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就像一把双刃剑,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用得好,利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及学校对学生教育;用不好,则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危害。那么,应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走出“钱”的包围呢?作为一名家长及教育者,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对照——经济条件
家访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一件平常不过的事,但前年的一次家访对我来说却是一件不平常的事。班上有一位叫韦海莉的学生,品学兼优,却因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几十元的书费而辍学,其他学生说把她叫来读书,我们每个人支持她一些。我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带上五个学生,坐了近一个小时的车,走了半小时的山路,才到这位学生家。一看,三间低矮的瓦房,家徒四壁,昏暗的灯光照着由于没钱治疗导致病情加重而躺在床上呻吟的奶奶。爷爷被邻居从地里叫回来,见到我们,急忙拎着口袋到邻居家借米煮晚饭,我在感动之余有些沉重。
随行的学生说,他们没有想到韦海莉家这么困难,与她比起来,他们幸福多了。他们有的人一年压岁钱可达一两千块;有一位学生,家里每周支付十几元的“上学费”,否则他就躺在家里“罢课”……从和学生的讨论中,我将学生用零花钱的观念归纳为以下几类:
1.吃:要吃好的,吃喜欢吃的。平时观察校园的小卖部,每到课间休息,顾客盈门,学生们买出来的东西应有尽有。
2.用:名牌玩具、mp4、电脑。
3.穿:追求时尚,打扮另类,要有气质,是品牌的更好,或同一品牌的不穿。
4.玩: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交网友,甚至抽烟、赌钱。
二、危害——不可低估
如果在同一个集体中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情况,会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
在拮据与宽裕的对比下,家里比较困难的学生如果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旦产生自卑、不平的心理,则会因攀比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如果除了日常必需的用品之外,还给他们过多的钱,那么将会助长他们的虚荣心、消费心、攀比心。由于此“三心”的出现削弱了学生的进取心、自尊心、自强心,导致他们花钱大手大脚,故作潇洒,玩弄深沉,一副有气质、有品位的样子。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三心”时,他们的行为出格几率就比较大,甚至会干出扰乱治安的事来。上世纪的海明威说,他们是“迷茫的一代”,那这一代学生叫什么呢?于是,我走访了许多家庭,想寻找答案,探讨一下。
三、原因——放纵
走到家里去听听家长们的心声。
1.远水救不了近火。“我们家挣钱也不容易,能供他上学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人家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只要孩子有出息就行了,谁知道一出去就乱花钱”。
2.没时间管。“我和他爸爸工作都很忙,没时间管他,只好拜托你们老师了,帮我们盯紧点,只要他成绩好,他要什么都行”。
3.无奈的表达。“我们生他,养他,供他上学就够了,随他‘成龙上天,成蛇钻草’。我们算受够了,每天不给他零用钱都不行,你不给他,他就要死要活的”。
4.母亲的哭诉是代表。“你一帮她买衣服,她就往名牌店里转,说他们班多少人都穿,不穿没面子。其他人家都这样,你又能怎么办呢?”
归纳起来,父母没时间和子女沟通,就不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并不是生一次气、发一次火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根据自己子女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措施得当。
四、措施——因材施教
人才,就是要先成人,再成才。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能做好其他事情。对生活拮据的学生,家长、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努力。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用名言警句和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来培养他们的进取心。
对经济宽裕的学生,家长和学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行为、品德修养是孩子的参照物,如果参照物传播的信息源是反面的,青少年的模仿能力极强,结果可想而知。因此,父母尽量多抽点时间陪子女,多了解子女所想的,才能理解子女的所作所为。
其次,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平等对话。要多一些关心,多一分耐心,不可用歧视、挖苦、冷言冷语来对待;要多与孩子交心,让他明白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诱惑,适当的时候打打“预防针”。
最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德,必要时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在去韦海莉家的行动中,有的学生家长极力反对,说孩子不习惯,怕出去出事。可是,这次和我去的那五位学生说,他们以前听父母说如何如何艰苦,他们根本无法领会,这次他们知道了,应养成艰苦朴素、不挑吃穿、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品德,有的学生还为韦海莉捐了他们自己存的零用钱。
我想,引导学生、教育子女需要家校和社会配合,才能把学生的心思引到品德培养和自我提高上来,使学生从“钱”的包围里走出来,走到身心全面发展的世界里。
(责编侯艳星)
一、对照——经济条件
家访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一件平常不过的事,但前年的一次家访对我来说却是一件不平常的事。班上有一位叫韦海莉的学生,品学兼优,却因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几十元的书费而辍学,其他学生说把她叫来读书,我们每个人支持她一些。我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带上五个学生,坐了近一个小时的车,走了半小时的山路,才到这位学生家。一看,三间低矮的瓦房,家徒四壁,昏暗的灯光照着由于没钱治疗导致病情加重而躺在床上呻吟的奶奶。爷爷被邻居从地里叫回来,见到我们,急忙拎着口袋到邻居家借米煮晚饭,我在感动之余有些沉重。
随行的学生说,他们没有想到韦海莉家这么困难,与她比起来,他们幸福多了。他们有的人一年压岁钱可达一两千块;有一位学生,家里每周支付十几元的“上学费”,否则他就躺在家里“罢课”……从和学生的讨论中,我将学生用零花钱的观念归纳为以下几类:
1.吃:要吃好的,吃喜欢吃的。平时观察校园的小卖部,每到课间休息,顾客盈门,学生们买出来的东西应有尽有。
2.用:名牌玩具、mp4、电脑。
3.穿:追求时尚,打扮另类,要有气质,是品牌的更好,或同一品牌的不穿。
4.玩: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交网友,甚至抽烟、赌钱。
二、危害——不可低估
如果在同一个集体中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情况,会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
在拮据与宽裕的对比下,家里比较困难的学生如果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旦产生自卑、不平的心理,则会因攀比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如果除了日常必需的用品之外,还给他们过多的钱,那么将会助长他们的虚荣心、消费心、攀比心。由于此“三心”的出现削弱了学生的进取心、自尊心、自强心,导致他们花钱大手大脚,故作潇洒,玩弄深沉,一副有气质、有品位的样子。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三心”时,他们的行为出格几率就比较大,甚至会干出扰乱治安的事来。上世纪的海明威说,他们是“迷茫的一代”,那这一代学生叫什么呢?于是,我走访了许多家庭,想寻找答案,探讨一下。
三、原因——放纵
走到家里去听听家长们的心声。
1.远水救不了近火。“我们家挣钱也不容易,能供他上学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人家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只要孩子有出息就行了,谁知道一出去就乱花钱”。
2.没时间管。“我和他爸爸工作都很忙,没时间管他,只好拜托你们老师了,帮我们盯紧点,只要他成绩好,他要什么都行”。
3.无奈的表达。“我们生他,养他,供他上学就够了,随他‘成龙上天,成蛇钻草’。我们算受够了,每天不给他零用钱都不行,你不给他,他就要死要活的”。
4.母亲的哭诉是代表。“你一帮她买衣服,她就往名牌店里转,说他们班多少人都穿,不穿没面子。其他人家都这样,你又能怎么办呢?”
归纳起来,父母没时间和子女沟通,就不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并不是生一次气、发一次火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根据自己子女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措施得当。
四、措施——因材施教
人才,就是要先成人,再成才。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能做好其他事情。对生活拮据的学生,家长、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努力。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用名言警句和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来培养他们的进取心。
对经济宽裕的学生,家长和学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行为、品德修养是孩子的参照物,如果参照物传播的信息源是反面的,青少年的模仿能力极强,结果可想而知。因此,父母尽量多抽点时间陪子女,多了解子女所想的,才能理解子女的所作所为。
其次,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平等对话。要多一些关心,多一分耐心,不可用歧视、挖苦、冷言冷语来对待;要多与孩子交心,让他明白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诱惑,适当的时候打打“预防针”。
最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德,必要时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在去韦海莉家的行动中,有的学生家长极力反对,说孩子不习惯,怕出去出事。可是,这次和我去的那五位学生说,他们以前听父母说如何如何艰苦,他们根本无法领会,这次他们知道了,应养成艰苦朴素、不挑吃穿、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品德,有的学生还为韦海莉捐了他们自己存的零用钱。
我想,引导学生、教育子女需要家校和社会配合,才能把学生的心思引到品德培养和自我提高上来,使学生从“钱”的包围里走出来,走到身心全面发展的世界里。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