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美关系大门的台前幕后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1983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敏感而紧张的批陈整风运动中,天安门城楼上出现了美国人身影,打破了“正副统帅”肩并肩的“文革”模式
  
  1970年10月1日这一天,北京秋高气爽。参加庆祝共和国成立21周年的各界群众,一大早就汇集在天安门广场上。
  


  两个熟悉而特殊的身影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他们就是中国人熟知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和夫人。刚从陕北志丹县参观返回北京的斯诺和夫人,是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在国庆节这一天登天安门城楼参加庆典活动的。这对于斯诺来说,肯定是一种特殊而意外的荣誉。因为他在这一天站立在中国政治最中心的位置上。
  这次访华,也是斯诺第四次访问中国。
  斯诺从1928到1941年间,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中国。他是第一个深入陕北苏区系统采访并第一个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真实情况的外国记者。他不顾个人安危和艰苦,克服重重困难,写出了《西行漫记》等许多重要著作,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革命的真相,在国际上和中国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斯诺真有他特有的记者运气,从红军时代,他每次来中国总是赶在节骨眼上。第一次他用眼睛观察了红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全过程;第二次是中国自然灾害时期;第三次是“文革”前夕1964年底中国经济全面复苏阶段;第四次是“文革”中期,而且是毛泽东和林彪关系出现紧张的时候来到中国的。
  1970年8月,斯诺携夫人能实现第四次访问中国,是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和安排下实现的。
  8月18日,正在一个朋友的宴会上吃着烤鸭的斯诺突然接到电话通知,让他到首都体育馆去一趟。
  斯诺马上意识到,一定有重要的人物要同他见面。他猜想一定是周恩来总理。
  斯诺真猜对了。周恩来在百忙中不忘要会见老朋友斯诺。
  当时周恩来和国家代主席董必武、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一起陪同西哈努克亲王及其夫人观看中国与朝鲜两国乒乓球队的比赛。
  在斯诺的眼中,72岁的周恩来还是同过去一样英俊而机敏。然而,与1964年相比,他的白发更密了,颧骨凸了出来,两颊凹了进去,眼窝深陷的那双眼睛流露出忧虑和凝重、刚强与坚毅。
  周恩来简略地问了问斯诺的访问计划后,关切地询问了许多关于美国的问题,并告诉斯诺:中国在北面面临着威胁——百万苏联军队压境。
  斯诺问:“如果中国寻求缓和,是同苏联谈判的可能性大呢,还是同美国谈判的可能性大?”
  “我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周恩来回答得很巧妙。
  事实也是如此,世界历史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许多大的变化。1969年春天珍宝岛的阵阵枪炮声使中苏关系进入了剑拔弩张的状态,原先“铁板一块”的社会主义阵营已不复存在了。过去一直紧张的中美关系出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变化和双方各自利益的考虑,也开始趋于缓和。1970年底,中美关系正是处于十分微妙的时刻。
  10月1日上午10点,天安门城楼上那个专供领导人使用的电梯一次一次地升上来,把能够上天安门城楼的党、政、军领导人和一些贵宾陆续送到。
   从表面看,大家的表情与以往参加活动没有很大区别,但1969年8月的庐山会议那场惊心动魄斗争的阴影却挥之不去。
   周恩来见斯诺夫妇上了天安门城楼,便迎上前去,热情地握着他们的手说:“斯诺先生,欢迎你。”
   斯诺激动他说:“当年您安排我去见毛主席,采访红军,当时对西方新闻界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事。今天又让我上天安门!肯定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事!”
  这时,广播里响起了《东方红》乐曲,毛泽东高大的身躯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顿时,“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天。斯诺夫妇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向毛泽东走去。
  “主席,您看谁来了。”周恩来笑着对毛泽东说。毛泽东一眼就看出是斯诺。老朋友相见,分外高兴。他热情地和斯诺握手说:“斯诺先生,老天保佑你,我们又见面了。”
  “非常高兴见到您。您看起来比5年前年轻了,身体也更好了。”斯诺激动地说。
  毛泽东一边同斯诺亲切交谈,一边伸出手,带着斯诺夫妇朝城楼前的栏杆走去。顿时,广场上沸腾起来,“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毛泽东也高举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挥手致意。斯诺看着这动人情景,万分激动,眼睛也湿润了。
  


  毛泽东请斯诺夫妇分别站在自己的两旁,摆好姿势,让记者拍照。
  周恩来对第二天《人民日报》的版面作了精心安排。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上的照片发表在头版显著位置。这张向美国发出了含蓄而饶有深意的照片,是中国为改善中美关系向美国发出的信息——中美关系要解冻了。
  也是这张新闻照片打破了毛泽东与林彪肩并肩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文革”模式,第一次将副统帅“裁剪”在民众视线之外。
  
  毛泽东再次与斯诺谈话,但是美国人却没有明白这种中国人独特的投石问路方式
  
  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游泳池的书房会见了斯诺和他的夫人。
  毛泽东和外国人谈话,仍然表现出他坦诚、不作假的品格。
  他又抽出一支香烟,点燃,青烟缕缕,从指间飘腾,好像他冉冉升腾思路。突然他掉转话题:“今天不分中国人、美国人。我是寄希望于两国人民的,寄大的希望于美国人民。单是美国这个国家就有两亿人口。如果苏联不行,我寄希望于美国人民……”毛泽东一连讲了几次寄希望于美国人民。
  斯诺一时不明白毛泽东的含意,只好听他讲下去。“外交部研究一下,美国人左、中、右都过来。”
  斯诺惊讶地睁大幽蓝的眼睛。
   “为什么右派让来?我是指尼克松嘛,他是代表垄断资本家的。当然让他来了,因为解决问题中派、左派不行的,要跟尼克松解决。他早就到处写信说要派代表来,我们没有发表,守秘密啊……”
  斯诺说:“主席,我有两件事情跟你探讨一下,第一个是尼克松来华的问题,是否可以作这样理解:目前他来是不现实的,但尼克松来华被认为是理想的。第二是关于美国人来华的问题,我能作为这个问题中的一个例外,感到格外高兴,但是……”
  “但是你代表不了美国,你不是垄断资本家。”毛泽东打断了斯诺,说出了他想说的话。
  听斯诺幽默地比喻尼克松会成为毛泽东一位好的代理人时,毛泽东大笑了起来。原来美国的杜鲁门、肯尼迪帮助过国民党,结果是壮大了共产党的军队,把蒋介石赶到了海岛上。毛泽东说:“我喜欢这种人,喜欢世界上最反动的人。我不喜欢什么社会民主党,什么修正主义,他们有欺骗的一面。”
  毛泽东说:“中美会谈15年谈了136次。我不感兴趣了。尼克松也不感兴趣了,要当面谈。”
  “主席愿见他吗?”斯诺问。
  “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我愿跟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
  “他如果想到北京来,你就捎个信,叫他悄悄地不要公开,坐上一架飞机就可以来嘛。当作旅行者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我看我不会吵架,批评是要批评他的,我们也要自我批评……”
  毛泽东要和尼克松谈的意思应该是很明确的。
  可惜的是,毛泽东的这个明白无误的信息,并没有能转告到尼克松那里……毛泽东向美国发出官方接触的信号,又一次被精明的美国当局忽视了。
  事后基辛格回忆道:“中国领导人对我们的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估计过高,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
  
  毛泽东看见了美国传来的希望,毅然作出决定: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我国体育界在全国上下一片“批陈整风”批判声中,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这个大事还要从1971年3月27日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开幕说起。
  按照惯例,比赛开幕那天,国际乒联要举行招待会。主人致词之后,大家就举着酒杯随意走动起来,这时几个热情奔放的美国选手与中国运动员相遇,他们兴奋地说:“啊,中国人,好久不见了。你们的球打得真好!”这是中美运动员的一次邂逅。
  


  中国队获得了男子团体冠军之后,中美两国选手在游玩中又碰到了一起。热情爽朗的美国青年笑着问:“听说你们已邀请我们的朋友(指加拿大队和英国队)访问你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啊?”
  中国队负责人向国内报告:“美国队想访华。”
  4月4日,美国男队第三号选手格伦·科恩为了能打好下面的比赛到训练馆练球,不想练完球走出体育馆时,竟然找不到自己来时乘坐的汽车了。正在这时,一辆带有乒乓球锦标赛标志的大轿车开了过来,科恩情急生智,连连招手,轿车在他身边戛然停住,科恩赶紧跳上车,长吁了一口气。但当他抬头环顾时,不禁暗自吃惊,原来同车的全是中国人。
  这时,坐在车子后边的庄则栋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科恩身边,通过翻译和科恩聊了起来。庄则栋对科恩表示欢迎并送了中国礼品给他。这一意外的举动把科恩乐坏了,他和庄则栋肩并肩站在一起聊天,俨然成了好朋友。
  这一幕被敏感的记者发现,他们把照相机对准了庄则栋和科恩,此情此景立即成了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新闻。
  中美两国运动员友好交流的举动更加触动了美国队,他们的副领队来到中国队的驻地,开门见山问中国队的负责人:“你们中国邀请我们南边的墨西哥队去访问,也邀请我们北边的加拿大队,你们能不能也向我们美国队发出邀请呢?”
  这是美国队正式提出访华要求。这事非同小可,中国领队虽不能当时答复,但必须马上向国内请示。
  中国乒乓球队的请示电报送到了国家体委,国家体委立即和外交部磋商,共同作出了“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访”的决定。报告送到周恩来手里,他也在报告上写了“拟同意”3个字和一段批语。
  报告又到了毛泽东手里,他也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圈,并要他的护士长吴旭君把文件退给外交部办理。
  这个拒绝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似乎就此尘埃落定。
  可就在毛泽东退回这份报告后的当天夜里,事情发生了逆转。1971年4月6日的深夜,毛泽东已经服了安眠药,可是他睡意全无,还坐在书房里看书。他的脑海里一直在思考周恩来在午夜前来到他这里向他谈起了美国国务院3月15日宣布取消对持美国护照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的一切限制,也谈起了外交部和体委的负责人讨论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分歧……
  想着想着,毛泽东精神为之一振。
  尽管文件已经退走,毛泽东还是毅然作出决定: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据毛泽东护士长吴旭君回忆:当晚毛泽东要她给外交部一位领导同志打电话:“邀请美国队访华。”但毛泽东自己有过交代:他吃了安眠药以后说的话不算数。这一下使吴旭君犯难了,她故意迟疑着没有动身。毛泽东见她没有动,急着对她说:“小吴,你还坐在那里呀,我让你办的事怎么不去办?”吴旭君故意问:“主席,白天退给外交部的文件不是已经办完了吗?您亲自圈阅的,不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怎么现在又提出邀请呢?您都吃过安眠药了,您说的话算数吗?”毛泽东把大手一挥,说:“算!赶快办,再慢就来不及了。”吴旭君听了这话拔腿就往值班室跑,给外交部打电话。通完电话,她赶紧跑回来,只见毛泽东仍坐在那里等她回信。吴旭君把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听完后点头表示:“好,就这样。”
  中国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当天,尼克松从美国驻东京大使馆的报告中得到这一消息后又惊又喜,“我从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求得实现。”他立即批准接受邀请。
  美国政府惊呆了,世界轰动了,一下子成了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事件。
  面对中国这“一板抢攻”,美国“还击”的也不含糊。尼克松派出最得力的高级顾问基辛格前往中国。
  
  美国总统这次没糊涂,派了他的高级顾问、“中国通”基辛格博士秘密前往中国为他“投石问路”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后,尼克松丝毫没有再犹豫,他决定趁热打铁。3个月后,他派出了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曾以“中国通”著称的基辛格博士秘密前往中国,为他正式出访中国“打前站”。
  1971年7月9日中午12时15分,基辛格出现在北京南苑机场的停机坪上。来迎接他的是被毛泽东称为“遇大事不糊涂”“此人有文化”的叶剑英元帅。此时,叶剑英已经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一职。他身后是很有外交风度的黄镇大使和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叙两人。
  基辛格下榻国宾馆钓鱼台6号楼。钓鱼台宾馆完全是中国式的建筑风格,从里到外都充满了中国元素,很是迷人。
  午餐由叶剑英主持。基辛格第一次品尝中国菜后,便发自内心地认同毛泽东所说的中国菜是中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基辛格就餐之后顾不上休息,就急于想见周恩来总理。
  很快,基辛格被告知,周恩来要到他住的6号楼来举行会谈。
  基辛格站在楼门口迎接周恩来的到来。
  周恩来快步走到基辛格面前,用他那受过伤的右手和基辛格伸过来的手相握,并使劲抖动了几下。
  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道:“这是中美两国高级官员20多年来的第一次握手。”
  基辛格很有分寸地点点头,并幽默地补充了一句:“遗憾的是这是不能马上公开报道的握手。否则,全世界都会震惊的。”
  其实,当周恩来从车内走出来,基辛格第一眼就从心里喜欢上这位神采奕奕的总理。
  1971年7月15日,一个震惊世界的公告随着电波传向世界各地。它的公布人一个是周恩来总理,另一个是尼克松特使基辛格。这是基辛格秘密来华和周恩来几次会谈后形成的公告。
  公告全文不过200来字,从起草到达成协议也不过只有几十个小时,可花费了相当大的气力。为了准确表达双方的意思,避免“谁先主动”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抠,一句话一句话地磨,已经不是在咬文嚼字了,而是在咬撇嚼捺,负责起草公告的黄华和章文晋,几乎到了把公告嚼碎了还能倒背如流的程度,才算基本定下来。可是最后定稿时,周恩来还在一遍遍地仔细琢磨措辞,考虑尼克松要求来华,我们才邀请,他们美国的面子难看,就将“要求”去掉,加上“获悉”,使这句话变成“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这一改动,基辛格喜出望外,拍手称好。
  
  尼克松访华在即,一生致力中美关系的斯诺却没有等到总统专机起飞的那一刻
  
  九一三事件、“文革”问题堆积如山、苏联大兵压境、经济停滞不前,这些让重病在身的毛泽东感到了从没有过的疲惫和力不从心。接着,老战友陈毅去世……眼看改善中美两国关系的大门就要打开了,令人伤感的消息传来,毕生为中美关系奋斗的老朋友斯诺身患癌症,在日内瓦家中奄奄一息。之前,毛泽东和周恩来派出医学博士马海德率领一个高水平的医疗护理小组不远万里,前往日内瓦实施救治,但无奈胰腺癌到了晚期。斯诺命悬一线……而毛泽东自己也处于危险之中。
  1972年1月10日,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返回住处不几天,又感冒病倒了,而且引起肺炎再次复发,高热、气喘、虚脱、全身无力……
  2月12日凌晨,毛泽东在游泳池住宅里,突然一阵天旋地转之后,失去了知觉……
  所幸,大夫胡旭东、吴洁立和护士长吴旭君、俞雅菊等人一刻没有耽误,争分夺秒马上进行抢救。原来毛泽东由于肺心病加重和严重缺氧,导致突然休克,心脏也随之停止跳动。
  病情万分危急!
  周恩来闻讯,从西花厅驱车赶到现场进行指挥,调北京最好医疗专家,选用最好的药品,不惜代价,全力进行抢救。
  一场与“万岁”生命赛跑的抢救持续到下午,毛泽东终于苏醒了过来,所有人大汗淋漓,从惊魂中挣脱出来,松下一口气。
  


  3天后,1972年2月15日凌晨,当中国新春佳节到来的时刻,中国老朋友斯诺在日内瓦的家中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毛泽东得知噩耗后,禁不住遥望西北方天际,倍感遗憾。他沙哑着嗓子,动情地对看望他的周恩来说:“我们将永远记得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中美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个人啊。”
  斯诺爱中国如同爱自己的国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和时间致力于沟通中美关系,可是他却没能等到中美两国领导人跨越大洋历史性握手那一刻。
  1972年2月21日,就在斯诺逝世第6天,尼克松的总统专机“空军一号”从美国安德鲁斯基地起飞,飞往中国北京,踏上了称之为“谋求和平的旅行”。
  毛泽东此时也大病初愈,可以下床活动了。
  全世界瞩目的历史性时刻就要到来了……
  
  周恩来不卑不亢,面带笑容,就在双方即将握住手的刹那间,摄影记者按响了快门
  
  1972年2月21日,这一天是尼克松访华的日子。
  尼克松访华不仅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大事,也是所有摄影记者的大事。机场上100多名记者,站在距离飞机停靠的20多米以外的人工搭的架子上,耐心等待着历史经过长期准备后形成的伟大瞬间。
  上午11点,尼克松的专机出现在北京机场上空。
  候机厅旁的小休息室里,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已等候多时。天上银色的飞机扯着尖锐的呼啸,发出颤震的轰鸣,降落在主跑道上。这时,周恩来率先走出大厅门,站在分支跑道边,跑道两边插着彩旗,陆海空仪仗队穿着大衣笔直地站在凛冽的寒风中。
  记者们屏息静气,紧张地等待大洋两岸历史性的握手!
  舱门打开,第一个出现在门口的是满面笑容,挥手致意的尼克松,紧跟身后的是他的夫人。这时人们有些奇怪,走下飞机舷梯怎么只有尼克松夫妇俩,其他人呢?
  尼克松微笑着下舷梯,他的步子很快,一会挥手,一会鼓掌,走到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伸出了手,笔直地伸向二三米开外的周恩来。
  周恩来不卑不亢,面带笑容,也伸出手等待着这只从太平洋彼岸伸过来的手,就在双方即将握住手的刹那间,摄影记者杜修贤果断地按响了快门。
  后来,记者们才知道,为什么舱门打开只看见了尼克松夫妇?原来飞机降落后,尼克松坚持把随行人员和100多名记者全部留在机舱内,因为他心里明白,18年前,即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上,美国前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曾拒绝和中国的总理握手。18年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不仅至关两国重要关系,而且可以弥补前任留下的民族裂隙。
  尼克松有意要让历史画卷中,永远留下他与周恩来单独握手的镜头。
  中国与美国,两双世界巨手终于跨越了25年的时间距离,横跨了辽阔太平洋的空间距离,紧紧地握在一起,足足有一分多钟。
  尼克松激动地说:“总理先生,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
  周恩来说:“总统先生,非常欢迎你到我们的国家访问。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我们有25年没有交往了呵!”
  由于当时中美尚未建交,所以机场的欢迎仪式非常简单。没有欢迎的群众,没有令人兴奋的鲜花彩带,没有迎接国家元首的红地毯,也没有轰隆作响的21响礼炮,只有一面美国国旗和一面五星红旗并排在机场上空飘扬。
  随后军乐队高奏起美国国歌《星条旗歌》和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两国国歌。尼克松在周恩来陪同下检阅了由350名军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时,尼克松还是感受到了元首级礼宾的气氛,顿时情绪高涨,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
  
  毛泽东在书房里与客人谈天说地,屏风后面摆放着应急抢救的医疗设备
  
  当天下午,毛泽东就在自己的书房里抱病会见了尼克松和夫人,及其随行人员。
  这一天,是毛泽东重病脱险后的第九天,他双脚肿得很厉害,过去的鞋都穿不进去了。为了准备会见尼克松,工作人员事先特地画了脚样,再次定做了两双肥大的圆口黑布鞋。当客人进门时,工作人员搀扶着身体虚弱的毛泽东站起来,向客人们致以问候。毛泽东为自己已不能用十分清晰的语言流利地表达意思向客人表示道歉。周恩来向客人解释说,这是因为毛泽东患了支气管炎的缘故。而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却判断:“这实际上是中风造成的后果。”尼克松有所不知的是,毛泽东的病情实际上比他的判断还要严重得多,书房的屏风后放置的就是应急抢救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正在隔壁的房间内待命。
  毛泽东谈了一会,情绪渐渐高涨起来,红晕淡淡漫上了苍白的脸颊,他一会将手高高扬起,一会又笔直落下,这种愉快气氛也感染了美国客人。他们也消除了紧张情绪,话也多了,快乐诙谐的会谈中还夹杂着争辩。
  在尼克松和基辛格眼里,毛泽东无疑是个神秘莫测的人物。一番寒暄之后,两次来中国却第一次见毛泽东的基辛格,对毛泽东的神秘莫测似乎已经开始进行了研究,他说:“我过去在哈佛大学教书时,指定我的学生要读主席的文选。”
  毛泽东一听,连忙摆了摆手:“我那些东西算不得什么。”
  尼克松称赞说:“主席的著作感动了全中国,改变了世界。”
  毛泽东却幽默地回答:“没有改变世界,只改变了北京郊区几个地方……”
  毛泽东吸了一口烟,接着说,“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就是蒋委员长,他可不赞成,他说我们是‘赤匪’。其实我们跟他做朋友的时间比你们长得多。”
  尼克松反问:“蒋介石称主席为‘赤匪’,不知道主席叫他什么?”
  毛泽东笑了笑。
  周恩来在一旁回答说:“一般地说,我们叫他们‘蒋帮’,有时在报纸上我们叫他‘匪’,他反来过也叫我们‘匪’。总之,我们互相对骂 。”
  周恩来风趣地回答,再经过翻译幽默的翻译,马上引得美国一方哈哈大笑。
  尼克松原来想与毛泽东谈台湾、越南、朝鲜、日本、苏联等问题。毛泽东却打断尼克松的话头:“那些问题我不感兴趣,”用手指了指周恩来,“那是他的事。”
  毛泽东把谈判大权交给了周恩来。
  毛泽东会见的谈话就在高屋建瓴的务虚范围里,而唇枪舌战,主权分寸不让,那是周恩来的任务。
  最后,毛泽东看见周恩来在看手表,就见好就收,说:“你们下午还有事,吹到这里差不多了吧。”
  毛泽东与周恩来不仅配合默契,而且彼此心领神会。
  原定这次会见只是礼节性的 15分钟,实际却按照毛泽东的意思延长到了一个小时零五分钟。
  会谈中,毛泽东是那样的机敏,兴致勃勃。但会谈一结束,疲惫的他却不得不在沙发上静坐了30分钟,随后马上进卧室,卧床休息。也许,有心人会注意到这次会见的报道中没有再出现称赞毛泽东“神采奕奕”、“身体非常健康”一类的常用词。
  
  周恩来老话重提,再次谈到让他耿耿于怀了18年的杜勒斯“拒绝握手”的敌视情景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之后,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继续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
  会谈中,涉及到台湾问题,尼克松就想“讨价还价”,继续充当“保护伞”的角色。这是原则问题,而且是我国与他国建立外交关系最大的原则问题。
  尼克松发现周恩来在这个原则问题上步步为营,寸步不让。
  无奈之下,尼克松想用另一种办法“蒙混过关”,让台湾当局觉得被美国甩得舒服一些,体面一点。
  尼克松对周恩来说:“像这样一次举世瞩目的首脑会议,通常的做法是开几天会,经过讨论,发现意见的分歧,然后,发表一篇含糊其词的公报,把问题全部遮盖起来。”
  周恩来回答说:“如果我们那样做,就会欺骗人民,而且也欺骗自己。”
  尼克松反过来劝说周恩来:“当国与国的会议不影响世界前途时,这样做是可以的。”
  周恩来双目注视着尼克松,若有所思。
  尼克松马上接着往下说:“如果我们的会谈受到全世界的注目,并且会对我们在太平洋乃至全世界的朋友产生持续多年的影响。对这样的会谈,如果我们也那样做,那将是不负责任的。”
  周恩来听明白了,去年十月间同基辛格会谈时提出的关于联合公报的构想,尼克松是认同的,而这次会谈双方发生分歧就可以含糊一些。
  不过周恩来还是要试探一下尼克松的态度和决心,看看他现在是否还坚持过去所持的观点。这块试金石,就是装在周恩来心中18年多,也让他耿耿于怀了18年多的“握手”风波。
  周恩来说:“正像你今天下午对毛主席说的,我们今天握了手,可是,你们当年的国务卿杜勒斯就不想这样做。下令他的所有成员拒绝和我们中国代表握手。”
  尼克松一听,马上显露出美国人风趣甚至可爱的一面,对杜勒斯的不恭与傲慢表示歉意。他站起身,隔着长条桌子,再次伸出手说:“那好,让我们握手吧!”
  就这样,尼克松和周恩来隔着桌子,又握了一次手。
  周恩来双手抱臂,很欣赏地看着尼克松说:“其实并不是每一个美国官员都和杜勒斯一样敌视新中国的。举行酒会那天,他的副手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先生不能违反杜勒斯定下的规矩,但又想和我打个招呼,他就用右手拿了一杯咖啡,用左手摇了摇我的手臂,表示友好。”
  周恩来一边说,一边形象地打着手势,在场的人都被逗得大笑起来。
  一阵轻松谈笑之后,接下来的会谈似乎也有些轻松了。
  在尼克松提出了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力量逐步减少直到全部撤出的承诺后,周恩来考虑到美国方面国内的政治困难,也爽快地从大处着眼,代表中国政府也作了一定的妥协。他没有要求美方立即承诺废除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没有要求美军立即全部撤出台湾,允许美军在一定时期内逐步撤离。因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2月26日凌晨,经过几天的反复磋商,中美双方终于谈定了《联合公报》。这个公报是周恩来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晶。
  26日上午,周恩来陪同尼克松和夫人前往杭州参观访问。
  2月27日,周恩来陪尼克松夫妇从杭州飞上海。在上海,中美双方正式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并予以公布。至此,中美高级会晤已圆满结束。晚上,中国方面为尼克松举行最后的宴会。
  尼克松端起酒杯,走到麦克风前,作了这次访问中从未有过的即席讲话。他说:《联合公报》将成为明天全世界的头条新闻。但是,我们在公报中说的话,不如我们在今后的几年要做的事那么重要。我们要建造一座跨越一万六千英里和22年敌对情绪的桥梁。可以说,公报是搭起了这座通向未来的桥梁……”
  2月28日上午,尼克松和夫人在周恩来频频挥手间登上“空军一号”总统专机离开了上海,飞回美国。
  此时,毛泽东的病情大为好转,身体逐渐康复。这当然是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心病还须心药医”的缘故——因为通过尼克松访华,一举改变了中国以往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不利地位,使毛泽东盘算已久的“联美整苏”的构想如愿以偿,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外交上打了一个大胜仗,迫使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国家美国登门求和,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73年5月,按照先前的商定,中美两国政府相互设立办事处,两国的国旗首次在对方首都的上空升起。
  周恩来、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继续为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而不懈努力,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终于正式建交。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对提高口腔手术患者满意度的效果。方法2013年6月随机选取接受口腔手术治疗的患者59例(对照组),术后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QCC管理,运用计划、执行、
2006年6月16日,人头税缴纳者83岁的马林笑容怀里抱着“最后一根钉”的盒子,同另外8位人头税缴纳者及后裔,登上了前往多伦多的列车,与那里的华工及其后人会合后,一同向首都渥太华进发,这就是震惊全加拿大的“平反之旅”。10月24日,加拿大政府在温哥华举行了人头税象征性赔偿支票递交仪式,首批5位人头税付款人分别获得2万加元的赔偿。  人头税是怎么回事?它和中国有什么关系?与一颗铁道钉又有什么渊源? 
期刊
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是一种利用被磁性标记的动脉血作为内源性示踪剂,可定量测量脑部微血管灌注,与以往其他灌注成像不同,ASL是一种可重复使用且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1]。目前ASL