒学生问的兴趣,鼓励学生去探索问的方法,掌握问的能力。、
  2、有科学的内容。从突破口处设问。如教《项链》一文,教师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诸如“莫泊桑是哪一个国家的作家”、“玛蒂尔德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但是这些问题只是让学生去找现成的答案,激发不了兴趣。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玛蒂尔德的项链究竟失落何处?对此,学生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从教育部礼堂走廊上出来下台阶时有失落的可能,在塞纳河畔行走时也有失落的可能,马车里失落的可能性最大。在讨论中,意见逐步得不到统一:玛蒂尔德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又性暴露出穷酸相的本来面目,但无法改变其经济拮据的现状,因此离开教育部的时候是逃出来的,叫一辆马车不会是豪华型的,只是拉晚儿的破车,从而让学生认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教学重点正是由项链失落在何处这一设问来突破的。
  在精彩处设问。入选的课文大多是素有定评的好文章,必有它的特点,必有它有“华彩乐章”。在最能体现课文特点的精彩设问,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教鲁迅小说《药》,着重有第三部分对比论证处设问。
  于疑难处设问。《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一篇自读课文,掌握概念和分类是这篇课文的题目,很多同学写得非错即漏。这一问,使该文中两个基本概念“现代自然科学”和“基础学科”受到了重视,下定义与作解释两种说明方法也基本弄清,课文中的疑难处迎刃而解。
  3、有合理的顺序。设问的顺序就是问题的排列和组合,合理的顺序往往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有时尽管问题本身不错,如果缺少合理的顺序,也会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歧途。设问的顺序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4、有正确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三问。追问。围绕中心提出一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教《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我先让学生说出景泰蓝的制作的六道工序,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然后再追加一问:景泰蓝这种工艺品为什么叫景泰蓝?把提问引向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这是说明文教学的又一重点。
  逆问。先树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后渐次导入正确的结论。如《项链》中的“一件小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我们先假设它的成立,然后以玛蒂尔德的“项链事件”来证明。
  连问,扩散型设问或辐射型设问,由一点向四面散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如教《土地》一文,我们以“90年代话土地”为题设问。
  二、积极推动,引导发问
  由教师设问到学生发问是一个教推动学的过程。可以说,设问是手段,导问是目的。
  在教《内蒙访古》一文时,曾做过导问的尝试。我们设想以“问”贯穿教学的始终:先是教师的问,再是学生的问,以教师的问推动学生的问。设计出以下五个问题:1、请一个同学画出作者从北京出发到“一段最古的长城”的行踪图 。2、按游踪顺序说出作者所见塞外风光的主要特点。3、分析第六段中句与句的关系,第七段的层次及六、七段之间的内在联系。4、说说作者在游览赵长城时为什么会想到秦始皇?5、作者称颂赵武灵王是个大大的英雄,依据是什么?
  同学们有依次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是逐步领会了课文的内容要点、结构安排、表现手法及写作动机。
  三、思考比较,主动寻疑
  导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问兴趣,掌握发问方法。要发问就须寻疑,疑与问互为表里:存于心为疑,出于口为问;问能显示疑,疑将导致问。
  学生的寻疑大致要经历如下阶段。模仿型寻疑。教师怎么发问就怎么寻疑,如《内蒙访古》,学生所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寻疑方式。
  思考型寻疑。《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放手让学生寻疑发问。有的学生提出:既然宝玉是封建叛逆者的形象,是值得肯定的人物,为什么《西江月》词里却说“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呢?又有学生提出:宝玉与黛玉第一次见面,为什么宝玉会感到“这个妹妹怎么这样面熟,好象在哪里见过”?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既是学生思考的结果,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时作进一步的思索。
  比较型寻疑。比较常常是发现疑问的最好方法,比如在学了《药》与《夜》之后,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样是儿女被杀,为什么夏四奶奶不理解儿子的行为,而孙映川的母亲却能从悲愤中觉醒呢?这一问引导同学们去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比较的结果。
  四、共同析疑,激励创新
  古人曾说:学贵有疑,有疑则进矣。我们提出教师以导问为要务,学生以寻疑为己任,就是要恢复“学贵有疑”的传统,使学生以有疑为贵,以寻疑为荣。
  对于“疑”该如何处置?我们从“疑义相与析”中得到启发,就是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学中之疑。这里重要的不是划一标准答案。而是一起分析讨论的过程,是学习者寻疑的热情与析疑的方法。允许各抒己见,允许求同存异,提倡能者为师,教学相长。
  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寻疑析疑方式,如学生一人寻疑,集体析疑,或集体寻疑,几人析疑,这是擂台赛式的;或分组寻疑,分组析疑,这是对抗赛式的。在析疑过程中有时也不妨由教师作中心发言,如在教《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先把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历史时代与背景作一适当介绍,把学生的寻疑析疑引入正确的途径。
  教学生去大胆的发问与科学的寻疑,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学生既会发问又会寻疑,教师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创新意识也得到了积极强化。
  
其他文献
马铃薯具有粮蔬兼用功效,而且易贮存,营养价值高,被称为人类第二面包。马铃薯在生长周期内会遭受各种病害侵染,有些会引起减产,有些甚至会引起品种退化。其中最常见的皱宿花
期刊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是创伤、休克、感染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相当高.结论:该院1992~2002年ARDS患者病因以脓毒血症及创伤占多数,MODS转化率6
摘 要:隐含条件就是在问题条件中未明确表示出来而客观上已存在的条件,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审题是要多角度,无遗留的收集题目中的信息,特别要全面、深刻的理解题目的中的隐含条件。  关键词:数学问题解决隐含条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第一场雪》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本着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第一场雪》,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
期刊
第一次见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我很“惊艳”——这是数学课本么?色彩绚丽的封面,使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杂志,静待人们品阅。转眼间,两年已逝,随着对新课改不断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对新教材的编排和使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在积极思考如何利用新教材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后的数学课本,在每个课时的设计上,更加层次化、条理化,由浅入深,便于学习。如必修5第一章(北师大版)第一节 数列的概念,整体分为三大模块
期刊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中考前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总结,使之系统化。通过复习可以弥补和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与缺陷,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全面。初中数学总复习并不是对以前所教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忆和再现,最主要的是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复习,使每一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体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
期刊
20世纪80年代起,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在交际语言教学和二语习得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逐渐在外语教学中崭露头角。进入21世纪,外语教学越来越强调实践技能,以让学习者用语言来完成任务为主要特征的任务型教学因其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而在外语教学中功能越来越凸现。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它的核心思想即“在做中学”。在任务型教学得到推广的同时,
期刊
摘要:高三复习是每个要参加高考的学子们要经历的一个艰苦的历程,学习任务重,效果不明显一直困扰着悻悻学子。本文从高三学生的学习细节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进行分析探讨,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以便提高复习的效果。  关键词:复习有效性  高中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正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它不像初中的课程,可以凭借小聪明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就把成绩提上去,对于难度更大、覆盖面更广的
目的: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神经外科治疗方法,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该文回顾了28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资料,重点讨论了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