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新时代“遣唐使”的“至暗时刻”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本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能力是要隐藏起来的,这对中国来说是战略,对日本人来说只是活法。
  “就是那一次,到目前为止,那是唯一一次在中国我觉得自己有可能要在街头被暗杀了。”回忆起5年前那场风波,加藤嘉一至今心有余悸。
  在涉嫌发表“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言论,沉寂5年多之后,加藤嘉一从美国“回”到中国,并且回到了当时的事件发生地——南京先锋书店,举办新书发布活动。在南京先锋书店完成讲座的第二天早上,他在微博上写到:“谢谢先锋,昨晚,充满温暖。”并且特意配上了三张以示肃穆的黑白照片,而照片的背景则是南京先锋书店那个标志性的巨大黑色十字架。



  在西安万邦书店的活动上,身高1米83的加藤嘉一,一套深灰色西装,搭配白色衬衣,在书店暖色灯光的衬托下显得光彩照人。除去略带口音的普通话和修长的身材,不了解加藤嘉一的人即使旁听完他的讲座,也很难能清晰的识别出加藤嘉一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日本人。
  这位18岁踏上中国的土地,在北京大学留学7年后,频繁以专栏作家等多种身份出现在公众场合,出版过《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中国,我误解你了吗》《中国的逻辑》等书籍的年轻日本作家,在中国互联网和大众传媒行业中一度被奉为“中国最有名的日本人”。
  加藤嘉一是不是新时代“中国最有名的日本人”还有待商榷,但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日本人”,则非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莫属。当年的“遣唐使”,实际上就是今天的赴中国留学生,而加藤嘉一正是千千万万赴中国留学生中的一员。
  加藤嘉一羡慕同胞阿倍仲麻吕,羡慕一个日本人能在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来到中国,并且在中国位居高位,在加藤嘉一看来,在中国唐代当官是一件“十分浪漫的事。”有人曾問,加藤嘉一能不能成为第二个阿倍仲麻吕?时势造英雄,与其这样问,不如换一种方式:今天的中国是不是有着当年大唐的气魄?

危机


  2012年6月,一篇关于“加藤嘉一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帖子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一名网友在帖子中记录了自己2012年5月20日在南京先锋书店参加日本作家加藤嘉一讲座的经历。据他记述,当讲座进入自由问答环节后,加藤嘉一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在南京发生的事,有哪些渠道可以了解历史真相”时,回答中有类似“这件事,真相很难知道,中国这样讲,日本那样讲,香港那样讲,台湾又那样讲,反正我不明白,我现在也不明白”的语句。一时间,舆论哗然。
  针对这段言论的愤怒情绪在网上如病毒般四下蔓延,“不明白?什么叫不明白,意思是中国和日本说法不一,写在教科书里的历史不一,他不相信、或者不完全承认有大屠杀这回事?”“感到血液开始往脸上涌”,“这就是一个从18岁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的教育和喂养下站立起来的人的回答?”类似的网络评论很快刷爆了中文世界的网络。
  彼时,事件的当事人加藤嘉一还远在青海参加“西部高校行”的讲座,事件发生时和朋友在西宁塔尔寺游荡的加藤嘉一,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捅了中国舆论的马蜂窝。他以一种极不情愿的方式迅速成为了新闻主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人”的标签已经牢牢地贴在了他的身上。
  青海方面,尽管青海民族大学顶着压力最终让加藤嘉一作了演讲,但在甘肃省教育厅的直接干预下,加藤对甘肃农业大学的访问被“坚决制止”,紧接着,西安翻译学院的访问也被终止,连带的一系列反应,最终导致了加藤嘉一离开中国前的“西部高校行”彻底泡汤。
  加藤嘉一本人被迫滞留在西宁的酒店里,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舆论,让他因为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而不敢出门。“我当时就是躲着,害怕被暗杀。”
  因为滞留在酒店无法出门,加藤嘉一只能给信得过的几个中国朋友打了电话,朋友们统一的意见是:“你要发表声明,看过原视频的人虽然都懂得你没有否认过这件事,但是你也不能这么被动。”
  随后,加藤嘉一在微博上发表个人声明,表示自己当时表达不严谨,所说的“不明白”是指数字和具体的细节,而非回避历史问题。他愿意提供当天现场视频,希望人们能直接了解当天发生的情况,自己依据真相作出判断。“我写了那个声明,无论如何我当时表达不严谨,可能想问题太简单,结果也忽略甚至伤害了一些朋友们的情感,我也对此表示歉意,当时我也不停地反思自己。”
  因为“回”不去西安,所以加藤嘉一只能直飞上海。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他抵达了上海浦东机场,从坐上地铁2号线,到走回当时任教的复旦大学宿舍,这段短短一个小时的路程,加藤嘉一感觉走过了漫长的一生。
  事件平息两个月之后,2012年7月25日,在FT中文网上发表了最后一篇专栏文章《离开中国前的心里话》之后,在中国生活了9年的加藤嘉一,按照计划平静地离开了中国,远赴美国游学。

    回归


  这一走就是5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相比2012年他更新微博的频率直线下降,偶尔更新也只是涉及跑步和人生感悟。这一次,加藤嘉一则带着他的新书《我所发现的美国》回到了中国,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2012年加藤嘉一离开中国,现在看来,与其说是离开,不如说暂别是比较准确的。“因为我和中国的关系早就注定了,至少我自己希望是一辈子的,但要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你太远了,看不到,太近了,有可能被淹没,这种距离不仅是指地理上的,也是时间上的。”
  飞机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的那一刻,加藤嘉一心情复杂。“每次回来,不管天气有多差,人有多拥挤,我都觉得有种回家了的感觉,是一种既平静又温暖的感觉。”区别于回祖国日本感觉到的安全感,回北京这座被加藤嘉一称为“第二故乡”的城市,加藤嘉一内心的感触一言难尽。“毕竟北京是我奋斗过的地方,所以有各种酸甜苦辣的东西会浮现在心头。”   在他的新书《我所发现的美国》序言中,加藤嘉一回忆他18岁第一次前往北京和28岁奔赴美国时的心境:“那时,父亲开车,与母亲、弟弟、妹妹一起为我送行。寄完包裹,把箱子托运完,拿到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登机牌,在出发厅,与家人告别。坐上飞机,开始读离别时母亲递给我的一封信,我哭了。”“出境,坐上达美航空公司的航班,父亲已经不在了,家人也没来送我。我一个人,心里格外平静,没有信,也没有哭。”



  如今,33岁的加藤嘉一明显比以前平和了许多,待人接物成熟稳重,说起话来滴水不漏。他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仅仅满腹“使命感”,立志要为中日关系做“大事情”的加藤嘉一了。
  回忆起那次涉嫌“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加藤嘉一多次反省。“当然,如果没有媒体提供的机会我发表不了文章,但当时的舆论把我推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上,而我当时因为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既要在复旦讲课,又要写文章,还要到处演讲,所以也感觉自己有点飘起来了,就像泡沫一样,一个人不要太忙,‘忙’怎么写,就是心亡了。”
  而更重要的一点,加藤嘉一反思了当年自己的局限。“首先我看错了自己,就是说误判了自己,那时候我本身不拥有那种能量和容量去面对那么多的事情,但是我却那么做了,不管有没有恶意,你会忽略很多东西,忽略了细节,忽略了严谨,这个是作为日本人最不应该犯的错误。”
  在哈佛大学期间,加藤嘉一一边对来到哈佛讲课的学者进行一些访问,一边参与到校园讨论中去,他也曾试图发挥自己的作用,但随着接触的人越多,加藤嘉一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实际上在美国的话,我才意识到‘无用’才是面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我认识到光靠使命感不够,还要有一种‘无用’感,你得信任这个社会,你不做总有人做,所以你不要把自己当回事,这是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收获,也可以说美国告诉我的一个真理。”


祖國


  在美国生活的5年,加上在中国生活的9年,14年的在外“漂泊”,让出生地日本伊豆对于加藤嘉一来说反倒成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前不久,妹妹结婚,我回了趟伊豆,家里的地早都撂荒了,但家人现在仍坚持要我回去种地,在他们看来,我现在做的事情属于不务正业。”
  加藤嘉一出生在伊豆的农村,这个命运多舛的日本乡下孩子,3岁时遭遇车祸,右脚手术,差点一命呜呼,如今撩起裤腿儿,脚腕上仍布满了累累伤痕。上学时,因为出众的身高,在学校被同学歧视。后来,又因为父亲生意失败,而不得不过早的承担起家庭责任,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帮弟弟妹妹抵挡黑社会的骚扰。
  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庭条件和个人能力的限制,无法去往心仪的“外国”留学,“不得不”来到中国。通过掌握的一门学生时代成绩不佳的语言而爱上写作,凭借自己的文字与言谈,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努力,最终成为了新时代最勤奋、最多产的“日本中文写作第一人”。
  加藤嘉一这次“回”中国,在一定的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好事”的媒体又在微博上称呼加藤嘉一为“中国最有名的日本人”, 他看到后,立刻转发回复:“太夸大我了,在中国比我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日本人有的是。比如,苍井空小姐。”
  当记者提问他对日本这种色情文化的看法时,加藤嘉一回答的十分机智。“首先,我不了解,我也不太看,不少人问过我,你跟加藤鹰是什么关系?我现在澄清一下,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都说日本人没有幽默感,他的回答则显得一点儿都“不正经”。
  但关于日本人的民族性的问题,加藤嘉一的回答则毫不避讳,他认为,到目前为止,二战时期的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写的那本《菊与刀》仍然是了解日本人国民性最好的作品。“菊与刀”这一说法实在巧妙,日本人就是喜欢玩儿两个极端。“据说作者也是没来过日本,但我不得不承认那部作品,是最有客观性的解剖日本人国民性的一部作品。”
  在加藤嘉一看来,日本人一方面很有礼貌,很自律,很勤奋,是很值得信任的,但是在这背后,也可能藏着很多“刺”,甚至是一种“毒”,可能忽然间会做出外界根本理解不了的另类行为和表达,“二战”就是最好的证明。“有人说日本人变态,他一方面不太说话,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在我们日本人根深蒂固的的观念里,能力是要隐藏起来的,这对中国来说是战略,对日本人来说只是活法。”
  作为一名日本学者,加藤嘉一小心翼翼,但是却勇敢地踏上雷区,但他的特殊身份和言论在给他带来关注的同时,有时也带来争议。“我是一个日本人,在中国无论是一些舆论的压力,还是中日关系的一些压力,包括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很多中国人谈到对日本的看法时情绪都会比较复杂,说实话,包括过去那些年甚至到今天,很多时候我说话的尺度还是比较克制,当然这是应该的,中国有中国的国情。”



  坚持用普通中国人能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点不能不让人敬佩,而加藤嘉一希望中国的读者能够给他更大的宽容。“我现在是一个要对公共事物负责任的人,当然我用的是‘外语’,可能有时候表达不太清楚,包括日本人和中国人,中国人和日本人,美国人和中国人,在交流时对方使用外语,你的要求就不要太苛刻,这应该是个共识,当然,我一直以来也都在很用心的去磨练我的表达。”
  今年33岁的加藤嘉一终于凭借自己多年的努力奋斗,买了房子、结了婚。“我没有挣一分不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挣来的钱,我用我挣的钱给我的家人买了房子,但自己还没买。”他边说话,边向记者展示着左手无名指上的戒指。
  童年坎坷的人生经历,让加藤嘉一十几岁的时候就萌生了想要“从政”念头。“日本是个成熟的现代社会,那个社会比较循规蹈矩有秩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什么意外,所以也没有什么惊喜可言,如果没来中国,在日本我可能顶多能成为一名基层议员。”
  在中国生活多年,加藤嘉一也沾染上了中国人的“坦诚”,多次公开表达想要“从政”的想法,不过他也承认这只是他的一个念头,但不敢说这是他的目标。“如果我现在有机会,我也想在中国当官,日本也好,美国也好,应该好好地重用外国人,为什么不可以呢?”加藤嘉一最后说道。
  (许安澜荐自《时代人物》)
其他文献
台湾政客“退而不休”似乎已是常态,但相比以往较为常见的写书作传、教课育人、“下海”经商外,也有一些前领导人试图在政治影响力的版图中再寻空间。  2017年12月31日,跨年夜,高雄市六合夜市300多米的马路,马英九走了三个多小时。  他与小摊的主人握手、同夜市的客人合影,吃海产粥、泡高山茶、喝木瓜牛奶,一時之间仿佛回到了几年前,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时跑街拜票,受到热捧的盛况。  而此次的夜市之旅,不
期刊
政治局委员丁罗升曾是越南政坛耀眼明星,现成为数十年来落马的最高级别官员,也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被送上法庭的前中央政治局委员。  腐败被越南视为“国难”,但多年来,越南的反腐成效并不明显——越南在德国“透明国际”组织中的“清廉指数”得分一直较低,属于贪污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2016年越共十二大后,越南加大了反腐力度。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志明市委书记丁罗升就是在此背景下落马的。造成数万亿越盾重大经济损
期刊
“如果这个社会中的女性不自由,这个社会也不会自由。”沙特女权活动者马纳尔·谢里夫说。  20世纪80年代,沙特实行性别隔离制度,社会对妇女的生活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女性播音员从电视中消失了,女人只能在教育和卫生保健这两个领域工作。”马纳尔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1990年11月6日,47名女性开车驶进利雅得的大街小巷,公开挑战禁止女性开车的规定。但是,反抗没有成功,随后她们被扣留,并被炒了
期刊
如果说:文学是人类灵魂的家园,那么诗歌就是星空闪烁的北斗,牵引你走出黑暗奔向远方。   其实,每个人都行走在充满诗意的花园里,只不过诗人会不自觉地聆听到花儿的物语、不自觉地嗅闻到大地的芳香、感受大自然赐予的温暖和雨滴滑落泥土的味道!因为今天物欲横流的时空隧道已经让我们的心门甬道堵塞,心魂早已失去了家园,我们成为了生命行走路上的失聪者。  小诗《伞》的作者新人高月显然不是失聪者。我们说高月是新人,并
期刊
越不是艺术家的人,其做派越更像艺术家;越是没钱的人,越是要做出是有钱的主儿。  中国传统的文化里,有一路子是善于吹的,如中医大夫,如气功师,街头摆摊卜卦的,酒桌上的饮者,路灯下拥簇着的一堆博弈人和观弈人,一分的本事吹成了十二分的能耐,连破棉袄里扪出一颗虱来,也是珍贵的,有双眼皮的俊。  依我们的经验,凡是太显山露水的,都不足怕,一个小孩子在街上说他是毛泽东,由他说去,谁信呢,人不信,鬼也不信。金口
期刊
2017年10月11日,国台办官方网站公布最新人事任命,原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刘结一履新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正部长级)。  当刘结一履新国台办副主任的消息一出,立即在台湾引发了巨大的震撼。台湾《联合报》认为,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区域安全、国际组织的连动性极高,刘结一熟悉国际组织、军备控制、涉美事务,再加上大陆主管外交事务的前国务委员戴秉国担任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国际军控与亚
期刊
近来仿佛约好了一般,西方各大新闻网站纷纷将目光聚焦在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身上。  不是因为她刚刚在第75届金球奖上获得终身成就奖,而是因为她被一些舆论认为是“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众望所归”。众明星为她起立鼓掌  当地时间1月7日晚,在美国比弗利山庄的金球奖舞台上,一袭黑色礼服的奥普拉站在麦克风前,激情澎湃又不失温情地发表着获奖感言。8分钟后,许多人认为,下一任美国总统就是她了。  与我
期刊
“女人不是拿来给男人用的,我们是平等的,我们理应享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说。  麦迪逊·玛丽珍刚到伦敦的多切斯特酒店就被人塞了份长达五页的保密协议,并被要求立即签名,丝毫没有给她任何阅读或是复制文件的时间。  随后,她被带到了酒店的休息间,有许多女招待聚集在里面,一群发型师和化妆师正替她们为即将到来的晚宴梳妆打扮。在这期间,有“新人”开始向“前辈”们讨教经验。  一些从前参加过晚
期刊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国正着手裁减陆军规模,裁减人数达7000余人,同时,推迟升级227辆“挑战者”主战坦克和480辆“勇士”步兵战车,采购新一代“阿贾克斯”步兵战车的计划也被无限期延期。海、空军的情况也不乐观,原计划的舰艇换装和战机购买项目都被不同程度削减。英国军队  数年前,卡梅伦在大选时曾发出“英国要出资1000亿英镑重新打造强大军力”的豪言壮语。短短数年间,英国军队的状况不但没有好转,
期刊
一提到法国大厨,你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是不是一个穿着白色制服,头戴高帽的胖厨师?  这个经典的厨师形象来自一个人,他就是法国餐饮界的泰斗人物,保罗·博古斯。  博古斯是一位连续拥有52年米其林三星荣誉的传奇大厨。他曾经让身穿白色制服、头顶高帽、手持锅铲的厨师形象深入人心。  1月20日,这位“世纪厨神”溘然长逝,享年91岁,只留下美味在人间。法国总统马克龙哀悼他说:“全法各地的厨师都在厨房中为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