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克服了种种不足,取得了重大进步。以促进师生发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更贴近实际教学环境,采用信息技术支持和师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对优化课堂教学评价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评价;优化课堂;课程改革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
课堂教学评价就是从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目的出发,根据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检测,找出反映课堂教学水平的资料或数据,从而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做出合理的判断。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广大的教师提供一个科学了解自身教学状况的窗口,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就提高教学效果而言,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特别是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学生能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了解自己的水平与层次,对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有着重大意义。
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失衡
评价标准偏向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我们现有的课程评价,往往是静态的终结性评价。这种教学评价的结果通常被拿来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益的根据。片面的追求一节课的质量并非教师整体授课水平。
2.评价对象偏颇
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关注教师而忽视学生。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将教师作为评价的客体,注重知识的传授,关注教学进程和教学环节,使其演变成为单一的对教师的评价,这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不符。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衡量应以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依据,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评价方法重科学化,轻人文化
评价过程中完全参照评价指标,过分“量化”评价对象,这也是受西方“科学化”“实证化”评价方法的影响。在科学主义“量化”的评价标准下,部分评价表中所涉及的教学要求、阶段与内容的级别划分给教师实际授课带来的作用并不大。教师对授课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能直观的从该评价体系中获得,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
三、优化课堂评价方法
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角度,笔者就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探讨与分析。
1.创造人文化的评价环境
在评价主客体的同时,对评价环境的高度重视也是提高整体评价水平的有力措举。课堂教学存在于真实的师生交流的情境中,脱离了这种情境的评价则是一场作秀。从促进师生发展的角度谈评价,重视评价的人文性,对教师和学生及课堂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而非统一的客观标准,使教师与学生真正成为整堂课的主体,如此的课堂教学评价才能得到师生认可,引发师生共鸣。不流于形式的评价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另外,课堂教学评价应重视教学环境的真实性,尊重师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营造轻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将人文性的评价落到实处。
2.优化评价标准
课堂评价标准是保证评价准确、全面与有效的基础,也是能够使评价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在课堂评价中,价值的主体是多元的,教学评价的标准也就具备了多元化的特征,从这一方面来说,很难有普遍适用的标准。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刻板的课堂标准作为教学出发点,根据教学理论与规律制订出一堂好课应有的标准,关注教学的整体性,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以这种理想化的标准去评价课堂,往往脱离实际。
笔者认为,汲取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典型不良教学特征作为反面教材,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以下优点:(1)不良教学特征在教学表现中更容易捕捉,以此作为课堂评价标准,教师容易接受,改进教学也能有的放矢。(2)以不良教学特征作为评价标准,对课堂中好的教师行为没有约束,有利于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展,学生从中受益。
3.用信息技术支持评价
所谓信息技术性评价,就是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将所设计计算机软件评价系统应用到实际形成性评价中去,以诊断学生已有的错误认知方式,找出成因,为观念转变提供科学化的依据。
4.关注评价结果的处理
课堂教学评价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如何处理和呈现评价结果。以往量化的教学评价为关注最终指标的达标程度而采用赋值法,教师通过各级指标进行自我评价。当下,笔者呼吁学生也加入自评的队伍中,学生作为本节课的当事人,有着极为饱满的情感体验,具有很大发言权,他们的评价也有助于提升课堂评价的效度。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对象,由于自身局限性,难以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审视,这无疑会对评价信度造成影响,而信息技术的支持使评价信度有了很大的上升空间。师生自评与信息技术的辅助必将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新层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刘志军.课堂评价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丛.教师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4]赵学勤.课堂教学评价应从何处入手[J].中小学管理,2002(3).
[5]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关键词:教学评价;优化课堂;课程改革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
课堂教学评价就是从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目的出发,根据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检测,找出反映课堂教学水平的资料或数据,从而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做出合理的判断。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广大的教师提供一个科学了解自身教学状况的窗口,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就提高教学效果而言,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特别是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学生能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了解自己的水平与层次,对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有着重大意义。
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失衡
评价标准偏向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我们现有的课程评价,往往是静态的终结性评价。这种教学评价的结果通常被拿来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益的根据。片面的追求一节课的质量并非教师整体授课水平。
2.评价对象偏颇
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关注教师而忽视学生。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将教师作为评价的客体,注重知识的传授,关注教学进程和教学环节,使其演变成为单一的对教师的评价,这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不符。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衡量应以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依据,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评价方法重科学化,轻人文化
评价过程中完全参照评价指标,过分“量化”评价对象,这也是受西方“科学化”“实证化”评价方法的影响。在科学主义“量化”的评价标准下,部分评价表中所涉及的教学要求、阶段与内容的级别划分给教师实际授课带来的作用并不大。教师对授课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能直观的从该评价体系中获得,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
三、优化课堂评价方法
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角度,笔者就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探讨与分析。
1.创造人文化的评价环境
在评价主客体的同时,对评价环境的高度重视也是提高整体评价水平的有力措举。课堂教学存在于真实的师生交流的情境中,脱离了这种情境的评价则是一场作秀。从促进师生发展的角度谈评价,重视评价的人文性,对教师和学生及课堂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而非统一的客观标准,使教师与学生真正成为整堂课的主体,如此的课堂教学评价才能得到师生认可,引发师生共鸣。不流于形式的评价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另外,课堂教学评价应重视教学环境的真实性,尊重师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营造轻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将人文性的评价落到实处。
2.优化评价标准
课堂评价标准是保证评价准确、全面与有效的基础,也是能够使评价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在课堂评价中,价值的主体是多元的,教学评价的标准也就具备了多元化的特征,从这一方面来说,很难有普遍适用的标准。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刻板的课堂标准作为教学出发点,根据教学理论与规律制订出一堂好课应有的标准,关注教学的整体性,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以这种理想化的标准去评价课堂,往往脱离实际。
笔者认为,汲取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典型不良教学特征作为反面教材,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以下优点:(1)不良教学特征在教学表现中更容易捕捉,以此作为课堂评价标准,教师容易接受,改进教学也能有的放矢。(2)以不良教学特征作为评价标准,对课堂中好的教师行为没有约束,有利于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展,学生从中受益。
3.用信息技术支持评价
所谓信息技术性评价,就是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将所设计计算机软件评价系统应用到实际形成性评价中去,以诊断学生已有的错误认知方式,找出成因,为观念转变提供科学化的依据。
4.关注评价结果的处理
课堂教学评价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如何处理和呈现评价结果。以往量化的教学评价为关注最终指标的达标程度而采用赋值法,教师通过各级指标进行自我评价。当下,笔者呼吁学生也加入自评的队伍中,学生作为本节课的当事人,有着极为饱满的情感体验,具有很大发言权,他们的评价也有助于提升课堂评价的效度。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对象,由于自身局限性,难以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审视,这无疑会对评价信度造成影响,而信息技术的支持使评价信度有了很大的上升空间。师生自评与信息技术的辅助必将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新层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刘志军.课堂评价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丛.教师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4]赵学勤.课堂教学评价应从何处入手[J].中小学管理,2002(3).
[5]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