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是一种圣洁又崇高的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又是人们热烈渴望并不断追求着的情感。但对于中学生就不然了。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教师和家长,都有点谈爱色变,讳莫如深。但是这种回避与禁锢的作法,并没有停止学生对爱情的兴趣,相反却刺激了学生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中学生早恋现象早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面对学生这种朦胧的青春期躁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开展爱情观教育呢?
一、对中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是必要
首先,这是生理心理的需要。古语云:豆蔻梢头二月春。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十六七八岁,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他们都比过去的孩子要早熟得多了:第二性征突现,身体成长速度快,能量代谢频繁,性开始萌发甚至走向成熟,他们进入了青春期。随着生理的成熟,伴随而来的是对异性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
其次,这是时代的要求。现在,影视、网络、书报等传媒哪一样不涉及爱情?仅是电视台,每天热播中的港台日韩偶像剧,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但很多影视作品中所宣传的主题,并非健康和光明的。因为信息博杂,缺乏正面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尚未形成,而鉴别能力又比较低,这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无疑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不少孩子形成了不正确甚至是畸形的爱情观念,对爱不负责任,追求物质,寻求刺激,游戏爱情等。因此,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与其让学生们在“黑暗”中摸索,在背地里谈论,从那些影视、小说中去“学习”,不如让我们解放教育思想步伐,坦白地、真诚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去认识健康的、光明高尚、纯洁的爱情。
再次,对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有助于他们养成真善美的性情,进而达到人格升华,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爱情,作为人类以外的任何生物都不具备的独享的一种十分美好而崇高的情感,作为人的道德、伦理、审美等诸多意识因素给予人类生理和精神上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并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具备的,它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对它进行启蒙的意义不仅仅只局限于人们所通常认为的男婚女嫁、男欢女爱,更现实、更深远的是在教育一位中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基于以上原因,把爱情启蒙教育引入中学生的课堂,不容置疑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刻不容缓的。教育要与时俱进,要解放思想,不能让陈旧的制度缚住头脑。
二、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在课堂上开展爱情观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坦然面对爱情题材,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孩子的思想是异常活跃的,现代的传媒又如此发达,电影电视网络充斥着爱情,因此过去那种靠堵、靠躲、靠骗的方式已经行不通的,我们该做的只能是紧紧地跟上,自然面对和接受爱情题材,引领学生一同坦然翻开语文课本上的爱情篇章。还要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解、尊重、信任,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青春期是叛逆的,板着脸孔的说教,只能让学生反感。只有在美丽和谐的人文教育、人本教育氛围下,学生才会乐于和老师一起探讨他们切身的敏感话题。学生让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了,才能更好地利用优美的爱情篇章去教会学生感受爱和了解爱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情教育,最终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平等的爱情观。
其次,要理智地挖掘爱情教材的内蕴,驾驭教材。确切地说,这要取决于语文敦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对爱情的理解。教师的理解如何?能力如何?则直接影响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老师必须完全驾驭教材,不能让教材牵着鼻子,也不能在具有开创性的爱情教材前迷失了方向,学生还指望着教师去指引呢。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各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心中都一个“爱之神”。但其中的高下之分也是明显的。从教师的现实素质来看,并不排除教师中存在着不良的“爱情观”。只有当教师的心中有了美好地“爱情思想”,才会带领学生走向爱情的真谛。
再次,要在爱情教育的课堂上体现最基本的语文特色,这是最难的。其实能在课堂上像谈论母爱一样谈论爱情,对于从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程的老师来说,绝对会感到很兴奋的。当然,也不能不意识到,这是一个很艰巨的挑战,要把课上好很难,用什么方法教,讲到什么程度,都需要好好把握,认真准备。如学生很羞涩,开不了口,教师怎么办?讲课中如何体现语文特色?这些问题都要教师在实践中想办法解决,除了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利用好学生的兴奋点之外,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对语言的把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节语文课下来,教师的语言不够流畅得当的话,首先这节语文课就是失败的。这些作品所谈论的爱情严肃而又纯美的,因此语文老师所运用的语言也应该是美的,得体的。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体味这样的美感,让学生在享受语言魅力的同时感悟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语文课上谈“爱情”,应该体现语言的特色,也即是“语文性”,而不要把它上成思想品德课。尽管笔者没有实在地上过这样的课,但是我尝试过和学生一起谈论过爱情和性的的话题,学生一开始比较害羞,不太敢讨论说话,但是有分寸又得体的语言还是慢慢免去了学生的尴尬,最后就敢于说话了。在讨论过程,语言都要运用得小心翼翼,免得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为“谈情说爱”说得浅,学生难以理解,说过了又容易形成“色情诱惑”,所以要在语言和“语文性”上把握拿捏得当。
一、对中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是必要
首先,这是生理心理的需要。古语云:豆蔻梢头二月春。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十六七八岁,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他们都比过去的孩子要早熟得多了:第二性征突现,身体成长速度快,能量代谢频繁,性开始萌发甚至走向成熟,他们进入了青春期。随着生理的成熟,伴随而来的是对异性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
其次,这是时代的要求。现在,影视、网络、书报等传媒哪一样不涉及爱情?仅是电视台,每天热播中的港台日韩偶像剧,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但很多影视作品中所宣传的主题,并非健康和光明的。因为信息博杂,缺乏正面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尚未形成,而鉴别能力又比较低,这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无疑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不少孩子形成了不正确甚至是畸形的爱情观念,对爱不负责任,追求物质,寻求刺激,游戏爱情等。因此,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与其让学生们在“黑暗”中摸索,在背地里谈论,从那些影视、小说中去“学习”,不如让我们解放教育思想步伐,坦白地、真诚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去认识健康的、光明高尚、纯洁的爱情。
再次,对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有助于他们养成真善美的性情,进而达到人格升华,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爱情,作为人类以外的任何生物都不具备的独享的一种十分美好而崇高的情感,作为人的道德、伦理、审美等诸多意识因素给予人类生理和精神上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并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具备的,它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对它进行启蒙的意义不仅仅只局限于人们所通常认为的男婚女嫁、男欢女爱,更现实、更深远的是在教育一位中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基于以上原因,把爱情启蒙教育引入中学生的课堂,不容置疑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刻不容缓的。教育要与时俱进,要解放思想,不能让陈旧的制度缚住头脑。
二、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在课堂上开展爱情观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坦然面对爱情题材,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孩子的思想是异常活跃的,现代的传媒又如此发达,电影电视网络充斥着爱情,因此过去那种靠堵、靠躲、靠骗的方式已经行不通的,我们该做的只能是紧紧地跟上,自然面对和接受爱情题材,引领学生一同坦然翻开语文课本上的爱情篇章。还要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解、尊重、信任,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青春期是叛逆的,板着脸孔的说教,只能让学生反感。只有在美丽和谐的人文教育、人本教育氛围下,学生才会乐于和老师一起探讨他们切身的敏感话题。学生让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了,才能更好地利用优美的爱情篇章去教会学生感受爱和了解爱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情教育,最终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平等的爱情观。
其次,要理智地挖掘爱情教材的内蕴,驾驭教材。确切地说,这要取决于语文敦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对爱情的理解。教师的理解如何?能力如何?则直接影响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老师必须完全驾驭教材,不能让教材牵着鼻子,也不能在具有开创性的爱情教材前迷失了方向,学生还指望着教师去指引呢。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各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心中都一个“爱之神”。但其中的高下之分也是明显的。从教师的现实素质来看,并不排除教师中存在着不良的“爱情观”。只有当教师的心中有了美好地“爱情思想”,才会带领学生走向爱情的真谛。
再次,要在爱情教育的课堂上体现最基本的语文特色,这是最难的。其实能在课堂上像谈论母爱一样谈论爱情,对于从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程的老师来说,绝对会感到很兴奋的。当然,也不能不意识到,这是一个很艰巨的挑战,要把课上好很难,用什么方法教,讲到什么程度,都需要好好把握,认真准备。如学生很羞涩,开不了口,教师怎么办?讲课中如何体现语文特色?这些问题都要教师在实践中想办法解决,除了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利用好学生的兴奋点之外,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对语言的把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节语文课下来,教师的语言不够流畅得当的话,首先这节语文课就是失败的。这些作品所谈论的爱情严肃而又纯美的,因此语文老师所运用的语言也应该是美的,得体的。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体味这样的美感,让学生在享受语言魅力的同时感悟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语文课上谈“爱情”,应该体现语言的特色,也即是“语文性”,而不要把它上成思想品德课。尽管笔者没有实在地上过这样的课,但是我尝试过和学生一起谈论过爱情和性的的话题,学生一开始比较害羞,不太敢讨论说话,但是有分寸又得体的语言还是慢慢免去了学生的尴尬,最后就敢于说话了。在讨论过程,语言都要运用得小心翼翼,免得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为“谈情说爱”说得浅,学生难以理解,说过了又容易形成“色情诱惑”,所以要在语言和“语文性”上把握拿捏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